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中医“竹梯”(42)治病总则(三中)

 保和堂 2022-12-07 发布于河南
☯ 自学中医  治未病 

Image


仙药 五、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名机,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寨村)人。相传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因当时“疫情”广泛流行,续刻苦钻研医学,经临床实践,成为杰出医家,后世尊为医圣。

Image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大批人死于“疫厉”流行。他从此“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苦研《内经》《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书,刻苦学习,大胆实践,终于取得满意疗效,并总结为《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学基本原则——“辨证论治”思想,是医学发展途中的指路明灯;序中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宣誓了“仁心仁术”大德,后世尊他为“医中之圣”。

Image


“辨证论治”的确立,为后世临床医学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为治疗方法的确定,提供了基本原则。倡议临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得,须经医生辨证分析,得出证候特点结论,才能确定相应的治法。

这是被誉为“医圣”和千年来长盛不衰的基础,也是中医发展史上高耸的里程碑。他依据《易》理、《内经》三阴三阳理论,把外感病由浅入深地分为六个阶段,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辩证体系。

同时,根据六经辨证分类,确定了治法方药,第一次健全了中医的理、法、方、药系统。因此《伤寒杂病论》也被称为“医方之祖”,原书中的113方,是颇具奇效的经典配方,后世称作“经方”。

Image


当然,新生事物是来之不易的,仲景面临的封建社会乱世,人们迷信巫术、迷信巫婆、妖道的风气,不亚于当今迷信洋科学、迷信仪器检测的潮流;巫、妖坑害百姓、骗取钱财的招数,也不亚于当今巧妙的药物广告。

但是,张仲景却能理直气壮地和他们斗争,并用医药疗效来驳斥巫术迷信,奉劝世人相信医药。为了使更多的病人能从巫术迷信中解脱出来,早日康复,张仲景刻苦探索,研究创立了许多新的医疗方法。

比如:遇到体虚弱的便秘患者,常规的下法和巫术均无效,仲景就发明加工蜂蜜作成药锭外用,达到了安全有效的预期。后世取名为“蜜煎导法”。

又如:遇到上吊自尽的急救,仲景吩咐两个力壮的年轻人按摩胸部,并一起一落地活动双臂。医生则用手掌抵住腰腹部,随着手臂一松一压的有节奏活动,不大一会儿,刚死的人竟然复活了。后世发展为“人工呼吸”。

Image


再如:通过给诗人王仲宣治潜伏“麻疯病”的经历(因王仲宣在朝廷作官职,自视甚高、面子放不下),张仲景体会到“讳疾忌医”者,自己不忏悔,神医扁鹊也难救。后世发挥为“扁鹊六不治”1.骄恣不论于理;2.轻身重财;3.衣食不能适;4.阴阳并脏气不定;5.形赢不能服药;6.信巫不信医)。

张仲景对临床医学的成就是空前绝后的,他的著作历代奉行,至今仍然作为中医教科书,其传承也形成许多流派。日本盛行的“汉方医学”基本上源于《伤寒论》之方。后世为了纪念医圣,在河南南阳修建了仲景墓和医圣祠。

Image


仙药 六、皇甫谧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小时名静,西晋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晚年自称玄晏先生,晋代民间著名医家,其著《针灸甲乙经》是世界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和文学上均负盛名;在针灸学史上,占有最高里程碑的学术地位。

Image


皇甫谧曾祖是汉太尉皇甫嵩,但家已破落,自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母抚养成人。幼时贪玩,整天东游西荡,20岁仍贪奇好玩不读书。叔母很担心,一天趁他高兴地送瓜果来时,叔母伤心地教训他:“你丢失宝贵的青春年华而沉迷无聊的瓜果,是大不孝!若不读书上进,我死也不安心!难道你不羞愧吗?

皇甫谧深受触动,从此改弦易辙,矢志发奋读书,尽览百家之说;二十六岁时,见当时纪年残缺,遂博案经传,旁采百家,著成《帝王世纪》《年历》等;进而并著有《孔乐》、《圣真》等书,在文学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一举成为名声鹤起的著名学者。

Image


著名学者声誉传到朝廷,当时晋武帝曾征召他入朝为官。他没有痴迷仕途官道,而是婉言辞绝后,竟向皇上借了一车书来读,并表达自己对医学的兴趣,誓愿用医学来减轻百姓的痛苦。

四十岁前后又得了风痹症,抱病期间,专注了大量医书。对古代扁鹊、仓公、华佗、张仲景等医家仰慕不已,深恨自己“生不逢乎若人”。由于他病体素弱,读书过度劳累,导致风痹加重,右脚枯萎偏小,非常痛苦……自此立志自疗,狠下苦功探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习览经方,遂臻其妙。”

