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族六箴堂张氏族谱

 沧州家谱穆国联 2022-12-07 发布于河北
六箴堂张氏族谱(9则)
1、先世略史
六箴堂谱系之辑既成,将问序。既以请于当代明贤沔阳陆和九先生,许以为文矣。谨具列故里世次,以及先代历境,概略述之。我张氏上氏曰伯韫、仲韫二祖,家金陵。其先西籍,当李唐之季,天方教统穆罕默德谴门生戛辛氏,膺诏东来,从者叶二古柏,以阿波文字成中西旁注,佐书以进,恩遇优加,建寺所于帝都。导伊斯兰先路者也。典章肇之圣地,宗教播于神州。盖已备载史篇,详之敕撰,可得而略矣。
自分柯扶疏,转实烂漫,而时代改元,变革移迁,而陕,而汴,以讫江垣之地,凡三易。而以籍贯称之,以金陵为故里,乃远祖之所自也。公宿儒也,医理深邃,朴学素著。虽遭逢时会,偶值廪粟,而赋性高贤,旋返芰服,家于金陵。仅中资,以善治生,未尝窘乏。会靖难起兵,风尘南侵,壬午陷京师,因之中落。永乐改元逾二载,流于宁津县东北之乡曰长官镇,而留居焉。未几,灵萱遽萎,荆枝摧折。抚身世而验鬓丝,平生遭际,长子孙而资稼穑,一代轶踪。此先人纪略中所述,知仲氏已流落燕东云。
编辑谨识 十七世 广训辑
注释:
①朴学:古代质朴之学,后泛指儒学经学。
②芰服:用荷叶做的衣服,比喻隐居者的服装。
③灵萱:灵本义指古代的女巫,后又引申指神灵、灵魂、威灵、灵性、灵验、福分、美好、机敏等。萱字原是一种草的名称,即萱草。灵萱组合寓意为温文尔雅、斯斯文文、快乐单纯、聪明、敏捷。
④仲氏: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弟。
先世略史(译文)
“六箴堂”张氏家谱的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只剩下要请人写“序”了。接着就请了当代明贤沔阳的陆和九先生,他也答应写点文字。谨慎地详细地列举先辈的住址和世系相承的先后,他们经历的大致情况,也简要地记载下来。
我们张家的先祖是伯韫、仲韫,二位祖先家在金陵(今南京)。再往前推,他们的祖先生活在西方阿拉伯。唐朝时候,伊斯兰教贵圣人穆罕默德(主的安宁在他上)派门徒夏辛氏来中国宣传伊斯兰俩目教门,他受命东来,跟着来的有一位叫叶二古柏的。他们带来的经书用阿拉伯和波斯两种文字写成,并用中西文注释。中文用隶书写成,进献给皇帝,皇帝给了很优厚的待遇,并拨款在长安修建清真寺。这样,他们就成了伊斯兰教宣传的开路人,有关伊斯兰教的制度颁布出来,伊斯兰教也在神州大地传播开来。这种情况已经完备详细地记载在史书当中,奉皇帝之命编撰得更加严谨的史书中也可见相关记载,只不过比较简略而已。
从此,枝叶繁茂人丁慢慢兴旺起来。后来,朝代更替,先人们就迁徙从西安到了开封,以至于迁徙到南京一带,几经周转飘散到三个地方。如果用籍贯来说,我们会把南京当作故乡,因为那里是我们远祖的来源。
先祖们很有学问,是儒学大家。他掌握高深的派理,儒学研究也很有成果。虽然当时赶上了好机会,因善于治理家务,日子从未窘迫过。
后来赶上靖难之役(燕王扫北)兴兵,战乱影响到南方。壬午年,也就是公元一四〇二年,被困京城,因此家道衰落。永乐改元两年后,流落到宁津东北叫长官的地方,就住了下来。不久,就像灵芝和萱草迅速枯萎凋谢,就像紫荆树枝折断,家道败落下来。
回顾艰难的一生,很是不容易,通过斑白的鬓发就能看出来。一生经历,不过是延续子孙和投资农事。一个让人怀念的时代永远过去了。这些都是先人纪要中记载清楚的事情,仲氏一支已经流落到燕东一带了。
