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大餐:三大篇经方临证要诀!!!

 Richard_X 2022-12-06 发布于云南

经方临证要诀(一)

桂枝汤,和剂祖方也。
白虎汤,寒剂祖方也。
四逆汤,温剂祖方也。
麻黄汤,汗剂祖方也。
栀豉汤,吐剂祖方也。
承气汤,下剂祖方也。
栀豉汤、瓜蒂散,宣可决壅也。
五苓散、十枣汤,通可行滞也。
附子汤、理中丸,补可扶弱也。
陷胸汤、承气汤,抵当汤,泄可去闭也。
麻黄汤、葛根汤,轻可散实也。
龙骨牡蛎汤,重可镇怯也。
石脂丸、桃花汤,涩可去脱也。
猪胆导、蜜煎导,滑可去着也。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燥可去湿也。
黄连阿胶汤,润可去枯也。
白虎汤,寒能胜热也。
白通汤、四逆汤,热可制寒也。
桂枝汤,解肌表之汗,是宣发形肉之阳气也。
麻黄汤,发经络之汗,是疏通血脉之阴气也。
葛根汤,解肌肉之汗,是升提津液之清气也。
大青龙汤,泄胸中之汗,清内扰之阳气也。
小青龙汤,发心中之汗,涤内蓄之水气也。
麻黄汤,邪伤营而不伤形者,竟发汗以散邪也。
桂枝汤,邪伤卫而已伤形者,服之歠粥渍形以为汗也。
麻黄细辛汤,用附子升肾液以为汗也。
附子汤,用人参固肾液以止汗也。
柴胡汤,重用寒凉,阳经之邪不欲其太升也。
乌梅丸,重用辛热,阴经之邪不欲其太收也。



麻黄汤,病从外之内者,仍治其外也。
栀豉汤,病从内之外者,仍调其内也。
桂枝汤,病虽入里而表症仍在者,当先和其表也。
调胃承气汤,症虽有表而里症甚者,当先调其内也。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从半表半里者,当和其内外也。
小柴胡汤,治轻邪在腠理。
大柴胡汤,治浊邪入募原。
桂枝汤,仅解太阳初感之邪。
柴胡汤,可调三阳半表之症。
麻黄附子汤,治邪从阳分注经之症。
附子汤,治邪从阴分内注于骨之症。
小青龙汤,治表热里寒。
大青龙汤,治表寒里热。
四逆散,解少阴里热。
当归四逆汤,散厥阴表寒。
通脉四逆汤,救少阴亡阳。
茯苓四逆汤,救太阳亡阴。
白虎汤、承气汤,存中焦之阴,以和胃气。
白头翁汤、四逆散,救下焦之阴,以清脾气。
麻黄附子细辛汤、黄连阿胶汤、甘草汤、桔梗汤、猪肤汤、半夏汤、苦酒汤,治阳邪伤少阴之阳。
桃花汤、猪苓汤,治阳邪伤少阴之阴。
附子汤、吴茱萸汤,治阴邪伤少阴之阳。
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干姜四逆汤,治阴邪伤少阴之阴。
附子督麻黄,从少阴出太阳。
大承气不设监制,从太阴入阳明。
麻黄汤,发营中热汗。
瓜蒂散、栀豉汤,吐胸中寒饮。
瓜蒂散,吐上焦之重剂。
栀豉汤,吐中焦之轻剂。
十枣汤、大陷胸丸,治中焦之水,泻之于内也。
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治下焦之水,引而竭之也。
小青龙汤,治动而逆上之水。
五苓散,治静而不行之水。
十枣汤,治弥漫之水。
大陷胸,治痞满之水。
真武汤,治沉着之水。
小青龙,治寒邪未解之水,故温以汗之。
十枣汤,治阳邪未解之水,故引而竭之。
小青龙,入太阳治阳水,功兼外散。
真武汤,入少阴治阴水,功专下渗。
乌梅丸,治阴经厥利,故兼温补。
白头翁汤,治阳邪热利,故专凉散。
十枣汤、五苓散,下太阳水道之邪。
大柴胡汤,下少阳气分之邪。
三承气汤,下阳明谷道之邪。

