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元鹏:高中体育运动技能训练方法的改革与教学的高效性研究-

 昵称15221501 2022-12-07 发布于湖北

加急发《教育学文摘》2018年10月 

高中体育运动技能训练方法的改革与教学的高效性研究- 

   湖北省来凤县高级中学(北京平高教育集团)     赵元鹏     邮编:445700

    近两年来,很多学校体育工作者认为体育课需要“正本清源”或“返璞归真”,大家都认为“运动技能教学是体育课的生命力”;“ 体育课加强运动技能的教学观点永远不错,也是永恒的教与学主题” 。总之,大部分专家和教师的意见趋于一致,即体育与健康课不能“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这种说法是非常明智的,也为广大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结合新课标精神,笔者认为,提高运动技能教学高效性应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技能教学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运动技能教学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运动技能类教材种类繁杂,田径、体操、球类等即使是队列队形,都包含了大量的技术成分在里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准确清晰地把握各项技能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分解并细化技能教学目标,将技能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1.2要摒弃简单照搬竞技运动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模式,运动技能教学毕竟不是训练专业运动员,学生学习运动技能也不是为了去参赛。要改变技能教学一味追求“高、精、专”的指导思想,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为今后发展及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1.3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是为技能运用服务的,组织学生学习运动技能不能脱离运用这个终极目标。教师在技能教学中要从整体上把握好单元的设置、教材的递进、单个技术的综合运用等关系,让学生体验到技能学习和运用的快乐和成就感,克服技能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避免“为教而教”。

1.4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过程中能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而有的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热情却逐渐消退,出现被动学习,消极放弃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身体素质差异、技能掌握水平出现了分化所致。因而,在技能教学中应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使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练习机会,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1.5要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开展运动技能教学,要启发学生在练习中多想,善于思考,使学生加深对运动技能的理解。提供分层次的学习和练习机会,鼓励合作学习,增强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让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和创新能力。

2.如何保证足够的练习时间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大量反复的练习是掌握运动技能必不可少的要件之一。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重点掌握一、两项运动技术技能,仅仅依靠每周二、三节体育课显得非常困难。如何保证学生具有足够的练习时间,是提高运动技能教学有效性较为现实的问题之一。

2.1要科学设置教学单元。小学低年级可安排“活动单元”;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可安排大单元教学,学时可充分延长,集中时段搞好技能教学,并结合各年龄段学生技能、素质的“发展最适期”,将运动技能教材合理分配;高中阶段则可以开展选择性教学,做好选项教学工作,使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到了大学阶段就可以专项课教学为主,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单元的合理设置将有利于学生在获得一般体育能力的基础上,深入地学习运动技能。

2.2教师可以挑选一批素质好、责任心强的学生,将其培养成班级体育骨干。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采取分层分组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发挥团队优势,增加练习密度,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练习机会,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促进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2.3要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组织开展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尤其要结合学生实际和当前教材特点,围绕运动技能教学的需要,在锻炼内容、形式等方面作出相应的布置和要求。

2.4要大力开展校园体育活动。通过创办和发挥体育传统校特色,积极开展校园体育俱乐部、体育兴趣小组等课外体育活动;坚持以“小型多样,单项分散”的原则常年开展形式丰富的体育竞赛活动;抓好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积极参加校内外竞赛活动等,不仅可以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氛围,更有利于推动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

3.如何处理好运动技能教学和发展身体素质的关系

学生运动技能提高的过程既是学生掌握动作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能的过程。运动技能教学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练好了身体素质对技能学习是一种促进,追求更高层次的运动技能也离不开扎实过硬的身体素质。在当前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背景之下,处理好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教学和发展身体素质的关系,对于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3.1在运动技能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在常态课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各项练习,提高运动负荷,使技能教学带有较强的运动锻炼价值。在锻炼价值较弱的运动技能教材教学中,则可以安排素质练习进行弥补。总之,要使运动技能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增强产生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3.2要以运动技能的实践运用带动素质发展。技能的实践运用往往给人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对青少年来说尤以参加比赛和球类运动显著。例如学生参加一场篮球比赛的积极性要远远大于同等运动量的单纯素质练习。因此,要通过运动技能的实战练习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并组织学生进行专项素质练习,以增强练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从而使学生表现出更高的练习积极性。

3.3要针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来安排运动技能教材。在发展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年龄、性别等特点突出重点项目练习,以“课课练”的形式常抓不懈,以求最佳锻炼效果。

4.如何正确把握运动技能教材的“重复”

教材重复出现是体育教学的正常现象,但教学实践中各个学段的体育教学往往缺乏统筹协调,各自为政,机械“重复”学习各项技能教材,人为割断教材递进的必然联系,这势必会严重影响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生涯的正常发展。

4.1在不同学段内的技能教材的“重复”出现应遵循“线型排列,螺旋式上升”的总体走势。例如,篮球教材。小学阶段学习小篮球,体验篮球运动,熟悉球性;初中阶段学习篮球基本技能,能进行简单的篮球比赛;高中阶段学习篮球技战术,熟悉规则,能进行规范的篮球比赛;大学阶段采用专项学习的方式提高技能水平,能在较为复杂的比赛中正常发挥水平,并打出团队及个人的优势与特色。

4.2学期内的技能教材“重复”安排应根据教材特点、难度以及教学单元的大小而定。按照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技术难度大的教材应采取大单元的方式组织教学,集中教学资源 “重复”强化,以求最佳教学效果;一般性的技能教材则可采取分散安排,适时“重复”。

4.3课堂教学中的运动技能“重复”练习要根据学生掌握技能水平的高低区别对待,既要让学生及时巩固已掌握的技术要领,又要适当变换要求和条件,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学习目标和动力。“重复”练习的次数既要有助于形成“动力定型”,又不至于让学生过度练习产生厌烦情绪。

5.运动技能教学从哪里开始

教师是为明日工作之人。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不仅是当前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今后争取事业成功和幸福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从宏观上把握好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生涯的发展走向,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

5.1运动技能教材具有极强的锻炼价值,对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例如,第23届世界大运会男子100米的金牌得主,号称“眼镜飞人”的清华大学学生运动员胡凯,由于从小喜欢踢足球,锻炼了身体素质。从未接受过训练的他在高三那年的校运会上以—个不太标准的动作轻松跃过1米88的高度,后被教练相中,仅训练了3个月就跑进了11秒。1年后,又跑出了10秒50的成绩。除了天赋的原因,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身体素质是提高运动技能的载体,加强运动技能教学与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教学尽早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形成爱好,对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将产生重大影响。

5.2田径、体操等“体能型”技能教材,虽练习形式相对枯燥,但锻炼价值较高;球类、综合类“活动型”技能教材较受学生欢迎,不仅锻炼价值高,且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二者应合理安排,适当搭配,让学生通过比较学习,更为深刻地理解各项运动技能的特点和规律。

5.3田径、体操教材的教学可以适当安排相近练习或辅助练习,但不应曲解动作技能的内在联系和结构,不能让学生进行“断章取义”且“似是而非”的分解练习。而在球类教材的技能教学中,则可采取“先学后教”的思想,让学生从实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战中正确理解运动技能的重要性,并使后期学习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和目的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