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1205教学手记——付润石的讲稿来了

 晋诺工作室 2022-12-05 发布于江苏

今天下午给苏州市第四轮名师发展共同体高中语文二组的同仁们讲座,题目是二组领导张长松老师布置的:深度阅读教学。

主要讲了这样几个问题:深度阅读教学与浅度阅读教学的对比,从课标指导思想、教学论、学习论等角度阐释了深度阅读教学的内涵,并指出深度阅读教学还深在教学进程的逐步深入、学习成果的逐步深化等教学策略。

其中,我把自己的一节日常课与一节国家级的优质课作对比,形成了下面的表格。

项目

教学指向

教学流程

课堂形态

教学落点

某杯优质

训练知识技能

封闭

充满师生问答

统一

晋诺日常

自我阅读建构

开放

读写交流展示

分散

晚上再看这个表格,感觉还有再说说的必要,因为,前两天推出了付润石同学在“好书推荐”中提到43位名人大家的事情,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有网友提出想看看付润石同学的讲稿。我让润石整理了讲稿,当我看到这个讲稿的时候,就又想起了这个表格。

我觉得这个表格意义重大,不是夸耀自己的课上得好,想表达的是这两种教学理念、教学走向关乎语文教学的生命、生存与未来,关乎人才的培养。为什么不再细说了,我们来看看付润石同学的讲稿吧!

推荐《弓与琴》

苏州中学园区校西交大少科(1)班 付润石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书是奥克塔维尔帕斯的《弓与琴》,这本书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本文论,一本诗论,也就是专门研究诗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创作的,以及诗的作用。我觉得大家可能首先会对这个题目《弓与琴》——感到兴趣。其实这个题目源自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宇宙就像弓箭的弦或者琴弦那样。在不断的松弛和绷紧中达到它的平衡。”在奥克塔维尔帕斯看来,这其实是西方一切哲学、一切诗歌发源的地方。因为他提出了西方最原始的二元的观念:西方认为世界总是有两个对立的事物构成的。冷与热,轻与重,轻与浊……而相较于西方的这些观念,奥克塔维尔帕斯认为东方就有着明显的一元倾向。譬如说在印度古老的《奥义书》中,就有“你是那个”的著名公式。而在中国古典的著作中,老子曾经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也是一元的。二元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诗歌的放逐——诗歌和神秘主义在西方一直处于边缘的地位。为此黑格尔回到了赫拉克里特那里——然而他的逻辑最终迷失在了迷宫之中。胡塞尔表示一切都要“回到现象里去”。然而他的唯心主义最终看来也导向了唯我论。海德格尔回到苏格拉底那里,向自己问了一个苏格拉底向他问过的问题——然而也没有得到答案。

我的第二个关键词是诗与意象。首先我想问大家;什么是真实?是人类抽象出来的形容词和名词更真实呢?还是原有的事物,大自然本身更为真实。自然的、本来存在的才是真实的。在人类发展语言的过程中,名与实逐渐分离了。这也是公孙龙在《白马非马论》讨论的问题——语言的作用是从事物中抽象出概念和词语,然而这些概念和词语竟与事物不相符了,从事物中脱离出来了。意象则意味着回归事物本身。昆德拉说:一个现代人成熟的标志是抵御象征的能力,也是这个道理。而布罗茨基说,诗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最高追求,也即是指审美选择是高于伦理选择的。而是美意味着诗。因此我们可以说莎士比亚创造了哈姆雷特这个形象,就是一个意象,他比复仇这一个词更为具体,更为真实。罪恶一词没有俄狄浦斯情节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真实。对权威的反抗也没有普罗米修斯情结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真实。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诗人的最终能力就是造词的能力,就是用语言来表示意象的能力。顶尖的诗人,例如波德莱尔,就创造了“恶之花”。艾略特就创造了“荒原”。

而在这个能力之外,超越诗歌的造词能力之外,诗歌,还有下一个目的,也就是探索存在。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三个关键词。举个例子,1kg羽毛和1kg石头在科学上已经被证明是相等重的。然而在我们的内心中,我们感到羽毛是轻的,石头是重的。前者是科学的世界,而后者则是诗歌的境界。一个代表了真实的现象世界,而另一个则是一个可能存在的世界,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不可能真实的世界”。然而帕斯指出。这个不可能真实的世界实际上比现象世界更为真实,因为生命的意义绝不在于度过漫长的时间,而在于抓住一个非常小的、瞬间的时间。相信绝对的真理,也就是理性,不能给我们带来存在和虚无的辩证关系。而诗歌向我们指出,通过一个瞬间的时间,我们可以征服时间,我们可以用长久时间的虚无来衬托出一个瞬间时间的有意义。

