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伤寒论浅识----治手足晕厥,仲景曰……四逆。 除四逆汤和四逆散之外,现在我们来盘点一下其他的“四逆”类方。 尽管这些“四逆主治医生”每个都有点不同,但是分析仲景的用药差异,就可以看出其意图。 二、四逆类方 ①典籍69、汗流浃背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组方: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甘草二两,干姜一两; 制用:上五味,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二服。 病机:出汗后,又下,津液失虚,阳随阴而褪。 一般使用四逆汤,这里使用的是茯苓四逆汤。 症见: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 方解:以茯苓----平心静气,以人参----为益养阴,定安神。 评述:a 有一次,仲景会特别简洁地用一味药对付一症,可见主方一点变化也没有。 b 本方汗后又用下法,除伤阴伤阳外,难免脾气亏。 使用茯苓人参,不仅能安神解气,还能补气。 ②典籍351、手脚寒战,脉细碎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方名:当归四逆汤 组方: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注,一法十二枚); 说明:本方桂枝细辛,血虚当归芍药大枣,通草强血脉之力。 制用:调七味,水八升,煮去三升,洗净,温服一升,日三服。 症见:a 当归四逆汤在这里比较特殊,主要表现为四肢晕厥、脉细而深,但此证并非脾肾阳虚所致,而是气血不通所致。 脉搏细的人和脉搏细的人有区别。 b 另外,虚弱是阳气不足,纤细是脉搏不足,是血虚的表现。 这个在脉诊中一定要弄清楚。 c 此外,手足厥凉不一定如脾肾阳虚般全身发冷,在肢体远端表现明显。 这是因为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更加恶化。 其血运不畅因寒凝, ③典籍352 .人若久寒,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方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组方: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生姜半斤(切),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 制用:搅匀调九味,水六升,清酒六升,煮五升,去渣,温分五服; 另一方面,饮料各4升。 ) 方解:内有九寒,加入吴茱萸和生姜,吴茱萸入肝胃,生姜入肺胃,两者辛散力强。 可以把脏腑之寒赶出去。 评述: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用附子干姜,附子干姜补阳的力量一定比吴茱萸和生姜强。 但要知道,本病的主要矛盾还是在于寒凝的血脉,以行气活血、温通血脉为主,吴茱萸生姜辛散行气之力更为明显。 表里的作用更明显,仲景在这里放吴茱萸生姜。 ④典籍370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出汗晕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方名:通脉四逆汤 组方:甘草二两(炙),附子较大者为一枚(生、去皮、破八枚),干姜三两(强者为四两) 制用:加三味,加水三升、一升两合煮取,去之,分温服之,脉出则愈。 ⑤典籍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晕厥,脉微哀,无身反恶寒,人面色绯红; 若无腹痛、恶心、咽痛、利止脉,则通脉四逆汤主之。 方名:通脉四逆汤 功能:如上所述,这里不再重复。 用于阴盛格阳,重于四逆汤。 ⑥典籍390 、吐已断、汗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者,为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方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组方:甘草二两(炙),干姜三两(强者可四两),附子大方一片(生、去皮、破八片), 猪胆汁半合调味, 制用:水三升,煮一升两合,去渣; 内猪胆汁,分温后服,脉速来。 没有猪胆,可以代替羊胆。 症见:本方出现在霍乱篇,不再有呕吐和利,按理症状有所缓解,但有出汗、手脚冰凉、四肢急促、阴亡阳之象。 原是阴盛格阳,今阴液亦竭,乃猪胆汁益阴回阳,引干姜附子为脾肾之阳,不会格外排斥。 ⑦典籍385 、恶寒、脉微、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方名:四逆人参汤 组方: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枚),干姜一两, 制用:调四味,水煮去三升、一升两合,分温后服。 评述:这里说腹泻停了,是因为什么也不能腹泻;但是前面说了,因为伤了阴虚,所以本方加入了人参。 有人会问,为什么因为是死阴血,就不加地黄当归阿胶这样的补血药来养阴药呢? 需要注意的是,仲景方面,阴亡阳之先补阳,死气亡血者,要先补气。 因死阳亡气,比死阴亡血更有生命危险,需补阳补气,才能补阴,故先补阴易阻气机。 - END - |
|
来自: 沙澧闲人个人馆 > 《经方时方,其演变方,选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