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具篇:古代中央官场大揭秘

 冬窗事发 2022-12-05 发布于北京


“治大国若烹小鲜。”

-《道德经》

道,即方法。正如水煮小鱼,随意搅动并不能令味道鲜美,反而破坏了食材的完整。所以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因万物皆有规律。

然而官场复杂,尚未机关算尽,已是孤家寡人,远不是几个帝王能左右之事。

重拾文化,要做到一点一滴。本期内容,笔者借《史记》、《汉书》、《宋史》等二十五史,将我国历代中央官制及显要职务做一次简明归纳,希望能燃起读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谨供参考。


秦(前221年-前207年)

秦统一后,始皇发现自己正坐拥着一个广阔无际的超级帝国,喜悦之余,还得考虑政府的组织问题。严格来说,“三公九卿”为中国中央官制的创制之始。

三公

  • 丞相:协助皇帝总览政事。(尊主为皇帝,以李斯为丞相。)
  • 太尉:负责军事事务,副丞相,不常置。
  •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副丞相。(御史大夫冯劫曰:“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九卿

  • 卫尉:掌管都城卫队。(卫尉竭、内史肆等二十人皆枭首。)
  • 郎中令:掌管皇帝禁军。(以赵高为郎中令,常侍中用事。)
  • 廷尉:掌管刑法。(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官至廷尉。)
  • 典客:负责外交事务。
  • 治粟内史:负责财政税收,以田租为主。
  • 少府:负责一切杂税。(少府章邯曰:“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 奉常:负责宗庙礼仪。
  • 宗正:负责皇室宗亲事务。
  • 太仆:管理宫廷车马。

秦宦官官印

九卿之外,还有负责都城政务的“内史”;负责宫室建设的“将作少府”;负责都城治安的“中尉”负责皇后、皇子生活的“詹事”,以及负责列候事务的“主爵中尉”等。


西汉(前202年-8年)

西汉中央官制基本承袭秦朝,即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期间官名、职务有所变更。武帝时出现的“内朝”,与三公所处的“外朝”相互制衡。自此,中国官场开始变得复杂。

三公

  • 丞相/相国/大司徒:协助皇帝总览政事。(大司徒孔光以明经高行为孔氏师。)
  • 太尉/大司马:负责军事事务。(及皇后姊子霍去病亦以军功为冠军侯,至大司马骠骑将军。)
  • 御史大夫/大司空:监察百官。(元寿二年,御史大夫彭宣为大司空。)

九卿

  • 卫尉:掌管都城卫队。(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
  • 郎中令/光禄勋:掌管皇帝禁军。(光禄勋匡衡亦举骏有专对材。)
  • 廷尉:掌管刑法。(遣故廷尉王平等五人持节行郡国。)
  • 典客/大行令/大鸿胪:负责外交事务。(与卫尉淳于长、大鸿胪萧育等皆厚善。)
  • 治粟内史/治粟都尉/大农令/大司农:负责财政、经济。(假稻田使者燕仓知其谋,以告大司农杨敞。)
  • 少府:皇帝衣食起居,内廷管家。(少府萧望之独以奉世奉使有指,而擅矫制违命。)
  • 奉常/太常:负责宗庙礼仪。(郦商玄孙终根,武帝时为太常。)
  • 宗正:负责皇室宗亲事务。(大将军霍光秉政,遣大鸿胪、宗正迎昌邑王。)
  • 太仆:管理宫廷车马。(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

九卿之外,内史改名为“京兆尹”;将作少府改名为“将作大匠”;中尉改名为“执金吾”。西汉另设诸“上公”,也称“三师”,即太师(帝师)、太傅(帝师)、太保(太子老师),位尊但无实权。

汉武帝事必躬亲,晚年在内廷设“内朝”,并与外朝的“三公”疏远。此后,能随意出入内廷者逐渐掌握了实权。

“尚书”,本是秦制少府的僚属,字面上有“颁布诏令”之意。武帝命尚书处理“内朝”章奏,初称“领尚书事”。后来,随着“领尚书事”权利渐重,改称“尚书令”


东汉(25年-220年)

为何“内朝”至关重大?比如诏诰,从皇帝口述,草拟,到发出、送达、宣读,这一系列流程走的都是内朝,其中大有文章。至东汉,内朝“尚书”的权利已经压过了外朝的“三公”,遂设立“尚书台”,尚书令由当权者兼任,或三公,或宦官(中书令、中常侍),即“领尚书事”。此外,“三公”分领“九卿”,每人负责三个部门。

内朝/尚书台

  • 尚书令:参与机密事务,兼协调内、外朝的关系。(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等上疏。)
  • 尚书仆射:原少府僚属,尚书令副官。(尚书仆射钟离意上书荐平及琅邪王望。)

外朝/三公九卿

  • 大司马/太尉:三公,负责军事事务,和官吏考核。(董卓自为太尉,加鈇钺、虎贲。)
  • 卫尉:掌管都城卫队。(帝遣卫尉铫期持珍宝缯帛赐嚣。)
  • 光禄勋:掌管皇帝禁军。(九月癸丑,以光禄勋邓鸿行车骑将军事。)
  • 太常:负责宗庙礼仪。(复拜皇甫嵩光禄大夫,迁太常。)
  • 大司徒/司徒:三公,负责民政事务。(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
  • 大鸿胪:负责外交事务。(伦及大鸿胪韦彪各作色变容。)
  • 廷尉:掌管刑法。(光武乃使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
  • 太仆:管理宫廷车马。(南单于遣左贤王信随太仆祭肜出朔方高阙。)
  • 大司空/司空:三公,负责民间工程。(建安九年,司空曹操表为奋威将军。)
  • 司农:负责财政、经济。(秋七月癸巳,以大司农邓彪为太尉。)
  • 少府:皇帝衣食起居,内廷管家。(后游太学,师事少府李膺。)
  • 宗正:负责皇室宗亲事务。(时与宗正刘虞、佐军校尉袁绍同典禁兵。)