桂枝加大黄汤,下太阴转阳明之邪。
桂枝加芍药汤,和太阳转太阴之邪。
柴胡汤加芒硝,下少阴转阳明之邪。
大柴胡汤,下少阳无形之邪。
柴胡汤加芒硝,下少阳有形之邪。
桂枝加芍药汤,下太阴无形之邪。
三物白散,下太阴有形之邪。
四逆散,下少阴无形之邪。
大、小承气汤,下诸经有形之邪。
桂枝汤,太阳表剂,多从是汤加减。
栀豉汤,阳明表剂,多从是汤加减。
小青龙汤,义重半里,故加减中麻黄可删。
小柴胡汤,义重半表,故加减中柴胡必存。
桂枝汤,加附子,加大黄,是方外随症可复。
青龙汤加减,真武汤加减,即于方内求义损益。
附子汤、吴茱萸汤,加人参从阳固阳。
白虎汤、泻心汤,加人参从阴济阴。
当归四逆汤,不去芍药,和肝阴也。
白头翁汤,重用芩连,泄肝热也。
乌梅丸,黄连一斤,黄柏六两,重泻肝热也。
复脉汤,生地一斤,麦冬八两,急救肝阴也。
柴胡汤,有加减法者,少阳有变动之用。
乌梅丸,无加减法者,厥阴为止静之体。
桂枝汤,有疑似症;柴胡汤,亦有疑似症。
柴胡汤,有坏病;桂枝汤,亦有坏病。
桂枝汤症罢,桂枝不中与,随症治之,仍不离桂枝。
柴胡汤不中与,设法救逆,仍不出柴胡。
桂枝一味,外邪未离营卫,六经皆可用。
柴胡一味,邪留腠理半表,三阳皆可用。
桂枝汤、麻黄汤,主治太阳营卫,亦可治阳明营卫之邪。
真武汤,主治少阴水气,亦可治太阳汗后亡阳。
四逆汤,主治太阴下利清谷,亦可治太阳脉反沉者。
五苓散,主治太阳消谷水逆,亦可治阳明饮水多者。
猪苓汤,主治少阴下利,亦可治阳明小便不利。
抵当汤,主治太阳瘀血在里,亦可治阳明蓄血。
瓜蒂散,主治阳明胸中痞硬,亦可治少阴温温欲吐。
大青龙汤,脉微汗出恶风者,不可与。
白虎汤,脉浮发热无汗者,不可与。
瓜蒂散,诸亡血虚者,不可与。
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
猪苓汤,阳明病汗出多者,不可与。
承气汤,表邪未解,热不潮者,未可与。
建中汤,呕家不可与。
桂枝汤,酒家、亡血虚家不可与。

经方临证要诀(二)

太阳病
 太阳本病中风,以桂枝汤主之(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伤寒以麻黄汤主之(麻黄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

风寒两感,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桂枝3g 芍药3g 生姜3g 炙甘草3g 麻黄3g 大枣3枚 杏仁3g)(桂枝4.5g 芍药4.5g 麻黄1.5g 生姜4.5g 杏仁3g 炙甘草3g 大枣2枚)。

伤寒而内有火郁,以大青龙汤主之(麻黄6g 桂枝6g 炙甘草3g 杏仁6g 生姜6g 大枣4枚 石膏30g)。

中风内有火郁,以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桂枝2g 芍药3g 麻黄1.5g 炙甘草2g 大枣2枚 生姜4g 石膏9g)。

伤寒而内有水饮结中上焦,以小青龙汤主之(麻黄4.5g 芍药6g 干姜4.5g 五味子4.5g 炙甘草3g 桂枝6g 半夏9g 细辛3g)。

表已解而内燥,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党参9g(或西洋参3~6g))。

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主之(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茯苓9g 桂枝6g 炙甘草3g 生姜6g)。

表退而热结血分,以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主之(桃核承气汤:桃仁9g 大黄9g 桂枝4.5g 元明粉6g(冲服) 炙甘草4.5g)(抵当汤:水蛭15条 虻虫15只(去翅足) 桃仁9g 大黄9g 或按相同比例,研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1~2丸,每日一次。)。

