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十一节 认知偏差

 元认知读书会 2022-12-06 发布于贵州

我在本书开篇的时候,学习借鉴把人生拆分个若干个七年,因为“七年就是一辈子”是很多书本上都提到过,如果一个人把人生分为若干个七年来过,每一个七年都能过出自己应有的精彩,那么他的人生注定将是十分成功的。

而在本书的结构上,我又将其分为三个篇章,上篇是成长篇,中篇是提升篇,大多讲的是观点和践行,下篇是开悟篇,重点讲心智和认知,也就是思想。就我能看到的人生,大致呈现出两种状态,一种是有的人在成长和提升阶段经历很漫长的过程,当岁月消磨了很多棱角后,进入开悟之旅后,一般都非常顺利,呈现出先苦后甜、大器晚成的人生哲学;一种是少年得志,在成长和提升阶段顺风顺水,快速成长,然后到了成长阶段的后期,往往会自信心爆棚,出现盲目决策、贪念权欲,从而让自己陷入低谷,甚至一蹶不振。当然如果此时能够开悟,仍然能够获得心灵的自由,正如下图所示。

在这三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都十分重要,尤其是第二个阶段,将是决定命运的重要分水岭或转折点。那些有完善认知能力的人,他们从一开始就步入这样的轨道,从而最终成为社会的精英,然而有更多的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大起大落、几经挫折的现象却更为普遍一些,所以前人才会总结出“三穷三富不到老”的俗语。因为人往往到了一定的阶段时,出现严重的自我认知偏差,对自己的能力和所能完成的事情严重缺乏认知,认为我曾经非常成功,因此我比别人更聪明,所以面对新事物时,我也比别人更有能力解决。要知道,过去的成功,不代表你对新事物仍然可以取得成功,你必须保持初学者的心态,重新审视这件事情。

这个时候,如何克服自我认知的偏差,保持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认知系统。接下来我们就从认识大脑,改善心智,构建思维方面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

第二十一节 认知偏差

人们为什么要不断的打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因为它几乎决定了你一生的方向。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人的这一生,只有出生这件事是不能由自己所掌控的,因为,你能够降临到这个地球上生存几十年,那是亿万分一的机率,而自降生以后一切便与认知有十足的关联。0-7岁,你的认知取决于你降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和环境中;7-18岁,你的认知取决于你所处的学习环境,当然也取决于你对努力的认知程度,但终归环境更为重要;18岁以后,你的认知取决你自己的领悟能力。

心理学上有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能力的基础上得出自己认为正确但其实是错误的结论,行为者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邓宁-克鲁格效应又称达克效应)。

看看名人对认知偏差怎么说的:

“我们这个时代让人困扰的事之一是:那些对事确信无疑的人其实很蠢,而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却总是怀疑和优柔寡断。”——贝特朗·罗素

“无知要比博学更容易产生自信。”—— 查尔斯·达尔文

达克效应的研究与实验已经证明了: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平;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认知偏差的主要表现:  

1、低能力者的双重困境

一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是否具备能力主要表现为:首先这个人在此领域中的表现出众,其次这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在这一领域的能力水平,这种认知包括对自己以及他人。

而在某一领域能力低的人就是所谓的缺乏“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使这个人既能知道自己表现得怎样,也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准确的评价,即所谓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低能力者在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评价时,面临了双重困境,即他们既不能呈现高水平的表现,也无法正确认知到自己的能力低下,反而还会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无端自负。

 2、元认知能力缺陷理论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来探索个体对自己能力评价的不准确性与其元认知能力的关系,其结果显示,逻辑推理能力最差的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排名估计过高,甚至超过了平均水平。而那些逻辑推理能力最好的个体则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排名。另外还发现,经过能力训练的、排名最低的个体调整了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显著降低了自己的排名估计,而经过能力训练的、排名最高的个体也调整了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提高了自己的排名估计。总之,经过能力训练的个体对其能力的自我评价都更准确地接近于他们的真实水平。而那些未经能力训练的个体,无论其能力高低,都没有改变对先前的排名评价。

该实验说明,元认知能力是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客观的能力水平与自我评价之间的一个中介变量。尽管个体能在能力测验中取得好的成绩,但他们仍然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水平,而那些本身就无法取得能力测验好成绩的人更加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的元认知能力存在缺陷。

3、虚假一致性效应

处在能力排名最低的被试者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过高评价,这不难理解,而处在能力排名最高端的被试者却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较低评价。这些能力表现较高的个体本应该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水平,但事实却非如此,那他们为什么会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产生偏差?这是对认知的认知偏差,研究者用虚假一致性效应来对能力高者产生的自我评价偏差进行解释。虚假一致性是指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能力高的人在能力测试上表现得不错,就错误的估计其他人也是这样的,而对自己能力突出的这一特征并不敏感,而当他能够对周围的情况掌握得更全面后,就会调整自己的判断,因而变得更准确。