汉代官印

尚书台有六个部门,称“曹”。“吏曹”负责公卿事务;“民曹”负责民事;“南二千石曹”负责南方郡国事务;“北二千石曹”负责北方郡国事务;“南主客曹”负责南方外事;“北主客曹”负责北方外事。各曹领袖称“尚书”,如“吏曹尚书”。“六曹尚书”加“尚书令”与“尚书仆射”,统称“八座”。两汉期间,又添负责京畿监察的“司隶校尉”;负责皇后起居的“大长秋”;专责上林苑建设的“水衡都尉”等。

起初,若“尚书令”不在身边,皇帝便会让太监起草文书,因“中”字不阴不阳,诸太监就有“中书谒者令”之称,也称“中书令”或“中常侍”。东汉中期,宦官逐渐掌权。


曹魏(220年-265年)

魏国大体承继了汉制,尚书台正式成为官方机构。魏明帝始设“中书省”,属官有“监”“令”“丞”等。此外还新设“侍中省”和“散骑省”,都用以制衡尚书台的权利。

内朝

尚书台/尚书省

  • 尚书令:参与机密事务,兼协调内、外朝的关系。(歆至,拜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荀彧为尚书令。)
  • 尚书仆射:原少府僚属,尚书令副官。(帝征吴,以杜畿为尚书仆射,统留事。)

中书省

  • 中书监:参与机密事务。(时中书监刘放、令孙资见信於主,制断时政。)
  • 中书令:原为宦官职位,负责宫廷档案。(缉与中书令李丰同谋,诛。)
  • 中书侍郎:中书令副官。(以钟会为秘书郎,迁尚书中书侍郎。)

侍中省

  • 侍中:原少府僚属,皇帝顾问。(帝遣侍中刘晔将太医视疾。)

散骑省

  • 散骑常侍:同侍中。(散骑常侍刘劭作考课论,制下百僚。)

外朝/三公

  • 太尉:负责军事事务,和官吏考核。(元年二月壬戌,以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
  • 司徒:负责民政事务。(顷之,司徒王朗辟基,凌不遣。)
  • 司空:负责民间工程。(惟相司空王昶、征北将军程喜、中领军王肃有蹉跌云。)

九卿不再单列。

在魏晋之交,“侍中省”与“散骑省”合并,办公地点更接近于皇帝寝宫,称“门下省”,此时已初现大唐“三省制”的雏形。内朝决策,外朝执行,逐渐成了公认的事实。“三公”多为德高望重的老臣,享受着高昂的俸禄。


蜀汉(221年-263年)

蜀国不设“三公”,没有内外朝之分,权利只在丞相或尚书令手中。

  • 丞相:总览政事。(章武元年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

  • 尚书令:负责军事事务。(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 侍中:皇帝顾问。(遣侍中马良安慰五谿蛮夷,咸相率响应。)


吴(229年-280年)

吴国以丞相为主,没有内外朝之分,后期设置“三公”,但权力小于尚书令。

  • 丞相:总览政事。(赤乌七年,陆逊代顾雍为丞相。)

  • 尚书令:同丞相。(久之,以严畯为尚书令,后卒。)

  • 太尉:负责军事事务。(以武昌督范慎为太尉。)

  • 司徒:负责民政事务。(三年春二月,以孟仁为司徒、司空。)

  • 司空:负责民间工程。(八月,以执金吾滕循为司空。)


晋(266年-420年)

自汉魏以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已初见规模。三省官员时常能与皇帝接触,故可算作内朝,但其部门领袖往往是由外朝的公卿兼任,使政务愈发混乱。晋制类似于君主立宪,皇权丧失,官职被士族所瓜分。

内朝

  • 丞相:独揽大权,形同皇帝。(壬申,桓玄自为侍中、丞相、录尚书事。)
  • 尚书省:参与机密事务,兼协调内、外朝的关系,始称“宰相”,取“主宰一切”之意。(尚书令卫瓘奏:“涛以微苦,久不视职。”)
  • 中书省:西晋草拟诏诰处。(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爱好甚笃。)
  • 散骑省+侍中省/门下省:东晋草拟诏诰处。(惟侍中嵇绍异之,谓人曰:“琅邪王毛骨非常,殆非人臣之相也。”)

各省省内官衔,包括“监”“令”“仆射”“侍郎”“舍人”等不再单列。

外朝/八公

  • 太师/太宰:帝师,最高荣誉,因避司马师讳改太宰。(以安平王司马孚为太宰、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
  • 太傅:帝师。(故太傅羊祜笺庆太子,称叩头死罪,此则拜之证也。)
  • 太保:太子老师。(三月,以卫将军谢安为太保。)
  • 太尉:负责军事事务。(与太尉汝南王司马亮、卫将军杨珧共为保傅,干理朝事。)
  • 司徒:负责民政事务,按九品制选拔官员。(司徒王导录尚书事,与中书令庾亮参辅朝政。)
  • 司空:负责民间工程。(司空刘寔寻引为东閤祭酒。)
  • 大司马:同太尉。(以骠骑将军石苞为大司马,封乐陵公。)
  • 大将军:同大司马,权利稍弱。(帝乃迁王濬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