十九派二十世 国会译
2、仲公略史
公讳锁珠,字仲韫,始祖伯韫公之仲弟也。永乐间,联袂北来。因幕游,携眷北方。初隶蓟门,旋赴燕东,或谓玉田县境。未几,病没异乡。逾世。其后裔中有返于族里者,殆亦未详其世次。今之祖墓东侧方塚者,传谓仲氏后裔墓迹。仅三传,谱系无考。世传鲁境中有张氏村落,亦由燕东移来,但因环境所迫,而信奉已易,究属同源异流者也。
六箴堂辑谱附记
十七世 广训
逾世:谓超过当代一般人。
仲公略史(译文)
仲公讳名锁珠,表字仲韫,是始祖伯韫公的二弟。永乐年间,二人从南京一起来到北方。仲公曾在地方军政官署中做师爷,后把家眷也带到北方来。一开始来到蓟门(今北京德胜门)一带,不久又到了燕东,或者说是玉田县一带。不久,病逝他乡。生前,生活得还不错,超出世上的一般人。他的后代中有人回过长官镇,也不知道应该是多少世了。现在祖坟墓地东边的方塚,都说就是仲公后代的坟。只有三代,家谱中也无记载,所以也就不可考证了。都说山东境内有张氏村落,也是从燕东搬迁来的。只因居住环境的原因,对伊斯兰教的信奉已经有了变化。但是,归根是同源者。
3、始迁之世
家金陵,水西门外拴马桩人也。世贾药肆都市。明靖难之役,罹于燹,业遂中落。讫永乐改元逾二载,从移民诏,迁来直隶宁津县东北乡曰长官镇。僦一廛服田力穑,以二嗣克家,始基渐裕。有筚路蓝缕之功焉。迨永乐丙申,以母氏寿终,卜于近里东门外之原安葬。为六箴堂先墓之初。
4、家张氏宗谱序(原文)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无史,何以识兴衰;家无谱,不能知支派。二者大小虽殊,而其不可缺则一也。吾尝见夫世之为谱者矣,扳援仕宦附会名贤,曰:“某卿,吾其分派也。某相,吾其箕裘也。”是欲引为家乘光,而先灵且含羞于泉壤矣。夫崇韬拜令公之墓,何如狄青却梁相之图。帝王崛起,未闻累世垂流;豪杰挺生,不必绳承往哲。士视其所为,毋庸远引也。丙子年,与族人语及家乘,喟然叹曰:“吾张氏谱书失迷不知何年,至今数世,耆长渐消,孰考订于畴昔?文献不足。”族人曰:“某某昨持谱书一本,条晰分明”。同众披阅,果吾族谱书,喜不自胜。众曰:“若今不序,恐后无有能行之者”。幸吾族耆长能述所见,以逮所闻,愿以子孙之谋。请寄与京师与训叔,可能立法为图。一纵一横,各相表里,详略互陈,务归诚信。虽踵增华之美,有待后人,而支派之昭垂,不可不详订之。于今,书未成,族人令余曰:“可题词以弁其首。”余笑曰:“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必以官显。余无官,言不以为世人重,盍求序于世之名公大人手?”族人曰:“否。吾族之谱,虚则缺之,实则序之。夫名公大人之文,不过附会其事,粉饰其词,而以铺张扬厉为也。其言庸夫之所夸,而智者之所哂也。”族人曰:“何庸推诿也!”余于是俯而思,喟然而叹喜其言,达而有味也。爰记其终始而为之序。
秉翰 一九三六年
畴昔chóu xī:意思是往昔、以前;指往事或以往的情怀。出自《礼记·檀弓上》。
家张氏宗谱序(译文)
