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萝卜丝配红萝卜条

 修篱种菊 2022-12-06 发布于天津

晚饭没有菜,青萝卜丝配红萝卜条,生熟混搭,滴了香油,味道还可以。
年岁渐长,容易想一些芝麻谷子不着边际的事,但凡一个芝麻粒大小的前尘往事一闪念,写出来也是琐琐碎碎,虽没用,却也可以小记一下,谁也不能保证会不会有一个多么微小的人和事会经由我的手在文字的浩海里留下一点点微尘的印记。


记得村里有王姓兄弟俩,兄弟夫妻是一对孤老,哥哥是一个鳏夫(我有印象的时候他们已经老了,我也记不清确切的谁是哥谁是兄弟了),总之,兄弟夫妻住北屋正房,哥哥独身住西屋配房,各自起火,也是一家。
之所以想起他们一家,是因为看见盛咸菜的小碗碟,清清爽爽的一碟小咸菜,滴了香油,闪亮油光。这在现在看来是平常凑合,但要是在四十多年前的农村,就已经相当精致了。这王姓兄弟俩,人口少,吃得少,花项少,在那个“多做不如少吃”的年代,他们的家境在村里应当是优。饭点的时候去过他们家几次,桌子上总是摆着三四个精致的小碗碟,常有熏肠、咸菜炒鸡蛋、酱油拌豆腐之类的,每样菜都是少量,且切得很细碎轻薄,即便是一碟咸菜放在精致的小碟子里,在那个粗粝贫穷的年代,光凭颜值就很加分。一顿饭下去,碟子里的菜量并不减少,下顿再端上来,如此端上端下也不知道要反复几天才吃完,村里人形容他们吃菜:“用筷子嘟嘟就是一顿”。那时候没冰箱,他们的菜也没见坏过。
住正房的夫妻男主人叫王连海,按照乡亲辈,我们喊大伯(bai),喊女主人连海大娘。他们夫妻连同住配房的哥哥(大名叫王连河,我们叫傻ter大伯)身量都很矮小伶仃,虽是在农村,因为人口少活计少,衣服比其他老农民们相对齐整洁净,家里摆设也比较精致,平常的躺柜、板凳都擦得锃亮。他们也种地,一应农具都有,村里人常去借用,但是借用他们的东西都不好意思“五炸飞毛”着废用,要“节在”,怕用坏了不好还。因为他们的农具也都小巧,“小人小马小刀枪”,这句是村里人开玩笑说的。
他们兄弟俩都爱养花,院里有一颗四季开的月季,粉色的花,花瓣柔软浓香,每年都开得很好。其外还会有牡丹,绣球,绣球盆里常常扣着鸡蛋壳,我总觉得这是一种心境,一种忙忙活活过日子的庄户人所缺少的心境。
他们一辈子从不与人争,说话轻声慢语,人缘好,也好客,家里老早就有收音机,后来也先有了电视,当然都很小巧,好多乡亲会在傍晚去他家院子里看电视,坐着或站着,屋子又不太大,进不去那么多人。
再早,听说唱样板戏的年代,他们家算是村里文艺爱好者自发成立的一个据点,“小女婿”“向阳商店”等等剧目,都在他们家练唱成型过。
住正房的夫妻一辈子没有生养,人缘却很好,左一个右一个认了不少干儿子,村里人们娶云贵川媳妇的年代,他们还领养过继了一个甘肃来的二十来岁的大儿子,可惜只跟了一两年,就走了。
他们算过卦,算卦的人说,命里他们该有11个儿子。最后老两口千秋以后,村里人们掰着手指头给他们算,干儿子加上走了的过继的儿子,前前后后可不是11个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