魏晋官印

此外,晋武帝设“国子学”,领袖称“博士”,为古代中央直属的最高学府。另设负责治水的“都水台”,领袖称“都水使者”,承继了汉代水衡都尉。老牌“九卿”变化较大,卫尉、光禄勋、大鸿胪、太仆曾一度废弃,宗正一度并入太常,名曰职能精简,是为权利垄断。

三国时期,魏国的曹真、司马昭都曾授“都督中外诸军事”官衔,意指独揽天下军政,但不常置。晋末,权臣刘裕再获殊荣,南朝的历代开国皇帝均曾染指。


南朝/宋、齐、梁、陈(420年-589年)

这段时期,公卿的权利再度缩水,但还是受着一等俸禄。而内朝各省蓬勃发展,已成了公认的中枢机构,领袖也常由公卿兼任。

内朝

  • 都督中外诸军事:独揽天下大权。(加太尉萧道成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

尚书省

  • 尚书令:参与机密事务,兼协调内、外朝的关系,称“宰相”。(武帝尝指道根示尚书令沈约,美其口不论勋。)
  • 尚书仆射:尚书令副官。(梁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至行。)
  • 都令史:执行政务。(坐选吏部令史邢安泰为都令史。)

门下省/侍中省

  • 侍中:同尚书令,称“宰相”。(侯景平,元帝又追赠江子一侍中。)
  • 黄门侍郎:副官,原为少府僚属,负责宣读诏诰。(黄门侍郎曹朗据姑孰,不从。)

集书省/散骑省

  • 散骑侍郎:皇帝顾问。(明帝遣员外散骑侍郎王道隆至赭圻督战。)
  • 给事中:同散骑侍郎,权利稍弱。(尝与直阁将军周覆、给事中褚思庄共棋,累局不倦。)

中书省

  • 中书侍郎:草拟诏诰。(所著文,诏中书侍郎江淹撰次之。)
  • 中书舍人:草拟诏诰,兼督察工作。(唯中书舍人巢尚之是冲之之术,执据宜用。)

秘书省

  • 秘书监:原太常僚属,负责宫廷档案。(停省十余日,秘书监徐湛之往来慰视。)

外朝公卿不再单列。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386年-581年)

北朝为胡族政权,故早期制度比较原始,称“内侍官”,大约从北魏登国元年(386)实行至太和年间(约486)。作为一个团体,内侍官为皇帝群策群力。

内侍官

  • 内侍长:内侍官首领,参与一切事务。(又从破统万,平平凉,拜韩茂内侍长,进爵九门侯。)

  • 比侍中/常侍:内侍长副官。(秋七月丙子,中常侍刘腾奉帝幸前殿,矫皇太后诏,归政逊位。)

  • 侍官:草拟诏诰。(遣娄昭及河南尹元子思领左右侍官追帝,请回驾。)

  • 骐驎官:负责军务。

太和年间,北魏孝文帝接纳了汉人建议,官制开始汉化,东魏、北齐沿用。此后,中央无明显内外朝之分,“三公”也有实权,史称“孝文帝改革”

三公

  • 太尉:负责军事事务。(又诏封宗室,太尉高岳为清河王。)

  • 司徒:负责民政事务。(七月壬午,司徒高昂围西魏将独孤信于金墉。)

  • 司空:负责民间工程。(改皇建二年为大宁,以丰州刺史娄睿为司空。)

三省

  • 尚书省:设都堂、都座,负责文书工作。(魏帝时以任祥为兼尚书左仆射,加开府。)

  • 门下省:设西柏堂,参谋。(封隆之言,侍中斛斯椿、贺拔胜等往事尔朱,普皆反噬。)

  • 中书省:草拟诏诰,但无决策权。(魏帝授帝尚书令、中书监、京畿大都督。)

各省省内官衔,包括“监”“令”“仆射”“丞”“侍中”“舍人”“博士”等不再单列。

北齐时,先改廷尉为“大理”,改少府为“太府”,老牌“九卿”也有了新的官署,即“九寺”。九寺分别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各寺长官称“卿”,如大理寺卿,掌管刑法。

北朝官印

西魏仿《周礼》,以天、地、春、夏、秋、冬为名,实行“六官制”,北周沿用。“六官制”是隋唐“六部制”的雏形。

六官

  • 天官/太宰/冢宰卿:总览政事。(以安定公宇文泰为太师、冢宰。)

  • 地官/司徒卿:负责民政事务。(以许公宇文贵为大司徒。)

  • 春官/宗伯卿:负责宗庙礼仪,相当于太常,兼草拟诏诰。(以大宗伯、南阳公赵贵为太傅、大冢宰。)

  • 夏官/司马卿:负责军事事务。(六月己亥,以柱国、蜀公尉迟迥为大司马。)

  • 秋官/司寇卿:掌管刑法,相当于廷尉。(甲午,以高阳公达奚武为大司寇。)

  • 冬官/司空卿:责民间工程。(庚寅,以少傅、吴公尉迟纲为大司空。)


隋(581年-619年)

隋之于唐,类似秦之于汉,都是继往开来的大时代。作为大一统王朝,隋朝废除了北周的六官制,复置“三公”,并试设“五省六曹”,为唐代的“三省六部”打下了基础。

内朝/五省

尚书省

  • 尚书令:参与机密事务,兼协调内、外朝的关系,称“宰相”。(封太尉唐公为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

  • 尚书左仆射:副官,分管吏曹、礼曹、兵曹。(并州总管汉王谅举兵反,诏尚书左仆射杨素讨平之。)

  • 尚书右仆射:副官,分管都官曹、度支曹、工曹。(己卯,以吏部尚书苏威为尚书右仆射。)

