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尤求

 顾绍骅 2022-12-06 发布于湖北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尤求

【善意提醒】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释义为: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国画是中国人文情思里最为深重的沉淀。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即: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本质上,中国绘画富于“形而上”的意味。王维开创诗与画的结合的萌芽,宋徽宗赵佶创立了“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标准形式——集诗书画于一体,自此成为了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追求。宋以来,诗画一律的观点成为主流。苏东坡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标志就是“文人画”的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明、清两代绘画传承宋元精华并演变发展,回到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派,占据画坛主流。因此,品评中国画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品味,而不是看西方绘画那样的“一览无余”;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去品味“中华文化精髓——诗词歌赋”;二、从中国书法艺术上去品味字体的美、线的美、力的美、以及表现个性精的美。三、中国画的本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借物象以寄予作者思维、情感的艺术,是“物我合一”的艺术体现。正如现在的绝大多数书画作品,"千人一面",看似漂亮外貌,实则废纸一张(或者是是缺诗、少书法,没文化、没思想的空壳——沦为“以术求术、”、崇洋媚外,传统文化被肢解,被冠以“水墨、彩墨”西洋画之傀儡、怪胎。“残缺的中国画”)

【编者按】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无不是文化的产物。首先是文化、思想(文学),然后才是艺术(技艺)。中国书画是中国人文情思里最为深重的沉淀。中国画的文化蕴藉又远在绘画之外,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来又讲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文化可以渗透到一个人的心里,渗透到一个人的血液里,是深层次的,是不容易改变的。

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当前,无论是中国画展览,艺术市场上,还是书画课堂等等,能够见到的中国画,基本是没有题画诗的“白板”。当下不少画家以西方绘画作为中国画创作的参照,以此倡导所谓融合中西绘画以加强“视觉冲击”和写实效果。其结果造成了中国画的发展不但失去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也一度出现了极其萧条的现象,在这种外来文化意识决定下会将中国画引入末路;因此,我们不能舍本求末,尤其是当前中国处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民族文化观念,“诗情画意”应该是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大趋势。顾绍骅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社会责任感,面对当前美术界的西化现状,提出中国画的发展必须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中国画最大特点是思想性,人格艺术,养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即:中国民族文化的中国画,是具有“诗、书、画、印”等民族文化特征,这是中国画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情画意”。“在弘扬民族文化这个事上,我们都应该做铮铮铁骨的好汉,不能卑躬屈膝!生存世界上,得有思想,负责任,要无愧于这个时代,没有文化是不行的!”“顾绍骅的诗情画意”(中国画的诗情画意),经过数十载的探求,主张应该从《中国画评价标准》。我撰写了以古为证 汲取精粹 发展创新 面向未来等等论文来阐述------。

历史上中国画审美、品评标准的发展沿袭考:顾恺之 《女史箴图》箴文,卷末的 “顾恺之”名款,梁元帝 萧绎《职贡图》为例:“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其山川、风俗、历史及历代交往情况、纳贡物品等”从此开创书法与绘画一体“中国画题跋”的样式唐代时期的绘画成就,超过了以前各代,影响到当时的东方各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王维开创诗与画的结合——的萌芽。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画家云集、各有特色,可谓是光耀璀璨。两宋时期整个宋朝占世界的GDP的65%,还有80%的说法,是中国历史最富有的朝代,(宋代是“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早于西方绘画“文艺复兴”的十四~十六世纪,大几百年。)宋徽宗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却是不可否认的,有“书画皇帝”和“丹青皇帝”的称号。亲创粗笔水墨花鸟,更加主流和严谨,特别是创立了“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标准形式——集诗书画于一体(这样的形式犹如“声光电+SanDisk效果”的电影,其艺术效果好;若是缺少题画诗,就像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或,“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难以表达作品中的思想、情怀!),自此成为了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追求。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标志就是“文人画”的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明代绘画传承宋元精华并演变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逐渐稳定,绘画艺术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呈现出流派纷繁、各成体系、百花齐放和各画科全面发展的局面。总的说来,元四家的影响在初期犹存,前期以仿宋“院体”为主;中期以后,以吴门各家为代表,回到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派,占据画坛主流。文化典故成为绘画内容,以谢环、王绂、李在、仇英等为代表;《杏园雅集图》明·谢环,《山亭文会图》明 王绂,《琴高乘鲤图》《圯上授书图》明 李在,《松下论道图》明 仇英等等。中国画的诗情画意得到传承!如王履、郭诩、沈周、文徵明、唐寅等等,诗书画样样精到;如《琵琶行图》明 郭诩,《庐山高图》明·沈周,《雪山行旅图轴》明 文徵明,《落霞孤鹜》明 唐寅等等。

尤求,生卒年不详,明代画家,字子求,号凤丘(一作凤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移居太仓。能文,多才艺。喜绘画,工山水人物,仕女,尤擅白描,亦善道释画。长于绘菩萨罗汉之像,所作端庄传神,一时誉为绝品。所画题材甚多,其白描仕女,艳冶绝世,可称仇英(仇英的女婿)之后劲。隆庆六年(一五七二)作昭君出塞图,同年所作品古图,藏故宫博物院。万历十一年(一五八三)作七夕穿针图。《太仓志、五杂俎、无声诗史》。传世作品有《昭君出塞图》卷、《汉宫春晓图》卷、《西园雅集图》卷等。

  《品古图》轴,明 尤求 纸本墨笔 纵93.1厘米 31.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自识:“壬申(1572年)仲秋长洲尤求制。”下钤“吴下尤求”白文印一方。另钤有“曾在秋湄山人处”、“叶桐君玩赏书画章”、“杨氏竹披珍藏”、“香生秘玩”、“易鹤轩印”等鉴藏印多方。不见著录。

  尤求一生勤奋,作品颇丰。《品古图》是其中的佳作。品古,即鉴赏、品评古代文物,是历代文人画家喜绘的题材。该图绘一高士头戴礼帽,身着长袍,依案端坐,两手开卷,欣赏古字画。侧首四人,姿态各异,或昂首凝思,或低头观画,其认真入迷之态可掬。几名童子分侍左右,或捧爵前来,或持扇旁立,或窃窃私语。画面富有生活气息。书案左前角另置茶几一张,几上摆着许多瓷器、彝鼎等古玩,以点出品古的主题。园中湖石屹立,翠竹芭蕉掩映,桐树成荫,流水淙淙,意境幽静清雅,成功地表现了文人雅士品玩古物的生活情调。画中人物用白描法,生动传神,器物、案、几刻画工细,桐叶用水墨洇晕,丛草以细线双勾,浓淡疏密恰到好处。

