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绝配”——赵元任与杨步伟:好的婚姻,晚一点也没关系

 小白兔日记 2022-12-05 发布于辽宁

杨步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传奇女性,她出身名门,家境殷实,祖父是是中国佛教协会创始人杨仁山,自幼接受中西合璧氏顶级教育,22岁担任中国第一所“崇实女子中学”的校长,30岁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成为中国首位留日医学女博士。

回国后,杨步伟与友人在北京绒线胡同合办了一所私立森仁医院,只开设妇产科和儿科,并从此立志终身不娶。

说起这个“终身不娶”,颇有一番典故。杨步伟打小离经叛道,追求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16岁那年,她一纸退婚书“休掉”了定下娃娃亲的亲表弟,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后来,杨步伟一心求学搞事业,一众凡夫俗子皆不入法眼,于是她便立志投身于妇女儿童事业,不被男人沾染半点腌臜之气。

怎料,爱情总在不经意间降临,“打脸”来得太猝不及防。

1920年9月的一个晚上,就在森仁医院刚成立不久,杨步伟在朋友家中结识了任教于清华大学的赵元任。

赵元任何许人也?他是精通7门外语、能说33种方言的“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是中国现代音乐学之先驱、“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师级人物。

当天才遇上天才,又刚好性别不同,就很容易碰撞出爱的火花,一段惊艳民国的爱情佳话由此开启。

杨步伟的不凡加上赵元任的卓越,注定了他们爱情模式的不凡。

1921年6月1日,二人成婚,没有体面的婚礼,没有家人的参与,只请了男方的好友胡适博士和女方的好友朱徵医生作为证婚人,杨步伟下厨做了四样小菜,赵元任手写了一张“结婚证”,让胡朱二人签名作证,这个婚就算结了。事后,杨步伟与赵元任补拍了一张合照,连同“结婚通知书”一起寄给400多位亲友,算是昭告天下。这一年,杨步伟32岁,赵元任29岁。

婚后,杨步伟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跟随赵元任去了哈佛,原本打算继续深造医学的她,不料两度怀孕,三年内连续生了两个孩子,便就此回归家庭,相夫教子。

在一百年前的民国时期,女博士还是绝对的“稀有物种”,但各位看官大可不必因杨步伟的“为爱牺牲”可惜,要知道,一个绝对优秀的女人,即便是做全职主妇也能出类拔萃,甚至能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

首先,杨步伟与赵元任的婚姻生活是非常和谐有趣的。“赵元任怕老婆”在民国是出了名的,现在流行于网络的一个段子,其原型就是源自这两口子。

话说,有一次胡适问杨步伟,平时在家里谁说的算?杨步伟谦虚地回答:“我在小家庭里有权,可是大事情还是让我丈夫决定。”过了一会儿,她又补充道:“不过大事情很少就是了。”

杨步伟虽然聪慧,但凡事不求甚解,英文说得极为流利但又错误百出,经常闹出笑话。有一次,她把ova(卵子)翻译成了“鸡蛋”,结果得出了“女人一生中要产生两千个鸡蛋”这种奇葩结论。对此,身为语言学家的赵元任只能是哭笑不得,甘愿当她的“活字典”。

杨步伟不仅是一个完美的妻子,更是一个成功的母亲。她生了4个女儿,个个漂亮又有出息。

大女儿赵如兰,毕业于哈佛大学,音乐学家,博士学位,哈佛大学首位华裔女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二女儿赵新那,毕业于哈佛大学化学系,待一年的工作合同期满便回到祖国,任长沙中南矿冶学院教授,是中国国内过程分析化学以及化学计量学的奠基人。

三女儿赵来思,毕业于柏克莱加州大学,数学家,博士学位,康奈尔大学教授。

四女儿赵小中,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1946年6月1日,赵杨夫妇银婚纪念日,25年前的证婚人胡适寄来一首《贺银婚》:“蜜蜜甜甜二十年,人人都说好姻缘。新娘欠我香香礼,记得还时要利钱。”

1971年6月1日的金婚纪念日,赵杨夫妇押着《贺银婚》的韵,各自写了一首《金婚诗》。

杨步伟:“吵吵争争五十年,人人反说好姻缘。元任欠我今生业,颠倒阴阳再团圆。”

赵元任:“阴阳颠倒又团圆,犹似当年蜜蜜甜。男女平权新世纪,同偕造福为人间。

不难看出,对于长达50年的婚姻,赵杨夫妇是非常满意的,并约定好来生互换性别,再续前缘。此生,杨步伟为家庭牺牲得更多,来生赵元任要偿还的,这一点是他俩的共识。

不过笔者认为,杨步伟愿意为了家庭牺牲事业,是因为赵元任真的值得。如果她遇人不淑,如果那个人不是赵元任,像她这样敢爱敢恨、敢打敢拼的优秀女性,同样能在自己的轨道上绽放光芒、活出自我。

1981年3月1日,杨步伟病逝,享年92岁。60年完美婚姻,就此画上句号。

赵元任从此搬到女儿家,不愿再回到自己与妻子的家,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我再也不能说回家了。”

从此,赵元任反复唱着那首《教我如何不想她》。有人问:“'她’是谁?”赵元任望向远方,回答:“是他、是它,更是她。”

      几个月后,赵元任在美国逝世,享年90岁。他,终究追“她”而去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