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冬窗事发 2022-12-05 发布于北京


就当汉人定居黄河之时,各少数民族的先民也同样开始了耕耘。所谓“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西戎,这是古代汉人对周边各族的泛称。

“所谓中国失礼,求之四夷者也。”

-《后汉书·东夷列传》


先秦时期,匈奴,肃慎等游牧民族在北方游荡;氐、羌族群散布在西北和川藏;濮、苗多以长江为家;“百越”则占据了东南海岸。那是一段混沌岁月,民族之间战火不断。

老话说“中国失礼,求之四夷”,即凡在中原失传的礼节,总能在外族那里寻回,可见华夷之间的交流从未停歇。只是“百川异源,皆归于海”,随着中国崛起于世界东方,五十六个民族终归又是一家,唯有先来后到之分。

本文专擅,谨供参考。



在大一统之初,郡县制被推行至全国,滇桂的一些部落开始融入中华,例如壮族和彝族。同时,苗人因战乱离开了江汉平原(湖北),逐渐向西南迁徙。顺着丝路,中亚民族塔吉克来到了新疆。在贝加尔湖畔,锡伯人也在寻找新的乐土。


壮族源于“百越”,散布于桂、粤一带。秦统一后,壮族人开始融入中华,据《广西通志》:“撞者撞也,粤之顽民,性喜攻击撞突,故曰撞。”建国后改“撞”为“壮”,人口约1700万。

布依族:源于“百越”,与壮族同源。族人曾建立“夜郎国”,被西汉消灭后融入中华。为区分“撞族”,人们称布依人为“仲家”,遂形成单一民族。“布依”为本族语言音译,族人约290万。

佤族:佤族先民居于山中,视阿佤山为民族发祥地。西汉时中央设益州郡,已覆盖到部分佤族领地。今日佤族人主要居于云南西南,人口约42万。

布朗族:源于“百濮”,族人自称“布朗”或“巴朗”。西汉时中央在云南设郡,濮人在管辖之内。西晋时,部分濮人向南迁移至凤庆、临沧一带,并常年与当地人杂居,逐渐就形成了今日布朗族。族人约11万。

彝族:源于羌族,先秦时就活跃在今滇、蜀交界一带。西汉时当地设郡县,族人开始融入中华。彝人古称“夷人”,因不雅改之,族人约870万。

纳西族:源于羌族,东汉时开始向中央纳贡,时称“旄牛夷”,《三国志》载:“汉嘉郡界旄牛夷种类四千馀户。”隋唐以后称“麽些”,逐渐演变为“纳西”。今日纳西人普遍居于云南西北,人口约32万。

苗族:传说苗人视蚩尤为祖先,夏代称“三苗”,居于湖北,《史记》:“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后因战乱,族人在汉末已分别迁至黔、湘、滇、渝一带,至今约940万人。

仡佬族:或与壮族同源,魏晋时开始向中央纳税,积极融入。“仡佬”始见于《明史》:“盖安酋土地半在水外,仡佬、龙仲、蔡苗诸杂种,缓急与相助。”今日仡佬族居于贵州北部,人口约55万。

黎族:至少在商代,黎族先民就已居于海南岛上。西汉时,朝廷在当地设置珠崖、儋耳两郡,族人开始融入中华。“黎”始见于《新唐书》:“朱厓黎民三世保险不宾,佑讨平之。”目前约150万人。

塔吉克族:中亚族群,塔吉克斯坦的主体民族。该族公元前就已出现在天山南部,并不断迁徙至新疆。西汉时,中央设“西域都护”,塔吉克人开始融入中华。宋代,突厥人将中亚地区操着伊朗语的人民统称为“塔吉克”。今日塔吉克人普遍居于新疆西部,人口约有5万。

锡伯族:据说锡伯族发源于贝加尔湖一带,古称“鲜卑”、“室韦”等,南北朝时迁徙到嫩江流域。锡伯国曾为金国属国,清初统一称锡伯族,《清史稿》:“锡伯人居近吉林。”今日锡伯族遍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为主,新疆亦有,人口约19万。



唐朝疆域空前,故“四夷”尊唐皇为“天可汗”,藏人和维吾尔人都试图融入。所谓“羁縻州”,即古代中央在偏远地区所设的州县,以夷人治夷民,侗族因此获益。羁縻州乃今日“自治州”之雏形,也可视作简易版的“一国两制”。


侗族源于“百越”,当地土著。唐代,中央在“峒区”建立羁縻政权,时称“溪峒”,族人开始融入中华。“侗”始见于《宋史》:“知全州钱绛请招诱溪峒名豪,上以生事,寝其奏不报。”族人分布在黔、湘、鄂、桂交界一带,今日约280万人。

