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报纸副刊的“救急能手” 徐蔚南因编辑ABC丛书和上海通而闻名于上海滩,随着他在文化界、出版界的声望越高、人脉越广,新闻界也慕其名而把他列为编辑报纸副刊的“选手”之一。 民国报纸多如牛毛,且今天创刊,明天改版,今年停刊、明年复刊,各家报馆都为抢占一席之地而绞尽脑汁。报纸要办出新意,除了必争一手新闻外,副刊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阵地。特色鲜明、内容活泼的副刊能吸引读者,提升报纸知名度,从而增加报纸销量。 徐蔚南在新闻界也是一位编辑高手,他编过的报纸副刊有: 二十年代与朱应鹏、张若谷等人编辑《申报》副刊《艺术界》,三十年代编辑《大晚报·上海通》、《时事新报·老上海》、《民报·上海研究号》,四十年代编辑过最有名的《民国日报·觉悟》。还有另外三份报纸的副刊,徐蔚南主编的时间短暂,给他组稿的时间很急促,有的是帮朋友“救急”,有的是帮报馆副刊“开个头”,即创刊。救急完成,他即告退出。但是,即便是救急,徐蔚南也绝不敷衍了事,而是竭尽所能编出水平。以下我们分别来看,徐蔚南怎么在短时间里,将这三份副刊编出特色。 1、《神州日报》副刊《神皋杂俎》:《神州日报》于1936年10月10日复刊,因副刊主编尚未到位,徐蔚南应报馆急邀,临时代理主编副刊《神皋杂俎》,时间一个月,到11月10日为止,后交给傅彦长接替。一个月里,每天一期,共编辑32期。 10月10日第1期因为是国庆日,所以除了例行刊登《国庆歌》《国旗歌》外,社论以《恢复旧神州》的复刊词代替,之外,刊登了李朴园的《如果我们有祖宗》和林风眠的《含泪的微笑》,作为文艺丛谈;还有一则《艺林佳话》小栏目,介绍国内艺术动向及艺术家近况。在篇幅基本占满的一角,登了一幅照片,内容介绍说:最近在小亚细亚美素不达米亚掘获之古石人像。这样,就为该副刊定下了基本风格,即以中外艺术为主题。 在全部32期当中,徐蔚南亲自撰写社论26篇,评说社会文化现象。其余社论有向培良发表的《悲剧之两种类型——秋窗读书琐录》、耿之的《爱国只不过是一个冲动么?》、火马的《“一致”和“创造”》等文章。中外文艺丛谈,有林华的文章《艺术的人生观》、张若谷的《上海赞美诗》、杨昌溪的《巴西的民族文学之建立》《美国文学中的民族性》和《新西兰与加拿大的文学》《阿根廷文学新曙光》、剑音的《民族的自尊心和信念》、斯尔的《我们的飞机》等。国外珍闻内容更为丰富活泼,既有介绍非洲的婚俗、越南女子的黑牙、危地马拉发现的古代香炉,也有外国人赞美上海妇女、外国人评论中国川苗民族的生活习性的文章,还有几乎每期都介绍一到几种世界科技、建设成就,或者是最新考古发现和最新发现的物种等,而且还附有图片。 2、《东南日报》副刊《长春》:《东南日报》上海版于1946年6月16日创刊,副刊也同时创刊。徐蔚南被报馆拉去“填缺”,临时主编副刊《长春》半个月。那时,徐蔚南手上的稿件均比别人多,因为他在《民国日报·觉悟》上发起的青年征文很成功。于是他精选了一部分征文拿去发表在《长春》上,作者中有成名的老作家,像胡朴安、杨宽、许绍棣等,更多的是青年作家。作品有小说、杂文、散文、游记、书信和诗歌,纯文艺,适合文学青年阅读和观摩。编辑手法仍然是徐蔚南一贯的有文有图。有丰子恺的漫画、清代的木刻印刷画、美国漫画,还有徐蔚南自己收藏的剪纸图案等。 徐蔚南编辑《长春》副刊,仅半个月,从6月16日起,到6月30日结束,每天1期,共15期。据徐蔚南说,共发表了15万字,后来他从中精选了5万字,编辑了青年文选中的一本,名称就叫《长春》,以纪念最初的发表地。徐蔚南编辑的《长春》副刊,以青年为读者对象的读物而见长。 3、《时事新报》副刊《文化》。《文化》副刊于1947年1月10日创刊,徐蔚南发表了《发刊词》。到2月28日编辑了8期,3月1日起,《时事新报》改为晚报,《文化》就随之停刊。 徐蔚南在《发刊词》中说:“我们这个文化周刊,一方面是介绍学者作家的文化理论,一方面是报道全国文化界的消息,另一方面是关于各国文化史的讲话。”所以他在栏目设置上,每期有一篇“中国文化史讲话”,有一个文化报道小栏目报道国内外文化动态,至少发表一至两篇文化方面学术文章,介绍一种中国传统艺术品,刊登一幅中国传统绘画或者国外的传统绘画。 徐蔚南在《文化》副刊上接连发表了《蜡染的艺术》、《琉璃瓦》、《土布的艺术》、《沈寿之刺绣艺术》等传统工艺的学术文章。胡朴安发表了《中西文化必须结婚》、《儒家修养法序》,叶恭绰发表了《写字的艺术和工具》、《书法的传习》等文章,以艺术为特色。 《文化》副刊时间虽短,但是刊登的文章不仅作者都是名家,文章的学术价值也很高,密集介绍了中西方传统文化。 徐蔚南能在急促的时间里编辑出如此高质量的副刊,且主题内容各不相同,似乎他每天都在做着准备,随时都能组稿一到两个主题鲜明的文章。各报馆也正是看中了他的这个特长,在“紧急情况下”请他援手。 |
|
来自: 吴越尽说 > 《原创:徐蔚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