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个朝代宰相的官称

 炫叶楓雪 2022-05-21 发布于广东

从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宰相制度也建立起来了,不过历朝历代的宰相,正式的官称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历朝的宰相官称是什么。

首先就是秦朝,秦朝在统一以前已经有了宰相制度,我们熟知的商鞅可以视为是宰相。不过他当时的官称不是我们熟悉的丞相,而是左庶长。秦国的宰相制度应当是在秦惠文王到秦武王时期逐渐完善的。当时的宰相是相邦,这是一个人,丞相是相邦的副手,分左右。比如吕不韦就是相邦,而昌文君,昌平君就是丞相。秦朝统一以后没有了相邦的设置,只有左右丞相,比如李斯就是丞相。

西汉建立后继承了秦朝的丞相制度,设左右丞相,不过又恢复了相邦制度,不过要避讳,相邦改成了相国。同时西汉初期的话相国和丞相不能并存,萧何,曹参,吕产相继成为相国。汉文帝即位后取消了相国,仍设左右丞相,以左为上,也就是左丞相是首相。不过丞相还是趋于一人制,周勃丞相之位被罢免后,陈平长期担任独相。

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宰相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武帝创立了中朝制度,汉朝开始了中外朝。外朝的领袖是丞相,内朝的领袖是大将军大司马,后改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后世的三省长官在汉代已经出现,第一任中书令就是司马迁,而第一任尚书令应该叫录尚书事是霍光。丞相虽然是外朝领袖,可是汉武帝当时把丞相田千秋没有算在托孤大臣里面,这里面很耐人寻味,因为外朝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左将军上官桀都是托孤大臣,而外朝的领导人田千秋却不是。

之后霍光废除昌邑王,达到了人生的巅峰,霍光也成为了权臣的代名词。有意思的是伊尹和周公一起用就是称赞,伊尹和霍光一起用就是权臣叛逆。这个时候汉朝虽然没有废除丞相,可是实际上的宰相是大将军录尚书事。汉哀帝时期改丞相为大司徒,存在了三百年的丞相制度被取消了。东汉末年,董卓自封相国,恢复了相国制度,董卓死后,曹操于建安十三年恢复了丞相。不过曹魏建立以后不设丞相,蜀汉只有诸葛亮一位丞相,诸葛亮病逝后,后主刘禅废除丞相,仍以大将军录尚书事为宰相。三国之中只有孙吴一直设有丞相这一官职。

两晋南北朝时期,除少数时间外,大部分时间是不设丞相的,东晋初期王导担任过丞相,前秦的王猛也担任过。之后的三省的雏形已经逐渐形成,以中书令,尚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

隋朝建立以后改中书令为内史令,主要是避杨忠的讳。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不过尚书令地位特殊一般都是由皇子担任,所以尚书省的实际长官是左右仆射。唐朝建立后宰相制度改革了很多次,首先是内史令又改回了中书令,尚书令因为李世民担任过,所以以后没人敢当,郭子仪再造大唐,曾被授予尚书令,被他拒绝了,只有晚唐时期,岐王李茂贞担任过尚书令,所以唐朝尚书省的实际长官也是左右仆射。

不过从唐太宗时期开始,就开始提拔一些官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职衔,因为中书令和侍中都是三品官,加了这个职衔就可以进政事堂,参与朝政,也视为宰相。唐初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之首,因为这两人是二品,比中书令侍中的级别高。而资深宰相会进位司空司徒太尉的三公之职,比如长孙无忌就进位太尉,成为了群臣之首。之后唐朝又将同中书门下三品改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且规定没有这个职衔就不是宰相,不能进政事堂。

为什么要加衔拜相呢,因为这可以破格提拔一些官员,而且好控制,如果这些官员不听话的话,就直接拿掉加衔就可以了。因为正式的拜相必须麻拜相,程序很繁琐。我们看一下这个官职的名称发现没有了尚书省的名称,所以尚书省的长官在这之后就不是宰相了。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改成了凤阁鸾台,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狄仁杰狄大人的官衔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唐玄宗时期虽然将尚书左右仆射改为了左右丞相,可是他俩其实没有宰相之权。同时唐玄宗恢复了中书令的宰相之权,唐玄宗时期中书令是首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次相。之后唐朝仍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直至唐亡,五代时期相袭。

宋朝建立后也是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作为宰相,不过后来加了新官衔来区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兼修国史这是首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为次相,参知政事为副相,这是东府长官。枢密院的枢密使,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为枢密院长官,枢密院是西府,东西二府长官并称宰执。这项制度一直持续到了宋神宗时期。

