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顽固性咽炎?这里有一张高效的方子

 新用户0066aMqP 2022-12-05 发布于广东

慢性咽炎——小孩也有“梅核气”作者/范怨武

一、梅核气,病在太阴

“嗯,咯,咔,呸……”成年人也好,小娃娃也好,觉得嗓子眼儿里有东西,黏糊糊的,很难咳出,很难吞进(但最终是能咳点痰粒出来的)。

马上有人会说,这不就是梅核气嘛!吃半夏厚朴汤吧!有用吗?一部分人有用。有用的这部分人,有这样一个特点:心情不好的时候,咽有异物感,心情好的时候又没有。但更大一部分人吃了没用,越吃,咽部越干燥,最后黏膜都干裂了,再咳痰,带出点血丝来。

套用刘英锋教授的一句打趣话。这不是“没”核气,这是“有”核气。因为,他有确确实实肉眼可见的痰。同时,他也有确确实实肉眼可见的用药指征。

“没”核气,它会时聚时散;“有”核气,成天有。

治这个病之前,我们先看一下,病在哪儿?

在咽部——脾经所过之处(主要是脾)。问题在脾——定在太阴。

在喉部——有发痒,多是喉的问题。问题在肺——定在太阴。

不管是足太阴还是手太阴,反正都是在太阴上下功夫!肺脾同治,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治疗咽总有分泌物、痰液,总是咳痰的问题,我多从太阴考虑。

当然,经过咽喉的经络不止这两条,但太阴为常见。

二、过食瓜果生冷肥甘厚味,湿聚生痰

为什么总分泌东西呢?当我们吃下第一口饭时,在咀嚼的时候,胃就开始分泌东西了。等我们吃完一碗饭时,胃在分泌,肠在分泌,其实,食道也在分泌哦!当然,咽也分泌。因为整个消化道是一家,齐心合力把食消。以上,是正常生理状态。

那么病态呢?是什么?必然是消化道在加班,就是没有进食的情况下,还在加班分泌。为什么会加班?哎呀,这还用说,肯定是给的工作量太多了,或者给的工作太难了,或者工作能力太差了。就是吃得太多了,或者吃的东西太难消化了,或者脾胃太弱了连水都化不动。化不动了,会怎样?就会变化为痰湿。

那我们吃什么了,会造成这种增加痰湿的问题呢?

瓜类——大多寒凉,会冷却脾胃,令消化无力,聚湿生痰。

果类——大多寒凉,即便不凉,也是湿气重,湿重令脾胃消化阻力加大,聚湿生痰。

生的——影响胃肠动力,聚湿生痰。

凉的—包括苦瓜、芥菜、白萝卜、马蹄、绿豆、海带等寒性食物,聚湿生饮。

肥的——油腻啊!脂类重,要磨掉,磨啊磨啊,肠胃能不累?

甘的——就是甜的,壅滞脾胃,导致恶心、没食欲,食积。

厚味——这个最常见,就是外卖,味道重。或者有些菜系,超咸超辣,食积。

过食瓜果生冷肥甘厚味,湿聚生痰加上食积后,就是让肠胃加班,不停地分泌黏液,咽部也会分泌。

三、治疗慢性咽炎的经验摸索

治疗说白了就是要恢复脾胃功能,把瓜果生冷肥甘厚味给忘掉,总结一句话——健脾化痰。

早期,我都是摸索的,疗效很低。慢性咽炎治法,我是学习干祖望干老的。干老的方法,有不少是参苓白术散的变方,加了一些养脾阴的药。干老最爱李东垣,我也就跟着看李东垣的书。我尤其爱的是升阳益胃汤,用这个方子加减,治过不少疑难杂症。

升阳益胃汤

在治疗咽炎的路上一直跌跌撞撞,直到我开始应用升阳益胃汤后,才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一扇大门。

患者第一次来诊时,主诉并不是咽部不适,他说就咳嗽,反复咳嗽。我分析辨证后,居然也认为是咳嗽,当成咳嗽来治了(误诊了)。而且是认为肺之脾胃虚的咳嗽。直接用上了升阳益胃汤。复诊时,他说咳嗽好了。

我说再巩固一周,他说好。

三诊时,他说,咽部的痰没有了。原来每天早上起来都有一口痰的。

我翻记录,他没说过每天早上起来咽部有一口痰啊!撞上了?嗯,门诊太心急,我也就没有太在意,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

接着,第二例,第三例,第四例,都是这么治好了。

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治疗的重心应该放在咽炎这一块。

问诊时,我应该要多问一句,早上起来咽部有痰吗?有的话,这个主诉咳嗽,就要考虑咽炎,而且我觉得这个咳嗽,不能叫咳嗽,只能叫清噪子。是的,没错,我这个年轻的中医,就这么歪打正着地积累了一个经验,从此,打开了一扇治疗慢性咽炎的门。

上焦宣痹汤

正当我得意之时,又撞到门板上了。有些人,吃了药后,咽部的症状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加重,咽部极干燥。

一筹莫展之际,凑巧看到《从三焦理论看上焦宣痹汤的灵活应用》(四川中医》2006年第24卷第6期)这篇文章。其实这个方子,两年前就听说过,但当时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擦肩而过罢了。等看完这篇文章,我就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理论到实践,一并解开了多年的困惑。

