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枫:铁杵磨成针是什么故事?

 风雨黄昏后 2022-12-06 发布于河南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

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历史故事?这件事情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吗?难以求证。但现实中,附会名人来为本地的风景名胜增添名气的做法比比皆是。磨针溪大概也是这样。

名人故事?也算是吧,毕竟说的是大诗人李白。但是当我们说他是名人故事的时候,首先要确认他是一个确凿无疑的历史故事。

其实,铁杵磨成针只是一个寓言故事,假托李白来讲的寓言故事。

故事里讲到李白在象耳山读书,还没学成,就放弃了,离开了,不学了。为什么不学?这是这个故事的关键。是感觉到困难学不下去了,还是觉着无聊学着没意思呢?他后来为什么又回去继续学业了呢?

因为李白看到了一个老太太在溪水旁拿一根大铁杵,要把它磨成针。先要说一下“杵”,“杵”是用来捣东西,所以,一般比较长,也比较粗。要把铁杵磨成针,那可不容易,不知道要磨多少时日。李白就很受感动。

这里有一些反常的地方。李白难道不应该觉着这样干的人很白痴吗?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它和拔苗助长、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等故事其实是一样的。

一根又长又粗的铁杵,一个年迈的老太太,要把它磨成针,而且还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磨成。但不管结果究竟如何,一个老太太尚且有这样的志气,愿意下这样的功夫,相比起来,我李白真是羞愧。付出未必有收获,但不付出一定不会有收获,不是吗?

或者是,谁都知道铁杵确实是可以磨成针的,但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只是一个磨,这个过程有什么乐趣?实在是枯燥无聊。但一个老太太尚且有一直磨下去的耐心和意志,难道我李白就不可以吗?板凳要坐十年冷,不是这个道理吗?

这里的“李白”可以换成其他人吗?

当然可以,可以换成杜甫,韩愈,范仲淹,苏轼等等。甚至可以换成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但为什么人们最终选择了“李白”?

因为李白名气大?这当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仅仅如此吗?

我觉着还是因为李白家里有钱,而且李白很有天赋,他是最有条件把学业学好的。但是如果他没有坚持下去,还会有大诗人李白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