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如今无人能对

 悟痴 2022-12-07 发布于湖北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版图中,文化的厚重难以用言语描述,而创造这些厚重文化的文人骚客,更是我们争相讨论的话题谈资。因为在历史上的他们,是鲜活存在过的,而他们留下的故事也成了我们学习文化的一部分内容。

这些故事中,有的人是针锋相对,在文坛上属于你看不上我,我也看不上你的状态。但真正流传下来的很多文人故事,是一种让我们感动的情谊,因为他们更明白懂得欣赏对方的才能,比如北宋历史上的苏轼和王安石。在我们的已有知识中,他们是政敌,但真实历史里的他们却在文学上曾互相切磋。比如,王安石除了一个对联为难苏轼,而苏轼也未对出,这副上联直到如今也无人对出。

亦敌亦友的才子

说到苏轼,相信很多人想到的是“东坡肉”等美食,其次才是他创作的文学作品等。而他的文学作品中,传达的通常也是一种豪迈豁达的情怀,因此在很多不知道真实历史上的苏轼的人眼中,他就是一个过的十分惬意的人。

然而,真实的苏轼却与他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呈现出两种极端的情况。真实的苏轼,在少年时期随着父亲和弟弟一起从蜀地出发,来到了当时的京师。在京师之中,他的才华很快就凸显出来。在一场科举考试中,更是因为文章太出彩,被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关门弟子作的,因此为了避嫌故意将其评为第二。

从这以后,苏轼的文采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一向惜才的欧阳修更是看重他。彼时的北宋朝廷还属于政治比较清明,朝中政治氛围相对比较宽松的情况,因此苏轼在当时的朝中,还是比较如鱼得水的。

然而,好景不长,家中母亲去世,他需要回乡丁忧。为此,他离开了朝廷。在为母亲守孝过后,父亲苏洵又紧接着去世。一来二去,他远离朝廷多年。再回去时,朝中如欧阳修一类的大臣早已不存在,而是新一批接班人王安石。

王安石因为年少的游历,甚至北宋繁荣的浮华下,有着百姓不为人知的痛苦,因此决心改革。然而,在这样的朝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能力的,稍微不注意就会适得其反,因为像方田均税法这样的政策,是侵害了豪绅的利益的,同时还有一些守旧派不同意。

苏轼就是守旧派之一。回到朝廷之后,适闻改革政策,于是上疏之言改革的弊端。这一下可不得了,算是触怒了王安石为首的新派意见。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从这里开始,完全是一种政敌关系。而当时身为丞相的王安石,的确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政策,给了苏轼一个惩罚,而苏轼由此开启了自己一生被贬的生活。

绝妙千古对联

苏轼这一贬,就被贬到了黄州。那么,当时的王安石将其进行贬谪流放,是一种小心眼的报复吗?其实不然,历史上的王安石虽然跟苏轼是政敌,但他不至于如此小心眼。因为从他们的官场晋升之路来说,他们的关系还很亲密。

因为王安石是属于欧阳修提拔起来的那一派,而苏轼也同样是被欧阳修看重提拔的那一波人。只不过,王安石大了苏轼许多,他们一个在考科举的时候,一个已经在朝中属于重要朝臣了。而且在没有成为政敌前,苏轼也曾多次拜访王安石,所以他们完全算是在才学上惺惺相惜的文人,而不是文人相轻的一类。这一次的贬谪其实也是王安石给苏轼的另类教训而已。

毕竟依照王安石当时的地位,他要是真心想整苏轼,完全是可以将其拿捏下的。不过,贬谪只是一步教训之路,后面王安石在苏轼即将去黄州赴任的时候,又在送他的地方,随口出了一副上联,内容为:七里山塘,行到半塘是三里半。

这则上联看起来内容十分简单,实际却很精妙。因为里面的山塘和半塘都是一个地方,而七里与三里半是实际的距离。最为重要的是,这距离很是精确,不是为了出对联强行硬凑字的。而在这则对联的背后,还含有深意。

七里和三里半,正好是一半和整数的区别。它不单是表现距离,还表现的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才学满腹和只有半腔的区别。所以,谁能说王安石不是借这一副上联告诫苏轼呢——你还年轻,眼前看到的东西都不是全部,因此我推行的改革,你暂时也只看到了表面的弊端,却看不到内里的深刻好处。

而当时的苏轼是否有悟到王安石这则上联的深意,我们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事情是当时他在送别的路口没有对出下联。或许在他人生后来多次的流放中,苏轼也曾会想起王安石曾经的告诫吧,但那时已经无济于事了。

而王安石的这则上联,苏轼也一直没有对上联,并且从北宋以后,后来的无数文人骚客都没有对答出来,因此这则上联也成为了千古绝对。因为也许有人能对出工整对仗的字词,但下联是否含有回答上联深意的作用,却有待考量。因此,王安石的才华的确不可估量。

结语

在古代的文坛上,我们知道王安石此人,但更知道苏轼。因为我们学习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是苏轼的杰作。因此很多人都会认为苏轼的文才是绝对高过王安石的。然而,从王安石考察苏轼的一副对联就可以看出来,王安石的文采绝对也是非常好的,不然苏轼为何对不出呢?并且自苏轼只有,后来的才子如此多,但也没有对出来,可见其文采斐然。

因此,古时的文化名人远不止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如王安石这类人物出现的少,我们就将其与苏轼做一番比较。文人水平或许有高低,但我们切不可轻易比较,毕竟我们的水平不如他们,更多的是应该抱着学无止境的态度去好好学习他们这种互相切磋的精神,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提升自己的能力,增进自己的学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