家族应该有家谱,就像国家应该有史书一样。国家没有史书,怎么了解他的兴衰;家族没有谱书后人就不知道支派。两样东西大小虽不同,它们都不能少道理是一样的。我曾经见过一些写家谱的,他们巴结做官有地位的人,与名人硬拉关系,说:某大臣,我们家族是他们家族的分支;某位宰相,我们两家族有传承关系。这是想把达官贵人拉倒自己家族谱书中,作为自豪的资本。可是这种做法将让祖先在地下都感到羞耻。郭崇韬凭吊死去一百多年的郭子仪,哪里赶得上北宋狄青拒绝狄仁杰画像的做法呢!帝王成就霸业,没听说有世世代代永远是帝王的;杰出的人物出现。不必与贤者联系起来。应该看他实际做了什么,不要生拉硬扯乱联系。丙子年(一九三六年)我与族人说起家谱的事儿,感慨地说,我们张家的家谱不知道哪一年丢失了,到现在好几辈人了,上岁数的渐渐不在了,谁来考证从前的事?况且资料也不够!族人说,某某人拿一本谱书,分条目写得很清楚,给人们透露说,确实是我们家族的谱书,高兴得不得了。大家都说,如果现在不按次序写上去,恐怕以后没有人能做这件事了。幸好我们家族中上年纪的人能说出他们见到的,并且接续上听说过的。愿意把子孙的谋划,然后把它寄至京城给训叔(张广训),可能立刻模制成谱图。横排竖排,互相联系,有详有略,一定要实事求是。即继承前人又进一步发展力求做得更完美,有待于后人。但是,把各支各派都明白地表示出来,不得不详细地考证。到现在,谱书还没有续好,族人命令我说:可以先写一段文字作为前言。我笑着说:家庭有家谱就像国家有史书一样,史书往往凭借作者的官位而著名,我没有什么官职,所说的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什么不求有名望的人写序呢?族人说,不能那样做。我们家族的家谱,没有就空着,有就写上。那些有名望的人写的东西,不是胡乱联系、掩饰真相的话,用铺排夸张渲染的方法写成的。那些言论是庸俗的人过于夸张的话,是被聪明的人耻笑的。族人说:不必再推辞了!我于是低头沉思,长长的叹息了一声。他的话很在理让人回味无穷。于是写出事情的来龙去脉作为序。
十九派二十世 国会译
5、张氏家谱简述
据世传《先世略史》载,我张氏祖源系“当李唐之季,天方教统穆罕默德(愿主的慈悯与安宁在他上)遣门生戛辛氏应诏东来”,上世曰伯韫,仲韫二祖。家金陵水西门外拴马桩也。世贾药肆都市,靖难之役罹于燹,业遂中落。讫永乐改元逾二载以移民诏,迁来直隶宁津县东北乡长官镇。僦一廛服田力穑,以二嗣克家,始基渐裕,有筚路蓝缕之功焉。迨永乐丙申以母氏寿终,卜于近里东门外之原安葬,为六箴堂先墓之初。由于改元变革,迁移而陕而汴,以讫江垣之地,凡三易,而以籍贯称之,以金陵为故里,乃远祖之所自也。公宿儒也。自古流传今日之族序,说明我祖源于金陵水西门外拴马桩人氏,世代在金陵经营药铺,于明永乐二年随移民迁来山东省宁津县长官镇。先人租赁一处房屋,由张彬与张质二祖主理家业,生活逐渐好转。至永乐丙申年老祖母谢世归真,首立祖墓始,我张氏家族在此地立基生息。
八十年代初长官的乡亲们都在议论着修家谱的事,我张氏家谱是登云爷(十五世)一手操办,长信堂兄常与我提起。民国十九年,登云爷组织长辈在清真寺南讲堂共同商议,大家推举登云爷掌舵,家族中秀才广训堂兄修文续谱,全族上下齐心合力配合,由于寄居外地族人材料搜集困难,直到民国二十五年,经秉翰先生之手,才续成全谱。
张广训时年七十一岁,至北京牛街“聚茂魁”米面庄账房先生,堂兄这位老人喜读古书,爱吟诗作画,自接受族人托福续谱之日起,白天忙于柜台账目,夜晚灯下,查史考识,如期成文,颇得族人赞赏。因族宗人口众多,世系门枝繁杂,史料不全,初谱约于民国二十二年完成手稿,继将未竟事宜交予近支堂兄广荫之三子秉翰之手。