太阳坏病

入阳明去路∶

表寒未解,而内有火郁,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麻黄3g 杏仁6g 炙甘草3g 石膏30g)。

表解而内燥,以人参石膏汤主之()。

表解而里热,以调胃承气汤主之(大黄9g(酒洗) 炙甘草4.5g 元明粉9g(冲服))。

入太阴去路∶

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主之(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

表解而里阳虚,以甘草干姜汤主之(炙甘草6~12g 干姜3~6g)。

表解而里阴虚,以芍药甘草汤主之(芍药15g 炙甘草9g)。

表未解而里寒急,先以四逆汤主之,后以桂枝汤主之(生附子12g 干姜6g 炙甘草6g)(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表风未解而里虚,以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桂枝6g 芍药12g 炙甘草3g 党参9g 大枣4枚 生姜9g)。

表未解而里热,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葛根12g 黄芩9g 黄连6g 炙甘草3g)。

表未解而里寒,以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炮附子9g 茯苓9g 党参6g 白术12g 芍药6g)。

表风未解而里微咳,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表解而里湿,以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桂枝6g 炙甘草3g 白术9g 茯苓9g 生姜6g 大枣4枚)。

表虚而里实,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里实而宜吐,以栀子浓朴汤、栀子干姜汤,栀子香豉汤,栀子甘草汤,栀子生姜汤,随证主之(栀子浓朴汤:山栀子9g 炙厚朴6g 炙枳实9g)(栀子干姜汤:山栀子9g 干姜4.5g)(栀子香豉汤:)(栀子甘草汤:)(栀子生姜汤:

入少阴去路∶

表虚汗漏,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炮附子3~4.5g )

里虚恶寒,以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芍药15g 炙甘草6g 炮附子4.5g)

里寒有湿,以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汤主之。

里寒有水,以真武汤主之(炮附子6g 茯苓9g 芍药9g 白术9g 生姜9g)。

里虚亡阳,以桂枝甘草汤主之(桂枝9g 炙甘草9g)。

里寒欲作奔豚,以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桂枝9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茯苓12g 桂枝9g 炙甘草4.5g 大枣6枚)。

里虚亡阳惊狂,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主之

里虚亡阳烦躁,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桂枝3g 炙甘草3g 煅牡蛎9g 煅龙骨9g)。

表解而里阳虚,以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主之(茯苓12g 人参6g 生附子6g 炙甘草6g 干姜6g)(干姜4.5g 生附子9g)。

太阳坏病结胸痞证

结胸证重者,以大陷胸汤,大陷胸丸主之(大黄9g 元明粉9g(冲服) 甘遂末1.5~3g(冲服))

轻者以小陷胸汤主之(黄连3g 半夏6g 瓜蒌15~30g)。

痞证表未解而里虚,以桂枝人参汤主之(桂枝9g 炙甘草9g 白术9g 党参9g 干姜9g)。

表已解而里实,上有热,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9g 黄连3g 黄芩3g)。

表已解而里实,下有寒,以附子泻心汤主之(大黄6g 黄连3g 黄芩3g 炮附子4.5g)。

表解而里有水,以十枣汤主之(大枣10枚 芫花l~1.5g 甘遂1~1.5g 大戟1~1.5g 大枣煎汤,芫花、甘遂、大戟研末,枣汤冲服。)。

表解而里有寒、有热,以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主之(生姜9g 半夏9g 党参9g 干姜3g 黄芩6g 黄连3g 炙甘草4.5g 大枣4枚)(炙甘草9g 黄芩6g 黄连3g 半夏9g 党参9g 干姜4.5g 大枣4枚)。

里湿而便滑,以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赤石脂15~30g 禹余粮15~30g)。

里湿而水停,以五苓散主之(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

表解而里郁,以旋复花代赭石汤主之()。

里寒而可吐,以瓜蒂散主之(瓜蒂、赤小豆等分,捣筛和匀,每次3~6g煎服,可与豆豉同煎)。

阳明病

阳明病,太阳经证未罢,中风,仍以桂枝汤主之,伤寒,仍以麻黄汤主之(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麻黄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

太阳未解,而将入阳明,以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

太阳未解,而已入阳明,以葛根汤主之(葛根9g 麻黄4.5g 桂枝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 芍药6g)。

