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千年前的宠物,你见过嘛?

 冬窗事发 2022-12-05 发布于北京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总有一些关于神兽的记载,比如《山海经》中这句“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说的就是凤凰,此后还有学者专门配了插图,神兽仿佛就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竹石双凤

时至今日,像凤凰、麒麟这类的神兽大概都被看作是一种传说,基本无人相信它们的存在。但是,据国外的一项研究报告称,目前世界上动植物灭绝的速度大概是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之前的1000倍,而且从十六世纪开始,至少有超过320个陆栖脊椎动物已经完全从地球上消失。

通过这些数据,你还确定古代这些神兽还只是传说吗?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大意是黄帝以德行待人,注重民生,而且拥有着一支像熊罴、貔貅、貙虎般凶猛的军队。

汉-青白玉貔貅

这支军队看起来有些吓人,也不知是战士的士气犹如野兽一般,还是黄帝可以驱使这些野兽为他作战,因为史书也提到了黄帝有“淳化鸟兽虫蛾”的本领。以上这三种野兽,熊罴[pí]是一种棕熊,貔貅[pí xiū]和貙[chū] 虎则是古代神兽,外观不同寻常,但三者都是凶猛无比的庞然大物。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即熊、罴、貔、貅、貙、虎分别为黄帝治下六个部落的图腾,象征着权利与力量。

说到图腾,那些古代文物上总会出现一些奇怪的兽面纹路,我们不妨先看个究竟。

红陶鬶

龙山文化的一件盛水用的陶器,出土于山东,当地部落以神鸟为图腾,所以这件陶器好似一只大鸟。

玉人兽神像

红山文化的一件玉器,出土于东北,上面是一人手拿长棍,下面则是一只神兽,类似牛与熊的结合体。

玉兽形玦

红山文化的一件玉器,开口处为神兽的嘴,上面的横纹是鼻子,再上面的圆圈是眼睛,顶部则是兽角。

大玉龙

红山文化的一件玉器,整体呈龙的造型,但前部凸翘部分像一个猪嘴,这个“玉猪龙”也是某个部落的图腾。

有关这些神兽,它们大多都记录在了先秦古籍《山海经》中。有人认为此书是异端邪说,因为像“夸父追日”之类故事确实过于荒诞。但是,更多的人将《山海经》看作是一本海纳百川的远古地理大观,权当史书对待。

中国有易代修史的传统,而对于前朝往事,新皇往往会欲盖弥彰,将不利于本朝的事件一带而过。长此以往,历史的真相偶尔也会散落在民间。很多官方的史学家就对野史视如草芥,比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就曾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话语中露出一丝轻篾。

任何一个文明的历史起源都会有些神话色彩,中国也不例外,像《史记·五帝本纪》中的故事就无法摆脱传说的嫌疑,但司马迁之所以把黄帝当作中华始祖,想必他也是有些证据的,可惜年代过于久远,今人就多以传说看待。龙山与红山文化同是华夏文明的最初记忆,黄帝大约也生活在这段时期,我们通过对物种灭绝的数据分析,再结合那些古怪的文物图腾,“淳化鸟兽虫蛾”完全就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而所谓的“兽”,会不会真的就是貔貅、貙虎这样的“神兽”呢?

《史记》中称黄帝住在轩辕之丘,按《大明一统志·古迹》载:“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新郑,地处中原腹地,上古成为“有熊”,黄帝曾建都于此。距新郑百公里处有座王屋山,相传那里是黄帝祈天之所,以王屋为中心,黄帝的行迹遍布于周边崇山峻岭。


在王屋西南有一座天池山,山中有种飞鼠,乍看像只兔子,但脑袋又似老鼠,它可以借助背上的翅膀飞行。据《山海经》:“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

鼺鼠

有关此类飞鼠,明代大文学家杨慎在《山海经补注》里写道:“此即飞鼺,云南姚安、蒙化有之,余所亲见也,其肉可食,其皮治难产。”杨慎正是“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居明朝三大才子之首,但对于《山海经》中的神兽也深信不疑。他曾亲眼见过这种飞鼠,明代称作飞鼺,即鼺鼠,今天大多分布于福建、两广等地。但也有人认为鼺鼠没有翅膀,天池山的飞鼠应该就是蝙蝠

天池再往南是景山,山中有一种叫做“酸与”的大鸟,形状如蛇,有两对翅膀、六只眼睛和三只脚,它的叫声听起来像在喊自己的名字,据说“酸与”飞到哪里,哪里就会发生恐怖的事情。据《山海经》:“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与,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

酸与-清 吴任臣

景山大概位于今天的黄河丹霞附近,丹霞景区以怪石嶙峋而著名,从谷底至崖壁通体都是红褐色,《山海经》中也以“其阴多赭(赤铁矿),其阳多玉”来描述。另外也有“其上多薯蓣”的记载,这薯蓣块茎正是我们常吃的“铁棍山药”,与今天山药的主产地也基本吻合。

