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厥阴病篇190

 天堂鹤 2016-01-31

厥阴病篇190-197条

主讲时间 2015.4.17 第36讲

主讲老师 曹林辉

主办方 中华汉传中医促进会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共同来学习《伤寒论类编补遗》厥阴篇的190-197条。

190、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宋351)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 30克)桂枝(三两 30克)芍药(三两 30克)细辛(三两 30克)甘草(炙,二两 20克)通草(二两 20克)大枣(擘,二十五枚。一法,十二枚 20克)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条文。厥在恩师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就是阴阳之气不协调了,彼此要离绝的意思。阴阳之气的交接,一般体现在手足上。手足厥寒,这是本义的四逆症,很严重的。

“脉细欲绝者”,这是典型的少阴病脉象(少阴病的总提纲: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肯定是存在了。那么,手足厥寒,又有个厥阴的厥证。三阴病,都有四逆,不过轻重而已。重的,要考虑厥阴问题。

也就是说,这个条文叙述的,是少阴病明显,还连带着厥阴问题。从方子的配伍分析上,肯定是和太阴病联系不大了。他这个方子,有桂枝汤的成份。少阴中风,大家知道,汗出,手足冷,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用的是桂枝汤加附子。

这个方,可以说,是真正通脉的,是通“阴阳不相接续”的。因此,它也对治厥阴病的厥逆的。

三阴病互含,很多方子都可以互用。因此,书中常提到“四逆类”这个名词。包括理中丸,也属于四逆类。在太阴条文里,也提到太阴病的治疗,用“四逆类”。

那么,为什么说当归四逆汤是少阴病首选?少阴病是三阴之表,这个方子,真的是“走表”,温通四肢百骸的血脉的。

我们看看药症:

桂枝,辛甘温。《神农本草经》: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辛主发散,甘滋补津液,温能通血脉,能解肌祛风,治疗咳嗽气喘,结气,喉痹,通利关节,补中焦胃气。

当归,辛甘温。《神农本草经》:主治欬逆上气,温疟,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煮饮之。-----当归入营分,主入少阴病位。能够温养血脉。

细辛,辛温。《神农本草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细辛,可是比桂枝还厉害,温通百节经脉的。西医的类风湿,少不了它。主入少阴病位。

这个药,后世医家有“不过钱”的说法,导致了很多人不敢使用。不过钱,指的是散剂。水煎的话,10—80克,敞开药壶的盖子,30分钟,那个有毒的成份就挥发和分解了---这点要反复强调跟病人交代清楚,要不病人回去上网查资料或者听药工说这个药有毒,云云辛不过钱,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个药师父已经实证过了,我们很多师兄弟也实践过,可以放心大胆的用(有次我爸腰腿痛我用过60克,一剂分三次服,止痛和温经的效果确实不错)。

芍药,酸苦而凉。《神农本草经》: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芍药去血痹,通瘀滞。虽然性凉,在这里配伍,可是有用意的。和热药一起使用,就是调和阴阳。

通草,辛苦凉。《神农本草经》: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它也是有芍药的作用,“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包括人体一切孔窍血脉关节。通草这味药,要记住,不是现在的通草,而是木通。木通,不是关木通,是川木通。关木通有毒。那个龙胆泻肝丸事件,罪魁祸首用了关木通入药。

这个方,寒热并用,接续阴阳而通血脉。看样子还是有点热的,可以想象,厥后要发热。因此,它是对治少阴和厥阴病的好方子。加上炙甘草和大枣养胃气,补津液。我们把这条列入厥阴篇,而在少阴病为主的手足厥寒而脉微细欲绝的,用它也是很合适。

另外,活血通脉,方剂配伍上有个规矩,就是要寒热散敛并用。象古代的风箱一样,收缩——舒张。这能不通脉活血而强心吗?

这个方子,对少阴和厥阴,都是对治的很。我曾经以这个方为基础用来治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胸痛,胁痛,痛经等痛证,面神经炎,失眠,关节病,皮肤病,紫癜,心动过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不错。药房的人说是我每天的必备方

还有个问题,也要讲一下。就是厥热往复的问题。比如,厥三日,热三日。厥的这三天,就有用这个方子的机会。热的时候呢?要注意,确实有阳明里热,可以清热或者攻下,否则,还是要用寒热并重的调和法治疗。这个方,偏于温通在表的血脉。

那么,里面也寒的厉害,表里都以寒邪为主了,怎么办?我们来看下一条:

191、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宋352)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三两 30克)芍药(三两 30克)甘草(炙,二两 20克)通草(二两 20克)桂枝(三两30克)细辛(三两 30克)生姜(切,半斤 80克)吴茱萸(二升 120克)大枣(擘,二十五枚 40克)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酒水各四升。)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这是说内外俱寒了。这个病更重了。会有什么症状发生?为什么加吴茱萸和生姜?我们看看药症:

吴茱萸,辛苦大热。《神农本草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杀三虫。

生姜,辛热。《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干姜偏于温中,生姜偏于走表。这是有了太阴水饮参与了。要出现头痛、呕逆、腹痛,或者下利。这两味药,不但温里,同时也温通表寒的。选药很精啊!照顾的多全面!加了这两味药,可是三阴都照顾了。

师父指导我们说女孩子痛经,手脚冰凉的,用了马上就显效!治疗痛经,用它打头阵,手脚暖和了,不疼了,就换温经汤,吃个10付左右,就彻底搞定了。这真是窍门,我在临床上实践过确实好使。


192、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宋353)
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 20克)干姜(一两半 15克)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10克)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若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这条说的症状,是比较典型的厥阴病。因为误治或者病情传变,导致了这个危证。大汗出,说的是大汗淋漓的样子,亡阳之兆。汗出了,热当解。但是还要发热不解,这个热,是虚阳外越了,不是真热。内拘急,就是指的内脏,或者腹痛痉挛,或者胸痛心慌气逆。阴寒厥逆的征象。四肢疼,因为手足寒逆,阴阳不通,重了会疼的。下利厥逆而恶寒者,有下利了,厥逆恶寒,这个恶寒,是内外俱冷,严重的畏寒。要和真的表证的恶寒分开理解。

说这条是太阴,可以,说是少阴,也有症状,说厥阴,具备了诸多的厥阴症状。厥阴本身,就是居于少阴太阴之间,要具备两者的一些症状的。这条的症状,就是阴阳欲离绝,真寒假热,极度危险了。治疗呢,要急救,要回阳救逆,要用大温大热的附子干姜来解决。

附子,辛苦热。《神农本草经》: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不但降逆温通,还活血啊,治疗胸痛心慌气逆,腹痛等。

干姜,辛热。《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干姜可以解寒厥。

这个四逆汤,三阴包治,广谱方。专门是单刀直入,快速回阳救急,救命的药。


193、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宋354)
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 20克)干姜(一两半 15克)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10克)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若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这条,和上条基本是一个机理,就不重复讲了。


194、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宋370)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 20克)附子(生,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 20克)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30-40克)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这条,说的其实和上两条没什么区别,就是症状重,没脉了。方子也是四逆汤加大了附子和干姜的用量而已。没有下利的,也要用它救治的。这类情况,不一定都有下利。里寒外热,汗出而厥,六脉俱无,这才是关键的主症。

这个汗,是汗出如油,很黏的,或者汗出如豆粒。亡阳欲绝的汗,都这样。热呢,有全身热的,有单独头部热而周身冰冷的,有心口局部热的。这都是经验,要记住。全身热,不包括手足,手足要逆冷。西医说的微循环障碍了。我们叫阴阳不接续。


195、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宋377)
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 20克)干姜(一两半 15克)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10克)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若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脉弱,指的是脉微细。呕,虚寒水饮上逆,小便频数,下焦无阳,津液丢失。要是呕吐,就丢失更多。四逆而厥,身有微热。这个微热,是指的亡阳欲绝。若“见厥者,难治”,加个若字,就好理解了。除了前面的症状,还见到厥逆了,性质就不同了。这是转入厥阴了。

那么,为什么说难治了?呕,在这里是胃气败绝的征兆,要是吐了,更加不利,因为伤了津液。小便频数,下焦真阳不足了,微热,说明阳气已经不多了。这个,难治在津液不足和不化上。他还是用四逆汤治疗,回阳救逆。从理论上讲,加人参更好些。补充些津液。

192---195条讲的是临床上一些危急重症,学了这几条我们就知道怎么去辨别治疗真寒假热证。


196、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宋356)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 20克)甘草(炙,一两 10克)生姜(切,三两 30克)桂枝(二两 20克)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这条啊,方子不是厥阴方。这条只能说是厥阴篇的附属条文。治的也不是厥阴病。他说,伤寒表证,内传了,出现了厥逆,心下悸动不安。心悸之类的,多数都有水饮的。这种情况,他说要先治太阴水饮,然后治疗厥逆。不然,就会太阴水饮加重,造成下利的。结果就要形成“厥利”。会形成厥阴病。这个方虽然去水饮,但是,也照顾到心下悸动了。

桂枝,辛甘温。《神农本草经》: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降冲逆,止心下悸动。

茯苓,甘淡而平。《神农本草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利水,除惊悸。

生姜,降逆止呕,养胃气。炙甘草,养胃气津液。治疗太阴水饮惊悸,效果不错。和苓桂术甘汤是一类方子。

这个留个问题:桂枝有降逆的作用,这个作用机制是怎样的?