于是我们就涉及了时间和空间的话题,这也是人类世界上最伟大的灵魂在思考的问题。这也与现代性有关。奥克塔维尔帕斯在书中说到:什么是现代性?现代性就意味着一个不断加速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时间观和以前的时代不一样。古代的人渴望着废除时间。或者把黄金时间和美好归结在过去。而现代人则认为一切好的事情发生在将来。在柏林看来,这就是由自然时间向历史时间的转换,也意味着理性的全面胜利。我们可能会觉得理性的胜利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是的,理性击败了

其他的一些迷信的,愚昧的意识形态。但是当非理性崛起的时候,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意识形态能够阻止住它了。浪漫主义诗歌就是随着非理性的崛起而崛起的。我们知道尼采就是一个进化论者,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充满着对罪恶的、卑劣的情感的肯定。而兰波意味着诗的背叛。他们所有人,在米兰昆德拉看来都是可批判的。这也在他的极著名的一本小说《生活在别处》中有所体现。昆德拉所批判的是刻奇,也就是伪崇高,广泛意义上来说就是浪漫主义——反对将情感之于至高的地位而放弃其他的判断。以美好和幸福的名义而发生的灭绝人性的事情,在他看来就是浪漫主义的恶果。在他的《生活在别处》中记叙了一个想象的诗人雅罗米尔的成长史。他最终以堕落成集权的传话筒而告终。然而我们可以发现近现代的许多诗人都带有明显的理性倾向。不论是布罗斯基是庞德是米沃什或者是奥登,那是一个诗歌的回归。

最后我要谈的这一个话题:走出叙拉古,依然是和现代性相关的。景凯旋教授在他的《经验与超越之间》,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知识分子”的概念——以及西方的左翼知识分子与东方的右翼知识分子。后者包含了捷克的昆德拉、克里玛和哈维尔等人。首先我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叙拉古。传说中土耳其的行政官想让柏拉图在一个叫做叙拉古的地方建立一个理想国,(哲人王统治)。因此叙拉古也意味着乌托邦。20世纪世界上发生的两个重大的灾难,也就是纳粹德国和苏联的崛起,就是人们对乌托邦的幻想导致的。昆德拉有如下的结论:人们怀着对美好的渴望挤进天堂的大门,却发现身后的门砰然关上的时候,才发现他们身处地狱,这时候我知道历史总是开怀大笑的。面对苏联的集权的统治,也就是这种理想主义带来的灾难。昆德拉选择的是怀疑主义。他批判一切。在他的笔下,一切人物都是平面化的、滑稽的。他的小说也因此被称为关于毁灭的小说,然而这种怀疑最终也将导致无意义。就像他最后写的那篇小说《庆祝无意义》说的那样。而捷克的另一个知识分子,哈维尔相信超验主义,超验的道德的标准。他在捷克被苏联统治的几十年内不断反抗,最终导致了东欧的巨变。并且成为了捷克的总统。然而这种超验仅仅是限于个人的。将真实、道德还是审美放置在超验的位置,一直是大家的争议。而另一位作家克里玛则选择了一个更为温和的道路:人文主义。他是一个主动回归到捷克人民中和捷克人民一起受难的人。他的作品中真实的记录了捷克所受的苦难,并对灾难提出了疑问。他的小说《等待黑暗,等待光明》,《我的疯狂世纪》回归了雨果,托尔斯泰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而这一思想,这种看法,这种人生观正是在经验与超越之间的。

首先声明,这不是我教学的结果,我代他语文课也就两个月,这是付润石坚持了一个正确的语文学习途径的结果。这个途径就是放开教学的束缚,让学生读书;设计各种任务,引导学生读书;运用各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读书。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仅仅是按照目前的语文教学来学习,付润石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来,因为,目前这种满堂问答式的碎片化、封闭性、求统一的教学只能教出语文的失败者,不可能培养出语文人才,甚至还会把已有的天才给扼杀掉,因为,这种教学的核心是老师,学生被囿在老师的视野之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的就只成了梦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