二阳表未解,而里有郁,以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表解而里热,以调胃承气汤主之(葛根9g 麻黄4.5g 炙甘草3g 芍药6g 桂枝4.5g 大枣4枚 半夏9g 生姜6g)(调胃承气汤:大黄9g(酒洗) 炙甘草4.5g 元明粉9g(冲服))。

表解而里微实,以小承气汤主之(大黄9g(酒洗) 炙厚朴4.5g 炙枳实6g)。

表解而里大实,以大承气汤主之(大黄12g(酒洗) 炙厚朴12g 炙枳实12g 元明粉9g(冲服))。

里实而津竭,以密煎导方、猪胆汁方主之()。

里实而脾约,以麻仁丸方主之(麻子仁15g 芍药9g 炙枳实9g 大黄6g 炙厚朴9g 杏仁9g)。

里实而血瘀,以抵当汤主之(水蛭15条 虻虫15只(去翅足) 桃仁9g 大黄9g 或按相同比例,研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1~2丸,每日一次。)。

阳明病虚证

阳明虚证,里寒而水盛,以四逆汤主之(生附子12g 干姜6g 炙甘草6g)。

里寒而土虚,以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6g 党参9g 生姜12g 大枣4枚)。

里有积湿,以五苓散主之(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

里有虚热,以栀子豉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山栀子9g 香豉9g)(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党参9g(或西洋参3~6g))。

里有湿热,以猪苓汤主之(猪苓9g 茯苓9g 泽泻9g 阿胶9g(烊化) 滑石15g)。

里有燥热,以白虎汤主之(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里有瘀热,以茵陈蒿汤主之(茵陈蒿15g 栀子9g 大黄6~9g)。

少阳病

少阳经本病,经气郁迫,表里不和,以小柴胡汤主之(柴胡9g 黄芩6g 党参6g 半夏9g 炙甘草4.5g 生姜9g 大枣4枚)。

太阳经证未罢,而遽入少阳,以柴胡桂枝汤主之(桂枝4.5g 芍药4.5g 柴胡6g 黄芩4.5g 党参4.5g 炙甘草3g 半夏6g 大枣2枚 生姜4.5g)。

太阳病未解而表实,以麻黄汤主之(麻黄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

少阳病已具而里虚,以小建中汤主之(桂枝6g 炙甘草4.5g 大枣6枚 芍药15g 生姜9g 胶饴30g)。

太少合病,而自下利,以黄芩汤主之. 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黄芩9g 芍药12g 炙甘草6g 大枣4枚)(黄芩9g 芍药12g 炙甘草6g 大枣4枚 半夏9g 生姜9g)。

表未解而里实,以大柴胡汤主之(柴胡9g 黄芩6g 芍药9g 半夏9g 生姜12g 枳实6g 大枣4枚 大黄6g)。

表已解而里热,以调胃承气汤主之(大黄9g(酒洗) 炙甘草4.5g 元明粉9g(冲服))。

妇人热入血室,以小柴胡汤主之(柴胡9g 黄芩6g 党参6g 半夏9g 炙甘草4.5g 生姜9g 大枣4枚)。

少阳坏病

入阳明去路:

里虚而心悸烦,以小建中汤主之(桂枝6g 炙甘草4.5g 大枣6枚 芍药15g 生姜9g 胶饴30g)。

里虚而心动悸,以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9g 生姜6g 党参9g 生地黄12g 桂枝6g 阿胶9g(烊化)麦门冬15g 麻仁9g 大枣10枚)。

里虚而烦满谵语,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柴胡6g 黄芩3g 生姜3g 党参3g 桂枝3g 茯苓9g 半夏4.5g 大黄4.5g 煅龙骨9g 煅牡蛎9g 铅丹4.5g(先煎) 大枣2枚)。

少阳本病未罢,仍以小柴胡汤主之.  表未解而里实,仍以大柴胡汤主之(柴胡9g 黄芩6g 党参6g 半夏9g 炙甘草4.5g 生姜9g 大枣4枚)(柴胡9g 黄芩6g 芍药9g 半夏9g 生姜12g 枳实6g 大枣4枚 大黄6g)。