提起宋神宗我们第一反应就是王安石变法,其实除了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本人也对宋朝的官制进行了改革。宋神宗恢复了三省制度,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首相,掌管门下省事宜,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次相,掌管中书省事宜,中书令和侍中仍为加衔,取消了参知政事,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同时宋神宗还取消了官职差制度,定官阶为九品十八阶。这项制度在北宋末年再次修改,宋徽宗时期将首相官称改成了太宰,次相为少宰。

南宋时期又以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首相,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次相。宋孝宗时期又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宋初为了防止宰相专权,分军权给枢密使,特别时期以宰相兼任枢密使。南宋改革官职,以左右丞相兼枢密使,比如我们熟悉的文天祥文丞相的官称就是右丞相兼枢密使。宋朝还有特殊的一个官职叫平章军国重事,北宋是为了给文彦博这位资深宰相的加衔,之后吕公著也担任这以官职。之后南宋韩侂胄时期,为了给自己加权,自认平章军国重事,而且他和文彦博不一样,文大人当时八十好几了,就是一个顾问,韩大人为了让自己专权还把重字给去掉了,改为了平章军国事。之后贾似道的官称是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凌驾于宰相之上。

元朝继承了宋朝,不过元朝的宰相不再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是叫左右丞相,而且尚书省不再是常设机构,丞相是中书省的长官,所以正式的官称是中书左丞相和中书右丞相,而且和汉族政权不一样的,元朝的首相是右丞相不是左丞相。元朝著名的宰相有伯颜,脱脱等,伯颜也是官衔最长的宰相,共246字。

明朝建立的时候是继承了元朝的制度,也设中书左右丞相,不过这次是左丞相地位高了。李善长为首任左丞相,徐达为首任右丞相,李善长致仕后,胡惟庸继任左丞相,徐达后来坐镇北平,也把丞相职位卸了,汪广洋担任右丞相,不过汪广洋懦弱无能,中书省实际是胡惟庸说了算。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伏诛,中书省和丞相被裁撤,并且朱元璋重申以后不许再设丞相,不过这不能说宰相制度就取消了。

明朝皇帝不会各个都跟朱元璋一样精力充沛,即使是朱元璋他也需要有人辅佐,所以他设立了殿阁大学士,从明成祖时期开始,大学士权力开始加大,虽然大学士只是五品官,不过皇帝会给他们加衔。之后逐渐形成了内阁首辅,次辅,人们往往视其为宰相。不过整个明朝都没有明文规定内阁是最高行政机关,内阁首辅是百官之首,名义上的百官之首是吏部尚书,号称天官。内阁制度的雏形出现在明成祖时期,首辅制度成型于明武宗时期,完全定型于明世宗嘉靖帝时期。张居正担任首辅时内阁权势达到了顶峰,不过他只是实际上的宰相,而不是名义上的宰相,必定有朱元璋的遗训在。

清朝时期将殿阁大学士的品级有五品提高到了正一品,成为了百官之首,又设协办大学士(从一品)辅佐。这就是从制度上明确了殿阁大学士是宰相,初期的话殿阁名称是四殿两阁,即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乾隆时期废中和殿,增体仁阁,至此三殿三阁定型。傅恒之后保和殿大学士不再授人,文华殿大学士成为了实际上的首辅大学士。不过军机处设置以后,内阁权势被夺,所以清朝内阁大学士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军机大臣有宰相之实而无宰相之名,只有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才是真宰相,比如我们熟悉的和珅和大人,就是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妥妥的首相。

清末新政时期改革官制,废除军机处,设立内阁,这个内阁和殿阁大学士的内阁不是一回事,这是模仿过完设置的。内阁总理大臣就是首相,首任内阁总理大臣是庆亲王奕劻,武昌起义之后,袁世凯夺权,出任内阁总理大臣,也是最后一任。之后的话中国帝制时代不再,宰相制度也就不存在了。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的宰相权力是在逐步缩小的,秦汉时期,丞相有很大的权势,可以行使封之权,这也是宰相很重要的权力。即使是唐宋时期,宰相依然可以封驳皇帝的圣旨,皇帝任命官员必须经过中书门下,否则就会被人看不起。明清时期就没有这项权力了,尤其是明朝废除丞相之后,内阁大学士只有票拟的权力,也就是建议权。到了清朝这项权力也没了,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就是一个秘书。

宰相制度和皇帝制度相始终,不过是皇帝权力不断扩大,宰相权力不断下降,从议事时的情况就可以看出来。宋朝之前是坐而论道,宋朝开始是站着说话,明清时期是跪着听话了。皇权越来越没有限制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