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移精变气可愈病

 智汇百川 2022-12-07 发布于河北

□ 关红孝 甘肃省天水市中医医院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的工作、学习压力增大,容易出现烦躁、情绪低落、疲乏无力、注意力记忆力下降、咽部异物感、心慌、失眠等心身疾病症状,且近几年来此类疾病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中医古籍中虽然没有心身医学概念,但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已指出人的情志与疾病有密切的联系。

《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云:“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惔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这段话中的“祝由”即医家用言语开导患者,讲述其病症,有意识地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以改善精、气、神的活动状态,调节脏腑气机功能紊乱,达到移精变气、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方法与现代心理学中利用心理疏导治疗疾病类似。

现在社会患有心身疾病的人越来越多,从中医的角度分析,心身疾病的病因在于情志过极,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气血逆乱。人是形与神的结合体,神以五脏精气为基础,不能脱离形而独立存在。可见人要健康,就要形神和谐。

如何做到形与神俱,尽终天年呢?《素问·上古天真论》告诉人们,“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生活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外不受物欲之诱惑,内不存情虑之激扰,以物我两忘的境界为目标,方能达到形神合一、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从而不生病或少生病。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2年10月28日7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