表未解而里热,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柴胡4.5g 黄芩3g 党参4.5g 炙甘草3g 生姜3g 半夏4.5g 大枣2枚 元明粉6g(冲服))。

入太阴去路: 表里未解,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柴胡9g 桂枝4.5g 干姜3g 瓜蒌根9g 黄芩4.5g 牡蛎9g 炙甘草3g)。

少阳坏病结胸痞证

按结胸证,以大陷胸汤主之。痞证,以半夏泻心汤主之(大陷胸汤:大黄9g 元明粉9g(冲服) 甘遂末1.5~3g(冲服))(半夏泻心汤:半夏9g 黄芩6g 黄连3g 干姜4.5g 党参6g 炙甘草4.5g 大枣4枚)。

经方临证要诀(三)

1.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同为表证方,但前无汗、脉浮紧而后汗出、脉浮弱。
  2.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同为表证方,皆有项背强证,但葛无汗而桂加葛有汗。
  3.麻黄汤证与大青龙汤证,皆脉浮紧,不汗出而发热,但麻发热、恶寒、无汗,而大发热、不恶寒、无汗、烦躁。
  4.小青龙汤与麦门冬汤治喘咳,但小青龙证有表证且心下有水气,为湿性喘咳,而麦门冬证无表证且津液枯燥,为燥性喘咳。
  5. 桂枝加栝楼根汤、白虎加人参汤、小柴胡加石膏汤、五苓散、猪苓汤皆治渴,但桂加栝治汗出、脉浮弱、有表证之渴,白治无表证、恶热之大烦渴,小柴加石治胸胁苦满之渴,猪治小便不利、汗出之渴。
  6.诸柴胡类方皆主胸胁苦满,但小柴只胸胁苦满而大柴兼心下急,柴桂兼下腹压痛,柴胡桂干兼心悸烦惊、为虚而柴加龙牡兼心悸烦惊、为实,四逆散兼腹挛急,柴加芒硝兼腹坚硬。
  7.半、甘、生姜之泻心汤、三黄泻心汤、五苓散、人参汤、茯苓饮主证均作心下痞满或痞硬,但半则兼呕吐,甘则兼烦乱,生则兼嗳气,三则兼面红,五则兼渴而小便不利,人则兼手足冷且脉沉迟或微弱,茯苓饮则兼心下振水声。
  8.半夏生姜厚朴人参甘草汤、大承气汤、四逆汤皆治腹大满,然第一方之证为吐利之后之虚胀,第二方之证为大便硬、按压疼痛坚实而为实,第三方证为下利、腹冷、手足厥冷。
  9.桂茯丸、抵当丸、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柴胡桂枝汤、大黄牡丹汤,皆主腹、下腹之压痛,桂为下腹压痛而左脉沉,桃为左下腹压痛、大便坚,大承气汤为腹部压痛、大便坚,大黄牡丹汤右为下腹压痛、充实、大便坚,抵为脐下压痛、少腹坚满,柴为下腹压痛而胁满。