门下省

  • 纳言/侍中:负责审核诏诰,称“宰相”。(月乙丑,以荆州总管杨素为纳言。)

  • 黄门侍郎:副官,宣读诏诰。(素与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等入閤侍疾。)

  • 散骑常侍:皇帝顾问。(高祖闻而善之,征梁毗为散骑常侍、大理寺卿。)

中书省/内史省

  • 内史令:草拟诏诰。(兼于内史省考定群言,内史令博陵李德林甚礼之。)

秘书省

  • 秘书监:掌管宫廷档案。(秘书监牛弘以德源才学显著,奏与著作郎王劭同修国史。)

内侍省

  • 内侍监:管理宫廷杂务,宦官职。

包括太尉、司徒、司空的外朝,即“三公”不再单列。

隋代中央官制,其最大的变化是在尚书省设置了“六曹”,后称“六部”,并由左右仆射分管:吏曹,负责文官考核;礼曹,掌管天下礼仪;兵曹(刑曹),负责武官考核;官曹,主管刑法;度支曹(民曹),负责国家财政;工曹,负责工程。各曹(部)领袖称尚书,如“吏部尚书”。

隋代不仅延续了北朝“九寺”系统,还增设“五监”。隋末,政府将太府寺的部分职能分出,称“少府监”,负责民间手工业;改内侍省为“长秋监”,负责后宫杂事,承继了汉代大长秋;改晋代国子学为“国子监”,负责教育;设“将作监”,负责宫室建设,承继了汉代将作大匠;改晋代都水台为“都水监”,负责水利及运河事宜。


唐(618年-907年)

自秦汉“三公九卿”始,经魏晋内朝“领尚书事”,即“三省”的崛起,唐代的中央官制已变为“政事堂”配“三省六部”的模式。太宗以“中书省”制定法令;以“尚书省”执行法令;以“门下省”审核监察,三权分立。“政事堂”为解决省间纠纷所设,由三省领袖共同负责。

政事堂/中书门下

  • 诸“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总理事务,处理省间纠纷。(以裴冕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翰林院

  • 翰林学士/内相:开元以后参政,负责草拟诏诰,多为“宰相”。(以翰林学士王叔文为度支盐铁转运副使。)

枢密院

  • 枢密使:中晚唐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独揽大权,宦官职。(枢密使蒋玄晖宴德王裕已下九王于九曲池,既醉,皆绞杀之。)

三省

中书省/凤阁/紫微省

  • 中书令/内史令:负责制定法令,常务“宰相”,也称右相。(兵部尚书兼中书令李林甫为吏部尚书,依旧兼中书令。)
  • 中书侍郎:副官,参政议政。(高祖乃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及行山南可居之地,即欲移都。)
  • 中书舍人:草拟诏诰。(仍令中书舍人裴度使魏州宣慰,赐魏博三军赏钱一百五十万贯。)
  • 右散骑常侍:顾问。(冬十月甲寅,与右散骑常侍褚无量并充侍读。)
  • 右补阙:参谋。(右补阙韦温上疏论曰:“宗庙不葺,罪在有司弛慢,宜加重责。”)
  • 右拾遗:参谋。(玄宗在东宫,举天下文藻之士,亲加策问,九龄对策高第,迁右拾遗。)

门下省/鸾台/黄门省

  • 侍中/黄门监:负责监察,常务“宰相”,也称左相。(庚寅,秘书监、检校侍中魏征为侍中。)
  • 门下侍郎/黄门侍郎:副官,宣读诏诰,参政议政。(诏召黄门侍郎裴遵庆使汾州喻旨,且察其去就。)
  • 左散骑常侍:顾问。(丙寅,左散骑常侍、谯王重福贬濮州员外刺史。)
  • 左补阙参谋。(开元初,日本国偏使朝臣仲满,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改姓名为朝衡,仕历左补阙。)
  • 左拾遗参谋。(左拾遗白居易遗之诗曰:“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

尚书省/文昌台/都台

  • 尚书令:负责执行政令,不常置。(十一月,以郭子仪为尚书令。)
  • 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副官,省实际领袖,领吏、兵、刑、户、礼、工六部。(以开府仪同三司、英国公李勣为尚书左仆射。)

御史台/监察机构

  • 御史大夫:复秦制,以对“大理寺”和“刑部”审理的案件加以复核与平反。(以门下待郎令狐楚为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
  • 御史中丞:副官。(分遣御史中丞蒋钦绪等往十道疏决囚徒。)

包括太尉、司徒、司空,即“三公”不再单列。

唐中书省官印

在隋唐之交,都官部改为“刑部”,度支部改为“民部”,后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六部”正副领袖为“尚书”和“侍郎”,每部设四个“司”,司正副领袖为“郎中”和“员外郎”。“九寺五监”与“尚书六部”同级,均为政令执行机构。

政事堂地位大于“三省”。官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意为与中书令、侍中权利同等,凡加此头衔之人,均可出入政事堂,称“宰相”或“知政事”。尚书省的地位首次下降,从决策部门变为执行部门。安史之乱后,中书省逐渐废置,舍人不再接触密诏,转由“翰林学士”草拟,其余僚属也大多并入门下省。自此“三权”不分,政风日下。


辽(916年-1125年 )

获取燕云十六州后,辽国疆域已触及中原,之后便实行了北、南双轨制,分别针对契丹人和汉人。

大于越府

  • 于越:辽国最高级官员,总览全局。(故于越耶律休哥之子道士奴、高九等谋叛,伏诛。)