秉翰字少棠,原配潘家庄尹氏,子英骅。他自幼身子骨单薄,不能下田劳作,一生以教书为业。虽家境清贫,日无隔夜粮,却爱生如子,用他亲传弟子鞍山市食品三厂退休老工人张贵元的话说,我十二岁跟秉翰先生念私塾,贫家子弟一年只收几个铜板,生活宽裕人家半年学费五十铜板,其育才宗旨是培养农家娃长大报效社会。老先生品德高尚,善良慈祥。待人谦和,说话彬彬有礼。他精通《四书》《五经》,论古说今侃侃而谈,文墨书法俱佳。长官镇可谓世人皆知。为续修《张氏家谱》,他历尽艰辛,心力交瘁,终于在原序基础上修续成册。“文革”期间,将谱书藏于墙壁之间,躲过一次劫难,将谱书保存下来。时届耄耋之年的老人却拜小于他六岁的家父讳文真公为师,虔诚教门,习学古兰经文。双管齐下。现藏上中下三册《张氏家谱》是他用心血和汗水编成。恐谱书受损或遗失,将仅存这部传世之宝交予家父珍藏。岂料家父先于秉翰辞世归真,谱书定由我二弟长贵保存传世。长贵接谱时任镇工商所副所长,初中毕业,爱好古典和现代文学,精力旺盛,工作认真,对修谱情有独钟,然突发重疾,匆匆离去,恸哉!悲哉!几位爱谱者纷纷在后世里面晋升其品级,珍藏家谱的任务自然落在我和三弟长德肩头。在长贵接管期间,其中中册被族人借走未还。遂将上下两册带来鞍山。特邀鞍山朵斯提马志洋先生协助整修,并将现有近一千三百名族人编制成《六箴堂张氏家谱》世系总表一二三收藏在鞍山、长官各一册。
就现藏部分家谱修续全过程而言,应以民国二十五年秉翰先生《张氏宗谱自序》为创谱界定年代,登云公倡导广训公作序可谓创谱的准备阶段,80年代末的编修或被收入即将出版的《辽宁回族家谱选编》可谓创谱的收尾成书阶段。本文仅为本人的汇总综述而已,望我长官张氏全族老少牢记先祖接代传宗恩泽。不忘登云公,广训公,秉翰公等修立家谱的功劳,愿我张氏后代子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续家谱大业永传后世。
十七世 长尊 谨述
一九八八年腊月于鞍山铁西公寓
6、六箴堂张氏家谱补记
一九七八年春节,我回故乡山东省宁津县长官镇省亲,第一次在老同学张长贵家见到了《六箴堂张氏家谱》,当时是既兴奋又惊异。经历了多少岁月动荡世事沧桑,这家谱能保存下来该何等珍贵。当时只是匆匆翻阅,未解其详,此后蒙堂祖父秉喻先生厚爱,将他一九六六年整理的一册支派简谱委我收藏。我曾心怀夙愿在有生之年,将家谱整理出版,但因为力所不逮,始未践诸。一九九二年承鞍山刘侗、马文清诸先生编辑,将《六箴堂张氏家谱》收入《辽宁回族家谱选缉》一书出版,甚感欣慰。拜读之后,我也对家谱和祖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如下就我所知仅将家谱中所载的有关人事补记一二。在家谱前,广训先生所撰《先世略史》中有“六箴堂谱系之揖既成,将问序。既以请于当代明贤沔阳陆九和先生,许以为文矣。”但家谱中未见陆和九先生之序文。仅有陆和九先生的题词 《君之烈祖古教是宗禀,旨贻式用递传其子姓》。陆和九本名开钧字和九,湖北沔阳人,著名书画篆刻金石家,和国学家,曾在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任教,《中国金石学》《金石学讲义》等著作存世,其家学渊博,书香门第,以收藏鉴赏和题鉴拓片而闻名,在近代的书画拍卖会上屡有其作品出现,张氏家谱中有陆和九先生题词弥足珍贵。
现存的张氏家谱最早为张广训先生所编辑的,后经张秉翰等先生整理作序。二位族中先贤义举厚德堪为称颂。广训先生字梓箴,是我的曾祖辈。虽然我未见过先生,但他的学识和操守早已闻名乡里。我幼年在故乡读书时,曾见过满头白发的广训老奶奶,至今记忆犹新。广训先生有一独子名庆宽,可惜中年去世,如今故乡已无人。惜哉!秉翰先生字少棠,是我本家堂祖父。因为祖父辈里大排行为三,我叫他三爷爷。他自幼喜读诗书,满腹经纶,且写一手好字,从其所撰家谱的序言可见其文笔学问功底之深厚,他还有修理钟表的手艺,以此在故乡谋生。他在世时,每逢我回故乡探亲,他常和我谈古论今,使我受益匪浅。此家谱曾经我五曾祖父广厚先生和秉翰先生精心保管及修订,后又承张文真和张长尊两代伊玛目收藏并增补。如今虽然他们已归真,但其善行,后人将永远铭记。