《寒山拾得图》明 尤求 纸本水墨  121x30.5cm  辽宁博物馆藏

《寒山拾得图》是人物画中的佳作, “奇而不诡于正,真高流逸墨”。用笔大胆粗犷,线条流畅爽利。图中寒山右手指天,谈笔风生;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两人披头散发,憨态可掬。从画面上,我们能够感觉到他是受了李唐画风的影响,两个人物安排在近处,给人一种很强烈的视觉印象,而远景的虚化处理,更强化了人物的形象。背景部分用笔较为豪放粗简,向外探出的树干向背分明,树枝行笔错落而不失坚挺,表现藤蔓的线条潇洒飘逸。寒山、拾得是唐代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此图画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与拾得二人。寒山亦称寒山子,居天台始丰县寒岩,好吟词偈,状似疯癫。拾得是孤儿,寺僧拾而养之,故名拾得,在寺执炊涤器,与寒山友善。

题识:庚辰夏五月  长洲尤求写

《饮中八仙》明 尤求 长卷 工笔纸本设色 长656 厘米,宽30.5 厘米 厦门博物馆藏

《饮中八仙图卷》宽656厘米,高30.5厘米,是明代画家尤求所作。本长卷为纸本,工笔设色,色调淡雅清丽,诗画交融,具有文人画的笔致墨韵。画中人物神态自如,含蓄蕴藉。饮中八仙指的是生活在大唐盛世的八位著名文人,他们不但才华横溢,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的嗜好,那就是喝酒,因此被誉为醉八仙或是饮中八仙,这八位文人分别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贺知章、草书家张旭、汝阳王李琎、李适之、高士崔宗之、苏晋和雄辩家焦遂。《饮中八仙图卷》里首先描绘了酒量超人的大诗人贺知章,借酒避嫌的汝阳王李琎,接着是又一位酒仙李适之,李适之曾位居左丞相,后受到排挤,罢相后,在家与亲友会饮,虽酒兴未减,但难免多了点借酒消愁的意味,为了凸显李适之曾为丞相的显赫地位,尤求将李适之的酒器画的很奢华,酒桌上摆满了铜器、金银器等各种名贵酒器,旁边的童子身上也挂着大量的铜钱前去买酒,杜甫的诗文用日费万钱形容李适之的奢侈,用鲸鱼吞吐百川形容他豪饮的酒量。《饮中八仙图卷》里接下来的是两位潇洒的名士,一个叫崔宗之,他出身贵族,父亲是宫延尚书,本人少年才俊、风流倜傥,与李白是好友。画上崔宗之正坐在草席上举杯豪饮,用白眼仰望青天,牌睨一切旁若无人,另一位潇洒名士叫苏晋,苏晋是为唐玄宗起草诏书的人,相当于唐玄宗的秘书。苏晋是个很有意思的人,过着亦僧亦俗的生活,他一面长期斋戒,一面又嗜饮经常醉酒,处于斋与醉的矛盾中。画中苏晋正与老僧谈禅论经,老僧的弟子,一个小和尚举着酒坛,苏晋仿佛按耐不住了,眼睛直往酒坛上瞟,杜甫用醉中爱逃禅幽默地表现了苏晋嗜酒放纵,而又有所顾及的性格特点。

第一组贺知章骑马,前一仆后二童,醉态可掬,行书诗二句“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第二组李琎骑马,四仆随之,行书诗三句“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第三组李适之抚几持杯,有四童呼应,行书诗三句“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第四组崔宗之举杯邀明月,二童燃炉,行书诗三句“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第五组苏晋逃禅,与一僧人对谈,行书诗二句“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第六组李白大醉坐地,二人扶之,行书诗四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第七组张旭恃醉挥毫,旁五人,行书诗三句“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第八组焦遂与二组人物对谈,行书诗二句“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八位酒仙神态各异,有的举杯畅饮,有的骑在马上摇摇晃晃,还有的已醉倒在地。八仙以酒会友的雅趣和率真跃然纸上,给人一种不问世俗,飘飘欲仙的超脱境界。奇怪的是这八个人并不是同时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史书上也没有八仙齐聚、饮酒会友的记载。据考证,它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年轻时写的一首《饮中八仙歌》,为七言诗,共22句,旋律轻快,幽默诙谐,在结构上,每个人物自成一章,用形象描写,集中到一个酒的主题上。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一出现,就受到了口口相传,“饮中八仙”成为后代文人、书画家、工艺美术家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饮中八仙图卷》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用八个场景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此图卷诗画交融,生动有趣,画的风格简洁淡雅,有一种江南文人特有的秀气,笔法清新流畅,是珍贵的国之瑰宝。这首诗在体裁上是一个创格。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并列地分写八人,句数多少不齐。八人中,贺知章资格最老,所以放在第一位。其他按官爵,从王公宰相一直说到布衣。写八人醉态各有特点,纯用漫画素描的手法,写他们的平生醉趣,充分表现了他们嗜酒如命、放浪不羁的性格,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

央视《国宝档案》栏目曾对厦门市博物馆收藏的《饮中八仙图卷》进行了鉴赏:画卷徐徐展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唐朝著名大诗人贺知章。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他的《回乡偶书》脍炙人口。图卷中他骑在马上,双目微闭,摇摇晃晃仿佛要从马上掉下来,惟妙惟肖地刻画出贺知章阔达纵逸的性格特征。《长安十二时辰》中何监第一次出场时,形象姿态就与画中相似。图中八仙最后一位是一介平民焦遂,他是一位雄辩家,但有趣的是,据记载,焦遂有口吃的毛病,平时说话结结巴巴,喝至五斗略有醉意,开始滔滔不绝。在八仙图最后描绘焦遂的场景有十人,位于中间的焦遂正高谈阔论,旁边人听得津津有味,画面集中渲染他的卓越见识和雄辩口才。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金运昌说,唐朝尤其是初唐、盛唐,是一个非常繁荣、非常开放的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和谐包容,所以知识分子敢于大胆地表现自己的诉求和发泄自己的感情,所以在当时,在开元盛世,能够出现这样的“饮中八仙”。据了解,《饮中八仙图卷》共分为八组,因厦门市博物馆场馆所限,第四至第八组未展示。观众可以在馆藏文物精品展厅中欣赏到前三组,里面分别有贺知章、李琎和李适之。

