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的组成与剂量初探》六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19-07-10
中 医 传 承,承 传 中 医

《经方的组成与剂量初探》六 来自心通中医传承工作室 11:52

经方的组成与剂量初探》(六


黄芪、当归的术数关系

大家再看黄芪当归汤(当归半两 黄芪三两)和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汤是谁的?是我们李东垣先生的方子,它的剂量是“当归二钱酒洗、黄芪一两”,1:5的比例。现在做实验怎么做?把1:1的比例1:2的比例、1:5的比例对比,最后发现1:5的比例更好。我就问了一下他们做实验的人,“请问一下,你做了1:6的比例吗?他说为啥我要做1:6呢?我说张仲景先生在他的黄芪当归汤当中的比例是6:1。为什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当归补血汤,血,水也,这才是它的实质补血就是补水的。所以说我们看一看它的术数关系就知道,李东垣和张仲景先生都懂阴阳术数,李东垣先生用的水和火的数(当归二钱,二为火之数,黄芪一两,一为水之数),张仲景先生用的土和木的数(当归半两是五钱,五为土之数,黄芪三两,三为木之数)。我个人认为,1:6的比例更接近古人的制方的思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而且术数关系完全吻合。这个方子在哪里?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里面,治产后血虚崩漏的人用黄芪当归汤。《傅青主女科》里面有一个加减当归补血汤,用了黄芪、当归、桑叶和生三七这四味药,我相信他的来源在于这个地方。因为只有我们学古人的东西,不可能古人学后人的东西,或者说和古人重合了,最多是这样。所以说学习经典重不重要?太重要了。你占有资料太少了,伤寒》《金匮学好,把内经也学好的时候,建立正确的观念之后,看大量的医籍,还有大量的临证。光说不练假把式,说一套做一套——对不起,你这个临床过不去,不过硬,当下就叫你现形。

经方之变化——麻黄汤

经方的变化,刚才我们吴老师讲的非常得好。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枚、甘草一两,我把它摆了个图。“麻黄汤治太阳寒,七十杏仁二桂参,三麻一草只温覆,用时先把八症观”,麻黄汤有八个症,何止八个症呢?那是太阳病以后出现了八个症状,其他的呢?人昏迷能不能治?刚才讲的阳痿能不能治?同性恋能不能治?刚才吴雄志老师讲了很多,他是引申。

要想知道它的真实,我们看看: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去皮尖,看见没有?去皮尖,不要它的皮,皮去掉以后是白色的,可以入肺。如果用河图来解的话,是这个图形(麻黄东方,桂枝南方,杏仁西方,炙甘草北方)。如果说用河洛同时来解的话,它就刚好一气周流了(麻黄东方,桂枝南方,杏仁西方,炙甘草北方)。杏仁在《伤寒杂病论》当中有七十枚的,有五十枚的,有四十枚的等等,不是随便写的。它的作用是啥?是降气,肺主治节,主一身之气。降哪个气?降心气用七七十枚;降肺气可以用四十枚;脾胃之气用五十枚。大家理解吗?全是阴阳术数关系。有人问:老师,他咳嗽呢?张仲景治喘杏仁,治咳不用杏仁。我们现在搞错了,把杏仁和桃仁搞反了,西方的果子——桃,桃仁我们说活血为主,它的副作用(此处副作用指次要功效,非不良反应)是止咳;杏仁的主要作用是止咳,它的副作用(即次要功效)是活血,常常好多老师跟我们这样讲。其实按照古人的意思来说,不是这样的。杏仁是南方火的果的籽儿,桃仁是西方金的果的籽儿。大家理解了吗?所以我们回归经典,就知道谁说的对,谁说的错。但是你要想止咳怎么办?杏仁加四十枚。四十枚大概多重?十枚大概三四克,把皮尖一去,大概二十克左右,去皮尖”,把皮尖一去。杏仁吃多了会怎么样?如果不去皮尖,会中毒,杏仁尖有氢氰酸,我请问一下古人知道氢氰酸吗?不知道。他去尖的意思是啥呢?尖象征心的象火的象,人心往上搏动的时候。火心是空的,他把尖去掉了,象征这个意思,全是取象比类啊!

桂枝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及其加减法

桂枝汤,刚才给大家已经讲了。通过桂枝汤,我再往下研究的时候,我发现一个事儿。小建中汤,我们说是桂枝汤倍芍药加了饴糖,我们是这样背诵的。但是我发现版本当中的甘草是二两或者三两,在桂林古本那边是三两,在《金匮要略》里面也是三两(《伤寒论》中是二两)。我一想,张仲景是非常严格的,如果说他加一味药,去一味药,如果剂量发生变化,他都会说,为什么单单这里就没说呢?那么甘草会不会就是三两呢?如果假设炙甘草三两,若合符节,你看桂枝、生姜、甘草、芍药都是三两,十二枚枣这一摆,(四隅位)三枚、三枚、三枚、三枚,刚好就是三和五的数,刚好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三和五的格局。中医讲方向格局境界一倍芍药了,它的作用马上就会发生变化。黄芪建中汤,黄芪再一加。它的加减法当中,“气短胸满者,加生姜一两;腹满者,去大枣,加茯苓一两半;大便秘结者,去大枣,加枳实一两半;及肺气虚损者,加半夏三两”。好多人问我:马老师,肺气虚损为什么加半夏?我说怎么着了?古人讲恢复脏器本身的功能叫做补,所以半夏降气,气一降的时候,肺脏本身的功能就会恢复,恢复它本身的肃降功能就是补!所以我们后世和汉唐时候的医家的想法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发生变化?因为后世和汉唐以前的时空观念不一样。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这个话是在明朝明确提出来的,古中医里面没有这概念,讲的是气化。后世的补泻和汉唐以前古人讲的补泻,完全就是两个层面的东西,除了补味、泻味,更注重一个化味,出神入化的“化”字。

仲景与“二旦”

在看《辅行诀》的时候,使我感觉到了一点,就是仲景的黄芪建中汤与《辅行诀》里面的大阳旦汤几乎完全一样,它就是把黄芪的量变成了五两,加了人参三两。这个方子可以认为是桂枝汤倍了芍药加饴糖,一变变成了小建中汤,二变变成黄芪建中汤,三变就变成了大阳旦汤。大阳旦汤是升举阳气的,“升阳之方,黄芪为主”。黄芪和人参根本就是两码事,都说补气,不对等的,我们用后世的方法解古人的方子,大错特错,许多东西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而黄芪这味药你看它治哪些?它用外科疾病很多,什么痂、癞、小儿百疾、治诸虚的。黄芪建中汤是调动水液代谢的一个方子,虚劳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诸不足怎么理解?气血津液都不够的时候,一个黄芪就够了,它可以把桂枝汤产生的气血津液,重新一下。用的啥?黄芪,而且只用了一两半。因为啥?——少火生气。不要给那么大剂量。大剂量的话,大阳旦汤一下把气血拿起来了,用了五两黄芪。能一样吗?轻重缓急不一样,药物比例不一样,煎煮方法不一样,服用方法不一样,疗效千差万别。

小柴胡汤你看,上下对称,左右不对称,多孤单呀。《辅行诀》里面的大阴旦汤,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芍药往这里一放——哎呀,太平衡了。我们通过这种方法似乎慢慢靠近了古人的思想,似乎慢慢和古人进行了一个沟通。 

  (待续)

整理 校对| 李彦超、李敏(大)、采采 

                 陈剑城 、温昊天

编      辑 | 关瑞花

审      核 | 关瑞花

马新童中医工作室

请提前一周预约!祝您早日康复!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原创,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有侵权,后果自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