北面官

  • 北左右宰相:统筹契丹本部事物。(丁巳,遣北宰相萧继远等往觇安平。)
  • 北枢密使:掌兵部。(萧干为北枢密使,驸马都尉萧旦知枢密院事。)
  • 北大王:掌户部。(辽北大王拨剌占为牧,建城,后官收。)
  • 北宣徽使:掌工部。(以耶律遂贞为辽兴军节度使,遂正北院宣徽使。)
  • 左右夷离毕:掌刑部。(戊子,以国舅帐克萧徒骨为夷离毕。)
  • 敌烈麻都:掌礼部。(司腊官奏成列,皇帝、皇后升举,敌烈麻都以酒二尊盘飨奉进。)
  • 惕隐:负责皇族内部事务。(夏四月,以武定军节度使耶律洪古为惕隐。)
  • 林牙:掌管文书、诏诰。(天祚既得林牙耶律大石兵归,自谓得天助,再谋出兵。)
  • 斡鲁朵:禁军首领,负责皇帝警卫。(统以皇族,而亲卫缺然,乃立斡鲁朵法。)

南面官

  • 南左右宰相:统筹汉人事务。(南宰相耶律欧里思率群臣上尊号曰天皇帝,后曰地皇后。)
  • 南枢密使:掌吏部。(壬申,以吴国王萧孝穆为南院枢密使。)
  • 南大王:掌户部。(癸亥,以上京留守耶律胡睹衮为南大王。)
  • 南宣徽使:掌工部。(庚戌,遣南院宣徽使萧特末使宋。)

将吏部置于南枢密院,甚至将“宰相”设为正式官名,可见辽国对于唐制的向往。辽代亦有省、部、寺、监、等职称,虽多由汉人但当,但却以契丹人掌管。


北宋(960年-1127年)

在神宗改制前,宋室由皇帝集权。门下、尚书二省被撤至宫外,内廷只保留了中书省和枢密院,即所谓的“内朝”,各领政、军大权。财政则由“三司”掌管,导致“六部”职权削弱。

中书省/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

  •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执行皇帝政令,称“宰相”。(丁卯,以韩绛、王安石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参知政事:副官。(参知政事范仲淹言:“古者三公兼六卿之职,唐命相判尚书六曹。”)

枢密院/西府

  • 枢密使/知枢密院事:执行皇帝军令,称“宰相”。(嘉祐元年,召韩琦为三司使,未至,迎拜枢密使。)
  • 枢密副使:副官。(以翰林学士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凡九辞,诏收还敕诰。)

三司/计省

  • 户部使:管理户籍制度,称“计相”。(数月,太宗言及户部使樊知古所部不治。)
  • 盐铁使:负责盐、铁专卖,税收,称“计相”。(盐铁使陈恕等以允恭议为是,诏从之。)
  • 度支使:负责各地财政的统筹。称“计相”。(会度支使李惟清上言河北军储无备,请发河南十七军州转粟以赴。)

谏院/监察机构

  • 左右谏议大夫:原为秦郎中令僚属,监督宰相工作。(靖康元年,右谏议大夫杨时言王安石学术之谬。)
  • 左右司谏:原唐左右补阙,负责谏言。(二月,遣左司谏朱光庭使河北,振民被灾者。)
  • 左右正言:原唐左右拾遗,负责谏言。(冬十月,右正言何若指程颐、张载遗书为专门曲学。)

北宋官印

神宗时,宋廷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复制了类似东汉“尚书台”的模式,同时撤销“三司”,其职能重归户部,史称“元丰改制”。此外,徽宗罢“三公”设“三师”,常领各省要职,较以往有实权。

三师

  • 太师:名义上的帝师,最高荣誉。(宣和六年,赐太师蔡京以下应两府赴睿谟殿宴,景龙门观灯。)
  • 太傅:名义上的帝师,荣誉职。(秋七月甲寅,以童贯为太傅。)
  • 太保:名义上的太子老师,荣誉职。(王黼罢政,帝欲大用攸,既而悔之,但进太保,徙封燕。)

尚书省

  • 左仆射/太宰:领门下省,兼任侍中、门下侍郎,称“宰相”。(戊午,以余深为太宰兼门下侍郎。)
  • 左丞:副官。(甲寅,吏部尚书何执中为尚书左丞。)
  • 右仆射/少宰:领中书省,兼任中书令、中书侍郎,称“宰相”。(纲退,则誓书已行,所求皆与之,以皇弟康王、少宰张邦昌为质。)

  • 右丞:副官(尚书右丞苏辙摄太尉,充告期使。)


枢密院、谏院(同上)

宋代新设“三少”,即“少师”“少傅”和“少保”,也称“三孤”,名义上为“三师”副官。



南宋(1127年-1279年)

南渡后,宋帝再次集权,不仅废置“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老牌官衔,门下省竟被彻底取缔,尚书省也仅剩“六部”。“三省”名义上已合并为一。

政事堂/中书省/中书门下
  • 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高行政长官,也称左右丞相。(以秦桧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
  • 参知政事:副官,原中书、门下侍郎。(四年,加贾似道参知政事,五年,加知枢密院事。)
尚书省/六部
  • 吏部尚书:负责文官考核、任免。(以吏部尚书吕颐浩为资政殿大学士。)
  • 户部尚书:负责国家财政。(丁卯,命户部尚书章谊措置财用,号总制司。)
  • 礼部尚书:掌管国家礼仪、考试、外事。(庚申,礼部尚书魏了翁上十事,不报。)
  • 兵部尚书:负责武官考核、任免。(己巳,以兵部尚书卢益同知枢密院事。)
  • 刑部尚书:掌管司法。(五月戊辰,以刑部尚书谢廓然签书枢密院事。)
  • 工部尚书:负责国家工程。(工部尚书赵彦逾等上疏重华宫,乞会庆圣节勿降旨免朝。)
枢密院
  • 枢密使/知枢密院事:执行皇帝军令。(乙酉,以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
  • 枢密副使:副官。

