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里院的前世今生

 俯首甘为孺子儿 2022-12-07 发布于北京
一、里院起源

青岛,这座百年的城市,自明永乐年间便有山西云山之南的移民来此定居,直到1891年经清政府指派登州总兵章高元驻青,自此开始了这座城市的初建。随着1897年德国殖民者因巨野教案为由出兵占领青岛,并与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强取青岛,青岛进入了一段飞速发展阶段。


图片

起初西方人与当地华人是混居的,且当地的民居多为胶东半岛的传统房屋。1899年因爆发斑疹伤寒瘟疫,德当局下令将实行华洋分治政策,只因当局将疫情的发生归咎于当地华人的生活卫生习惯。自此原青岛的上下青岛村、会前村、大小鲍岛村、孟家沟村、小泥洼村等多数原始村落被拆除,其土地将被重新规划。以今德县路,保定路为界以南是欧人区,以北则为华人区。与此同时在今台东区域内建立了第一个劳工居所原“杨家村”所在地。
图片

阿尔弗雷德.希姆森与他的祥福洋行开启了华人区建筑的一个新的篇章,这位来自德国汉堡的商人也与青岛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根据1899年的建设规划原属工业用地的山东街(今中山路北段、德县路、保定路以北地段)更改为商业与居住用地。

图片

位于山东街与保定街路口西北侧的h街区,于1902年被希姆森购得,1905年完成开发。此地段建筑外立面几经改建,局部建筑仍保存至今。

根据《阿尔弗雷德希姆森回忆录》一书的介绍:位于山东街(今中山路北段)以东、霍恩洛厄街(今德县路)以北的XXVI、XXV、XVI等三个街区是祥福(地产公司)进入青岛后,在大鲍岛最先开发的区域其中最早建成的是XXVI街区,位于四方街(今四方路)与霍恩洛厄街之间,面向山东街的商业建筑采用了希姆森描述的联排布局模式,精美的立面以清水砖做成辅以抹灰和小纹理面为点缀,使用了大量的线脚、窗拱、壁柱、巴洛克山墙等元素甚至连烟筒都做了细致的艺术处理,雕塑感强烈,光影效果非常生动。建筑二层的窗户安装了百叶遮阳板,面向山东街的转角设置了装饰性塔楼和出挑的铁艺阳台,建筑临山东街和四方街共有七套希姆森描述的房屋,并可以沿着临四方街和潍县街(今潍县路)的空地以相同的单元继续扩建。整组建筑充满了浓郁的华南商埠风格。
图片
稍后完成的XXVVI街区约1901年建成与XXV1街区相比四方街(今四方路)与海泊街(今海泊路)之间,以及海泊街与高密街(今高密路)之间的两个街区立面装饰略为逊色。仅立装饰较为精致,抹灰水平向的线脚、清水砖壁柱与窗框构成了立面的基本结构,面向街角的一层商铺入口两侧设科林斯式壁柱,入口上还设小三角山墙。与山东街(中山路北段)的立面相比其他几个立面处理相对简单。一层用半圆拱券作为商业门店,二层则仅对窗台和窗楣做简单装饰。
1913年,希姆森将XI街区转售予人,其他两个地块在日本占领青岛期间被没收,后来被分割售予中国业主。XXVI街区在20世纪20年代末被拆除,原址用于建造明华银行大楼,后改为新亚旅社,2002年被拆除。其他两个地块也陆续进行过改造,目前仅XXV街区还保留了一点希姆森建筑的痕迹。

图片

约1901完成的XVI坊建筑较为典型的早期里院。希姆森在回忆录中写道,为大鲍岛中国城的华人房屋,他设想了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沿着完整的方形地块四周,是临街店铺和楼上的住间,街坊中间留下一个大的内院供交通之用,也可以成为儿童游戏的场所。每套房屋在内院一侧还用一层高的墙围出一个私人的小院,院内是一层高的厨房和厕所。希姆森的设定形成了几个街坊相同的生活模式—楼下经商,楼上居住。建筑合围的空地,是希姆森表述的供儿童玩耍的中央庭院。这便是青岛里院的初期形成。