《荷亭消夏图》明 尤求 绢本设色 112×47cm

此图所绘:女子消暑,暑热难耐,袒胸露臂,半卧于榻上,一柄扇在手,赏窗外莲叶何田田,鱼鸭戏水间的场景。一年一度的夏季已经来临天一热,女性们就可以穿裙子了。爱穿裙子的美女是不分四季的,随时都可以穿,不过总归是要夏天才能名正言顺些,至少不那么臃肿。美人消夏,衣襟半露不露,确实很有意境。夏日不太好的是天一热就很烦躁,烦躁就很容易破坏氛围,其实这幅明代《荷亭消夏图》,明明热得不行,却让人觉得特凉快,凉风习习的,很自在,反正就一个人在家,半裸着不穿衣服也是可以的。款识:荷亭消夏。曾见周文矩有此图本,背橅其意。戊辰秋八月上浣,凤邱尤求写于苏台。钤印:求印(白)  鉴藏印:天香楼王氏家藏印(朱)、笙鱼玩读(朱)古人的生活节奏大约是比较慢的,反正天热也干不了活,索性就舒坦些,看云卷云舒,享享天伦之乐。诸如“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这样的诗句,让人感觉就超级浪漫。若有这样一个庭院,那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当然,画里边,还有两个举着长柄扇的侍女。据说,这幅《消夏图》许多人研究过,画里有一大堆经后人考证过的各类器物,乐器、酒器等等,各种器物看似随意却都很讲究,彰显着一种自然的情怀。事实上,也应该浪漫些,夏日本来就是一个浪漫的季节。

古代是没有空调的,所以要避暑得找一棵大树,在乡村待过的都知道,能够在大树底下乘凉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绝对比空调舒服!尤其是槐树,作为庭院常用的特色树种,其枝叶茂密,绿荫如盖,特别适作庭荫树。“偷得浮生半日闲”,偷字用得极好,有时候是很羡慕古人的,没有电的世界,才有这般闲适,自然的凉风就是夏日最珍贵的馈赠了。王摩诘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谁不喜欢生活在这样的场景里。不少古人喜欢往深山里跑,隐居。其实也不是喜欢,更多的应该是无奈。不然也就不会有“大隐隐于市”的说法了,毕竟在闹市区里寻一处幽静之地,很难。现在许多人会在周末选择去民宿找一下隐居的感觉,不过像古人这般高士隐逸是不可能的。不得不感慨,宋人真是会享福,而且宋人骨子里就有一种范儿,特别优雅洒脱。不说别的,就说中国古代《消夏图》这类画,宋人就画了很多,也流传下来许多,诸如宋代佚名画家的《槐荫消夏图》《草堂消夏图》,苏汉臣的《荷塘消夏图》等等。画里真真切切展示的消夏生活,是今天的我们想要而不可得的,好想穿越!不过,现在忽然觉得还是竹子、芭蕉这类的好,有那种安静、诗意盎然的感觉。花太艳,就俗气了。毕竟,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红拂图》轴 明 尤求 纸本墨笔  纵113cm,横4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款署 :“万历乙亥夏日写。长洲尤求。”钤 “吴人尤求”白文印、“凤山”朱文印。

红拂是唐代传奇《虬髯客传》中的人物,原名张出尘,是隋末大贵族杨素的侍女,因手持红拂而得名。唐初曾任兵部尚书的李靖当时任马邑都丞,他曾以布衣的身份求见杨素,红拂见其抱负不凡,十分仰慕,夜扮男装与李靖私奔并结为夫妇,后辅李靖建功立业。这一美人慧眼识英雄的故事广为流传。画中所描绘的即李靖拜见杨素的场面。画中人物众多,神态各异。人物用白描法,线条流畅,仕女体态优美,生动传神。画中的杨素为中心人物,作者将他置于画面正中,杨素漫不经心地坐在矮榻上,神态安详自若,一副当朝显贵的傲慢气派。李靖则侧身坐于杨素对面的绣墩上,微微昂首,双手抱拳,举止谦恭,谦而不卑,似在侃侃而谈。红拂女手持红拂,立于杨素后,她侧身则双目注视李靖,正在倾听李靖的陈述,似乎暗暗地萌发夜奔的主意。画面中其余八位家妓、侍女,都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的持扇窃窃私语,有持如意者欲与红拂女交谈,其中有两位小侍女提壶、托盘,正欲上前献茶。李靖身后一小童子,肩背斗笠,似乎随李靖前来。此画的背景似在幽静的庭院中,有古柏、梧桐、湖石、蕉叶、屏风、矮榻、几案、古物、花插等作为背景来衬托此画的主题。从此背景可知,此图选时为夏日乘凉。

《云溪雅集图》明 尤求 纸本墨笔 127cmx51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件作品完全以水墨绘制,笔法精细,功力深厚。绘高耸云山、涓涓溪流,远处丛山峻岭,山巅墨色如黛;中部一棵松树绘画清晰,枝杆细长,松枝自然伸展;近处厅一座,厅前几位雅士集于山中席地而坐,侃侃而谈,四周绿树环抱。远山、坡石用淡墨勾皴,近景的树叶用浓墨点染,人物飘逸出尘,是尤求山水人物画至精之作。题识:吴下尤求写。 

明代画风迭变,画派繁兴。在绘画的门类、题材方面,传统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盛行,文人墨戏 画的梅、兰、竹及杂画等也相当发达。在艺术流派方面,涌现出众多以地区为中心、或以风格相区别的绘画派系。在师承方面,主要有师承南宋院体风格的宫廷绘画和浙派,以及发展具象文人画风格的吴门画派。在画法方面,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勃兴,成就显著,人物画也出现了变形人物、墨骨敷彩肖像等独特的新面貌。另外,民间绘画,尤其是版画,至明末呈现繁盛局面。  


  《昭君出塞图》明 尤求 纸本水墨 纵25.8厘米,横376.9厘米 嘉靖三十三年(1554)作 上海博物馆藏

【典故·昭君出塞】

西汉到了汉宣帝当皇帝的时候,国力强盛。那时北方的匈奴经过汉武和昭宣时代的轮番打击内部开始分裂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称藩归附汉朝并亲来长安朝觐汉宣帝。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入朝,自请为婿。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赐给呼韩邪。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天子又难于失信。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毛延寿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毛延寿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毛延寿。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昭君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并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后为避司马昭之讳,昭君改称王明君。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

此图作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描绘汉代昭君出塞的故事。画面为一长卷,前段绘制昭君及其随行乘马行旅、西去和亲的场景;后段描绘匈奴首领于帐前迎侯昭君。其间人物、马匹、古木、栈桥、山崖,全以“白描”描绘。所作白描仕女,尤为精绝,可称仇英之后劲。题署“嘉靖甲寅夏日,凤丘尤求制”,钤“凤丘生”“尤氏子求”“凤丘”印记。

