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丑没有条约

 冬窗事发 2022-12-05 发布于北京

道光二十二年(1842),清英两国代表齐聚南京,准备就当下发生的鸦片战争寻求和解。

在英舰皋华丽号上,一纸涉及赔款、开埠、税率、割地等诸多条款的《南京条约》逐渐浮出水面,英方译为Treaty of Nanking

十几年后列强卷土重来,清廷在与英法美俄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后,又单独与俄国签下《瑷珲条约》,二约在西方译为Treaty of TianjinTreaty of Aigun。两年后,留守北京的奕䜣与列强再次订下《北京条约》Treaty of Peking,战争才彻底终结。

而无论是康熙朝的清俄《尼布楚条约》Treaty of Nerchinsk,还是光绪朝的清日《马关条约》Treaty of Shimonoseki,亦或是一九五一年的《日美安保条约》Treaty of Mutual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and Japan,这种产生于两国或多国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按国际惯例签订的相关文书,西方皆称之为Treaty,即条约、和约。

就算总有所谓的“不平等条约”,但条约总体上是硬性约束,当事各国需严格执行,否则会受到国际制裁或战争惩罚。

1842

但到了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在那份因西方联军进京,清廷急于乞和而签下的《辛丑条约》西方版本里,却不见了单词Treaty,取而代之的是一段很长的:Final Protocol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Disturbances of 1900Boxer Protocol,直译过来便是:《中国与十一国关于赔偿一九零零年动乱的最后议定》或《拳乱协定》。

同样是割地赔款,为何之前西方谓之“条约”Treaty,到了辛丑年就变成了“议定”或“协定”Protocol

不妨先看看其他“议定”。

一九二五年,美、英呼吁各国禁止在战争中使用有毒气体、液体或器件,并最终签订了《日内瓦议定书》Geneva Protocol。但在不久爆发的二次大战中,德、日等国就公然使用化学武器,根本不把“议定”放在眼里。

还有一九九七年,为防止气候变化,八十四国共同签署了一份《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但利益使然,美、加等国于近年先后宣布退出,并没受到任何阻碍。

可见,“议定”的规格要比“条约”弱势许多,前者无须产生在国与国之间,往往是一份由多国共商,且没有任何约束力的协议,即所谓的“君子协定”。

那么,为何“辛丑赔款”是“议定”而非“条约”呢?众所周知,它明明是大清国与西方十一国共商的一份战后解决方案。

我们从《拳乱协定》Boxer Protocol说起。

“仁宗睿皇帝谕军机大臣等...据称近日之江南颍州府、亳州、徐州府,河南之归德府,山东之曹州府、沂州府一带地方,多有无赖棍徒,拽刀聚众。”

-《嘉庆上谕》


拳乱即义和团运动。起源于嘉庆年间的义和团,最初就是由一群无赖组成,平日横行乡曲、欺压善良的流氓组织,后因洋教势力介入开始变得极端排外。

到咸丰年间,鉴于《天津条约》中有“准许英国公民在华自由行,英国传教士自由传教。”以及《北京条约》中“准许法国传教士在华买地,盖房”等条款,来清的外国人总之是多了起来,导致义和团的规模也与日俱增。

起初清廷将义和团唤作“拳乱”或“拳匪”,后因慈禧痛恨洋人干政,另涉战争、变法、皇位争夺等若干复杂问题,遂又改称人家“义和拳”“小拳拳”,将其变身为正规军。

有了朝廷撑腰,拳匪一个个摩拳擦掌,同仇敌忾,他们从外省汇聚到北京,沿途焚烧教堂、破坏铁路,德、日公使因此殒命。

“现中外已开战衅,直隶天津义和团会,会同官军助战获胜,业经降旨嘉奖,此等义民,所在皆有,各督如能藉御外悔,必能得力。”

-《光绪上谕》


虽然暗地鼓动拳匪,但对外慈禧却宣称这是一场失控的暴乱,还假装派了百余人保护使馆。而在要求加大人力无果后,各国便陆续调兵进京协防,于是就发展成了战争。

所以此事亦可以理解为,与西方联军对抗的并不是清军而是义和团,即庚子战争没有发生在国与国之间。

事实上,当大家坐下来谈判时,也没人愿意承认这是一场国家之间的战争。

慈禧本想利用义和团来碰碰运气,赢了打击西方势力;输了便称是被拳匪劫持才被迫宣战的,而义和团的旗号也正是“扶清灭洋”,所以她坚信这不是“条约”而是“议定”。

对于列强来说,在与清国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之后,实在不愿再扣上一顶侵略的帽子,左右能拿到好处,何不来个瞒天过海,将其淡化成“议定”呢?

所以在公元一九零一年,这份丧权辱国的条文应被称为《辛丑协定》,按今天的翻译习惯也该是《北京议定书》

1901


议定不比条约,乃君子行为也,那么谁是“君子”?谁又是“小人”呢?在社科院九十年代的期刊《近代史研究》中,宓汝成先生就把他们分辨得明明白白。

起初在商讨赔偿时,美国就以清国急需重建为由,提出金额不要高于《马关条约》中的两亿两白银,德、日等国附和,唯有俄国以保护东清铁路为由提出异议。

折衷后,庚子赔款的本金初定为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即清国人人均分摊一两。

本金确定了,又是俄国以无法一次性付清为由提出了利息,这下连本带利就变成了九亿八千万两白银。

本息都确定了,俄国再次提出了“镑亏”说。因当时国际上以英镑计价,银价则有下跌趋势,所以要补上由此损失的约八百万两白银。

最终,大清总共要付出近十亿两白银的代价,这几乎是国家半个世纪的收入。其中俄国分得两亿八千六百万两,约占整体十三,列诸国第一。即便如此,他们却继续寻求与清国另签“条约”,并拒绝从东北撤军,直到被日军完爆。

而就当俄国不断撒泼的同时,美国在事发第二年(1902)就通过媒体放出了有关庚款退赔的讯息。

一九零四年,美国驻华公使开始就退款问题与清国展开谈判。

一九零七年冬,老罗斯福总统正式在国会发表咨文,准备履行退款计划。法、意、荷、日等国随后表示跟进。

美国的退款用于教育、医疗、留学等各个领域,包括今清华大学、协和医院等一批一流院所的创办发展,以及胡适、梅贻琦、茅以升、梁思成等一众匠人学者的赴美深造,均是凭此落实落细,可谓在软硬件两方面对中国施以援手。

事后粗算,此间支出已超过庚赔金额。
 

 (完)

             匕

精 选 文 章 推 荐

真相 | 无为

 阝                

                              廴              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