  10.葛根汤、黄芩汤、葛根芩连汤、大黄牡丹汤、大承气汤、赤石脂汤、大柴胡加大黄汤、麻黄升麻汤、半夏泻心汤、理中丸、栀子大黄汤、五苓散、四逆汤俱治下利,然葛根汤有表实热证,黄芩汤腹痛或发热,葛根芩连汤汗出而喘、脉促,大黄牡丹汤下腹压痛、充实,大承气汤整个腹部充实压痛,赤石脂汤无压痛,无里急后重,大柴胡汤有胸胁苦满、心下拘紧,麻黄升麻汤吐脓血,半夏泻心汤心下痞硬而口苦,理中丸心下痞硬而手足腹寒,栀子大黄汤烦乱不眠,五苓散口渴而小便不利,四逆汤手足厥逆、脉沉迟或浮迟。
  11.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小柴胡加石膏汤、大青龙汤、白虎加人参汤、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柴胡桂枝汤、栀子柏皮汤、五苓散等皆治发热,麻则兼恶寒脉浮紧,桂则兼恶风而脉浮弱,葛则如麻证而项背强,小加石则胸胁苦满、默默不食、寒热往来必兼其一,大加石则心下急而郁郁微满,甚则上吐下泻,大青龙不汗出而烦躁,白加参汤恶热、口燥、烦渴,大承气则恶热、腹坚满,桃承汤少腹急结,柴桂为太少二阳合病证,栀子柏皮汤一身发黄,五苓散口渴小便难,白通汤加胆汁面赤、手足厥逆,葛根连芩脉促、喘而汗出、下利。
  12.葛根汤、桂枝汤、柴桂汤、柴胡加龙牡汤、人参汤、真武汤、麻附辛汤、苓桂味甘汤、建中汤、八味肾气丸俱治乏力,但葛有表证之身疼痛等,桂有表证之汗出等,柴桂有表证之汗出、胸胁苦满等,柴加龙牡有不表不里证之胸胁苦满、烦惊心下悸,人参有腹寒、下利、胸痹,真武有腹满、恶寒、手足冷,麻附辛有恶寒、发热而脉反沉,苓桂味甘头沉如裹,手臂不仁,小建中汤虚劳、里急,肾气丸尺脉沉微。
  13.黄连阿胶汤、茯苓饮、人参汤、炙甘草汤皆治舌无苔,然黄则舌绛而入夜难眠,茯则心下停饮、胸满、时吞酸烧心,人参汤心下痞硬、口淡,炙甘草汤脉结代而心动悸。
  14.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姜豉汤、黄连阿胶汤,酸枣汤、猪苓汤、柴胡干姜桂枝汤、苓桂术甘汤、柴胡加龙牡汤皆治不眠,然栀心中懊侬,栀加甘则治既懊侬且迫急,栀加姜则治既懊侬复干呕,黄连则治舌红咽干唇燥,酸枣仁则治虚劳虚烦,柴干桂治则胸胁苦满、心下悸、咽干、月经提前,量多,柴胡加龙牡则治如柴干桂证而整体状态比较偏实,苓桂味甘则治头如束,猪苓则治下利、咳嗽、呕、渴、烦。
  15. 苓桂味甘汤证面色淡红,三黄泻心汤证面色鲜红,桃核承气汤证面色深红,抵当丸证面色黑红,木防己汤证面色苍黑,建中汤证面色萎黄,归芍汤证面色苍白,八味丸证面色阴沉。三黄汤证目光炯炯,真武汤证两目无神。