《围棋报捷图》明 尤求 纸本水墨 115.4cmx30.8cm 天津博物馆藏                                          

 此图从侧面介绍了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淝水之战。公元三八三年,晋军在谢安指挥下,仅以八万兵战胜前秦号称的百万之师,取得巨大胜利。但此图并没有激战场面的描绘,而通过谢安对弈场面,充分表现了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沉着和自信。 图中绘芭蕉、长松、秀石,显然是在苑囿之中。屏风前两长者相对弈棋,一人旁观。右边弈棋者为谢安,面容平静从容。二侍者站立于旁,下部一人似从战场归来,通脱侍者向谢安传遞战场捷报。图中人物用笔圆润,衣纹线条细劲流畅,行笔均匀,无起伏顿挫变化,画格雅洁。 图右上方自署[庚辰仲夏日,长洲尤求写],下钤[吴人尤求]、[凤丘]二印。庚辰为万历八年(公元一五八○年),约为画家中前期作品。图中钤清内府、近人张翼、张叔诚鉴藏印。 

【典故 ·淝水之战】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首屈一指的当属“淝水战”了。不过你知道在“淝水之战”中,东晋的宰相谢安一边下棋,一边把敌人杀得落花流水的故事吗?那可是八万对八十万大军啊,真的是以一当十了。可是谢安却赢得那样轻松仿佛不吹灰之力。          

《风云起蛰图》明 尤求 绢本水墨 89.5×28.8cm 中国美术馆藏

此图山色溟,风云变幻,天际有神龙显现,作升空状。龙首昂然,龙身隐现于云中,龙爪伸张,姿态劲健,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神秘感。山下桥上,有老丈、童子五人,仰望云端神龙现身,气氛生动。水榭内有三人,临窗眺望山间风云,似未发现神龙。构思巧妙,布局上下呼应,颇有生气。作者于山水、人物、麟龙,均有较深的功力,故能得心应手。画面右上题记“风云起蛰”,署款“万历纪元仲夏望日,长州尤求制”,万历纪元即公元1573年,诗堂有王世贞题诗一首,但似为两纸拼接,许是后世重装所为。此作曾经邓拓收藏,后捐献国家。

  《春宴图》明 尤求 纸本设色

明 尤求《春宴图》 取材于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此图所绘:以“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的场景构思了本图。 这是一个春月夜,李白与众堂弟聚集在这桃李芬芳的花园中,饮酒赋诗,畅叙天伦之乐。那真切而热闹的情景,让他触景生情,情动智涌,天才发挥。大约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地点是湖北安陆桃花园,白兆山桃花岩。李白在安陆十年,娶妻生子,面对安陆的美好风光,李白曾写下了“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动人诗句,虽然《春宴图》中反映的不一定是真实物象的春天,仍然有机会期待属于你的“绿酒一杯歌一遍”,“斗酒相逢须醉倒”。

题识《春夜宴桃李园序》原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注释】1、花园,疑在安陆兆山桃花岩。2、从:cóng(旧读zòng),堂房亲属。3、从弟:堂弟。4、逆旅:客舍。 逆:迎接。 旅:客。迎 客止歇,所以客舍称逆旅。5、过客:过往的客人。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九:“生者为过客。”6、浮生若梦:意思是,死生之差异,就好像梦与醒之不同,纷纭变化,不可究诘。7、秉烛夜游:谓及时行乐。秉:执。《古诗十九首》其十五:"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曹丕《与吴质书》:"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8、有以:有原因。这里是说人生有限,应夜以继日的游乐。秉,执。以,因由,道理。9、阳春:和煦的春光。召:召唤,引申为吸引。10、烟景:春天气候温润,景色似含烟雾。11、大块:大地。大自然。假:借,这里是提供、赐予的意思。12、文章:这里指绚丽的文采。古代以青与赤相配合为文,赤与白相配合为章。13、序:通“叙”,叙说。14、天伦: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这里专指兄弟。15、群季:诸弟。兄弟长幼之序,曰伯(孟)、仲、叔、季,故以季代称弟。季:年少者的称呼。古以伯(孟)、仲、叔、季排行,季指同辈排行中最小的。这里泛指弟弟。16、惠连:谢惠连,南朝诗人,早慧。这里以惠连来称赞诸弟的文才。17、咏歌:吟诗。18、康乐:南朝刘宋时山水诗人谢灵运,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19、“幽赏”二句:谓一边欣赏着幽静的美景,一边谈论着清雅的话题。20、琼筵(yán):华美的宴席。21、坐花:坐在花丛中。22、羽觞(shāng):古代一种酒器,作鸟雀状,有头尾羽翼。23、醉月:醉倒在月光下。24、金谷酒数:是罚酒三斗的隐语,后泛指宴会上罚酒三杯的常例。金谷,园名,晋石崇于金谷涧(在今河南洛阳西北)中所筑,他常在这里宴请宾客。

译文:天地是万物的客舍,光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死生的差异,就好像梦与醒的不同,纷纭变换,不可究诘,得到的欢乐,又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执着火炬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温和的春天以秀美的景色来招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展现锦绣风光。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谢灵运兼通史学,曾奉诏撰《晋书》,也精通佛教老庄哲学,精通梵文,为佛经翻译润色。他擅长绘画佛像,故人们目为“开门佛子”、“在家菩萨”。】清雅的赏玩不曾停止,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谁咏不出诗来,罚酒三杯。

《钟馗图》明 尤求 纸本设色

此图所绘:钟馗头戴乌沙、手持玉圭,身着浅青官袍;黑脸长须、怒目圆瞪,下视一吹箫小鬼;钟馗身后一托瓶小鬼,甁中仙水、枝繁花茂;背景所画:沟渠流水、古柳木桥,春寒未发,枯木苔藓。自古钟馗的形象,便是貌丑而威猛、正气凛然,他的使命则是“镇家宅、祛鬼邪、静妖氛、逐疫病”。因而他也常常是艺术家笔下的宠儿。题识:万历庚辰腊月写  长洲尤求

【文化典故】

钟馗,相传为长安钟南山人士,和妹妹相依为命。唐天宝年间赴京赶考途中,从鬼怪手中救下一个同乡书生杜平,因此惹怒众鬼,被其报复而毁容。钟馗文采斐然,在科考中一举夺下榜首,皇帝口谕其殿前面圣,但因样貌丑陋和小人构陷,不仅状元之位落空,还惹来了牢狱之灾。眼看平生所愿就要实现,奈何奸人当道,他怎能咽下胸中的这口恶气,于是愤而撞上了殿前柱。根据《梦溪笔谈》记载:唐明皇自游幸骊山后,便梦魇缠身,久不痊愈,心神恍惚之际,一个身形威猛、样貌狰狞的大鬼驱除了梦中作乱的小鬼,并自称“终南进士钟馗”。一朝梦醒,皇帝便急召吴道子进宫面圣,让他画出梦中情形。吴道子心随意动,一幅“钟馗捉鬼图”画得栩栩如生,唐明皇在画上批示:“灵祇应梦,厥疾全療。烈士除妖,实须称奖。……仍告天下,悉令知委。”至此,钟馗捉鬼的事迹天下尽知,无人不晓,捉鬼大师的称号也流传至今。