水族:关于水族先民是由江西而来或是“百越”后裔尚无定论。因发祥于睢水流域,故族人自称“睢(suǐ)”。唐代,中央在黔、桂交界设抚水州,建立羁縻政权,睢人从此以“水”代“睢”,开始融入中华。今日水族人约41万。

哈尼族:源于羌族,战国时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称“和夷”,后因战乱南迁至元江以西,澜沧江以东地区。唐代,族首领首次向中原示好,时称“和蛮”。其族名还有“和泥”、“窝泥”、“阿泥”等,最终定为哈尼,族人约160万。

赫哲族:源于肃慎,古称“赫真”,即“下游人”。唐代,赫哲人从属黑水靺鞨,中央在当地设置都督,族人开始融入中华。今日赫哲人普遍居于黑龙江三江平原,人口约5千。

藏族:起源于雅鲁藏布江畔。唐代,随着松赞干布在西藏建立了吐蕃政权,藏人开始与中原往来。据《明史》:“乌斯藏,在云南西徼外,去云南丽江府千余里,四川马湖府千五百余里。”今日族人约700万。

维吾尔族:从先秦时期游牧于北方的“丁零”,到后来的“袁纥”、“回纥”、“回鹘”等,他们都是维吾尔人的先民。唐末回鹘兵败,族人开始向西南迁徙,逐渐占据了今日新疆一带,“畏兀儿”即回鹘语中“西州回鹘”的音译。今日族人约1000万。



由于重文轻武,宋朝显然不具备大唐的震慑力,却也被动地融合了一些外族,例如满族。此外,宋朝还允许羁縻政权的领袖世袭,逐渐形成了“土司制度”,也称“土官制”。土司制的确立,大大加强了地方领袖的权利及野心,这对民族融合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裕固族:古游牧民族回纥的一支,或与维吾尔族同源。宋代称“黄头回纥”,归顺北宋后定居于甘肃。族人自称“尧乎尔”,音译为“裕固”,至今约1.4万人。

土家族:族源尚无定论,秦汉时称“武陵蛮”。“土”始见于《宋史》:“徽宗崇宁元年,湖北都钤辖舒亶奉旨相度召募施、黔州土丁。”民国才改称“土家”。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四省交界的山区,族人约830万。

仫佬族:源于“百越”之骆越,古称“僚”。北宋时,中央在广西设立了大批土司机构,仫佬人从此融入中华。“木娄”始见于《新元史》:“隆济构木娄等族作乱。”族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北部,约21万。

羌族:古代羌族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深远地影响,今日羌族正是古羌正统后裔。战国时,羌人为躲避秦国锋芒而迁徙,至宋代,南迁的羌人已基本定居于今四川北部,并保留了羌族的称呼,至今约30万人。

满族:源于肃慎,族人生活在东北“白山黑水”之间,历史上先后改称为“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周代,肃慎首次臣服于中原,但直至金代,大量女真人才开始南下,明末,努尔哈赤又改本部为“满州”,据《清史稿》:“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野俄朵里城,号其部族曰满洲,满洲自此始。”至今满人已遍布全国,约有1000万。



蒙古来袭,“外夷”首次统一中华,新一轮的民族融合势在必行。这里有被大汗征调而留守驻地的土族;也有因躲避元军而举家南迁的瑶族,还有因汉人避难而至从中获益的傣族,总之皆源于蒙古族的强势南下。此外,“行省制”的确立,也使得中央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愈加微妙。


白族白族是由洱海土著、青藏高原南下的氐、羌人,以及滇人、汉人融合而成的民族,早期称“白蛮”。至元代,生活习惯已被汉化的群体被称为“白人”。今日白人普遍分布在云南大理,约有190万。

普米族:源于氐、羌,本居于甘、青、蜀三省交界,后沿金沙江南下,至唐代已迁至四川西昌一带。元代,普米人被元军征调进攻云南,那些留守云南的战士就构成了今天普米族的主体。族名为普米语音译,意为“白人”,族人大多在云南兰坪,约3万。

傣族:关于傣族先民是迁徙而来或是云南土著尚无定论,据《史记》:“闻其西可千馀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新唐书》:“楼居,无城郭,或漆齿,或金齿。”其中“滇越”、“金齿”都或是傣族旧称。傣人分布在云南南部,自称“傣泐”、“傣那”。元军南下时,大批汉人避难而来到傣境,傣人开始融入中华,至今约有120万。

