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殷兆镛故居

 黄之中 2022-12-07 发布于上海

“吴江通”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同行前列。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图片

殷兆镛像

平望历史上有“殷、凌、王、唐”四大望族,殷家名列榜首。嘉庆十一年十月初一日(1806年11月10日)卯时,殷兆镛出生在吴江平望镇的东溪河村,字补金,一字序伯,号谱经。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二十年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任大理寺少卿,以及兵、工、户、吏部侍郎。

图片

东溪河

殷家祖上是书香门第,祖孙三代,皆学有成。殷兆镛祖父殷大壎为震泽县学生,著有《棣香文稿》。嗣父殷垣是国学生。亲父殷增是贡生,著有《孤鸿篇诗》四卷、《历代年号考》《人参谱》《剪烛闲谈》四卷,辑有《松陵诗征前编》,名列《苏州府志》人物传。殷家后代、南京农业大学的殷恭毅教授在《情系东溪河》一文对平望殷家情景作了如下回忆:六世祖竹楼公殷焕,于清乾隆丙午(1780),从黎里长田乡迁居到平望镇东溪河三官桥堍,经营油坊,继为儒商。殷焕是殷兆镛的祖父,殷焕得周夫人相助,创造经营,恢宏宅地。自旧时三官桥堍向南延伸至旧苏嘉公路,由北转向东溪河桥堍。殷焕为大壎、垣、增三子分立福、禄、寿三堂。堂名次第为怀新堂、日新堂、录志堂。殷兆镛就出生在东溪河日新堂。他是殷垣的儿子,为殷氏八世。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军占领平望,殷氏东溪河家园被毁。

殷家曾将部分财物埋藏地下,劫后从废墟中复得,才有了复构新屋的能力。清同治二年(1863)战争平息。殷兆镛侄子殷葆澄(号达泉)与殷葆治(号安斋)兄弟俩在平望南河西街20号重建。同治十一年落成。殷兆镛曾回平望,在怀新堂与殷葆澄相聚,并为怀新堂书写匾额。

重建后的殷宅,临街墙门是正门,有六扇墙门,墙门左右旁边有炫耀祖辈官衔的木牌,俗称硬牌。墙门与进入大厅天井之间的过道也有六扇墙门隔开,阁楼有仪门,仪门门楼上有砖雕匾额,雕有“荆楚奇珍”四个隶书大字。“荆楚”典出“荆璞”,指未经雕琢的美玉,比喻美质,有祝愿家宅好运,将来会有人才出现的寓意。

殷宅为三进石库门。第一进是楼房,楼下是大厅。二进是中厅,第三进为卧室。南园小天井种有海棠、腊梅等花卉。后花园就是后来平望中学的操场。中间有花坛,种有腊梅、碧桃、山茶、玉兰。靠墙有竹林。北边还有三进边屋,是平方,拱形檐子有雕花。天井里设有假山。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10月15日,日寇飞机轰炸平望,殷氏一家匆匆离开去乡下避难,殷宅成了日军司令部办公之地,后花园成了养马场,一片狼藉。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殷家后代陆续离开了平望,宅院逐渐荒芜破落,只孤立地留下一棵桂花树。

1949年,平望解放,名中医秦东园响应国家号召团结和动员镇上新老中西医人士,在殷宅成立平望联合医院,就是如今吴江区中医院的前身。我小时候在这里看过病,这里有不少名医,如金储之、秦上全、尤仲良、秦均天、洪振寰等,救死扶伤,为这座古宅增添新的内涵。

 图片

新修复的殷兆镛故居

图片

殷兆镛故居月洞门

图片

殷兆镛故居门楼

近几年,平望立足大运河保护传承,打造了“平望·四河汇集”这张文化名片,殷兆镛故居也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景点,得到了政府和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了两进旧居和砖雕门楼两座,初显了当年的旧貌。半院的匾额为“怀新堂”,新筑后月洞门为“和园”。1917年殷家与隔壁邻居费廷桂商议后两家一起买下邻居周家的宅基地,扩建了后花园,建造书房,月洞门取名为“和园”,很好地体现了当时殷,费两家和谐相处,情似一家的友好睦邻关系。

怀新堂南侧费家第一进后墙门楼额名为“撷芬”。光绪二十四年(1898)著名文学研究家淩敬埏(柳亚子的外甥)随父亲淩新檀(名昌燧)自莘塔迁居平望,租住在殷家怀新堂楼上。凌家父子与隔壁费家(费廷桂)和睦相处,十分友好,时常憩宿费家。后因淩敬埏要成亲,1920年他们搬到了寺浜弄宝泽堂。淩敬埏为人正直谦虚,待人友善,著有《撷芬室小诗》,花大量心血搜集辑佚,整理古典文献《全清散曲》,《玄黄词》等文学著作。新修的门楼额名取于淩敬埏的《撷芬室小诗》故用“撷芬”两字。

殷兆镛一生,文章志气为国外所敬慕。道光二十年(1840),成进士后,因文学、书法优秀。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后直上书房,并主持过湖北、陕西、福建等省乡试和京城会试。任职大理寺少卿,为清代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他曾为道光皇帝讲解经书,也得到过紫禁城骑马的荣誉,不少王公贵族都是他的门生。清同治元年(1862),他回籍奔母丧,期满后仍入上书房。同治四年,编修蔡寿祺疏劾恭亲王,钦命大学士倭仁等察奏。殷兆镛与左都御史潘祖荫疏言:“恭亲王辅政以来,功过久蒙睿照,重臣进退,关系安危。尚祈持平用中,熟思审处,察其悔过,予以转圜。庶无紊黜陟大纲,滋天下后世之惑”。皇上纳其言。

清咸丰七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北京,焚烧圆明园。不少大臣主张议和,而只有礼部左侍郎殷兆镛抗疏数千言,力排和议。他的上疏虽最终没被采纳。但消息传到英国,上疏亦被英人传颂。英国国王钦佩其人其志,命人探访,后得知其为吴江人,又命上海的英军头目到吴江查询。

清光绪五年,日本使臣竹添进一来到中国,写信给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拜谒殷兆镛,“夙仰殷尚书、张太史名,欲登龙门,未有介绍,求为代达请谒。”慕名之诚溢于言表。

日本国使慕名而来,总理衙门奏报皇上,获准后即让张之洞、殷兆镛召见竹添进一。竹添进一对殷兆镛深表敬重,想起当年上疏主战英法联军之事,说:“十多年前在海外读到疏章,感动中国大有人在,你的文章志气为诸国敬慕。”

图片

水木清华轩

图片

水木清华轩殷兆镛题写的对联

留有殷兆镛墨宝的水木清华轩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水木清华”出于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轩堂门口正中朱柱上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即是殷兆镛所书。

殷兆镛的一生办事勤奋,立朝四十年清操自勉,为世人所敬仰。从殷宅走出去的殷氏后代,都继承了先辈的智慧和才华。殷恭宽、殷恭毅都享受国务院特种津贴,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上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图片

殷恭毅

2000年5月,南京大学教授殷恭毅和刚参加完苏州大学百年校庆的国际大法官倪征(日奥)一起在平望退休教师黄积苏的陪同下,来到平望寻找童年的踪迹,他们在悠悠的东溪河波光里,圆了人生的一个梦,了却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乡情。并在南河西街的故居前留了影。

如今平望在打造运河十景”四河汇集”,重建后的殷宅必将会成为平望一张文化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名片。


END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