二十世 宝申
二〇〇五年冬月于京
7、《重修六箴堂张氏家谱》序
盛世修谱乃吾族幸事。国有史知一国兴衰,族有谱知一族支派。古往今来,凡群居类聚者,莫不有昆弟宗族相亲相辅,使孝友雍睦之风复行于今日,盖因谱之力也。故修谱以正本清源,别支派。分昭穆,如江河知其源,似树木明其本。以达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敦宗睦族、团结共进之目的。
吾张氏原有家谱,即《六箴堂张氏家谱》。谱系始于元至正二十一年(一三六一),创修于明建文壬午年(一四O二),距今六百五十余年。原谱线装手抄本,分上中下三册,每册各分长门、二门,传二十世。原谱序文部分仅存“先世略史”,“仲公略史”, 均为张氏家族二门第二十八派第十七世后人张广训所撰。一九三六年重续又有张秉翰“张氏家谱自序”一篇。该谱经张登云、张广训、张秉翰祖孙几代人重修。由张广厚伯侄、张文真与张长贵父子辗转珍藏,后由张长尊增补并提供。本谱约于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完成手稿,至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经秉翰书写方续成全谱。
时光荏苒,原谱距今已八十多年。其修谱及珍藏本谱之诸公多已归真,其年长热心修谱者日渐减少。而年轻人多不知家谱详情及重要性,致使张氏家谱处于长年失修,濒临失传之险境。若不及时续修,则会出现衔接无序、支派紊乱、世系难分、同祖不亲等窘况。这是十分难堪亦上对不起先祖,下无法对后人交代的事情。因此,家谱到了非修不可的时候,重修家谱成为吾张氏一族之头等大事。
幸有族人长德公、会忠公、会清公、廷祥公、华平公及国强、国会、国林、立柱等鼎力促成修谱一事。尤其是年轻有为的张辉族弟挺身而出,勇于担纸总纂重任,劳苦功高,令人钦佩。上述诸人实则组成张氏家谱修谱小组,使我族修谐之巨大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三年来,我张氏一族齐心协力,共谋修谱大业。为抢救家谱,为重修家谱,为保存张氏之珍贵遗产,含辛茹苦,无私奉献,做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重修家谱,族人们殚精竭虑,不舍昼夜。大河上下、长城内外留下了众人搜录采访的身影;酷暑严冬,风里雨中洒下了大家厘清支派,校正异同的汗水;斗室之中记下了修谱者一串串艰辛的文字。冬去春来,靠白手起家,完成了一部沉甸甸的重修家谱。这部汇集了长门二门共三十六派的家谱,让人看到了信念的力量,看到了团结的力量。一册在手,感慨万千。其间包含着许多撰立家谱的贤达们的心血,包含着珍藏、奉献家谱的志士仁人的心血,包含着所有为此次重修家谱而策划、搜集、整理、撰稿、捐资等人的大量心血。这部千古不朽的重修的家谱是弥足珍贵的,是上可告慰先祖,下可激励后人的张氏一族的无价之宝。从这里我们听到了张氏家族的心声看到了这个家族无限光明的未来和希望。
在此,我们对修谱和保存张氏家谱历经艰辛,前仆后继作出巨大贡献的先贤张登云、张广训、张秉翰、张广厚伯侄、张文真、张长尊、张长贵等诸公表示深深的感谢和怀念。并祈求真主在后世升他们的品级。