德昂族:源于“百濮”。西汉时,德昂人就已散布在怒江两岸,属中央的永昌郡管辖。元代,随着当地傣族人的强势,德昂人被迫向西岸迁徙,至今已在中缅边界的德宏地区定居,族人自称“德昂”,人口约2万。

土族:或与蒙古族同源,据《元史》:“三月,太祖破洮、河、西宁二州。”推测为蒙古留守驻军;另有“吐谷浑”后裔说,吐谷浑为南北朝时期割据西北的独立国家。土族人目前定居在青海、甘肃一带,约有28万人。

瑶族:传说是远古活跃在长江流域的“九黎”一支,其首领为蚩尤。秦汉时期,瑶族先民生活在鄂、湘一带,称“武陵蛮”。“瑶”始见于《隋书》:“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至元代,族人为了躲避蒙古统治者开始南迁,逐渐遍布于两广,至今约280万人。

蒙古族:“蒙古”始见于《旧唐书》:“又东经蒙兀室韦之北。”。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一个崭新的族群终于诞生,此后大批蒙古人开始南下,逐渐融入中华,族人至今约590万。



鉴于蒙古好战,诸战事的后续影响于明代开始显现,比如回族的成型。在云南,不可一世的“土官”们擅自与藏人开战,致使一些部落开始迁徙。至明末,随着“国姓爷”坐镇台湾,当地高山族的文明得到了大幅提升。


回族“回回”始见于《宋史》:“谍闻北兵合西夏、女真、回回、吐蕃、渤海军五十余万大至。”特指唐代以来安西(今新疆南部及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区)一带的“回纥”人。蒙古西征时,“回回”和部分中西亚人避难于中国,至明代,一个崭新的回族终于成形。族人至今约1000万。
 
撒拉族:据说来自古城撒马尔罕。元代,族人经新疆迁入中国,与周围的回、藏、汉、蒙等族杂居融合,逐渐就形成了今日撒拉族,族人自称“撒拉尔”。明代,族首领归附中华,确立土司制度。撒拉人主要聚居在青海省,甘肃亦有,人口约13万。

傈僳族:源于氐、羌,或与彝族同源,古称“栗粟”。元代,傈僳人从青藏高原南下迁至金沙江流域,明代又因战乱迁至怒江,定居,今日族人约120万。

拉枯族:源于羌族,早期生活在青海湖一带,战国时因战乱开始南迁。至明代,族人已迁至今澜沧江西岸的临沧一带,定居。据《新唐书》:“南有离东蛮、锅锉蛮。”锅锉即拉枯族最早的记载。族人自称“拉祜纳”,至今约48万人。

景颇族:源于氐、羌,旧称“寻传蛮”,居于青藏高原。唐代,景颇人沿横断山脉南迁至云南西北部、怒江以西的地区。明代,中央在当地推行土司制,致使部分族人迁到了德宏地区,他们就是今日景颇人,目前人口约14万。

阿昌族:源于氐、羌,或与景颇族同源,古称“峨昌”或“莪昌”,据《元史》:“其地有阿赛睒、午真睒,白夷峨昌所居。”阿昌族先民最早居于金沙江、澜沧江流域,后来迁至怒江西岸的腾冲一带。明代,当地阿昌人与汉人杂居,逐渐演变为今日的阿昌族,人口约4万。

毛南族:源于“百越”,族人自称“阿难”或“哀南”,译成汉语即“毛南”。明代,毛南先民由湖南迁至广西北部,并与当地苗人通婚繁衍,逐渐演变为今日的毛南族,人口约10万。

京族:源于“百越”之骆越,故也称“越族”,是今日越南的主体民族。明代,部分京族人从越南海防迁徙至广西防城港一带,定居至今。人口约2.8万。

高山族:源自东南沿海的古越人,后跨海迁徙到台湾岛。明末,随着大量汉人的到来,高山族人的文明大幅提升。今日高山族主体在台湾,大陆亦有少数,他们散居在福建、浙江,人口约4千。



随着沙俄将魔爪伸向远东,一场与大清之间的鏖战就在所难免。在东北,很多外族避难而来,从此定居中华。而在西域,清军却快速解决了新疆问题,同样吸引了一波外族。此外,持续了数百年的土司制也被“流官制”所取代,即废除“土官”世袭制,改由中央指派,故称“改土归流”


达斡尔族:发源于松花江支流的洮儿河,元代迁往黑龙江北岸,清初又因中俄战事迁回嫩江西岸,即今蒙、黑交界一带,时称“达呼尔”,据《清史稿》:“清初有索伦、达呼尔诸部,散居黑龙江内外额尔古纳河及精奇里江之地。”族人今日约13万。

