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看台1365 | 记者节有话说·洪天丽:学生作文如何变成报纸文章

 海陆物语 2020-12-07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一路相伴

·洪天丽

“天丽,你的作文上报啦!你看!”十多年前,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有一天,同学将一份报纸拿给我看。

“什么?真的啊!”我拿过报纸一看:竟然是《汕尾日报》的教育周刊!

2014年,汕尾日报社副刊部的编辑通过我投稿留下的联系方式加了我的QQ,将我带入副刊作者交流群。在QQ群里,副刊编辑组织了非常有意义的“文化沙龙”,每一位作者都在群里分享他/她的作品,让群里的其他作者解读、评论。通过一次次的交流,互相肯定对方的成绩也指出对方的不足,从而促进整个作者群的写作积极性,整体提高了各位作者的写作水平。

副刊编辑的幽默、睿智,在群聊中时常闪现。正是他们组织的“文化沙龙”,形成一股凝聚力,让互不相识的作者们走到了一起,结下深厚的友谊。

2015年元月,汕尾日报社召开了副刊作者座谈会,把网络上的虚拟聚会变成真实的聚会。作者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本土文化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于是,两个月后,由汕尾日报社倡导主办,市各县(市、区)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文化之旅”活动开始了!

“文化之旅”活动从参观本土各个文化景点开始,到跨市与他市作家们进行有意义的文化交流,调动了作家挖掘文化的积极性,通过作家的笔宣传各地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让那些厚重的文化可以传承下去。活动的举办也拓展了新一代作者的视野,培养了更多优秀的作者。

在参加“文化之旅”活动时,我终于与汕尾日报社的编辑和记者零距离接触。“编辑”和“记者”是我很喜欢的行业,一直以来,我对他们都心存敬意。能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是我梦寐以求的事。

汕尾日报社的编辑一如在网络上那般幽默、睿智,而汕尾日报社的记者,更吸引我的注意。在多次文化活动中,记者总是先行一步去了解当地的人文景观。记者的目光似乎更加敏锐,在某次跨市的活动中,一块看似废弃的石板,被汕报的记者发现,经过询问当地居民,挖掘出了一段连当地人都不知道的历史故事。

到汕头市进行文化交流的一次活动中,我与报社的一位记者同宿。记得第二天清晨我们起了个大早,同用早餐之后因为离集合还有一段时间,她提议到附近走走,我当然满心欢喜地答应了!我们都是第一次去那个地方,所有街道都是陌生的。但是她逛起街来似乎一点陌生感都没有,拉着我的手东走西逛,偶尔停下询问当地居民一些事情,然后举起胸口挂着的相机,咔嚓咔嚓,好像在捕抓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她敏锐的眼光背后,是一个勤于思索、善于思考的大脑。不辞辛劳、深入一线,也许这些都是记者必备的优良素质吧!此行因为和她一起,我了解到成为一名优秀记者的艰辛与不易,也收获了比同行文友们更多知识。

在另一次寻访古驿道的文化活动中,我看到了汕报记者身上的责任与担当。他们走在山林间,一路上披荆斩棘,给作家们开路,还随手捡起落在草丛中的垃圾,装在自己带来的垃圾袋里。他们似乎时时刻刻都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多方奔走采访,拍摄、撰稿,在《汕尾日报》上,以新闻报导的方式,呼吁更多人爱护环境,保护文物。

《汕尾日报》是一份本市家喻户晓的报纸,不仅在书店报亭、各个社区的文化角随时可见,在景区、酒店、左邻右舍,也能偶遇它的身影。以前我阅读报纸只关注副刊的文学天地,通过与《汕尾日报》社的编辑和记者们接触交流,认识到每一版的每一篇报道都来之不易,如今拿到报纸后我更懂得尊重里面所有的内容。

这些年来,与《汕尾日报》一路相伴,我成长的脚步未曾停止。在文学上,有汕报编辑和文友们为我指出文章的某些缺点,一步一步提高我的写作能力。在生活中,汕报的编辑和记者爱岗敬业的精神也影响着我,鼓舞着我热爱生活,不断奋进。

可能你会读:

文学看台1355 | 戴国芳: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文学看台1354 | 忧乐:幸福源于强大的祖国
文学看台1353 | 林培琼:牛嵴岭夜行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