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百练:王安石2

 一中大语文 2022-12-06 发布于福建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安石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浣,世多称其贤。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

B. 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

C. 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

D. 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神宗是赵顼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无褒贬。

B. 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君主陈述自己对某事看法的一种文体,也叫“奏章”“奏议”。

C. 二帝三王指古代帝王。二帝是唐尧、虞舜,三王是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D. 翰林学士是古代官名。在唐代后期,往往可升任宰相,北宋其承唐制,仍掌制诰。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记忆力强,文采斐然。他年少时喜欢读书且过目不忘,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B. 王安石议论高奇,志向远大。他议论高深新奇,善于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

C. 王安石执政不佳,遭到反对。两宫太后向皇帝哭诉,担心京城发生混乱,失掉民心;朱嘉认为他的变法危害很大;韩琦直接反对他的变法。

D. 王安石生活简朴,不修边幅。他的本性不喜好浮华的生活,自身日常生活的供养十分俭朴,有的时候衣服脏了也不洗,脸脏了也不洗。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

(2)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流毒四海。

5. 王安石为什么建议宋神宗效法尧、舜之道?

【参考答案】

1. B    2. A   3. C   

4. (1)神宗回答说:“这哪里是小事呢,我恐惧的原因正是没有处理好变法中的事情啊!”

(2)而王安石却急切地把财利兵革作为首要事务,推举任用凶险邪恶的人,排挤贬斥忠诚正直的人,毒害流传到四海。   

5. 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其人”是“见”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甫即位”的主语应该是“帝”,承前省略,“人”后断开,排除AD;

“造朝”“入对”是两件事,中间要断开,排除C。

句意: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刚一即位当皇帝,就委任他为江宁府知府。几个月后,召入朝廷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才到朝廷。他进宫答对神宗询问时,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的政策。”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无褒贬”错误。庙号有褒贬。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定论的功用。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韩琦直接反对他的变法”错误,韩琦是间接反对王安石变法。原文信息是“以前宋神宗想任命宰相,问韩琦说:'王安石当宰相如何?’韩琦回答说:'王安石当翰林学士是游刃有余的,但让他处于辅佐天子的位置上却不行’”,可见韩琦是间接反对王安石变法。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岂”,哪里;“细事”,小事;“所以”,……的原因;“人事之未修尔”,正常语序为“未修人事”,宾语前置句。

(2)“汲汲”,急切的样子;“以……为”,把……作为;“先务”,首要事务;“引用”,推举任用;“凶邪、忠直”,凶险邪恶的人、忠诚正直的人。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王安石建议宋神宗效法尧、舜之道的原因,通读文章,答案涉及的内容是“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学者不能晓,才以为高不可及。结合语句内容概括尧、舜之道的特点。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神宗在颍王府时,韩维任记室,每当他的谈话得到神宗称赞时,就说:“这不是我的说法,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当他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刚一即位当皇帝,就委任他为江宁府知府。几个月后,召入朝廷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才到朝廷。他进宫答对神宗询问时,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的政策。”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他答道:“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学者不能晓,才以为高不可及。”熙宁七年春天,天下已经干旱很久了,饥饿的百姓流离失所,神宗忧形于色,在朝廷上嗟叹不已,想废除所有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说:“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神宗回答说:“这哪里是小事呢,我恐惧的原因正是没有处理好变法中的事情啊!两位太后向我哭诉,担心京城发生混乱,认为干旱虽可怕,更怕失去民心。”京城安上门监门官郑侠将自己的奏疏,以及画着他所见的灾民扶老携幼、困苦挣扎惨状的长卷,向神宗上呈。郑侠在奏折里说:“大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罢免了王安石,天上就会下雨了。”于是郑侠被判罪流放到岭南。朱熹曾经评论王安石“以文章节操品行高出世人,而且尤其以品德修养经世济民为已任,被神宗所知遇,位至宰相,朝廷期望能仰仗他有所作为,或许可以再出现二帝三王时期的兴盛。而王安石却急切地以财利兵革为首要事务,推举任用凶险邪恶的人,排挤贬斥忠诚正直的人,毒害流传到四海。以至于崇宁、宣和时期,祸乱达到极点。”这是天下的公论。以前宋神宗想任命宰相,问韩琦说:“王安石当宰相如何?”韩琦回答说:“王安石当翰林学士是游刃有余的,但让他处于辅佐天子的位置上却不行。”神宗没有听韩琦的话,于是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唉,这虽然是宋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的不幸。王安石本性不喜好浮华,对待自己十分俭朴,有时衣服脏了也不洗,脸脏了也不洗,大多数人都称许他为贤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