19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宋357)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去节,二两半 25克)升麻(一两一分 15克)当归(一两一分 15克)知母(十八铢 8克)黄芩(十八铢 8克)葳蕤(一作菖蒲,十八铢 8克)芍药(六铢 3克)天门冬(去心,六铢 3克)桂枝(六铢 3克)茯苓(六铢 3克)甘草(炙,六铢3克)石膏(碎,绵裹,六铢 3克)白术(六铢 3克)干姜(六铢 3克)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这句是讲的病情起因。伤寒六七天,多指的太阳伤寒。少阴伤寒,多为两三天就传变了。只有太阳伤寒,才多数在六七天前后传变。太阳伤寒六七天,必然是出现了阳明里实证。不然,医生不会给用攻下法。我们千万不要不辨表里的乱用药,见到有点内热,就给攻下。

一般的攻下,还不要紧,这条说的,可是“大下”。大下,大承气汤是大下吗?不算。三物白散以及三物备急丸,才算大下,那里面有巴豆。大下还有一个说法,就是连续用大承气汤攻下。大承气汤,是大便通了,就停止用药。如果不管这个,连吃几付,泻干净它,那就麻烦了!

这第一句话,暗藏着什么意思?意思是,伤寒六七日,表不解,出现了阳明里热。要注意“表不解”这个问题。太阳和阳明合病,表不解,要先解表,后攻里,这是治疗法则。结果呢,医生没有遵守这个法则,不去解表,而是先攻里,还一顿猛攻!因此啊,伤寒表证还是不解,又造成了里虚寒,还大伤了胃气津液,出现了“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

“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寸脉沉迟,关、尺脉弱得甚至摸不到。中下焦虚的厉害了。那么,寸脉沉迟,这好像是病入里了,还一派寒象了。大家要注意这个脉象。整体上看,脉象沉弱了,大下津亏气弱,就会这样。这样的脉象,寸脉再沉,和关尺的难以摸到来比,是不是一个浮象?这就证明,还是有上焦和表证的问题存在。这是表证没有内陷,内陷了,就成陷胸证了。

上焦有什么症状?他说了,“喉咽不利,唾脓血”。其实,还要有伤寒表证存在,要发热、恶寒、无汗。那么,关尺脉极弱,整体脉象迟,中下焦虚寒的厉害,出现了什么?出现了“泄利不止”。泄利不止,很严重,要亡阳。同时,他又提到了“手足厥逆”,出现了四逆了。咽喉溃烂,下利不止,手足厥逆,还表证伤寒不解。这里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上热下寒,津液大伤。“咽喉溃烂,下利不止”。阴阳不接续。“手足厥逆”。表有伤寒不解。
再参考这条:
“176、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宋366)”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这条,必有身微热而恶寒的表证。同时还要脸色发红,戴阳嘛。因为中下焦虚的缘故。上焦有阳明热,还要有虚阳外越,阳气被郁阻在上焦,复杂了些。怎样能解?“必郁冒汗出而解”,这又为我们对条文方证的解读,指清了路子。他最后在文中说,“为难治”。这当然难治了,搞乱套了。咽喉生疮不可下。他病人下利不止,咽喉溃烂,这不是缠手吗?真的是表里、寒热、虚实,都错杂在一起了。解决的办法呢,要解表发汗,要清上焦的热,要温下焦的寒,还要补津液胃气,还要接通血脉。要面面俱到,和调阴阳。
我们看看方子:
麻黄升麻汤
麻黄(去节,二两半 25克)升麻(一两一分 15克)当归(一两一分 15克)知母(十八铢 8克)黄芩(十八铢 8克)葳蕤(一作菖蒲,十八铢 8克)芍药(六铢 3克)天门冬(去心,六铢 3克)桂枝(六铢 3克)茯苓(六铢 3克)甘草(炙,六铢3克)石膏(碎,绵裹,六铢 3克)白术(六铢 3克)干姜(六铢 3克)

这个方子,内含大青龙汤、桂枝汤、苓桂术甘汤、理中汤、白虎汤、越婢汤、甚至是当归四逆汤的方义。
解表温里,清热生津,温化水饮,调和营卫阴阳,通脉止利。
其中,我们重点讲几味大家比较生疏的药。
升麻,辛苦而凉。《神农本草经》:主解百毒,杀老物殃鬼,辟温疫瘴邪蛊毒。-----这个药,专入阳明病位。入上焦和肌表,清温热邪气。温病的口舌赤烂,它都管。
葳蕤,今称玉竹。甘平。《神农本草经》:主治中风暴热, 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鼾,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它滋润津液,补胃气。
天门冬,苦平。《神农本草经》:主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也是大补津液,祛风除湿通脉的。
大家再回头看看这个方子,是不是面面俱到了?病人虚的厉害,他用药也就很轻。这个方子还能治疗什么病?凡是瘟疫,被误治了,搞的变证百端了,危险了,就有用它去救治的机会。包括非典以及目前的甲流。这条,是典型的厥阴方证。本该发汗,你一顿无休止的输液,清热解毒,造成水饮停聚,也会导致这种情况。
关于麻黄升麻汤这个方有我们的师兄师姐专门在论坛写过帖子,大家有空去论坛学习学习。
好啦,今晚的课和大家一起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