遥想古时地广人稀,这六只眼睛的“酸与”突然出现在丹霞的奇山怪石之中,路人见了能不害怕吗。

黄河丹峡

在景山的西边有一座阳山,山中有种野牛,尾巴呈红色,它的颈部凸起一个肉瘤,名叫“领胡”,也是源于牛的叫声。据《山海经》:“其状如牛而赤尾,其颈肾,其状如句瞿,其名曰领胡。

领胡-清代绘

据推断,这个阳山大概就是今天三门峡与运城之间的这段山脉。此外还有一条小河发源于此,河中有种怪鱼名叫“䱤父”,鱼头而猪身,据说吃了它的肉就可以治愈呕吐。由于河水向南而流,这些䱤父鱼就源源不断的汇入黄河之中。

䱤父鱼-明 蒋应镐

以上地带均在王屋山以西,隶属中条山脉,而王屋的北边则是更加巍峨的太行山脉,那边有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


归山在太行山的最南端,山中有一种“贲鸟”,大体像只喜鹊,白身红尾,却有六只脚,对周围的环境十分警觉。据《山海经》:“其状如鹊,白身、赤尾、六足。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归山可能位于黄河三峡附近,相传鲧、禹曾在这里治水。鲧为黄帝曾孙,禹是皇帝玄孙,因治水有功,禹后来就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

贲鸟-清代绘

从归山往东北百余里便是龙候山,山中有处決決水,水中有很多四只脚的“締鱼”,它发出的声音犹如婴儿一般,吃了这种鱼有助于提高智力。据《山海经》:“其中多人鱼,其状如締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这种締鱼就是俗称的“娃娃鱼”,学名叫做“中国大鲵”,今天的河南卢氏县就有一个大鲵自然保护区,此地与龙候山相距不远。相传汉朝道士张道陵在喝了一碗鲵鱼汤后突发灵感,用其形状绘制出了太极图。

鲵鱼与太极图

《山海经》中的締鱼和今天的鲵鱼如出一辙,除了外形神似之外,“食之无痴疾”的描述也同样准确,中医就发现鲵鱼是一种名贵的药用动物,它的表皮、内脏、骨骼均可入药,有益智、滋补等功效。因为出现了这种“締鱼”的记载,《山海经》的可信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发鸠山位于龙候山的北边,位于今天的山西长子县,这里的故事叫做“精卫填海”。据《山海经》:“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这个精卫原是炎帝的女儿,有次不小心掉进了东海,她死后的灵魂就变成了鸟,从此长留发鸠山。为了忘却这段记忆,精卫就常常叼着石子扔进东海,欲把大海填平。此鸟大致与乌鸦相似,但头上有花纹,也有着白色的嘴巴和红色的脚,它发出的叫声正如“精卫”。

精卫-明代绘

相传炎帝与黄帝同是少典之子,两人互为亲兄弟,所以精卫应该管黄帝叫声叔叔。黄帝的孙子颛顼也曾与敌人在发鸠山交战,击败对手后便成为了天下共主。这类围绕发鸠山而流传的故事还有很多,大致都与黄帝相关。

在发鸠山的东南不远处有座马成山,这里有种神犬叫做“天马”,它白身黑头,长着翅膀,一看见人就飞走了。据《山海经》:“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天马在先秦时期一直是以狗的形象出现,直到汉武帝将自己的大宛宝马命名为“天马”,从此就用来指代骏马,故事记录在了《史记》中,正是司马迁所写。

汉-玉天马


上述地点均位于轩辕丘百里左右,神兽固然不少,但始终不见熊罴、貔貅和貙虎的踪迹,这大概是因为司马迁对《山海经》的成见较深,正如他所说的“不敢言之”,可通过部分细节,我们依然能在《史记》中找到一些《山海经》的影子。

不知是太史公真的借鉴了野史,还是野史本身就有自己态度,总之是玄之又玄。

关于熊罴,《山海经·西次一经》中有:“嶓冢之山,兽多犀兕熊罴”的记载。西次一经大致为秦岭一路,从东头风陵渡旁的钱来山依次向西,按照书中的指引,嶓冢山的位置应在今天的天水市附近,而《史记》中写到“黄帝西至于空桐,登鸡头”,此处的崆峒距离嶓冢山已不足百公里。

西游记中偷袈裟的熊罴怪

罴是熊的一种,类似于今天的棕熊,但更为凶猛。棕熊在崎岖山路中的速度可达30公里/小时,往返于上述两地只需半日。这样看来,黄帝与熊罴相遇的概率就非常大了。

打西边收了个罴,打南边又领回个貙。有关貙虎的记载出现在《山海经·海内四经》中:“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在狌狌之西,其状如貙。此处的窫窳和貙十分相像,长着龙头,生活在狌狌的西边。书中对狌狌的描述为“在舜葬西”,据《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今天湖南的九嶷山正是舜帝陵所在,由此可见,这种像貙的野兽大概就活动在九嶷山附近。

窫窳(貙)-清代绘

再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博士对曰'尧女,舜之妻,而葬此’”可知此处的“湘山”是舜妻的墓葬,其很可能就在九嶷山的不远处,甚至就是同一座山。而《史记》中又有“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的记载,如此说来,黄帝与貙虎的缘分大概是始于湘山。

五千多年前,黄帝先后击败了炎帝和蚩尤,首次统一了中原各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