中国传统文化浩瀚的长河中,有着众多的吉祥民神,而钟馗则是一位非常特别的神祗人物。他沟通了天地人三界,奔走于人鬼神之间,既是神话的、传说的、梦魇般的人物,又是现实的、俗世间的人物。有人称他为“鬼雄”,也有人敬他为“馗神”。从社会学、民俗学的角度而论,钟馗所涉及到的中国文化、民间风俗和朝野的认识度,几乎是其他诸民神所无与伦比的。

一、钟馗的起源与信仰

钟馗何许人也,学界众说不一,笔者经考证并归纳为“三说”,即“傩仪说”、“木棒说”、“人名说”。现分述于下:

(一)傩仪说   据敦煌写本经文伯三五五二《儿郎伟》记述:“驱傩之法,自昔轩辕,钟馗白泽,统领居仙。”认为钟馗是在岁末统领大众的“驱傩”之神。《周礼·夏官》云:“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而敦煌写经本二○五五《除夕钟馗驱傩文》则把钟馗描写为“着豹皮”、全身“朱砂染赤”。这和方相氏“蒙熊皮”、全身“玄衣朱裳”一脉相承,二神的目的都是逐恶驱鬼。由此对比可知:钟馗是自远古傩仪之“方相氏”演变而来。这也是钟馗信仰之产生阶段在我国民间的原始风貌。

(二)木棒说   《周礼·考工记》说:“大圭(玉器)终葵首。注,终葵,椎也。齐人谓椎为终葵”。所谓“椎”者,棍棒也。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引马融《广成赋》中“挥终葵,扬关斧”,“盖古人以椎逐鬼”。从音韵学角度看:“终”与“葵”二字反切,即“终”字声母与“葵”字韵母相拼发“椎”音,“椎”即为大木棒,而大木棒在上古时期为驱鬼之用。《考工记》又说“终葵”二字通“钟馗”,后来人们遂把它人格化,钟馗驱鬼的传说也就由此产生了。

(三)人名说   唐代王仁熙在《切韵》中明确指出“钟馗,神名”,即驱鬼之神。清人赵翼也在《陔余丛考》中记载“古人名字,往往有取佛仙神鬼之类以为名者”,目的是压鬼拒邪、健壮长寿。据《北史》载:北朝有人叫尧喧,名钟葵,字辟邪。魏献文帝时有大将杨终葵、北齐武帝时有宦官宫钟馗、隋朝宗室有杨钟葵、汉王部将有乔钟葵、汉朝以后朝野很多人争相以钟葵、钟馗为名。北宋《事物记原》更把钟馗说成是唐朝遭奸人所陷,应举不捷的读书人,清·金植在清宫史料《不下带编》中则把钟馗的出生地记述为“钟乃灵璧人(今安徽省灵璧县),至今后裔在焉。”综上“三说”,钟馗的起源实际上是远古“大傩之仪”转化的,亦即“傩仪说”,这一观点也在《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史籍中得到验证。谈到钟馗信仰,则是大傩自五代渐成衰式之后,钟馗信仰才开始产生,至唐代最为兴盛,所以说唐代是钟馗神话产生的时代。

二、钟馗画的历史演绎

神话人物多半是幻中存真,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趋向于人格化、具体化、现实化,甚至会俨然成为历史人物,这是古今中外神祗人物演绎的轨迹,也是民间造神史的规律。钟馗当然不能例外。 他们不仅改革发展了钟馗画的表现技法,还大大丰富了钟馗画题材和内容。如王道求的《挟鬼钟馗图》、周文矩的《钟馗氏小妹图》、李公辚《钟馗嫁妹》、梁楷《簪花钟馗图》、龚开《钟山出游图》、颜辉《钟馗出猎图》等等。他们笔下的钟馗不仅限于捉鬼的情节,而扩展到了钟馗的家事和生活方面,钟馗形象从此被生活化、现实化了,也由“神性”到“人性”化了。换言之,离老百姓的希冀更贴近了,更可亲、可敬了。

唐代产生钟馗信仰,更是钟馗画诞生的年代。钟馗画的开山鼻祖就是当时被称为“画圣”的宫廷画家吴道子。据宋沈括《梦溪笔谈》:明皇开元讲武骊山,幸翠华还宫,上不怿,因痁作,将逾月,巫医弹伎不能致良。忽一夕,梦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绛牍鼻、屦一足,跣一足、悬一屦。搢一大筠纸扇,窃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绕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蓝裳,袒一臂,双足,乃捉小者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上问大者曰:“而何人也?”奏曰:“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妖孽。”梦觉,痁苦顿瘳,而体益壮。乃诏画工吴道子,告之以梦曰:“试为朕如梦写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笔图讫以进,上瞠视之,抚几曰:“是卿与朕同梦耳,何肖若此哉!”皇上大悦,劳之百金。批曰:“灵祗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兼静妖氛,乃告天下,悉令知委。”这是关于钟馗画最早的文字记载,也是较为准确的,重要的是它不仅描述了钟馗捉鬼的故事情节,还记述了吴道子奉旨作钟馗像的因由。遗憾的是吴道子的这张旷世奇作早已失传,唯北宋郭若虚有幸在皇宫亲见过一次,他在自己的《图画见闻志》中对吴氏真迹作这样的描述:“昔吴道子画钟馗,衣蓝衫,革敦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发,以左手捉鬼,右手抉其鬼目。笔迹遒劲,实绘事之绝格也”。这也是关于钟馗画造型的最早、最详尽的描述。唐朝悠悠数百年间,宫廷画家及民间艺人,都以吴氏的“钟馗样”作为摹本。就这样,钟馗、钟馗画、钟馗信仰,经过史家附会、民间造神、皇帝梦呓、画圣神笔,而盛传千古、历久不衰。

