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肝升肺降”论治肝纤维化

 仁哥文档 2022-12-05 发布于湖南

胡茜茜1,李 鲜2

(1.河南中医药大学; 2.河南省中医院)

摘要:“肝升肺降”理论出自《黄帝内经》,原文“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此非解剖学概念,而是从肝、肺生理特性和功能而言。通过探讨此理论,发现其在肝病治疗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根据“肝升肺降”学说总结了治疗肝纤维化的基础方——四逆旋覆花汤,将临床经验做以总结,以飨同道。

关键词:肝纤维化/中医药疗法;四逆旋覆花汤/治疗应用;肝升肺降;经验

肝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主要是由于外界急、慢性刺激引起肝细胞外基质成分的过度增生和异常沉积,使肝脏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的病理变化[1],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必经阶段。现代医学认为肝纤维化经积极治疗是可逆转的[2]。《黄帝内经》曰:“百病皆生于气。”众医家亦认为肝纤维化与肝气郁结关系密切,治疗多以疏肝解郁为主。其实不然,笔者根据《素问 ·至真要大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和《素问·剌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等经典理论,认为治肝的同时还应治肺。“肝为枢机”“肺主治节”,肝肺同治,肝升肺降协调可保证全身气机的通畅,对于肝纤维化的治疗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 理论依据

“肝升肺降”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原文是“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此显然与实际解剖位置相反,故不能从解剖学层面概念来理解,而应从肝、肺的生理特性和功能概念论述。王冰也在《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说: “肝象木,王于春,春阳发生,故生于左也。肺象金……故藏于右也。”此与《黄帝内经》中的解释是一致的[3]。明代张景岳在《类经·针刺类》中说:“肝木旺于东方而主发生,故其气生于左。肺金旺于西方而主收敛,故其气藏于右。”清朝叶天士首次提出“肝升于左,肺降于右”的学说,主要表现为肝气从左上升,然后肺气从右降下,从而构成了一个气机的回路。若肝气左升异常,所表现的胁痛,多在左侧;若肝气左升而肺气不右降,也会出现胁痛往往痛在右侧。此如同电路构不成回路而电灯不亮。“肝左肺右”之说并非只是理论,而是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支撑,左病治肝,右病治肺,确有效验。

历史医家治疗胁痛多从左肝右肺之法,如王肯堂《证治准绳》中论及“若只是胁痛,别无杂证,其痛在左,为肝经受邪,宜用川芎、枳壳、甘草。其痛在右,为肝经移病于肺……”张聿青曰: “历来治验,左甚之病,肝药多效,右甚之病,肺药多效。如其不然,则与治验不符矣。”同时,与“肝升肺降”的理论相对应,肝阳与肺阴,“肝为刚脏”“肺为娇脏”等,也都充分体现了肝升肺降的性质,并在临床实践中倍受重视。

2 方药验证

四逆旋覆花汤即四逆散和旋覆花汤,两方均出自张仲景之手,都是非常有名的方剂。两方合用,正是应用了“肝升肺降”理论。四逆散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四味药物组成,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旋覆花汤由旋覆花、茜草(本用新绛,因无药源,现以茜草代之)、葱管三味药组成,具有肃降肺气的作用。两方合用,可以治疗多种肝胆疾患[3]。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是疏泄肝气的祖方。方中利用柴胡、枳实一升一降,以恢复人体气机的升降。柴胡辛散,利于肝的疏泄;芍药酸收,可加强肝的藏血,两者配伍,一散一收,一出一入,可恢复气机的出入。这样,人体气机的四种运动方式升、降、出、入全部顾及。另外,枳实、芍药相配即为《金匮要略》中的枳实芍药散,有开达肝脾郁结、宣畅气机之功。芍药、甘草相配酸甘敛阴,缓急止痛。陈明[4]提出四逆散是调理人体三阴经枢机的基础方,可用于治疗肝胆病气机郁滞诸疾。王付[5]也提出四逆散是辨治肝纤维化的基础方,四逆散加味治疗肝纤维化疗效显著[6]。

