分享

鲁迅遗嘱

 闲之寻味 2022-12-05 发布于广东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文坛一片悲痛!

就在这一年的6月份,身边的亲友们都认为,他的病情应该是控制住了,而书迷们也在等着他再出新作。但到了9月份,他的身体情况却越来越遭。自知时日无多的他,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

先生过世的消息传开后,文坛名人们立即成立了治丧委员会。2天后,鲁迅先生的灵柩被抬至万国公墓,而负责抬棺、扶棺的,个个都是名人。巴金、欧阳山、萧军、胡风等16人轮换抬棺,蔡元培、宋庆龄也参与扶棺,自发前来送行的学生和上海普通民众队伍,更是长达几十里。

一个文人,为何会有这样的魅力?关于这一点,大家给鲁迅先生盖上的一面旗帜,或许能完全说明问题。当时,应大家的请求,治丧委员会将一面“民族魂”旗帜,盖在了先生的棺材上。这,其实就是众人对他的评价。

如今,鲁迅先生已经离世80多年了,但只要一提到他,当代文坛名家们仍然是一副崇拜的模样。

拿下诺贝尔奖的莫言先生,曾表示:如果把自己所有作品加一起,能换一部鲁迅的《阿Q正传》,他是非常乐意的。

因小说《活着》盛名在外的余华,则非常真诚地表示:我小时候曾因不理解,而不喜欢鲁迅的文章。直到自己也当了作家,才真正明白什么他有多伟大。

除了这些名家如此推崇鲁迅先生,很多普通人也是一样。比如,笔者深深地记得,当年我的语文老师,在我们高中毕业时,曾非常严肃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将来,你们如果迷茫时,就把鲁迅的7条遗嘱读一遍,若没启发,就算我输!

当时,我和班上的同学们把鲁迅的7条遗嘱,都拿出来看了一遍。遗憾的是,因为涉世未深,那时并没有太大的感触。直到如今,摸爬滚打多年后,再想起语文老师的话,再来读鲁迅先生的这7条遗嘱,才发现当真是:字字珠玑。

这7条遗嘱,是鲁迅写在自己的文章里的,因此很早便公开了。具体如下:

这份遗嘱从语言风格来看,太有鲁迅的犀利风了。每一句,都语言简洁、明快,而且一针见血。

前3条,是鲁迅对自己后事的安排,他希望丧事一切从简。当然,就算其家人想这么做,上海民众也不会允许仪式太低调。而由这3条,我们完全能看出鲁迅的生死观和价值观。鲁迅先生1903年前后,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写道: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后又在《自嘲》一诗中写: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由此可见,“硬骨头”是鲁迅作为文人的一种标志。对于生死,他早已能坦然面对。

遗嘱的后4条,是对家人的期望及交代。鲁迅走时,儿子周海婴才7岁,仍是个懵懂孩童,他是鲁迅最放心不下的人之一。在第5条里,他特意提出不希望儿子将来做个空头文学家和美术家。鲁迅的爱憎分明,由此可见一斑。

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两条遗嘱,哪怕是放到如今仍是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有多少年轻人,常常为别人的食言而苦恼,鲁迅给出了这一问题的终极解决办法:不可当真。

最后一条遗嘱,则充满了对人性的探讨。在鲁迅的作品里,形形色色的人物总是以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模样出现。而其中最令人憎恶的一种人,正是那些所谓的“老好人”。他们动不动就主张要“宽容”,却在关键时候分不清善与恶,这种“老好人”往往比真恶人还要可怕。鲁迅提醒我们,这种人咱们万万不可与他接近。

鲁迅先生这7条遗嘱,写尽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大家觉得哪一条,能让您最受启发呢?欢迎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