《秋窗博弈图》明 尤求 设色纸本 手卷 画:31.5×127.5 cm   跋:31.5×468.5 cm  戊申(1668年)作

题识:嘉靖丙寅冬日,东吴尤求为野泉李先生作。钤印:凤·丘、尤氏子求(1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尤求》6印,134页)注:卷末有明人王世贞、王世懋、曹昌先、陆弼四家为国手李釜(时养)题诗,及清人江维瑛旧藏者“子锦”题记。《秋窗博弈图》后王世贞亲自所题之跋,洋洋洒洒近千字,由古述今,几乎可说是一部“中国围棋简史”;续有的长诗《后围棋歌赠李时养》,字里行间都是对他的推崇,也被收入了王世贞的文集。王世贞借用橘中戏的典故——“橘叟”指的是颜伦,“小侯里”则指李时养。感谢尤求和王世贞,留下这卷堪称精绝的山水佳卷。文图对读,我们仿佛也在心中成就了一次以“弈”为题的雅集。而这种精神品格,于吴门文化圈中无所不在。

尤求一生中留下作品很少,世人更为熟知他的白描人物,却罕见其山水题材画作。《秋窗博弈图》是极精的小青绿设色,绘棋会雅集,尤其珍贵。在这张画中,我们足可以感受到,王世贞对艺术品鉴的喜好与个性,令他向吴门画家订制的作品,完全呈现出自身的理想与需求。

此图所绘:茅舍之外,群山环抱,碧色树篁,湖水、坡树相映成趣,愈发衬托出天然环境中对弈、观棋之清雅。画家有意将主人公和弈局安排在卷首,随后沿着幽淡青绿着色的山水脉络向左延伸,犹如在长林深壑间将这样一个人格修为的境界跌宕开来。据说李时养饭量很大,为人见义勇为。细细展卷,画卷开端处便是一处茅舍,堂中有两人对弈,另有两人正坐在一旁观棋,周围还侍有童子。很明显,那位正坐冠襦巾的人就是国手李时养,他神色恭穆,似乎正在沉思下一个子该如何落。彼时,棋界三大流派鼎足而立——“永嘉派”、“新安派”、“京师派”竞争尤为激烈。而李时养正是北方棋界最大的 “京师派”代表人物。据说,颜伦十多年来接受各地高手挑战,始终大旗不倒,但接到李釜的挑战却放弃了——他深知,自己与李釜这一战必输无疑,于是离开京师,远游江南。而在北方没了对手的李时养,最终也踏上了南下之路。在明代,文人热衷雅集,但更多了一份“接地气”的入世情怀,绘画也更加接近世俗生活。可以想见,两大高手对弈的这一幕,或许就发生在王世贞的园中。作为发烧友,他期盼这场对决,等了很久。

【故事】

在明中叶六大国手中,王世贞最推重李时养。李时养曾是个锦衣卫。李时养南下江南后,客于王世贞、王世懋门下。王世贞尤为推崇他,给予其明星般的待遇。他不仅请画家为李时养作画,更多次为其作诗文,《李时养授室》《吴门别李时养二绝》《别李时养》《送李时养游金陵》等等相关诗文,今天都还可以读到。他甚至请来吴门圈子里的好友亲朋,为其题写诗文。而他在围棋史上赫赫有名的经典之作《弈旨》《弈问》,都是送给李时养的——不但称赞他高超的技艺,也是明代对围棋人物故事进行综合评述的有分量的文字,在明清乃至现代围棋界,影响深远。(延伸阅读:围棋故事

《为雪个山人画像》明 尤求 纸本设色 125.5×46.5cm

雪个,即明末清初书画家八大山人,名朱耷,本名朱由桵,江西南昌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尤求自题“雪个山人命绘”,虽然简短,但却意义丰富。首先可以明确雪个山人对尤求的白描画法是十分欣赏赞叹的,能求尤氏之画作,含意深刻。其次,尤求绘制此幅十分经心,表现雪个山人的容貌精益求精,从中亦可看出二人惺惺相惜之意。写真一事,古来有之,但尤求为雪个之写真,其意义已经超出写真之外。值得肯定,这是一幅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绘画。尤求的绘画创作及社会经历意义丰富,上升到整个明清交替时代绘画史的嬗变、明清人物画的发展等等课题,该画都值得参看,具有个案价值。

画面布景也十分高雅,上有翠竹掩映,下有丛兰铺地,意境幽静清雅,成功地表现了雪个高雅清净的生活方式。翠竹、丛兰以细线双勾,浓淡疏密恰到好处,唯有人物面部略施淡彩,高雅脱俗。甫观画作,即被行云流水般连绵劲健的衣纹勾勒所打动,如此深厚之功力,非一流高手所不能,衣纹的简洁、流畅、生动,配合雪个面容的温和、含蓄、栩栩如生,堪称清代人物画中少有的精品。该画经多人收藏、题跋,其中沈曼亭之题记“退隐山林耳界清,世间埃壒不相侵。襟怀浩落多奇致,潇洒风神启道心。静坐无妨参幻影,幽寻何必废讴吟。人生百岁须行乐,博得贤名直到今”,有点睛之妙。此外,该画还是上虞丁念先念圣楼之旧藏,丁念先擅长书画,尤精于隶。曾任中国画会总干事等职,其念圣楼之书画文物与古籍碑帖庋藏量丰质精。写真一事,古来有之,但尤求为雪个之写真,其意义已经超出写真之外。值得肯定,这是一幅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绘画。尤求的绘画创作及社会经历意义丰富,上升到整个明清交替时代绘画史的嬗变、明清人物画的发展等等课题,该画都值得参看,具有个案价值。题识:题跋  (沈霭题)退隐山林耳界清,世间埃壒不相侵。襟怀浩落多奇致,潇洒风神启道心。静坐无妨参幻影,幽寻何必废讴吟。人生百岁须行乐,情得贤名直到今。时在丁未秋七月几望,曼亭沈霭拜题。钤印:曼亭氏、蔼

尤求是一位天才加勤奋的画家,他的勤奋,类于岳父仇英,亦能继承家学,笔墨从容于仇英和文征明之间。尤求最擅长水墨白描,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每幅画都是严谨周密、刻划入微,其传世作品,几无败笔废画。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有别于时流的刻板习气,直趋宋人室,深入堂奥,得其精华。

《雅集图》明 尤求 纸本水墨 122×33cm

本幅作品为明代尤求所画,采用吴门画家中常用的窄幅构图,庭院一角的院墙把画面一分为二,上端是斜逸而出的湖石与梧桐树,淡雅宁静;下端为雅士座谈品古,恬淡闲适。一高一矮两湖石与院墙围绕成一半圆形,似与外世隔绝,更显清幽。四位雅士在半圆角落里,围几而坐,品古雅谈,一童子举物立于一侧,有坐有立,动静皆宜。在画面最下端溪岸上,两位高士对望而谈,似正欲赶去参加雅集。画中湖石以没骨绘之,玲珑清透;人物以白描为之,线条纤细流畅,在纶巾、衣领及袖口处以淡墨染就,层次分明。尤求以最擅长的白描法,创作文人雅集生活,更显洁尘不染。此轴创作于1581年,后于1809年重装并记;曾经谢骙、谢希曾、永安沈氏、马宝山等鉴家收藏,溥西园题签,更显其重。