旋覆花汤出自《金匮·五脏风寒积聚》,是治疗肝着的主方。原文说:“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所谓“着”,就是黏着、附着的意思。肝着是肝经受邪而出现的气血瘀滞、着而不行的病理状态。为缓解症状,“常欲蹈其胸上”,这实际上是病情严重入血分时活血化瘀的疗法。对于这种气郁血滞型的肝着病,张仲景治疗时用以旋覆花汤。此方三味药中旋覆花、葱管两味药皆入肺经降肺气,只有新绛(古人帽子上用茜草根染制红缨,现以茜草代替)一味专入肝经活血止痛。此即张仲景运用肝升肺降的理论,通过降肺气而达升肝气之目的。旋覆花汤合四逆散治疗肝着之类的病,可谓其效如神。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50岁,于2015年5月10日初诊。主诉:发现乙肝病史5 a余,胸胁疼痛3 a。患者5 a前体检发现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sAg、HBeAb、HBcAb阳性,肝功能无异常,未行治疗。3 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胁部疼痛,遂至附近医院就诊,肝功能检查示谷丙转氨酶(ALT)87 U/L、谷草转氨酶(AST)65 U/L,给予保肝降酶口服药(药物不详)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此后上述症状间断发作,每次发作多与劳累、情绪不佳有关,曾多次就诊,口服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效果一般。现诊见:胸胁部疼痛,夜间明显,劳累后加重,口干不欲饮,乏力,纳差,眠可,二便调。舌质淡暗,苔薄,脉弦。平素情绪抑郁。

肝功能检查示:ALT 96 U/L,AST 70 U/L。消化系统彩超提示:肝脏弥漫性病变;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未见增宽。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示:CAP 221 dB/m ,E 8.6 kPa。西医诊断:早期肝纤维化。

中医诊断:肝着, 辨证为肝郁血瘀。治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予四逆旋覆花汤加减。处方:柴胡10 g,白芍20 g,枳实15 g,炙甘草6 g,旋覆花20 g(包煎),茜草15 g,葱白10 g,丹参15 g,川楝子15 g,郁金15 g,三七5 g(冲服) ,莪术10 g,五味子15 g,垂盆草30 g,天花粉15 g。15剂,水煎服,1 d 1剂,早、晚分服。嘱患者多休息,忌酒。

2015年5月25日二诊:胸胁部疼痛明显减轻,口干缓解,纳差,乏力。眠可,二便正常。复查肝功能:ALT 72 U/L,AST 42 U/L。上方加焦三仙各15 g以消食导滞,顾护胃气。15剂继服。2015年6月11日三诊:胸胁部疼痛明显缓解,纳眠尚可,二便可,稍乏力。守上方加黄芪20 g以补气。15剂继服。

2015年7月1日查肝功能正常,肝纤维化指标:CAP 205 dB/m,E 6.6 kPa。患者症状已获改善,嘱患者口服四逆旋覆花汤原方10剂以巩固疗效。按 患者由于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日久气滞血瘀,病由气分入血分,故在疏肝理气的基础上,亦从瘀血论治,加入活血化瘀之药。方以四逆旋覆花汤加川楝子以疏肝理气,郁金疏肝解郁、行气活血,三七活血化瘀而不伤正,莪术破血逐瘀,天花粉养阴生津止渴,五味子、垂盆草保肝降酶。现代研究发现:盆垂草中总黄酮有保肝、降酶作用[7];五味子的提取物可改善肝功能,抑制肝脏胶原纤维的生成,纠正肝纤维化引起的 ALB 水平低下,减轻肝细胞脂质[8]。

4 小 结

目前,肝纤维化仍是医学界难以攻破的问题,现代医学治疗肝纤维化方法局限且副作用大,中医药治疗此病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笔者打破常规思路,利用肝升肺降理论总结了治疗肝纤维化的基础方——四逆旋覆花汤,以便为医学研究者提供些思路与方法。

中医研究2017年第2期·临床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