如何将认知偏差最小化。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人,他们习惯于对他人的工作指指点点,一旦上手实操时,又不知道该怎么做,拿不出结果。“反正我讲得出来,就是不会做”说的就是倚老卖老的上司或年长者。还有就是一知半解的新手往往又会过度自信的情况,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半灌水”现象。往往能力欠缺的人在错误的认知基础上得出对自己错误的评价,认识不到自身不足的同时也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往往只看到他人能力的不足。

我们都会因为计算错误、知识不足以及预见偏差而犯错。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因为经验不足或高估自己的能力而犯错。错误并不消极,我们也绝不能逃避,而是可以把错误转化成学习工具。不过,我们也决不能被同一块石头连续绊倒两次,那实在是太让人泄气了。

我们要避免自己也变成那种对任何事情都能夸夸其谈、实际却一无所知的人;我们必须注意这种认知扭曲,能力不足和缺乏自我批评不仅会带来错误的结论,还会让我们决策错误,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

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贯穿我们生活的“失败和错误”,其责任并不在于他人,或者运气不佳,而在于我们对自己的评估有错。

我们要尽量规避认知偏差给自己带来的伤害:

首先,你至少知晓并承认,有这种认知偏差存在。盲目自信、自负自满只不过让自己满足了一时的心理需求,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成长与价值。

其次,为不同的质疑、思考和做事方式留有空间。在做出选择时,不要急于给自己下结论,让自己有足够的反思时间,在多方求证的情况下,列举出至少3-5个选择,进而得出于自己最满意的结果。

最后,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始终尊重他人。无论对自己的观点多么充满信心,都不要强加于人。

我们必须记住一点,没有人可以全知全能,我们都有非常多的局限性,还经常会忽略掉一些事实,从而让我们陷入到许多的“坑”里。所以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谦逊和学习的心态,元认知本身就是持续学习和不断成长的过程。

人生的理想状态是开悟!人这一生的历程也是一个开悟的过程,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的开悟,有的人要到了老年阶段才有所开悟。而人一旦开悟,踏上开悟之坡,则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到达平稳的高原,高屋建瓴,并成就人生理想,实现真正的自由。

人生想要进入到开悟之旅,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承认无知”,承认自己的无知能让人更有智慧,承认自己的无知才真正开启了学习的步伐,人一旦开始学习,就逐步开悟了。真的就这么简单吗?我想说是的,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一生真正的学习只有在学校阶段或者刚参加工作为了技能而学习,一旦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有了一定的生存基础,普遍都不再系统的学习了。这个时候,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仅仅来自于身边的事件或电视、自媒体等,通过输入的这些零星信息形成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甚至以此来做出选择,我们很少去深入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这让我们走了很多弯路。

让一个人承认自己的无知,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你会说怎么会呢?大家数人都会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呀,从小学到大学我们一直以来不都是处于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中吗?正因为我们承认自己的无知,我们才会向老师学习、向前辈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书本学习,甚至为了适应这个时代,我们还会跨界学习,学习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总之,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积极学习新的事物,从而避免自己无知,这固然是正确的。

然而,回顾过去20年,按照经济发展的脉络,看看有什么事情是完全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当时,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靠资源、靠人脉,随处可见一夜暴富的故事,处处弥漫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尽管历史上已经爆发过多次的经济危机,但有几个经济学家能够预测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国家用4万亿一举扭转局面,而那之后发生的一系列金融问题相信很多人记忆犹新,并刻骨铭心。2009年,民营资本可以注册小贷公司,让地下的钱浮在地上来合法放贷,各省均至少注册几百家小贷公司,与之配套的民间担保、典当、投资公司数不胜数,中国进入一个全民放贷的时代,5年下来,金融危机虽然渡过了,国家仍处于一个正常的增长态势,但是人们突然发现,放贷的人和借贷的人手上都没钱了,请问:货币投入总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钱流到里去了?仅仅是因为放贷的人风险决策失败,借贷的人投资决策失误这么简单吗。紧接着,2014年互联网金融(P2P)应运而生,这一次比起需要监管牌照的小贷公司,显得更为激进,无需牌照,只需要几台电脑,任何人都可以创造金融理财产品(人人都可以创新是没错的,但是刑法在那儿摆着的,没人鼓励你去越过红线),于是又过了5年,人们发现个人手里的钱怎么突然变少了。请问:货币投入总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钱流到里去了?仅仅是因为平台或放贷人的贪婪,借贷的人投资失败这么简单吗?没有真正经历过金融危机的人,是看不懂其更深层次原因的,并且还会盲目自信。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初不知道“墨菲定律”就是我最大的无知。我身处金融、法律行业多年,但对于过去十年所发生的金融陷阱的认知,我也算是一个白痴,现在讲这些都只是后知后觉,权当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墨菲定律”的原意是: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1949年,一位名叫爱德华·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对他的某位运气不太好的同事随口开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坏,让他去做就一定会更坏。一句本无恶意的玩笑话最初并没有什么太深的含义,只是说出了坏运气带给人的无奈。或许是这世界不走运的人太多,或许是人们总会犯这样那样错误的缘故,这句话被迅速扩散,最后竟然演绎成: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看过《墨菲定律》一书的人,请一笑了之,第一次知道“墨菲定律”的朋友们,请大家记住:这是定律,这是被称为“西方20世纪三大文化发现之一”,既然是定律那就一定是有科学依据的,不用质疑,相信它并结合自身的遭遇去体会,从而让自己未来可以避免。