雅集对明代文人而言是世俗享乐的一种生活方式,以文会友、彼此唱酬、言书论画、鉴藏博古、对弈品茗等是雅集的主要内容,本轴所画正是文人雅集中的鉴藏博古。“雅集图”传达了明代文人在视觉上的审美趣味,是明代世俗风气的一种文化表征。

《兰亭雅集图》明 尤求 纸本水墨 147 x 39.2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兰亭雅集】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节”,时任会稽内史的右军将军、大书法家王羲之,召集筑室东土的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王羲之与谢安、孙绰、郗昙、魏滂、孙统、李充、许询、支遁、徐丰之和王家的凝之、涣之、元之、献之等42人在会稽山阴别业兰亭,集合名流,行修禊事,饮酒赋诗的一次集会。会上共得诗37首。时年51岁的王羲之于酒酣之时,“微醉之中,振笔直遂”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疾书,写下了《兰亭序》这篇传颂千古的名迹,享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兰亭雅集,有26人作诗32首。千百年来,从宋代的李公麟、马远、王诜到明代的仇英、文征明、杜琼、周天球、张翀,到清代的高其佩、顾洛,再到当代,有不少画家以此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丹青佳作。尤求这幅作品是其中之一。

兰亭雅集行祓禊之礼,被称为“修禊”。修禊的习俗来源于周朝上巳节,时间一般选在春季三月初三上巳日,这叫“春禊”。如逢闰月,春禊则举办两次。春禊也有在其他时间举办的。在秋季下巳日举办修禊活动就叫“秋禊”,秋禊也有在重九和其他时间举办的。除“春禊”和“秋禊”之外,还有极少数在夏季举办。修禊活动的地点一般选在临水之处,修禊的人可以“漱清源以涤秽”,即通过洗漱的方式把一切污秽的东西清除干净;修禊活动,洗漱过后,就是把酒洒在水中,再用兰草蘸上带酒的水洒到身上,借以驱赶身上可能存在的邪气,而求得来日幸福、美满之生活。至于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则是东晋文人的一大创举。其内容大致是,客人到齐之后,主人便将他们安排到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由书童或仕女将斟上一半酒的觞,用捞兜轻轻放入溪水当中,让其顺流而下。根据规则,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不动,就由书童或仕女用捞兜轻轻将觞捞起,送到谁的手中,谁就得痛快地将酒一饮而尽,然后赋诗一首;若才思不敏,不能立即赋出诗来的话,那他就要被罚酒三斗。永和兰亭雅集的举办,得到了后世文人、书家的积极响应与有效传承。从南北朝开始,历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批文人、书家相聚兰亭举办兰亭雅集活动。兰亭雅集传承有绪、绵延不绝,已形成一道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景观。而且自南北朝起,还辐射到山东济南、陕西西安、日本福冈、河南开封、广西桂林、浙江余姚、首都北京、贵州凤冈与日本东京等地。兰亭雅集的基本内容有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制序和挥毫作书等。

尤求是一位天才加勤奋的画家,他的勤奋,类于岳父仇英,亦能继承家学,笔墨从容于仇英和文征明之间。尤求最擅长水墨白描,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每幅画都是严谨周密、刻划入微,其传世作品,几无败笔废画。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有别于时流的刻板习气,直趋宋人室,深入堂奥,得其精华。

《洛神图》明 尤求 纸本设色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fǎng fú)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赋》中曹植用来形容洛神的诗句。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魏国曹操的儿子曹植用心血凝成的一篇千古传颂的浪漫主义名篇,其原名《感甄赋》,描述了一个绝无古今的美貌绝伦的女人,她结天地之灵气、吸人间之精华,无论从外貌、形体、皮肤、发型到气质、风度,都是人间一切女子都不能比拟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流风回雪,具有超凡脱俗之惊艳之美、芳泽无加之素雅之美,再植谓之洛神。曹植倾尽心血描写的这个美女洛神到底是谁呢?其实这位洛神是曹植的嫂嫂、曹丕的妃子甄洛甄夫人,曹丕妃子无数,美人无数,因而曹植嫂嫂无数,为何曹植却独对甄洛如此描写?千百年来,多少骚人墨客为洛神而神魂颠倒、魂牵梦萦。原来,甄洛对曹植情有独钟,曹植对甄洛更是无限眷顾,曾经两人背着曹丕灵肉相溶、日夜缠绵,不知今昔是何年。而且,甄洛也是他们共同的父亲曹操心爱的美女,官渡之战就是曹操因为甄洛而战的。那这是个怎样的故事,让人回味至今。曹植的《洛神赋》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名篇,其影响不仅及于诗、词、曲、赋、小说和戏曲,还及于书法、绘画领域。历代画家描绘的洛神图各具特色,美轮美奂。

题识:尤凤丘洛神图   款识:凤丘尤求制

【洛神赋原文】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之所见也,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沓,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历史故事】

洛神先做了袁绍的儿媳妇

那是在东汉末年,公元182年,上蔡县令甄逸的妻子张氏生下了他们的最小的女儿,取名甄洛,甄洛小时候聪明漂亮、惹人喜爱,甄逸夫妇疼爱无比,视为掌上明珠,哥哥姐姐也很喜爱她。甄家世代为官,是汉代宰相甄邯的后裔。飘洛三岁丧父,靠母亲张氏生活。甄洛越来越美色惊人,如仙女下凡,肤白如玉,光彩照人;并且聪明灵秀,博览群书、通晓经史、知天下大事,并有自己见解,是远近闻名的才女;而且极富良心,二哥死后,请求与二嫂同居,照料侄儿,二嫂感动万分,更加喜爱甄洛,逢人便夸,美名传遍四野。这样的美女自然是成功男人追求的对象,甄洛十岁时便被当时的大将军兼冀州牧袁绍看中,替二儿子袁熙娶了这位美貌女子,这样,甄洛便成了袁熙的夫人。

