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出一上联,苏轼想了三天三夜未能对出,成就千古绝对 古时候的文人,才华横溢所以就算是到了现在,也是依旧让我们熟知。而历史上的王安石和苏轼这两位想必我们都很熟悉,这其实是北宋的一对冤家。他们的二人其实在政见上不合,不过这并不影响到他们两个的情义,二人还是常常在一起喝酒聊天,吟诗作对。不过,两人之间也是有争执的存在,这就得从远说起了。 王安石一直推崇的是变法,其实苏轼也并不是反对变法,只是反对王安石如此的激进的办法。王安石自神宗朝推动变法之后,苏轼这个人就没有停过嘴,对王安石的批评就没停过。而苏轼在参加制举,全面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不少的考官都欣赏东坡的文采,将其列为高第。而王安石却斥责苏轼之文为“不扣题的文章”。 在才华上,二人也可以说不相上下。不过相比而言,苏东坡还有些恃才傲物,有些时候不将王安石放在眼里。据说有一次,苏轼就去书房等他,见纸上有诗半首。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就觉得,菊花哪里有满地的,于是他顺手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不久后,苏东坡因为一些事情被调至黄州。在临行的时候,王安石亲自来送他的这位好友,半路上王安石突然想教训教训苏轼,于是出一上联让苏轼对。上联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这一下可把大名鼎鼎的苏轼给难住了,只得认输。在黄州,苏东坡去后园赏菊。才发现原来此地菊花与北方不同,花瓣落了一地,枝上一朵也没有。这时,苏轼终于知道自己的不足,还是自己见识不足啊。当时还自以为是改乱改王安石的诗。 后来苏轼回京,还是没对出当年王安石给他留的一个下联,而那个下联至今也没有人对出来,成了千古绝对。不知道大家,对不对得出这个下联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