  16.黄连阿胶汤证如舌无苔则全无,甘麦大枣汤证则舌中无苔,苓桂术甘汤证则舌半有半无,小柴胡汤证则舌苔白,承气汤证则苔黄,抵当汤及丸证则舌青紫。
  17.腹痛,压痛坚硬,与大承气。腹痛,胸胁苦满、下腹压痛或发热,与柴胡桂枝汤。腹痛,腹凹或拘挛,与小建中汤。腹痛,腹中动如有手足,与大建中汤。腹痛雷鸣,与附子粳米汤。腹痛、下利、发热,与黄芩汤。腹痛,心下急,与大柴胡汤。腹痛,自胸至少腹压之坚硬,与大陷胸汤。腹痛,按之但心下压痛,脉滑,与小陷胸汤。
  18.上吐下泻,心下急,大柴汤证。上吐下泻,上腹痛,黄连汤证。上吐下泻,腹痛,或发热,黄芩加生姜汤证。上吐下泻,手足冷、腹凉,理中丸证。上吐下泻,口渴小便不利,五芩散证。上吐下泻,头痛吐涎沫,吴茱萸汤证。上吐下泻,脉微沉迟,手足冷,大汗出,四逆加人参汤证。
  19.头痛,若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与麻黄汤;若汗出脉浮弱,与桂枝汤;若干呕吐涎沫,与吴茱萸汤;若胸胁苦满、烦躁、渴,与小柴胡加石膏汤;若发热脉沉恶寒,与麻辛附汤;若手足冷,腹满而寒,心下水声,与真武汤;若口渴而小便不利,或者饮水即吐,与五苓散;若脉弱,发热、身乏力、下利,与桂枝人参汤;若鼻塞,与葛根汤;若腹满痞坚,与大承气汤;若少腹急结,与桃核承气汤。
  20.浮肿,若脉浮,汗出,防己黄芪汤;若四肢颤动,防己茯苓汤;若脉浮紧,无汗、烦躁,大青龙汤;若小便不利,猪苓汤;若心下痞硬,面色黧黑,喘,与木防己汤;若尺脉微腰痛,或下肢冷,与八味丸;若腰痛,腰部冷,与苓姜术甘汤;若汗出恶风无大热,与越婢加术汤;若手足厥逆、脉沉微、心动悸,真武汤;若胸胁胀满、小便不利,小柴汤合五苓散;若产后或贫血者,当芍散;若黄汗出,桂枝加黄芪汤;若咽中如炙脔,时气上冲,半夏厚朴汤;腰以上浮肿,脉不虚者,甘草麻黄汤;腰以下浮肿,不喘,不心悸者,猪苓汤。
  21.心动悸,辨证选用炙甘草汤,桂枝甘草汤,人参汤,木防己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茯苓甘草汤,小柴胡加茯苓汤等;腹部动悸,辨证选用桂枝茯苓丸,柴胡加龙牡汤,小建中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颈脉动悸,辨证选用苓桂术甘汤,小柴胡加茯苓汤等。
  22.葛根加桔梗石膏汤,小柴胡加石膏汤,甘草泻心汤,甘草汤,苦酒汤,通脉四逆汤,猪肤汤,三黄泻心汤,大黄牡丹汤俱治咽喉痛,然葛则脉浮紧、项背强、发热恶寒无汗;小柴则发热、胸胁胀满、口苦咽干;甘泻则心下痞满而烦乱;三泻则口苦,面赤,便难,心下痞;甘则不红肿;桃则少腹急结;苦则咽中生疮,不能言,言无声;通则下利清谷,手足厥冷,里寒外热;猪则下利,胸满,心烦。
  23.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苓桂味甘汤,茵陈蒿汤,五苓散,小柴胡汤,桂枝加龙牡汤,大承气汤,桂茯丸,当芍散,大建中汤俱治眩晕,然小则呕吐、心下痞、有水音而动悸;泽则头沉重;苓桂味甘则头沉重而面色淡红,精神不振,多梦,多虑,多惊;真则心下悸,面寒,行走欲倒地;苓桂术甘则胸胁心下满,心下有痰饮,坐则轻,起立即剧;茵则心胸不安,不能食;五则脐下悸,吐涎沫;小柴则胸胁苦满,口苦咽干;桂茯则面红,下腹压痛充实;桃承则少腹急结,大便坚;大则腹满实;大建中则胸中寒;归芍散腹挛急,经痛;桂加龙牡遗精,脱发,汗出,心下动悸。
  24.柴胡剂主颈项强;葛根剂主项背强;麻桂剂主头项强;桂加栝蒌根治太阳病证具备,脉反沉迟,身体强;大陷胸丸证项亦强,而结胸。
  25.五苓散,猪苓汤,栝蒌瞿麦丸皆治口渴而小便不利,然五苓散证必兼或饮水即吐,或头痛,或脐下悸而癫眩,吐涎沫等一系列的水气上冲症状;猪苓汤证以小便淋痛,尿血等湿热阻塞下窍之候为多;至于瓜瞿为证,其人尺脉弱,腹部自觉或他觉恶寒;此为三方鉴别运用之要点。
  26.吐血、衄血、便血,若手足烦热、虚劳、里急、悸,为小建中汤证;若心悸不安,面色赤,为三黄泻心汤证;若发热,恶寒,身疼痛,脉浮紧,为麻黄汤证;若手足厥冷,为柏叶汤证;少腹急结,为桃核承气汤证;若心中懊侬为栀子豉汤证;若左关脉弦者,为黄土汤证;若烦,不能眠,为黄连阿胶汤证;若脉腹虚弱无力,手足冷,心下痞满,胸痹,面色晦暗,为人参汤证。


  27.桃核承气汤证之主证是少腹急结;大黄牡丹汤证之主证是少腹肿痞;大黄甘遂汤证之主证是少腹满如敦;抵当汤、丸证之主证是少腹硬满;桂枝茯苓丸证之主证是脐两侧,尤其是左侧有深在压痛,有时候可触到如索状物硬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