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移民成为皇帝

 冬窗事发 2022-12-05 发布于北京


古代,地区的发达与否主要取决于生存资料。比如在东亚地区,当一些部落还处于游牧,甚至狩猎采集的状态时,华夏民族早已步入了农业阶段。所以对个人来说,“移民”华夏就是个极其自然的选择了。


严格来说,中国的信史阶段应该始于公元前841年。在此之前,万事皆为传说。

然而仅过了半个世纪,信史竟然有了“亡国”的记载。

商周时期,在华夏西北方有个叫“犬戎”的部落,他们本是临近大漠的游牧民族,后来趁着周室衰落逐年南移,最后竟发展到了周都镐京(西安)附近。

终于,通过不断挑衅与耐心的等待,犬戎在公元前771年一举攻陷镐京,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误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

“平公七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周东徙,秦始列为诸侯。”

-《史记·陈杞世家》


镐京陷落时,因秦襄公出兵协助,周平王才得以顺利东迁,遂封秦王为诸侯。所谓“生于忧患”,大概是亲历动荡之后,秦国始终都保有着一份责任和义务,然后化为一剂猛药,书写了历史。

而犬戎不久便被秦军所破,其残部更名换姓,去了更远的北方。

传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之术,曾派道士入海求仙。归来,道士只带回一本“仙书”,书中写道:“亡秦者,胡也。”

匈奴,他们与犬戎类似,不仅都是游牧民族,还总爱在边境骚扰,以寻求机会祭出重拳。但尚无资料证明两者同源。

为此,先有秦始皇修筑了长城,后有汉高祖被迫和亲。

以上两个动作,都是战略上的一种无奈。而在中国内部,一场积极的“屯垦戍边”活动正在进行,也称“移民实边”

“十馀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於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於故塞。”
-《史记·匈奴列传》

因为“生于忧患”,秦王对移民就极其敏感,所以势必要率先下手。移民实边,即鼓励内陆人口向边境迁徙,并在当地驻军的保护下进行屯田。如此一来,不仅激发了地区活力,也可以给军队提供粮草。

最主要的是,不能给他国移民留一丝空间。

民族英雄蒙恬,曾在河套地区主持屯田,筑长城,一度令匈奴北徙。他死后,头曼单于逐渐南下,局面再度胶着。

从汉高祖到武帝初年,中国对匈奴大体处于劣势,不仅要遣公主和亲,就连皇后也受过调戏。从武帝开始,中国进入到战略反攻阶段,先后将匈奴赶出河套、河西。
 
苏武牧羊图 傅抱石

河,即黄河;套,即黄河在内蒙流经的一个“几”字形大弯曲。俗话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自古黄河泛滥,只有河套地区水草丰美。

那年收复河套,武帝诏曰:“驱马牛羊百有馀万,全甲兵而还。”可知中国不仅大胜,还获得牛羊百万。随后,武帝又在河套设朔方郡(巴彦淖尔)、五原郡(包头),并移民十万戍边,补修长城。

对游牧民族来说,失去牧场和牲畜,离迁徙就不远了。

河西,即黄河以西,这里直通古代西域。起初,匈奴垄断了河西一切资源,西域也被迫奉匈奴为宗主。

然而华夏与匈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作为匈奴第一代单于,“头曼”在蒙语中有“统万”之意,即“统领一万大军”。后来,头曼被自己的亲儿子冒顿所杀,后者自立为单于。再据考证,“冒顿”一词有“初始”之意,因此冒顿单于就是匈奴的“始皇帝”,大可推断是抄袭中国。

“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籍兵,数为边害。”
-《汉书·卫青传》

治理西域时,匈奴在当地设“僮仆都尉”,僮仆即奴隶之意,可见匈奴人的扭曲心理。再等汉军入驻,治所变为“西域都护”,文明瞬间提升。

事实证明,无论在素质、文化、生产方式等各个方面,匈奴都较中国相去甚远,且有意在学习模仿。那么对城邦来说,亲华还是亲匈?貌似不难选择。

连通西域后,世界见证了中国的首次崛起。

此消彼长,匈奴内部则出现了裂痕。西汉末年,他们在西域战场接连受挫,五位单于相继独立。不久,呼韩邪兵败降汉
 
前58年 匈奴分裂

这时,汉元帝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应呼韩邪单于的要求,他把其子民安置在了汉境五原郡(包头)附近,还将王昭君许给了他。