让我们把墨菲定律重新运用到金融领域里面。我们知道做金融一定伴随着风险,主要风险是持有资金的人的风险。企业和个人是持有资金的人,金融机构是管理资金的人。控制风险的方法就是良好的管理资金,由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所以我们需要更专业的机构来管理资金。小贷公司、P2P的模式有问题吗?当然不是,问题是谁来做这件事情,你让房地产商来做小贷公司,让科技公司的来做P2P,这在底层逻辑上本身就出了重大问题。这些道理难道负责出政策的顶层金融专家不懂吗?当然不是,这里面有更深层次的不能讲的逻辑。基于这个逻辑,我想告诉你,接下来的金融大事件,一定是运用区块链技术做数字货币的投机者(央行主导的除外)。我必须承认“比特币”是我另一个无知的表现,“比特币”的确发生了“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的奇迹。国家正在大力倡导发展区块链,这时候就一定会有人利用政策的红利期,想要复制“比特币”的奇迹,于是韭菜出现了:一方是在上一轮经济周期中身陷谷底还想来个“涅槃重生”的人(投资做平台),一方是贪欲却又踩不准节奏的小白(鱼肉和韭菜)。事实证明,已经有比较知名的擅自做数字货币的专家已经跑路了。所谓金融都是有底层逻辑的--“任何不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金融创新,都是耍流氓!”。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在金融领域里,如果你认为风险事件会发生,那它一定会发生。

基于“墨菲定律”对待资金的管理,资金管理者往往存在着两种态度:一种是消极的态度,认为既然资金风险是不可规避的,风险规避就没有意义,那就把资金放在保险柜里或存在银行(虽然存在银行也是有风险的,但总算是所有选项中最低的一种了);另一种是积极的态度,认为资金风险即使不能完全规避,但只要资金管理者时刻提高警觉,对存在风险的区域加以监控,那么防止资金风险发生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然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后者。墨菲定律表明,在一次活动中,只要存在风险发生的因子,就算这因子概率再小,风险也迟早总要发生。要想防止风险,就必须要尽一切可能消除发生风险的可能性。

那么为普通人如何尽量做到规避货币管理风险的概率事件呢?这方面所涵盖的专业知识太多了,主要还是靠自己去学习,我只是提一个引子,供大家参考:

1、经营性资金管理。重点是手里要保持足够的货币流动性,在资金运营上追求快速流动。如果一个长期性投资项目,如果你能够预测到它未来可能出现些方面的风险,请你相信它一定会发生。你是不是已经发现,除了大机构、大平台,小生意已经越来越难做了?做小意是不是会面临很多失败的风险,是的,它一定会发生。那么怎么办,难道我们就不创业了吗,我觉得还是可以用“墨菲定律”的底层逻辑去思考这个问题,尽量把风险降到最低:一是尽量不要创业,是在大平台下做一个创客(全国有7万研究生在送外卖,你又算什么能人呢?);二是实在要创业的,也尽量用小资金再结合新模式进行创业,失败了损失也不会太大,这就要根据个案来讨论了。

2、针对个人资金管理提几点建议:一是钱存在银行一定会受到损失,极端的是小银行破产后的损失,这是小概率;普遍的情况是货币贬值的损失,这是大概率,存银行的部分只是解决生活所需即可;二是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都说了几十年了,小学生都懂;三是不要把钱借给别人吃利息差,因为他们为了争取高回报,一定会比你更加冒险(自己能够把控且清楚其中全部逻辑的除外);四是想要涉足的投资领域,请你自己把这个领域研究透彻,不要相信所谓的专家;五是没有研究能力,你就选择专业机构(大型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六是如果专业机构也不会选,你就选房子和黄金吧,货币贬值时资产会升值,货币升值时资产会贬值。你一手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一手持有一定量的资产,就不会被这个社会抛下;七是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追求价值投资,并长期持有,而不要看重眼前的利益,也许最后一点才是最重要的。在未来我们还会深入的接触到这个问题,先把眼前自我成长的事情做好再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