据《六箴堂张氏家谱》记载,我张氏上世有伯韫、仲韫二祖,家居金陵(南京)水西门外拴马杜,金陵开设药铺名“六箴堂”。张氏先祖来自西城,世奉伊斯兰教。唐朝时,伊斯兰教贵圣人穆罕默德(主的安宁在他上)派遣门生戛辛氏受命东来。随从者叶二古柏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经典译成汉语,并加注中国文字说明进献给皇帝。皇帝给予了很高的待遇,拨款在首都西安修建了清真寺,使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开来。这符合《旧唐书》和《回族简史》中所记,伊斯兰教创立不久,便于唐永徽二年(六五一)唐高宗李治时,由阿拉伯使者传入中国相吻合。伴随着伊斯兰教在华夏广泛传播,先祖亦在中国繁衍生息,人丁逐渐兴旺起来。时代不断变革,先祖亦不断迁徙,由西安到开封又经三次大的迁移,最后定居金陵。所以,先祖的籍贯(故里)就是金陵(南京)。
始祖系儒学大家,且医理高深,世代在金陵经营药铺。家业虽仅为中资,因善于经营,日子从未难着过。后遇靖难之役(明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一三九九)于北京起兵推翻南京惠帝的一场战争),因战乱被困,家道中落。明永乐二年(一四〇四)奉诏移民北上,落户于山东省宁津县长官镇。始祖以务农为主,由长子张彬、次子张质二祖主理家务,生活日渐好转。明永乐丙申(一四一六)其母谢世归真,葬于近里东门外之原,是为“六箴堂”先墓之初,亦标志吾张氏家族在此地立基生息。始祖仲弟锁珠永乐间联袂而来,后携家眷北去,并在官署中做一些参谋师爷之类的工作,先后到过北京燕东及玉田县,不久病逝他乡。其后裔有返回族中者,但已不知世代支派。吾祖茔东侧方塚者传为仲氏后裔之墓,仅三代而已。又传说山东境内有张氏村落系从燕东移来,但因环境所迫信奉已易,归根结底可谓同源异流者也。总之,吾始祖笃守信仰,以《古兰经》为指路明灯。励精图治、恪守纪范、耕读持家,孝悌善良,以美好家风激励后代。德擎天地,恩如海洋。历经六百多年,张氏一族已成旺族,呈现繁荣昌盛,人丁兴旺局面,支脉遍布神州大地。虽无达官巨富,却也人才辈出。祖祖辈辈不乏阿訇、教师、作家、诗人、能工巧匠。尤其是近年来,我张氏族人获大学学历,高级职称者日增,科级以上干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也多有我张氏族人。张氏家族政治地位、文化程度大幅提高,其社会影响日益彰显。这既是祖上功德所致又是张氏后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必然结果。
此次修谱,众人本着忠于史实,不违先人宏愿,不负后人重托,以达存史育人主要目的要求,全力以赴精心修订。一则族谱创修保存不易,为厘清祖脉世系支派,方便后人相亲相爱,叙辈起名,非严细认真不可。二则借助修谱追溯张氏渊源,彰显先祖恩泽德行,展示张氏有为者风采,辑录张氏成功者事迹,以传后世。以便弘扬张氏优良传统,启迪后人奋发有为,为家为国效力。现族谱重修已定,是一部内容较为详实完整的族谱。内容包括宗谱、谱序、碑记、支派繁衍序列等,实现了族人多年来修谱的夙愿。切望后人爱国爱家、坚定信仰、发扬祖辈懿德,和睦亲族、团结奋进、诗书继世、造福社会、葆我家族、万世昌盛。才识所限,谨识数语,以为序。
为方便后人续谱起名之用,族人集智共酌十个谱字。继“自、才、世、登、奎、长、会、万、国、民”后,又续“星、月、福、成、义、凤、培、燕、明、清”,望后人遵行是盼.
