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戒原本是佛教的御车将军,为何变成了道教的天蓬元帅?

 博士论西游 2022-12-06 发布于河南

(博士论西游第八四〇讲,选自《〈西游记〉与中国古代社会》(027)第一章――人物篇之“曾担任天蓬元帅的八戒,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在上一讲,我们提到,在《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中,八戒被引入西游故事的时间较晚,直到元末《西游记》杂剧中,才有八戒的形象出现。其历史原型是俗名“朱士行”法名“八戒”的高僧,三国时期魏国人,他是第一位汉地僧人,曾西行西域于阗取经,后在于阗圆寂。
尽管三国时期的高僧朱士行是八戒的历史原型,但给读者印象最深的却是他“猪”的形象。而以野猪形象示人的八戒,他原本不是道教的天蓬元帅,而是佛教的御车将军。那么,原本是佛教御车将军的八戒,他为何又变成了道教的天蓬元帅呢?
我们先来看八戒初入西游故事的形象。在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第四本第十三折中,猪八戒一上场就报了自己的家门,“某乃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换句话说,八戒为摩利支天驾车的车夫。
摩利支天是佛教的一位女性护法神,其形象最为显著的标志均与猪有关,或显现猪面,或以猪为坐骑,或以猪拉车,而八戒自称“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应为该护法的坐骑之猪或拉车之猪。
一些学者则认为,八戒的形象很有可能来自于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的化身瓦拉哈,在印度教中毗湿奴是维持宇宙秩序和创世之神,他曾化身野猪瓦拉哈潜入海底,与妖魔希罗尼亚克夏大战千年之久,最终将妖魔杀死,解了救大地女神昔弥。
瓦拉哈的形象为“猪头人身”且精通水战,与八戒的形象和特长十分相符,瓦拉哈显然也是其形象的来源之一。不过,八戒在《西游记》中担任的天庭官职是“天蓬元帅”,他又是如何从佛教或印度教的将军,转变成了道教神仙体系中的“天蓬元帅”呢?
这是因为,《西游记》的主旨是在宣扬“内丹修炼”,因此有必要将八戒这位佛教人物转变成为道教人物,而道教中“天蓬元帅”的本质是猪,作者为了延续八戒猪的形象,只能选取“天蓬元帅”作为八戒的天庭官职了:
先秦史书《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乐正后夔娶了一个妻子,生下了一个叫做伯封儿子,他和猪一样贪婪无厌,人们称之为“封豕”,也就是“大猪”,后来被后羿灭掉,这就与八戒“猪”的形象较为符合。
《史记·天官书》记载,在西方七宿中,奎星为第一宿,也被称为“封豕”,主宰天下的河流沟渠,唐代学者张守节所著的《史记正义》中,专门对“奎星”作了注解,“奎,天之府库,一曰天豕,亦曰封豕,主沟渎。”
这一记载不仅符合八戒“总督天河,掌管了八万水兵大众,倒学得知些水性”的特征,并且还提到了“封豕”也称为“天豕”,这又与八戒的“天蓬元帅”中的“天”字联系了起来。
唐代学者王冰对《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提到的“九星”进行了注解,他认为,九星之首即是“天蓬”;《道法会元》又将“北斗九宸”即“九星”,转化为“九神”,而“九神”之首仍是“天蓬”。
唐末道士杜光庭在其所著的《道教灵验记》中,又将“九神”之首的“天蓬”称之为“天蓬将军”,并且还提到,“天蓬上将即太帝之元帅也”,这就表明,到唐代之时,九星之首的“天蓬”已经演化成为了“天蓬元帅”。
同时,《春秋说题辞》又提到,北斗七星的星精是彘、是猪,这又进一步说明,担任“天蓬元帅”的八戒,他的形象当然就是一头猪。
对于八戒表现为“猪”的具体形象,民国学者闻一多从音韵学方面进行了总结,他提出,逢、蓬为一音之转,封豕、封豨、天豕、天蓬以及天逢,只不过是不同语境下猪的代名词而已。
无论是“奎星”的“封豕”,还是“北斗”的“天蓬”,他们并不是两人人物,而是一个人物的转变过程,其形象就是“猪”,《西游记》作者为了将八戒从佛教人物转变成为道教人物,将他任命为“天蓬元帅”,是最为合适不过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