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找回行动的力量

 singer0852 2022-12-07 发布于北京

▌肖浩

《你的生命意味着什么》[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 尼娜 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如果你想要深入了解心理学,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这位心理学家是一定要了解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20世纪初,引领着心理学的走向,他完成了大众对于心理学这个当时还非常陌生的学科的认知,在他的光环下影响了一大批心理学家,阿德勒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常常把阿德勒和荣格看作弗洛伊德的弟子,因为他们的理论同出一门。然而,阿德勒的理论却建立在反对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的基础之上,这让人产生误解,认为这是一场师徒纠纷。

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作为同时代的心理学家,他们都曾为弗洛伊德的理论着迷过,却也在研习之中发现了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问题。从志同道合到分道扬镳,都是他们各自人生赋予他们的独特经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注重于个体中友好、友善、和谐的一面,并非像弗洛伊德总是陷于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之中。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看成是由一些常常互相冲突的不同结构组成的整体,而阿德勒却把心理看作是帮助个人达到未来目标的有机整体。阿德勒是积极的,是阳光的,他不否定个体的矛盾,但他认为,我们不能只盯着矛盾——如果心理学只是让你的生活过得更糟,让你认为世界上甚至是自己都是彼此矛盾冲突的,那心理学对人类又有什么意义?

寻求意义是人类一生的追求,但并不意味着寻求的过程注定是痛苦的。如果我们将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作为核心研究对象,那么,人类的历史就是无数个体对生命意义追求的过程。有的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就是活下去;有的人认为,生命的意义是青史留名;有的人认为,生命的意义是随心所欲;有的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为伟大的事业奉献自己。人类有各种各样对于生命意义的追求,因此,无数个体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生命究竟该有怎样的意义?阿德勒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你的生命意味着什么》(也被译作《自卑与超越》),站在精神分析的角度,对人们内心中的终极追求展开探索,为人们揭示自我真正的价值。

不知从何时起,“精神内耗”开始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困惑,阿德勒心理学也再度被关注,并被认为是真正在解决问题且行之有效的理论。阿德勒在全书开篇就告诉读者,“人类生活在意义感中,我们会带着自己的经验去体验世界,因此,世界不是纯粹地以它本来的样子存在于我们的认知中。”这句话有点绕,简单举个例子,比如当我们在说石头的时候,指的是作为人类生活中一个元素存在的石头,石头的意义是人类共同赋予的,并非石头本身自有的。我们口中所谓的“客观事物”都是经过认知主观加工后的产物,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受主观影响。如果一个人想要摆脱意义感,他可能会相当不幸,他周遭的任何事物对他都没有意义,而他的行为同样对自己和他人也毫无意义,这就像隐藏于世间的行尸走肉一样,失去了意义也就失去了自我。

简单来说,如果我们能与自己的目标和追求的意义融合,个体的生命感就能体现在其中。阿德勒重视人生的意义,也重视人类心理积极向上的一面,这与他所经历的时代不无关系。这本书出版之时,正是欧洲从萧条中逐渐走出来的时候,那时候二战仍未来临,希特勒甚至还被德国人民视为未来的希望,一切都在未来的展望中,合作向前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阿德勒的观点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者存在于个体之中,人类个体不能封闭自我,这样就无法了解“生命意义”的共性。

在很多缺少个体归属与社会兴趣的人们眼中,“生活是自己的,任何人都无法从协助他人实现生活目标中获益,因此靠人不如靠自己,特立独行才是王道。”他们面对问题时,不寻求他人的帮助,对于合作的价值持怀疑的态度。他们的成功也只是为了满足个人自以为是的优越感,这种成功只对自己有意义。“意义”存在于人与人的互动协作中,就像一个词语,如果仅仅对一个人有某种意义,那么这个词就可以被看作是无意义的,我们的目标和行为也是如此,意义赋予了我们生命的原动力。

在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自卑与超越”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如同集体无意识之于荣格一样。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每个人都试图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勇气,便可以选择切实可行的道路,改变现状,让未来变得更好。如果不具备改善问题的勇气,同时在自卑感的影响下,人们会选择自我麻痹,沉醉在对优越感的想象中,但自卑仍是他们的底色。当我们沉浸在这种优越感中,恰恰基底仍是我们对于文化的自卑感。只有我们改变这种无形中的自卑,真正让自己更加优秀,散发出文化中超越一切,对他人能够带来帮助的地方,才能体验到超越带来的自信。

有时,自卑并非我们认为的那样有着固定的模式。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去动物园,孩子们来到狮虎山前,第一个孩子看到狮子,害怕地躲到了母亲身后,并跟妈妈说他想回家。第二个孩子则在原地一动不动,他被吓得面色惨白,浑身颤抖着说:我根本就不害怕。第三个孩子则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问母亲:我可以朝它吐口水吗?其实,这三个孩子看见狮子都害怕,只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过往和行事风格做出了自己的反应和表现。

正因为自卑表现的模式各有不同,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自卑,不被自卑所欺骗,加上一些改变的勇气和力量,这份自卑感有可能成为你改变甚至逆袭的原动力。就如阿德勒所说:“自卑感本身不是病,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