谏院(同北宋)

唐宋“九寺”,即秦汉的“九卿”,其职权也逐渐被“六部”所替代。光禄、鸿胪寺并入了礼部,太仆、卫尉寺并入了兵部。宋翰林院承继唐代,设“翰林学士”和“管阁学士”,前者也称“内相”,负责草拟诏诰。

宋初,皇帝建专馆用以修史、藏书,馆内设“大学士”,常伴皇帝左右。



金(1115年-1234年)

早期,金国采用最原始的“勃极烈”制度。按照尊卑排序,所有“勃极烈”皆可参政。

  • 都勃极烈:大酋长,总揽国事。(康宗即世,太祖袭位为都勃极烈。)
  • 谙班勃极烈:皇位继承人,皇帝出征时负责监国。(后与完颜宗翰俱朝京师,请立熙宗为储嗣,太宗遂以熙宗为谙班勃极烈。)
  • 左、右国论勃极烈:行丞相事。(太宗即位,完颜宗干为国论勃极烈,与斜也同辅政。)
  • 阿买勃极烈:负责内部政务。(七月,太宗为谙版勃极烈,撒改国论勃极烈,辞不失阿买勃极烈。)
  • 昃勃极烈:主管司祭、礼仪。(以完颜宗翰为都统,昃勃极烈完颜昱副之,驻军云中。)
  • 忽鲁勃极烈:军队统帅。(天辅五年,忽鲁勃极烈完颜杲都统诸军取中京。)
  • 乙室勃极烈:负责外交事务。(癸巳,以完颜阿离合懑为国论乙室勃极烈。)

金代官印

建国二十年后,已严重被汉化的熙宗废除了勃极烈制,并颁布“天眷新制”,将女真、辽、北宋的官职做了统一部署。

尚书省
  • 尚书令:荣誉职位,不常置。(十一月,以尚书令宋国王完颜宗磐为太师。)
  • 左、右丞相:省实际领袖,称“宰相”。(癸卯,以尚书左丞相完颜守道为太尉、尚书令。)
  • 参知政事:副官。(十月,以御前管勾契丹文字李德固为参知政事。)
  • 尚书左司郎中:分管吏部、户部、礼部。(辛丑,遣尚书左司郎中温迪罕思敬册李安全为夏国王。)
  • 尚书右司郎中:分管兵部、刑部、工部。(戊戌,以尚书右司郎中移剌道为横赐高丽使。)
枢密院
  • 枢密使:负责军事事务。(左丞相徒单克宁得解政务,为枢密使。)
  • 签书枢密院事:副官。(壬午,以签书枢密院事移剌子敬为贺宋生日使。)
御史台/监察机构
  • 御史大夫:最高监察长官。(以前御史大夫完颜合周权参知政事。)
  • 御史中丞:副官。(夏四月,诏御史中丞完颜伯嘉提控防城事。)

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即“三师”与“三公”,均不在单列。

与辽国不同的是,金制汉化程度较深。除上述官衔外,另有负责监察的御史台;负责谏言的谏院;负责财政的“三司”;负责草拟诏诰的翰林院;掌管刑法的大理寺;负责礼仪的太常寺;负责教育的国子监;负责皇族事务的大宗正府;负责宫廷事务的卫尉司,以及负责后宫事务的詹事院等,均为传统汉族中央机构。



元(1271年-1368年)

成吉思汗时期,蒙古人采用“怯薛制”,一种类似于北魏的“内侍官”制度。超级大一统后,元帝国的疆域远超汉唐,忽必烈才依汉制设“中书省”,为最高政务机构。另设“枢密院”掌军事,及“制国用使司”掌财政。元制类似宋制,即政、军、财三权独立。

中书省
  • 中书令:总理政务,常由太子兼任。(十二月,封皇子孛儿只斤真金为燕王,守中书令。)
  • 左右丞相:若中书令空缺,领省。(诸宰职皆罢,以安童为中书右丞相,伯颜为中书左丞相。)
  • 平章政事:副官。(立中书省,以王文统为平章政事,张文谦为左丞。)
  • 左右丞:副官。(时中书右丞卢世荣以货利得幸权要,为贵官。)
  • 参议中书省事:负责文书工作。(以十五年历日赐高丽国。以参议中书省事耿仁参知政事。)
  • 左司郎中:分管吏部、户部、礼部。(时脱脱倚信左司郎中汝中柏、员外郎伯帖木儿。)
  • 右司郎中:分管兵部、刑部、工部。(阿合马遣右司郎中脱欢察儿等数骑出关,北行十余里,遇其众。)
  • “六部”尚书:负责政令执行,同南宋。(拜王守诚为礼部尚书,与修辽、金、宋三史。)
枢密院
  • 枢密使:负责军事事务,常由太子兼任。(丁亥,立皇子孛儿只斤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兼中书令、枢密使。)
制国用使司
  • 制国用使/平章尚书省事:负责财政事务。(麦术丁言:“自制国用使司改尚书省,颇有成效,今仍分两省为便。”)
  • 制国用副使:副官。(壬午,以张惠为制国用副使。)
御史台/监察机构
  • 殿中侍御史:负责监察百官。(而哈麻有口才,尤为帝所亵幸,累迁官为殿中侍御史。)
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即“三师”与“三少”,均不在单列。
 