鄂温克族:先民居于贝加尔湖畔,或与蒙古族同源,曾受辽、金、元统治。清初沙俄入境,中央将鄂温克族迁至嫩江流域,此后又迁至呼伦贝尔地区,定居。“鄂温克”是族人自称,意为“住在山林中的人们”,族人至今约3万。

鄂伦春族:或源于肃慎、室韦,早先分布于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的区域。族人自称“鄂伦春”,即“使用驯鹿的人”,据《清史稿》:“钦都河西及巴尔坦河东,为使鹿鄂伦春部。”随着沙俄入侵黑龙江,族人南迁至今蒙、黑交界一带,定居,目前人口约8千。

哈萨克族:哈萨克人是由古代中亚人与匈奴、鲜卑等族人融合而形成。古称“曷萨”,据《新唐书》:“西北抵突厥曷萨。”明代,哈萨克人曾建立哈萨克汗国,民族开始壮大。清代,随着新疆的统一,哈萨克人陆续迁至今北疆地区,目前约140万人。

柯尔克孜族:古称“鬲昆”、“契骨”、“黠戛斯”等,早期分布在今俄罗斯叶尼塞河流域。清代,柯尔克孜人因躲避沙俄围剿南迁至帕米尔高原。新疆设省时,那些留在中国境内的族人就构成了今柯尔克孜族的主体。该族也称吉尔吉斯族,是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中国境内约18万人。

俄罗斯族:俄罗斯移民的后裔,清代称“罗刹”,音译为俄罗斯。因不堪沙俄的残酷统治,终清一世,始终有俄罗斯人经中国北境来华避难,他们就是今日俄罗斯族的主体。族人目前约1.5万。

乌孜别克族:中亚民族,或源于突厥、波斯,也称“乌兹别克族”,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主体民族。族名源自蒙古帝国之一的钦察汗国,其大汗称“月即别”,《元史》:“至元二年,月即别遣使来求分地岁赐。”汗国瓦解时,部分居民迁入新疆,他们就是今日乌孜别克族的主体。清代为迁徙高峰,目前人口约1万。

塔塔尔族:东欧民族与蒙古人融合而形成,族人自称“鞑靼”。清代,塔塔儿人从俄罗斯迁至今新疆天山北部一带,目前人口约3千。

基诺族:云南西双版纳土著,明朝实行土司制度,清代又“改土归流”,逐渐融入中华。族人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人”,目前人口约2.3万。

保安族:可能源于元代留守在青海同仁的蒙古驻军。明初,族人居住在青海保安城,得名。清代,由于受到地主欺压,保安人逐渐迁徙到了今甘肃临夏一带,定居。目前人口为2万。

畲族:或与瑶族同源,奉“盘瓠”为始祖,族人自称“畲瑶”。宋元时,畲族先民开始从广东迁往闽、赣一带,《元史》载:“泉州贼二千人寇长泰、汀、赣,畲贼千余人寇龙溪。”清代,部分族人又迁至浙、皖一带,至今约70万人。



在二十世纪初,随着大批朝鲜人越过了鸭绿江,今日中国55个少数民族已基本齐聚。但在滇、藏深处,尚有几片“桃源”令人神往,那里的人们生活原始,与世无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宋,无论明清。


怒族:族人自称“怒苏”,是定居在怒江两岸的土著民族。怒族文明程度较低,甚至未曾过渡到农业,该状况一直持续至民国。今日怒族人约3.7万。

独龙族:或源于氐、羌,云南怒江土著。元代受当地土司管制,族人生活原始,直到近代。目前人口约7千。

门巴族:藏南土著,族人自称“门巴”,意为“生活在门隅的人”,主要分布在门隅和墨脱一带。历史上,门巴族长期实行封建农奴制度,并仅与藏族有所交往,直到西藏和平解放。目前人口约1万。

珞巴族:藏南土著,藏民称“珞巴”,意为“南方人”,他们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拐弯处以西的峡谷地带,至今仍然过着原始生活,中国境内的珞巴人约有3千。

东乡族:由于东乡人在生活和信仰方面与回族类似, 故早先称“东乡回”或“蒙古回回”。传成吉思汗曾将回族工匠安置在今甘肃临夏一带,至近代就形成了单一民族。族人因居住在临夏东乡而得名,今日约60万。

朝鲜族:由朝鲜半岛迁入的一个跨境民族。清朝末年,随着朝鲜战乱灾害频发,众多朝鲜人开始来华避难,并逐渐融入。今日鲜族人定居在东北三省,以吉林为主,约有180万。
 
(完)

- 往 期 文 章 推 荐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