升阳益胃汤治的是咽壁部位分泌型为主的清嗓子咳嗽,或者说慢性咽炎。而这个上焦宣痹汤治的痰或者分泌物不在咽壁上,它在咽壁内的组织间隙里,是有形的痰湿,它钻在咽壁内的组织间隙里,却又总是刺激着咽部让人产生异物感,并刺激咽部分泌黏液来冲刷它,所以每天早上才会有一口痰在咽部。

在了解使用这个方之前,先得了解一下江西姚荷生先生的三焦膜腠理论,并且与陈潮祖先生的三焦膜腠理论(《中医治法与方剂》)以及王居易先生的《经络医学概论》互参。三年前,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去学习陈潮祖先生的这个理论,所以,一看到这篇论文,马上就能着手应用了。

刘英锋教授师承姚荷生先生的少阳三焦膜腠理论,将此方的主治病机界定为湿中夹热、郁痹上焦。后来因为机缘,与刘老师见面,刘老师也一再强调过上焦之胸咽部,将上焦宣痹汤的靶点定得很明确。

胸咽部有痰湿及湿热,只要这个病机在就可以应用这个方子。说白了,这些痰湿,不在肺上,不在气管上,不在咽上,在三焦的上焦里面(就理解在组织间隙里吧)。在组织间隙的话,是怎么咳嗽,也是咳嗽不掉的

以前从未从痰湿浸润咽部的角度去考虑咽炎。可是就算考虑了,方子也用不到位。但是刘老师给开出了一张高效的方子——宣痹汤(出自《温病条辨》),组方很简单:枇杷叶,郁金,射干,淡豆豉,通草。

说实话,用了一段时间这个方子,每味药也算熟悉了,但就是搞不明白这个方子的组方机制,没办法像以前一样拆方。我目前只能把这个方子当成一味药来用,当成一味治胸咽部痰湿浸润的专方来用。

四、上焦宣痹汤的辨证要点与鉴别要点

论文中也列出了宣痹汤的辨证要点与鉴别要点。

辨证要点:

有胸咽部自觉痹阻与轻度郁热的现象。自觉咽梗或喉阻,局部或有微痛,或有漫肿黯红,或咽干不欲多饮;自觉胸闷不舒,或有微咳不爽,或胸微痛,或喜深透气或叹气;常喜咳咯清嗓,有痰感,但咳咯不爽,痰白而黏稠不易出;舌象、脉象不一定有突出改变,比较常见的是:舌质稍红,舌苔薄白腻;或脉两寸独沉,或一寸沉而另一寸浮。

鉴别要点:与外感风热相较,经脉、表证不典型;与心肺脏病相比较,里证不突出;多属与上部腔膜比邻兼涉之症。或有寒热外症,但不显著;或微发热而不恶寒,但口不渴;或微恶寒而不发热;或有咳嗽喘,或有心悸,但均不严重;或看似急重,但心肺并无显著器质性改变;或与外感史有关,但多为后遗病症,久久难愈。

上面这一段,一定要好好阅读,甚至抄下来,才能体会这个方的精髓。半夏厚朴汤偏温,上焦宣痹汤偏凉。

我经常把这个方子,用在慢性咽炎上,只要问诊时,患者说,早上起来,喉咙总有痰。或者,他说感冒好了,但就是没清透的感觉,嗓子眼儿老有异物感。我就会选用这个方子。

当然,我会查查患者的咽部。一般咽部红,或咽后壁有滤泡、间隙间黏膜变性肥厚,或轻度弥漫性充血(就是红肿),或者声音嘶哑,或主诉有什么声带小结的,这都是咽部有痰湿热的表现。我就会选用这个方。

问诊时,我会问职业。我发现做销售和教师的,此方的应用概率要高一点。

五、上焦宣痹汤的加减

如果伴有虚弱感一少气懒言,不想说话,明明是脾虚,使用升阳益胃汤却无效的时候,我就会把升阳益胃汤里的柴胡、羌活、独活、防风、黄连去掉,换成上焦宣痹汤。如果还有郁热在,再加点牡丹皮、栀子。

如果伴有感冒后遗症的清嗓子,这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咳嗽,单用此方的概率很高。如果伴有胸闷、咳浓黄痰,我会再加瓜蒌、桔梗、枳壳、浙贝母,或再合用千金苇茎汤。另有迁延不愈的咳嗽,所谓的咽痒过敏性咳嗽,有合用小柴胡汤加减法中的柴六味,疗效可观。

伴有盗汗,尤其是小娃娃,入睡的半小时或一小时内,头部与上半身出黏热咸汗,我会用这个方再加点消食药来治疗,或合用温胆汤,效果很好。

伴有失眠,确实是上焦湿热的,可以单用此方。或加点夜交藤、合欢皮、酸枣仁、延胡索,合用温胆汤加龙骨牡蛎等。

伴有心悸,那种心慌难解的,要跳出来的感觉,又查无异常的,发现确实有上焦湿热在的,咽部可能也有不适感的,我用这个方子,合上栀子、绵茵陈,效果挺理想的。

想要学好此方,一定要去看看刘老师指导的那篇论文。

我上面的这些经验,都是在论文的启发下去应用的。还有部分经验,仍在观察回访中,不能一一列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