元代太尉官印

元代中书省兼管“腹里”,包括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以及内蒙部分地区,既是中央行政机构,也是省政府。此外,因吐蕃(西藏)首次纳入中国版图,故特设“宣政院”,用以管辖吐蕃及佛教事务,有“宣政院使”。其他中央机构,有负责教育和礼仪的集贤院,设“大学士”,还有掌祭祀活动的太常礼仪院;掌驿站的通政院;掌天象历法的太史院;负责打造珍宝的将作院等,皆设“院使”。

继门下省在宋代被取缔后,元代尚书省在短期替代制国用使司负责财政后,亦被彻底取缔,内朝“三省”在争霸一千年后彻底合并,至明代就演变成了“内阁”。



明(1368年-1644年)

明初,太祖曾仿元制设中书省和左右丞相,不久便因“胡惟庸案”废置,从此中国再无“宰相”。亲领“六部”后,太祖日理万机,被迫仿宋制设“大学士”协助批阅章奏,不久便形成了“内阁”。若皇帝长期不曾上朝,宦官则权倾朝野。

内朝
内阁
  • 华盖殿/中极殿大学士:皇帝顾问,负责为章奏划重点、做建议,以备皇帝批阅,称“中堂”。(召前大学士孙承宗为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视师通州。)
  • 谨身殿/建极殿大学士:同上。(仁宗以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阁职渐崇。)
  • 文华殿大学士:同上。(三月壬申,权谨以孝行擢文华殿大学士。)
  • 武英殿大学士:同上。(夏闰四月,吏部尚书杨一清兼武英殿大学士,预机务。)
  • 文渊阁大学士:同上。(崇祯十七年,诏加魏藻德兵部尚书兼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 东阁大学士:同上。(乙未,张居正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
司礼监/宦官机构
  • 掌印:负责为章奏盖印,称“内相”。(时司礼掌印缺,冯保以次当得之,适不悦于穆宗。)
  • 秉笔:替皇帝批阅章奏。(魏忠贤迁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
  • 随堂:执行杂务。

外朝
六部
  • 吏部尚书:外朝领袖,负责文官考核、任免,副官为左右侍郎。(吏部尚书蹇义等请祔庙后,素服御西角门视事。)
  • 户部尚书:负责国家财政。(己酉,户部尚书夏原吉治苏、松、嘉、湖水患。)
  • 礼部尚书:掌管国家礼仪、考试、外事。(崇祯初,礼部尚书徐光启督修历法,上《见界总星图》。)
  • 兵部尚书:负责军事事务,兼管武官考核、任免。(甲午,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 刑部尚书:掌管司法。(洪武六年冬,诏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
  • 工部尚书:负责国家工程。(己未,工部尚书宋礼开会通河。)
督察院/监察机构
  • 左右都御史:负责监察、弹劾百官。(嘉靖六年,乃诏王守仁以原官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
  • 左右副都御史:副官。(熊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
  • 监察御史:负责巡查地方政务。(洪熙元年,侍讲学士沈度荐吴讷经明行修,授监察御史。)
六科
  • 吏科给事中:负责配合、监察吏部工作。(嘉靖四年,召张经为吏科给事中。)
  • 户科给事中:负责配合、监察户部工作。(成化二年,以进士授贺钦户科给事中。)
  • 礼科给事中:负责配合、监察礼部工作。(崇祯三年,授凌义渠礼科给事中,知无不言。)
  • 兵科给事中:负责配合、监察兵部工作。(胡濙,建文二年举进士,授兵科给事中。)
  • 刑科给事中:负责配合、监察刑部工作。(永乐初,擢耿通刑科给事中。)
  • 工科给事中:负责配合、监察工部工作。(万历三年,征徐贞明为工科给事中。)
通政使司/察言司
  • 通政使/通政卿:负责把所有公文、奏章、申诉等送至内阁。(仁宗即位,擢黄淮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
  • 左右通政:副官。
大理寺
  • 大理寺卿:负责对“刑部”和“都察院”审理的案件加以复核与平反,领治下左右二寺。(天顺元年,以大理寺卿薛瑄为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
  • 左右少卿:分管京畿与地方的案件。(帝乃遣大理寺少卿杨谧再勘后湖田,并覆绾、琮讦奏事。)
詹事府
  • 詹事:复秦制,负责太子教育。(乙卯,詹事刘健为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
  • 少詹事:副官。(乙丑,礼部侍郎李东阳、少詹事谢迁入阁预机务。)

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即“三师”与“三少”,均不在单列。
 
明代玉玺

鉴于朱明“家天下”思想的作祟,内阁始终没有足够的决策权,故其地位远不如汉代尚书台或唐代政事堂,时常遭到“司礼监”甚至“六部”的质疑。翰林院负责为内阁、“六部”输送人才,设“翰林学士”。

废除“宰相”后,明代“六部”的权利大幅提升,“六部尚书”有了一定的决策权。此外,“大理”“太常”“光禄”“太仆”“鸿胪”五寺依然屹立于中央,领袖为“卿”,其中大理寺和太常寺为实权部门。另新添“大宗正院”,后改“宗人府”,设“宗人令”,以管理皇室宗亲事务,源自秦代宗正。



清(1636年-1912年)

清之于明,类似北魏之于南朝,元、金之于宋,都是少数民族对汉族制度的向往和承继,比如清内阁和“六部”。但在清初,太祖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还发挥着余热,还有康熙的“南书房”,简直就是唐翰林院的翻版。直到雍正于乾清门外设置了“军机处”,一个稳定高效的内朝机构才最终成形,直至清末。