张氏第十九代孙 张加增 沐手谨撰
8、重修《六箴堂张氏家谱》记
赞是惟独主的。他的慈悯与安宁是降在他的钦差,我们的贵圣人--穆罕埋代与其内清外洁的家眷以及一些清廉的穆斯林男女上。
在真主的襄助与全族老少的共同努力下,《六箴堂张氏家谱》重修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现将本次修谱工作做一概述:
(一)重修家谱的前后经过
“文革”后,长官街张氏只有文真阿訇家里藏有一套秉翰先生赠予的家谱,后来其三子长德公复印了一套存放于清真寺南讲堂珍藏。二〇一三年底,得知清真寺藏有家谐的消息,我便请堂叔鹏建借来这套珍贵的家谱。当时的家谱只存上下两册,中册已丢失。虽然根据下册的支派世系图能够上下衔接,但具体情况不详,而且家谱已中断数十年未续。当时我想如果现在再不重修,今日后更难续写。于是唤起了我重修《六箴堂张氏家谐》的动议,得到了会清公、会忠公、长德公、廷祥公等众位乡老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赞扬。拂去历史的尘埃 还原六箴堂张氏六百多年砥砺奋进的岁月。从二〇一三年底,我与族叔增祥开始着手续谱。二〇一四年,五大院国强老师与族兄加增也参加了我们的续修工作,加增哥于二O一四年三月份撰写了《倡议书》并发放到族人手中。自此,《六箴堂张氏家谱》重修工作正式拉开了帷幕。族人们得知重修家谱的这一喜讯,欣慰之极,奔走相告,积极响应,捐资贡力,并认真填写统计表。其间,族伯廷祥公将自己十多年统计的族人情况及自己亲手绘制的一份十多米长的世系图赠予我,对本次续谱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截至二〇一四年底,统计表全部上交,我便开始绘制世系图,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统计、考证,世系图于二〇一六年正月绘制完成,并于正月十二日张贴在清真寺二门外,供族人查看校对。之后,堂侄国会与立柱也参加了续谱工作,
国会翻译了老谱中的《先世略史》、《仲公略史》、《张氏宗谱自序》、《始迁之世》等几篇文言文,立柱开车与我同行去八里庄、流坡坞等地查访中断了十余代的族人。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家谱草稿于二〇一七年斋月前完成,并发放到各支派族人手中查阅校对,校对后又返回我手中进行修改。至二〇一七年七月二十一日,我将草稿全部修改完成。四易寒暑艰苦努力,家谱重修工作总算告一段落。
(二)本次修谱的一些事项
1、本次修谱,原谱中记载的先人们的生卒年月,全部照抄。其中不免有错误,已无法考证,明显的错误省略未抄。
2、第一派五大院分支及第二十四派,原谱中不知何故,失续者较多,本次全部统计录入。但因上代名讳失考,只能在自己派系中暂记,待考证清楚,再做详写。
3、第十派迁八里庄,第三十五派迁流坡坞,第二十四派克仁公后人迁白集,原谱中未续,本次经查访,全部录入。
4、原谱序文部分只有广训爷撰写的《先世略史》和《仲公略史》,一九三六年重修,秉翰先生撰写了《张氏家谱自序》,本次重修,将长尊爷撰写的《张氏家谱简述》与宝申先生撰写的《六箴堂张氏家谐补记》以及堂兄俊杰公整理的《始祖之世》都收录进来,并邀请加增哥重新作了序。
5、阳信六营村(刘庙)族人本次续诺因世次问题暂没续。
6、许多族人因为年久失续,不知具体归哪一支派,本次修谱以附录形式补续在后面,待以后考证清楚再做归录。
7、本次续谱,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上本人的才疏学贱,难免有不详和错误之处,还望族人体谅。
我们的贵圣人(主的慈悯与安宁在他上)说:“你们应当学习谱系,以使你们接续骨肉。骨肉是来自普慈主的一部分,谁断绝骨肉,主就禁止他进入天堂。谁想得到宽广的给养和长寿,就让他接续骨肉”。望我张氏族人发扬祖辈的懿德佳行。团结友爱,励精图治。祈求伟大的真主慈悯我们张氏家族人丁兴旺,万世昌盛!
十九世 张辉 书于沧州人和斋 二〇一七年七月
(刘广林 张辉 提供 苏家庚 校录)



编者简介

      穆国联,河北南皮人,1965年生,198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出版著作有《沧州古今书征》(1996年内部出版)、《沧州名门望族与文化世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策划主编《沧海书系》(团结出版社)、《大运河书系》(团结出版社)、《华夏园丁文丛》(团结出版社)、《文苑书香文丛》( 中国电影出版社)、《沧州骄子》等40余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