官渡之战被曹丕占为己有

几年后,袁绍成气候,成为实际的皇帝,此时,天下大乱,曹操渐起,威名远扬,闻甄洛如此美女,正是美女配英雄,以正义名义,招天下诸侯,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不顾追袁绍,遍寻美女甄洛,可惜,故事有了另外发展,曹操之子曹丕早就闻甄洛之美,请命打关阵,攻下邺城后,直扑袁府,救出甄洛(生怕甄洛战死或殉节),看到甄洛秀发如云,身材窈窕、腰如柳姿,丰乳肥臀,肌肤如雪,晃得曹丕睁不开眼睛。十九的曹丕正是需要美女的时候,不管父亲禁令,将甄洛占为已有。此时,曹操的心腹领卫队赶来,包围袁府,追查甄洛,发现曹丕早已派兵保护,回报曹操,曹操大怒:“此次攻城,皆为甄洛,却被竖子占先一步,可恨!”但又不敢大打出手,因为此时曹操已成天下英雄,如果传出与儿子争女人,岂不玷污英雄名号,就这样,甄洛成了曹丕的夫人。曹丕得到甄洛,自然十分欢喜,也十分疼爱,曹丕也是文才武略,十分了得,甄洛也是文采非凡,曹丕十分欣赏,两人饮酒赋诗,倒也十分恩爱,不久生下儿子曹叡(后来的魏明帝)。但甄洛十分明白,她是因为美貌才成为曹丕夫人的,但她是曹家世仇袁家的媳妇,她不能指望什么,不过是苟全性命。在这种心态下,便顺从和依附曹丕,不敢任性、不敢专宠。曹丕做太子后,甄洛便对曹丕说:“殿下肩负江山社稷之重任,历来帝王都娶不少妻妄,生下众多子孙,你应该广求贤女,生育孩子,成为殿下的大业继承人。”曹丕本来就是好色之徒,听后自然十分高兴,到处找美女。

与曹植一见倾心投身爱河

官渡之战后,天下并未太平。曹操将邺城作为自己的基地,一家老小都安置在邺城曹操父子仍然要继续南征北战,曹操出征时,往往三子曹植留守、次子曹彰随征、大儿子曹丕随侍左右。曹植天资聪颖,气宇轩昂、仪容俊伟、勃勃英气、才思敏捷,放荡嗜酒,出品成章,令天下人士为之折服,深得曹操喜爱。有一天,曹操在铜雀台上大宴宾客,席上,为显示自己才华和后继有人,令自己的儿子作《铜雀台》赋,曹丕、曹兖握笔在手,谋篇布局、搜肠刮肚,久久不能成篇,而曹植天生不世之才,从容自如,谈笑间妙笔生花,一挥而就,令曹操击节称赞、群臣叹服,曹丕后来虽写下了留传千古的名句: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但较曹植之文章黯然失色,让甄洛对曹植顿生好情,而曹丕忌恨不已。曹丕忧心忡忡,十分苦闷,向甄洛诉说,可甄洛并不体谅,参与谋划,反而处处护着曹植,替他说话。后曹丕在姬妾郭氏和谋士吴质的谋划下,谋得太子职位,甄洛知道原因后,更加鄙视曹丕,疼爱曹植。公元216年,曹操带曹丕率大军南下,进攻吴国,甄洛称有病,没有前往,和曹植守城,曹丕南下期间,曹植和甄洛这两个相互倾慕已久的男女,倾心相爱,忘情投身爱河,爱得死去活来,甄洛这是人生第一次找到真正爱情,激动不已,显自己做爱之能事。将曹植溶在自己的怀中,自己容光焕发,光彩照人。公元217年,曹操班师回朝,曹操夫人卞氏简直不敢相信:甄洛白皙细嫩,容光焕发,更加楚楚动人,不象离别老公长达一年之久的状态,知道她坠入爱河中,但因皇室恩威,卞氏没有做声。

拒做皇后郁郁而死。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自立为皇帝,想立甄洛为皇后,因为甄洛鄙视曹丕,拒绝做皇后,曹丕大怒,立郭氏为后,郭氏利用曹丕生气的机会,说曹叡不是曹丕的儿子,想害死甄洛,曹丕一听,久久不能释怀,去问甄洛,甄洛怒不可遏,两人大吵一架,不欢而散,甄洛心绪悲凉,愁肠百结,黯然伤神,写下了传世之作《塘上行》。不久,甄洛在苦闷中突然死去。

曹植思念中奋笔写下《洛神赋》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后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四年后(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继位,因觉原赋名字不雅,遂改为《洛神赋》。

《人物山水图》 明 尤求 纸本设色 纵25.8厘米 横21.9厘米 共十二幅(选五) 上海博物馆藏

这册《人物山水册》,山水多做江南景色,山峦莪蔚,云雾弥漫,苍翠密林间或露殿脊,或藏茅屋。人物则高僧逸士盘桓于苍松之下;仕女倚柳远思;湖水迷蒙;或青琅万竿之畔,仕女漫步凝眺;画悠闲高雅之趣。其笔墨或工整、或粗放、或干枯、或滋润,设色或青绿、或浅绛。浓而不俗,淡而不薄,足见作者多方面的才能。江南的自然景色和人物的闲情生活,成为明代文人画家的创作之源,以寄托宁静旷远的胸怀。

  其他作品选:

《十八罗汉》明 尤求 (传) 手卷 水墨纸本 30×310cm

介绍:款识:尤求敬制。钤印:求、大雅、松风江月 藏印:杨尚文(?-1850):灵石杨氏墨林家藏 其他:兰汀过眼、静乐堂主人印、允东手识

  《自在观世音菩萨像》明 尤求 纸本设色

 《维摩诘演教图》卷 明 尤求

维摩,也称维摩诘,意译是“净名”或是“无垢称”,是佛教中一位著名人物。此图描绘了维摩向奉佛祖之命前来探病的文殊师利以及僧侣、天女讲授大乘教义的情景。图中维摩坐在锦榻之上,薄帽长须,面部略带病容而精神矍铄。坐在对面须弥座上的文殊师利,正在静听对方说法。两旁还有许多聆听说法的僧侣、天女、神将。维摩侧面的散花天女,调皮地把花撒到大弟子舍利弗身上,舍利弗连忙去掸,情态狼狈,于是维摩乘机指出佛教应看待一切皆空,舍利弗应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教义实质。全图人物的神情刻画入微。以铁线描手法绘出衣纹、飘带流畅飘逸之感,不愧是一幅优秀的人物画作品。

《洗象图》明 尤求 纸本设色 立轴

    款识:凤丘山人尤求恭绘 钤印:吴人尤求鉴藏印:松年所藏 北平李氏珍藏图书 飞卿过眼 尤求,字子求,号凤丘(一作凤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移居太仓。工写山水,兼善人物,学刘松年、钱舜举,而精妙不及。画仕女,师法仇英以名世。尤善白描。 



顾绍骅于二零二二年十二月六号星期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