图片

与此同时的1904年山东章丘商人孟洛川在位于现胶州路,海泊路购买了大片的土地,建起了两处中国传统的院落,翌年三江会馆与广东会馆也相继成立。孟氏家族的建筑风格完全按照中国的传统礼教有明确的等级划分“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依照这两处里院的风格形成了往后青岛的里院特征,“前铺后居,下铺上居”成为了青岛里院特别是大鲍岛地区的标准。由于齐燕会馆,三江会馆和广东会馆在大鲍岛地区的建成,伴随着也建立了一些院落。如三江会馆的东侧建设了“三江里”,供会员居住,这也是青岛最早的里院之一。

二、里院的发展
随着青岛华人区的不断建设,特别是1905年黄岛路,平度路这两条街区的出现,作为华人区最为中心大鲍岛地区也达到了一个繁荣高峰。作为广东会馆的会长古成章,开发了博山路、海泊路等地段,并在潍县路开设“大成栈”,特别是在博山路靠近海泊路地段所建的一处房屋,只占据了该区街坊土地的一小部分,其他部分均为闲置状态,一直到1912年古成章将这部分土地及房屋整体转让给三江会馆会长浙江商人周宝山,这块地段也就是日后被称为“广兴里”的地方。与此同时周宝山与莱阳商人宫世云完成了对黄岛路街区的开发,使得整个大鲍岛地区完全进入里院的时代。位于宁阳路的地段因临近火车站,在辛亥革命时前清的遗老遗少们纷纷来此建设院落定居于此做起了“寓公”此后民间戏称为“赃官巷”。

图片

日侨聚集区的聊城路,满街都是日本商店和日本广告。


1914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英国对德宣战,为拔除德国在远东的军事要塞,11月日英联军攻陷青岛,自此青岛进入日占时期。在这一时期日本殖民者并没有对德租时期的青岛区与大鲍岛地区有多大的改造。作为孟家沟的老居民,可以说是青岛的原住民之一,德占期间位于上海路以东的教会山,流淌着青岛开埠之初的教育与信仰的泉源。一直到大窑沟的区域,聊城路率先成为了日本一条街,日文为“新町”。

图片

上世纪四十年代,临清路、聊城路一带旧影(卡尔·迈当斯摄影)网友“涧中细流”提供。

与此同时又发展小鲍岛区域,并在贮水山上建立一座日本神社,又称日本大庙,此后贮水山就有了“大庙山”的称呼。在毗邻大窑沟的地区与港口相邻的德时“皇帝街”开发成“叶樱町”也就是今天的馆陶路,并将周边的陵县路、市场一路、二路、三路、宁波路、上海路、武定路、包头路等地段一并开发,使得馆陶路片区与聊城路片区和小鲍岛区域连成一片。成为当时在青日侨最多最集中的的地方,此外这一区域毗邻工厂区域,也有不少工厂职工居住与生活,所以在这一片区域内建起了多数的里院建筑,这些里院建筑与大鲍岛地区的里院建筑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是外观上的不同小鲍岛区域的里院外观多比较朴素,没有华丽的山墙装饰,由于与日人混居,有些里院的外立面有明显的日式风格。此外由于用途不同在这一区域内的里院多以居住性院落较多,而大鲍岛区域则以商业经济体为主。继而看出日占时期的里院建筑的实际用途,特别是吉林路、辽宁路、长山路、益都路、泰山路等。
图片

而上海路、宁波路、陵县路和海关后等大片的的里院建筑群也在这一时期建成,冠县路的里院继承了大鲍岛的风格以商业为主,这里曾有被称为“青岛半城”的刘子山所创立的别克汽车专卖店——“永利汽车行”;作为风月场所的平康二里与平康三里也位于这条街上。

图片

俯瞰海关后里院建筑(王挺摄于2007年)

而位于朝阳路、金乡路、平阴路、邱县路、小港路、宝山路等街道均为居住式里院结构。此处里院的结构均为两层建筑,中央有公共活动区域,一处公用的自来水龙头,一个院子有一到两处的公用卫生间。这也建构出海关后居民的生活,一直到近十几年内的老城区改造。这一地域的里院建筑永久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青岛的邮政从广西路迁至堂邑路,金融从太平路迁至馆陶路。等一系列的迁移使得青岛总体格局发生了转换,原德占时期的仓储区(大鲍岛西侧,现中山路以西,火车站以东的大片区域),一改原本的功能,纷纷建设起里院,形成了济南路、河南路、天津路、河北路、保定路、大沽路等院落群。
图片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劈柴院

