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高军: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合作探究性学习”导学模式研究

 昵称15221501 2022-12-07 发布于湖北

此文发《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2月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合作探究性学习”导学模式研究 

湖北省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    魏高军       邮编:444324

     【摘  要】 “合作探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合作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充分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真正把教学过程当成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过程,从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学生身上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而又主动的发展。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构建“合作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合作探究   思想政治课教学   运用

     “合作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充分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真正把教学过程当成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双向互动、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过程,从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学生身上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而又主动的发展。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无限热情,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教学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局面。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若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思想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必将激活思想政治课堂,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根本,改变了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同学们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认知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而现行的政治课教材较多的是抽象的结论和理性的概括。课堂教学中多半流于说教,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不感兴趣,为了应试而死记硬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究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理解到全面情况。而合作探究性学习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技能促进学生获取并整合信息,激发了学生的高尚情感、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共鸣,进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理性认识),实现了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2、更有效的发挥了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

     思想政治学科呼唤政治素质的培养,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老师讲条条,学生背框框等完全有悖于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道德上的双重人格。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在安静的知识接受中提高(改变)的,他们必须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并表现的。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引领学生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去关注人生与社会、关注人生及社会的热点或焦点等问题,并寻觅他们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求知的兴趣(欲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在开放性交往中还可重塑学生内在的高尚品质。

    3、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

    在合作探究性学习中,老师只能帮助或支持学生,而不能代替学生。学科内探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教育那种封闭而又脱离现实生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强调接受学习的模式,使学生从封闭、抽象、枯燥、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走出来,投身于社会生活,亲身体验实践的过程、体验科学的态度。探究性学习立足于对学生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的强化,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成功的经验,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不仅如此,由于确立起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各类探究活动的展开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居于辅导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可以增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学科内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了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在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借助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放在掌握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

     政治学科合作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科学、体验科学的态度、体验科学的规范、体验科学的思想。亲身体会发现的奇特、亲身体验创造成功的喜悦。他们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他们遇到了用书本上的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在实际(实践)探究中却能解决的机会。突出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对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促进作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重点并不在于获得多少重大的创新成果,更重要的在于形成尊重事实、注重独立思考和研究的意识及态度倾向。

     二、“合作探探性学习”所具有的一些特点。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是以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设置一些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运用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并认识问题,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而“合作探究性学习”则注重学生主体(个体)能动性的发挥。它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或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毫不隐瞒地提出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以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核心,自行展开讨论,总结出最后的答案。所以,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合作探究性学习”这一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如下的特点:

    1、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生已作了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是带着问题参与课堂的学习互动。学生在课前、课中都要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精讲。教师主要讲解学生经过思考后仍未能凭自己的能力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知识框架上的缺陷或认知水平的不足。

    3、以学生的小组学习为基础。课堂上小组学习的运用,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使教师的教学能面向大多数学生。“质疑”和“对抗”(释疑)提高了课堂学习互动的氛围,激发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4、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与学生共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支持学生自主探索,促使学生完成探究的目标,也就是传统意义上完成教学任务。这里的合作,不仅表现在老师和学生的合作,还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5、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是建立在认知或思维过程能被观察的基础之上。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其内部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言语表现了出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或认知水平。同时,这也有利于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适时地作出个别辅导,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抓住学生思维共性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学生的思维个性发展。

    三、“合作探探性学习”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以“启发讨论”式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这尤其是表现在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和释疑。教师是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因此,学贵在于问,教师要引导学生敏锐地提出问题,系统地分析问题,灵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要善于在多样性教育中为学生创造各种质疑和释疑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解决,最终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选择、学会回答,形成个性及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对学习高度负责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勇于质疑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找难点,找疑点,找关节点,交流信息,敞开思想。学生能不能提问,会不会提问,是检验学生学习深度和思维广度的重要标志,是达到懂、信、用的必经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自己质疑的途径有:①在预习中质疑,即初读时学生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或作为自己的攻关目标,或在讨论中提出,作为集体研究的问题;②在讨论中质疑,即学生们在讨论某个问题时相互质疑以追求问题的真谛;③在教师讲课中质疑,即听了老师讲解,还有哪些不理解,哪些还不能服人;④在练习中质疑,即让学生在练习中“碰钉子”,对解题思路甚至答案质疑。所以,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与探究,培养他们的探究创新能力。 

  合作探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训练学生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完成对一个问题、一件事情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视思维过程训练,淡化思维结果追求的做法,会逐渐使学生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的评价趋向全程化、多元化和弹性化已是势在必行。
  合作探究性学习还应积极实施以有效发展为标准的调控,认真做到凡对学生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教学行为就强化和肯定,做到形式服从内容的需要。例如:对课堂座位的排列不作整齐划一的硬性规定;又如课堂中对某些内容、某些实践操作学生特别感兴趣,教师可做临时调整,增加一至数倍时间,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探索精神。如在初二年级,我花了两节课时间跟学生开展了一个“学雷锋活动有没有过时”的研究讨论,学生们根据我创设的问题情境,对学雷锋活动的现实必要性、可行性、具体活动范围、方式,以及活动的意义和评价,进行深入讨论和探索,最终得出以下几个重要观点:(1)学雷锋活动要自觉进行,不是临时性的,而是一项长期的活动;(2)学雷锋活动要向全社会宣传,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参与:(3)学雷锋活动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4)学雷锋活动要有法律保障;(5)学雷锋活动要设立见义勇为基金会,树立表彰典型人物,等等。
  事实证明,结合实践活动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将大大开拓学生学习的空间,为发现和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并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融入社会,深入认识学习的价值,发展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为什么学和怎样学的问题,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教师的崭新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