因战乱或信仰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且无法返回的人被称作“难民”,或叫“政治移民”。就像呼韩邪的匈奴人,他们从此就在汉地定居,传宗接代。

再至东汉初年,匈奴彻底分裂为南北两部,后来南匈奴兵败,又一批难民来到了中国境内。

这次,汉帝将他们放置在了并州的西河郡,已经越过了长城。

时值公元一世纪,很难说这种做法是出于人道主义,反倒是“炮灰”论更为可信。事实上,后来每当北匈奴来袭,南匈奴总能充当先锋,为汉军争取时间。直到北单于兵败去了欧洲,化为匈奴阿提拉。

总的来说,通过不断的北伐,以及数次有预谋的政治移民,中国北方也就此获得了稳定。人民安心劳作,社会恢复了秩序。

然而,那些远离故土的胡人,注定会被华夏文化所吸引。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不断南移,并尝试与汉人杂居,婚配。逐渐,山西、河北一带的匈奴人已颇具规模。

到了东汉末年,南单于顺势依附曹操,他的族人也得以继续发展。当时,匈奴移民的待遇实则已超过汉人,在同片蓝天之下,他们却不用缴纳贡赋,渐渐忘乎所以。

“七月,南单于呼厨泉入朝于魏,魏王操因留之于鄴,分其众为五部,各立其贵人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
-《资治通鉴·汉纪》

后来,曹操认为匈奴户口增速过快,便趁南单于呼厨泉来邺朝贺之时,死活把他留在了魏国,并派其下属回去履职。

为了便于管理,曹操还把匈奴集中迁移到太原郡境内,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各部领袖由匈奴担任,再让汉人进行监督。

五部中属左部势力最强,它大致位于今山西省汾阳市,部领袖是呼厨泉的侄子,叫做刘豹。邓艾曾进言:“闻刘豹部有叛胡,可因叛割为二国,以分其势。”
 
从胡姓变为汉族刘姓,可见胡人当时的汉化程度。事实上,自曹操死后,魏国因受吴、蜀的牵制,几乎放弃了对北方移民的管理,导致汉人已沦为弱势群体,处处受到匈奴排挤。

再半个世纪后,刘豹之子刘渊,已成为匈奴的实际领军人物。

终于在西晋永安元年(304),刘渊在山西建立了中原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汉赵”,彻底脱离了中国。
十年后,他带领南匈奴后裔先后攻陷了洛阳和长安,一跃成为中国之主。

从此,胡人开始统治汉人,“国民”要服从于“移民”,前后绵延近三个世纪。



老话说:“中国失礼,求之四夷者也。”即凡在中国失传的礼节,都能在周边少数民族那里寻求。

很多人崇拜的日本文化,可暂且看作为大唐文化的一个缩影,而大唐文化本身,也是一种多民族文化融合之后的产物。换句话说,正是由于公元三世纪末至七世纪初这段时间内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才导致了诸多蛮族文化对华夏文化的强力冲击,继而衍生出这种令人赞叹大唐文化。

那么可想而知,中国最原始、最纯正的华夏文化究竟是何等的卓尔不群,恐怕永远也无法被还原出来了。


所谓“五胡乱华”,指的是晋末中国周边的五个胡族集体叛乱,并导致西晋灭亡的政治事件。“五胡”分别为:匈奴、鲜卑、羯、氐、羌族。除匈奴外,另外四族的崛起也是因移民所致。

东汉时期,鲜卑族乘虚占据了匈奴故地,并迅速移民发展。其中拓拨、宇文、慕容、秃发等几大部落先后建立前燕、南凉等政权。晋武帝泰始六年(270),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曾攻陷凉州,打响了胡族第一枪。

羯族也称“羯胡”,他们以匈奴奴隶的身份移民中国,后来逐渐摆脱匈奴,暗自壮大。族人石勒曾协助刘渊伐晋,并建立了后赵政权。

氐族源自西南,最早散落于四川境内。东汉三国时期,曹操和刘备都曾把氐人移入汉境,权当“炮灰”。族人李雄、苻坚、吕光先后建立了成汉、前秦、后凉政权,其中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

居于陕甘一带,势力相对最弱,但汉化程度最深,族人姚苌曾建立“后秦”政权。
 
 
(完)

- 往 期 文 章 推 荐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