原位于江宁路的劈柴院本为给大窑沟砖瓦厂提供柴火的集散地,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市民娱乐的一条街。各种民间艺人,民间小吃纷纷在此亮相。1918年刘子山所建立的东莱银行在河南路落成,同时多家银号、商行、旅店、餐馆也落户于此。形成了青岛新的格局并一直延续到1922年青岛回归祖国后的胶澳商埠局时期。
三、里院的鼎盛

随着1928年北伐战争之后青岛被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将胶澳商埠局改为青岛特别市,由南京政府直接管辖。自市长沈鸿烈主政青岛后,青岛迎来了新的繁荣,外来的移民也到到一个高潮。为满足众多人口的居住问题,对于老的德占时期留下的里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并建起了几处大规模的高层里院建筑群。

如原希姆森院落XXVI街区,拆除后重建了四层高的庞大的里院群,此里院群共有五个院落合聚而成,在位于四方路与潍县路的拐角处开设“华壹氏大药房”,与西侧的明华银行大楼紧邻,明华银行大楼曾是原希姆森院落XXVI街区的雕花山墙处所在,1935年银行倒闭后改为新亚旅社。南侧区域因地势原因建起了三层高的里院,著名的清真餐馆“馅饼粥”便位于此处。

图片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黄岛路平康五里旧影
位于黄岛路与芝罘路拐角的平康五里也建起了四层的庞大里院体系,这里曾是青岛著名的风月场所“天香楼”的所在地。位于中山路200号的宏仁堂也建起了四层高的庞大里院体系,此里院共有三个院落组成,体量相当大。位于四方路与易州路交汇的平康东里也曾是有名的风月场所,现在此院落有著名的“苟不理”包子店。建于1934年胶州路与芝罘路的“广合兴”大楼于1992年拆除建起了现在的东方贸易大厦。

图片

北京路与河北路交叉口的“五起楼”(胡漫雷摄影)


位于北京路与河北路口则建起了五层高的“洪泰商场”老青岛亲切的称之为“五起楼”,此楼也是青岛最高的民用建筑。而位于黄岛路,安徽路交岔口的一处大型的里院建筑则是著名黄县商人刘鸣卿出资修建,此处里院与其他的里院不同是,房间相当的宽敞明亮,院子里也非常的整洁干净,总体的架构坚固异常。属于比较在那一片区内较高规格居住型建筑。

图片

2001年·莘县路市场楼(毛卫东摄影)

除大鲍岛区域的大规模兴建与改造之外,对于西镇地区也相继的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原先的菠菜地、脏土沟、马虎窝、西大森等人烟罕至的地区形成了西镇著名的十大院落,位于东平路、滋阳路、观城路等地也建设起了居住型的里院群,云南路则成为仅次于中山路、辽宁路、冠县路的又一大商业街区。位于莘县路的商业市场于1936年建成,日后成为“太阳商城”。与此同时在四方和沧口区域也出现了少量的里院式建筑。

此时的青岛里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据1933年的统计资料,青岛有各类里院建筑506处,房间16701间,建国时青岛留存的里院仍有400多处。

四、里院的衰落

图片

西镇里院(网友“一盏摄灯”摄于2007年)

图片

改造前的江宁路里院(王挺摄于2005年)
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学苏”的浪潮席卷全国,大家都争作“英雄的母亲”,那时候一家拥有子女的数量庞大,本来一个里院可容纳50人,此时却涌入了200人甚至更多,这使建筑不堪重负,再加上年久失修没有统一的管理与规划,里院中私搭乱建情况极为严重,原本宽敞的院落显得拥挤不堪,由于冬季取暖大量的使用蜂窝煤或散煤,每家每户都在自家的门口垒砌煤池子,是的原本宽敞的走廊变得狭窄,同时也造成十分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发生在里院中的火灾事故屡见不鲜。由于人口的极速膨胀,原本分配每户的十几平方的的面积完全不够使用,为增加其建筑的使用空间,家家户户都搭起了“吊铺”这也成为了当年里院建筑的一个“特色”和符号。就连原本供人通行的“大门洞”也搭起了一些夹层为一些外地来青的独居老人提供住所。