内朝
军机处
  • 军机大臣/大军机:参与最高机密事务,由各部官员兼任。(庚辰,以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为军机大臣。)
  • 军机章京/小军机:掌管机密档案。(未几党祸起,慈禧皇太后训政,军机章京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弃市。)
南书房/南斋
  • 南书房翰林:康熙私人顾问,参与机密,多由翰林院人士兼任。(丙寅,召翰林院学士陈廷敬等入直南书房。)
议政处/“议政王大臣会议”
  • 议政大臣/诸贝勒:商议国政,常由满洲贵族担任,乾隆时废除。(十九年,索额图以病乞解任,上改命为内大臣,寻授议政大臣。)
内阁
  • 建极殿/保和殿大学士:皇帝顾问,负责为章奏划重点、做建议,以备皇帝批阅,称“中堂”。(丁亥,命傅恒为保和殿大学士,兼管户部。)
  • 文华殿大学士:同上。(乙未,命和珅为文华殿大学士,管理户部事。)
  • 武英殿大学士:同上。(甲子,授曹振镛武英殿大学士。)
  • 文渊阁大学士:同上。(四十四年,拜李光地文渊阁大学士。)
  • 东阁大学士:同上。(十三年,晋左宗棠东阁大学士,留治所。)
  • 中极殿/中和殿/体仁阁大学士:同上。(嘉庆二年,授刘墉体仁阁大学士。)

外朝
六部
  • 吏部尚书:负责文官考核、任免。(甲子,命隆科多为吏部尚书。)
  • 吏部侍郎:以制衡本部尚书的权利。(甲辰,命吏部侍郎匡源等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 户部尚书:负责国家财政。(壬申,命翁同龢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 户部侍郎以制衡本部尚书的权利。(己亥,命户部侍郎于敏中在军机处行走。)
  • 礼部尚书:掌管国家礼仪、考试、外事。(四库全书成,上曰:“表必出纪昀手!”命迁左都御史,再迁礼部尚书。)
  • 礼部侍郎以制衡本部尚书的权利。(礼部侍郎曾国藩疏言:“大行皇帝仁爱之德,同符大造。”)
  • 兵部尚书:负责军事事务,兼管武官考核、任免。(乙未,调穆彰阿兵部尚书。)
  • 兵部侍郎以制衡本部尚书的权利。(十年,晋曾纪泽兵部侍郎,与英人议定洋药税釐。)
  • 刑部尚书:掌管司法。(戊午,刑部尚书王士禛以失出降官。)
  • 刑部侍郎以制衡本部尚书的权利。(十一月,前刑部侍郎黄爵滋以员外郎等官用。)
  • 工部尚书:负责国家工程。(己酉,以福长安为工部尚书。)
  • 工部侍郎以制衡本部尚书的权利。(南怀仁官监正久,累加至工部侍郎。)
理藩院
  • 理藩院尚书:原礼部僚属,负责蒙、藏及其他藩属事务,领治下旗籍、典属、王会、柔远、徕远、理刑六司。(甲子,命廉亲王胤禩管理藩院尚书事。)
  • 理藩院侍郎:副官。(癸卯,命理藩院侍郎庆桂在军机处行走。)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 总理大臣:负责近代洋务及外交事务。(冬,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命恭亲王奕訢领之。)
  • 总理章京:执行公务。
督察院/监察机构
  • 左都御史:院领袖,负责监察、弹劾百官,领治下“六科”。(三十五年,上亲征噶尔丹,命与左都御史于成龙等督饷。)
  • 左副都御史:副官。(三藩削平,天下无事,左副都御史余国柱首请釐正郊庙。)
  • 右都御史:以地方“总督”兼任,偏军政。
  • 右副都御史:以地方“巡抚”兼任,偏民政。
  • “六科”给事中/掌印给事中:同明制。(己亥,增遣兵科给事中陈世安,会内大臣索额图与鄂罗斯议约定界。)

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即“三师”与“三少”,均不在单列。
 
清代文渊阁印玺

无论部院,清代官职均由满汉两族人士分担,满人略多,权利略大。以“六部”为例,汉族侍郎几乎与满族尚书同级。而历史发展到清代,“三公”“三师”早已成了虚职,多为元老的加衔,以示尊贵。

除“六部”外,清翰林院和詹事府依旧权重,负责向南书房、内阁输送人才。老牌“五寺”尚存,即“大理”“太常”“光禄”“太仆”“鸿胪”,领袖为“卿”。另有“国子”“钦天”二监,分别设“祭酒”和“监正”。新添“内务府”,设“总管”,负责宫廷事务。



以上内容,大体就是我国古代中央官场建制及历代沿革。从秦汉到晚清,哪怕经过两千多年,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尚书”“侍郎”“御史”“三公”“太常”“太仆”等传统官场符号,这便是文化的传承,是宝贵的民族遗产。

不难看出,随着朝代更替和文明的进步,中央机构和职务可谓历代激增。虽然官场在膨胀,却也体现了帝王对于家国事务的关怀,以及对老话“术业有专攻”的领悟。

若放到今日中国,上述机构又显得过于笼统。我们就拿执行机构来举例,吏部大致就涵盖了中组部和人社部的职能;户部基本是由财政、商务、民政三部组成;礼部又可以分为教育、文化、外交三部;兵部可简单看作国防部;刑部则是司法、公安二部;工部最为复杂,住建、工信、水利、交通等部门都需归入其中。

夯实文化,感谢转发。


(完)

- 往 期 文 章 推 荐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