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禅风nzbcgz58kn 2022-12-05 发布于辽宁

又是蝉鸣枝头的季节了。

秋阳映照在办公室内的一角,那里放有一轴书画,展开是遒劲的几个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落款日期已经距今二十多年了,题写诗句的是一个退休很久的老同事。

往事便像纪录片一样放出来。

那年,青涩的年轮未及在脸庞上留下任何印记。灯下,一次次修订着自己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一位资深法官,庄重而有风度,像极了当年《东进序曲》里的男主角。

再后来,我们成了同事、同仁,我仍习惯尊称他老师。

也是很巧,入职以后撰写硕士论文时,除了法学院的导师以外,其中还有一位地区的首席法官做答辩组的指导老师,或许因为同职业的缘故,交流感慨了很多。

他站在窗前的身影微微有些驼背,鬓角已经有了星星点点的白,额头很开阔,发际线很靠后,有点儿像毛泽东。他宽慰地说,国家法治真的在进步啊,法官法已经修订了数稿了,对自己奋斗一生的职业生涯真的是一个告慰。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那身难忘的佩戴着天平红色简章的藏蓝色制服,早已经换成了笔挺的西装,那位法院的老院长和我的老师还是带着尚未评定法官衔阶的遗憾,退休了。

每次走过熟悉的办公室,似乎都能看现师长们伏案审核案卷,批阅法律文书的身影和执着专注的神情。

那一年民法通则颁布了,这是中国民法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恩泽全民的单行法,一点儿都不亚于《拿破仑民法典》的法治巨浪,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吹来了契约与平等自由的理念。

那些年,一件婚姻案件或是一个相邻关系纠纷,法官要往返城乡几百里。记得隆冬数九,审判员带着年轻稚气的我,三下偏岭小夹河,就坐在当事人家冰冷的土炕上,释法说理,动之以情,解其所困,当事人双方撤诉服判,涕泪俱下地感谢法官拯救了他们濒死的家庭。

职业法官就像临床医生,病理室的研究员,更像布道的行者。

山城很小,有时小得像一个街区,总能遇到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走路有些蹒跚踯躅,或是坐在葡萄藤下目光暗淡的老人,怎么也不敢相信,那就是当年的英气逼人的老师,蹲在小贩的菜摊旁讨价买菜的,会是当年叱咤风云的老同事。

热搜万能的度娘,不管输入什么词汇、名字,都无法查询得到他们当年的风华和跌宕的过往。

忽然就想到了抗战胜利大阅兵的一幕,老兵青筋纵横苍老的手,弯曲着,一直举在眉梢头,因为他们知道下一次阅兵再也不会有老兵的身影了……

有人说,这世上有两样东西能让心灵深深震憾:一是头顶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就是,内心崇高的为之奋斗一生的追求。

《圣经(马太福音)》有一则典故,说的是耶稣在海面上行走却没有沉下去。门徒们坐着船,发现了身后行走的他,吓得喊叫了起来,一个叫彼得的人说,主啊,如果是你,就让也能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    “你来吧!耶稣说。

彼得真的就从水面上走过去这时一个巨浪打过来他大喊: “我躲不过去了,要沉下去了!

他的确是要沉下去,因为这时的眼里又只剩下了风浪,没有了主耶稣

其实职业就像大海航行中的一艘船,凝聚超凡力量的是职业信仰和职业精神,很多职业法律人都和那个“彼得”一样,“如来”却不能“如去”。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出“咏蝉”,前两句是“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这首“咏蝉”是唐代名臣虞世南的诗作,据说唐太宗特别喜欢诗歌,常与众臣唱和。一日问大臣们有何新作,虞世南咏叹了这首“咏蝉”,表达了他清廉为官,倾其一生的职业追求,太宗很是赞赏。

虞世南素以耿直善谏著称,一次,太宗曾作宫体诗,让虞世南作和他看了太宗的诗作后,直言:圣作固然工整,但内容却并非文雅端正。陛下喜欢的,下面的臣子百姓必然趋之若鹜甚至过犹不及,臣怕这首诗一旦流传出去,天下的人都会追随效仿。因此不敢听从您的命令。太宗笑着:朕不过是在试探你罢了 

虞世南八十一岁过世,太宗甚为悲伤,做诗悼念,不禁自语感叹:钟子期死,伯牙不再鼓琴,朕的这篇诗,将拿给谁看呢”。

难怪唐诗会兴盛起来,太宗也想不到,后人竟然以朝代命名了这种诗赋形式,也因为这些看似没有直接经济价值的诗词歌赋,让后世人铭记了久远的中国曾兴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尊崇一个职业,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信仰和修养才有可能凝结成尊严,若要全社会都能尊崇人的价值,不势力、不媚俗,更不是一部“民法典”就能一蹴而就的,就像眼前的几行文字,也不过是干涸池塘里,鱼儿的一丝濡沫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