图片

小鲍岛里院建筑(管风刚摄于2002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中心由中山路,大鲍岛区域转移至东部,人们的生活也逐步的富裕起来,作为即残破又拥挤的里院自然被称之“老、破、小”,有些里院便开始消失在旧城改造的时代当中,自2000年左右电子信息城在辽宁路建立,直到今日发展成青岛科技街,小鲍岛地区所有的里院建筑几乎消失殆尽,仅剩长山路位数不多的几个院落。

图片

阳谷路、李村路里院(李黎明摄于2005年)

本世纪初随着东西快速路的建设,青岛著名的“菠螺油子”彻底的消失了。2002年位于潍县路于四方路交界的原希姆森院落XXVI街区拆除改造,建设新楼。2008年因东西快速路三期工程原新町一带,阳谷路、沧口路、市场三路南侧,聊城路南侧等里院也彻底消失了,同时消失的还有“老青岛们”所熟悉的青岛剧院、东风电影院等文化娱乐场所。

图片

西镇里院建筑(网友“一盏摄灯”摄于2007年)

2010年因旧城改造小港,海关后的所有里院群彻底的消失。此后西镇,云南路等处的里院群也大部分消失仅剩东平路几处院落和云南路南段的几处院落,位于莘县路的“太阳商城”也遭到拆除。同时消失的还有位于龙口路的“东方菜市”。

里院的消失正等同于青岛的消失,伟大的革命家康有为曾这样评价青岛:“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署、可舟可车、中国第一”,“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真是青岛的名片啊,倘若在此时,红瓦绿树没了?青岛还有什么意义可在?一个城市的发展,在乎的是它的肌理和内涵。放眼望去老城区的一片破败之像怎不使人心痛,难道说里院的时代就此终结么?

五、里院的复兴
图片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依据市政府关于老城区的改造计划与指导。“里院”文化又被人们重新提起,将过去老百姓所居住的民居建筑打造成时尚、文化的前沿阵地,宁阳路走在了前列。银鱼巷这个被大家所遗忘许久的名字又从新的回到了大众的眼中,当如今再次踏上这片街区,扑入而来的是一股新鲜,时尚的春风。此处便以咖啡和文艺为新的名片,当年的人们口中的“赃官巷”成为了如今年轻人们与时尚相碰撞的打卡圣地。

图片

改造后的广兴里

于此同时位于原大鲍岛的“广兴里”也完成了新一轮的改造,新的商业业态开始在这一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成长,从此开启了里院的新的生命。从市北区的海泊路,高密路开始里院建筑被赋予了新时代的记号。为了方便旧城改造计划原本位于老大鲍岛区域的几家著名的几家餐饮店搬离了此处。天德堂、玉生池、环球、谦祥益等也消失在大家的生活中。
图片

如今“苟不理”包子已在原址重新开业,“馅饼粥”历经改革依然维持经营。与此后高密路、黄岛路、易州路、潍县路、四方路、博山路、芝罘路、平度路和济宁路,陆续的进行了改造。众多的老商铺,小酒馆陆续的搬到中山路以西的地段,继续的讲述着青岛的民间故事,野馄饨,扎啤,炭炉烧烤依旧兴旺着。或许这也是青岛的生活吧,一个青岛人这一辈子是离不开这些的。如何的将这些老建筑与青岛市民的现实生活更好的结合起来,或许这也是里院的一种归宿吧。

图片

济宁路24号“三江里”(源自青岛新闻网)

2022年位于济宁路的“三江里”完成了改造并成功的举办了一些列的新潮的娱乐活动;夏季的3D大屏投视也使中山路人流涌动。以及宁阳路、海泊路等上街里活动的展开,新青岛,新里院的传承正在继续着。老青岛们在这里遇到了过去,新青岛们在这里遇到未来。这也或许是青岛这座城市该有的状态吧,里院不仅仅的需要以往的怀旧,还需要以后的发展,那如何发展?以后又能发展成何等的样貌?那还需要以后的年轻人们去继续的书写。

里院,青岛从创始至今的建筑模式历经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在以后的岁月中能够如何的保存下来?还需要以后的年轻人们去书写,一条的老街的传承,需要时代的滋养也需要历史的浸润。有故事,有现在,有未来,青岛的老城区才有以后的兴旺。

本文作者:王清波,青岛市民,钱币及金融票据收藏爱好者,山东省收藏家协会会员。青岛文史爱好者,青岛里院文化爱好者,市南区里院文化研究考察队队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