皇甫谧特别在践行针灸学上十分有兴趣。随着研究的深入,根据自身的体悟,摸清了人身的脉络与穴位,并结合《黄帝内经·灵·素》和《名堂孔穴针灸》等书,修定成《针灸甲乙经》。

Image


该书除了论述有关脏腑、经络等理论,还记载了全身穴位649个,穴名349个,并对各穴位明确定位,对各穴的主治证、针灸操作方法和禁忌等都做了详细描述,并一一纠正了以前的谬误。

《针灸甲乙经》的面世,引起了强烈轰动,迅速成为针灸学领域的标杆著作,唐朝太医署在学习针灸学时就以该书为教材。后来,此书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在国际上声望也很高,皇甫谧因此被誉为“针灸学鼻祖”

Image


皇甫谧文化园,位于甘肃省灵台县城东北8公里的独店镇。是纪念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而修建的文化纪念景区。《针灸甲乙经》就是在这里完成的,他去世后就埋葬在这里。这是一处集文化研讨、科普教育、学术交流、拜谒参观、休闲养生的旅游圣地。

仙药 七、

Image


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古代十大名医之一。东晋医药家、道教理论家、炼丹家,世称小仙翁。所著《抱朴子》继承和发展了炼丹术,为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史料;医学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后备急方》三卷,书中有世上最早治天花病的记载。

葛洪的父亲葛悌曾在东吴做官,担任会稽太守祖父葛云,也曾做过东吴的大官,以炼丹著名人称葛仙,三国闻名的郑隐是葛仙弟子郑隐又将炼丹术传给葛洪。葛仙翁是葛洪师爷,他为小仙翁。

Image


葛洪自幼好学13岁时逢内忧外患,父亲去世,家境败落,十分贫苦后来葛洪师从鲍玄,鲍玄见他年轻有为又聪慧上进,便自己女儿鲍姑嫁给了他(即后世著名的女灸法家——鲍姑。葛洪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心想事成,治病得心应手,成为了划时代名医

他的医著《玉函方》早已失传;现代所见的《肘后备急方》,就是带在身边肘后应急用的书。书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的方子,是他在行医、游历中收集和整理经验方。葛洪尤其强调灸法的使用,清晰了各种灸的方法。这大都得力于鲍玄和夫人鲍姑

Image


《肘后备急方》收载了多种疾病,其中不乏珍贵资料。他对天花症状危险性、传染性的描述,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而且十分精确书中还提到结核病的症状特性,其论述不亚于现代医学还记载了疯狗咬的治法,比当今狂犬疫苗更快捷,从道理上讲也相似。

《肘后备急方》的“青蒿”药记载,为当今世界名人药学家屠呦呦提供研究灵感,启发她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为解决治疗预防疟疾这一世界医学难题作出贡献。屠呦呦也因此获得2015年世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Image


《抱朴子·内篇》记载,葛洪曾做过汞与丹砂还原变化的实验。他在书中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这可是人类最早化学合成法制品。至今外科使用的“升丹”、“降丹”,正是葛洪实验得来的药物。炼丹术后来传到西欧,成制药化学发展的基础

另外,《肘后备急方》更提出了“疠气”概念,“不是鬼神作祟”。这种认识在当时环境下是相当超前的;书中对于寄生虫病的描述,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时间最早,叙述最准确的。

Image


葛洪在中年时,已经名闻遐迩,晋元帝及晋咸帝都曾高官厚爵赐召他,他都拒绝了。这与当今拼命挤踪公务员”窄道、盲目献媚晋官”腐路的大潮,是多么的高风亮节。后来,他听说交趾(今越南北部)有炼丹原料,就到了南方。

广州刺史邓兵留住他,给他提供炼丹原料,于是他便隐居在广东罗浮山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引诗概括“陷居罗浮,优游养导,世号仙翁,方传肘后”。

举凡古代名医,有一段艰难的求学历程,有其超人的毅力去探索和学习。绝不依赖“官商经营”和“皇粮俸禄”……葛洪的一生可谓精彩,而且颇具传奇色彩,他的聪慧睿智拓了医学领域,特别在急症方面贡献突出。

Image


葛洪博物馆位于广东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朱明洞景区,牌匾由屠呦呦亲笔题字。馆以葛洪文化、中医药文化为基础,主要以动画、VR、4D电影等声光电技术以及300余件历史文物,展示葛洪夫妇生平事迹、著作、医学的贡献。

馆以实物或体验的方式将葛洪养生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充分展示葛洪中医药文化。惠州市委黄雁行所说:葛洪博物馆的落成使用,有助于内陆进一步领略葛洪文化遗产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

Image


仙药 八、孙思邈

孙思邈(公元54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人,唐代民间大医家,古代十大名医之一,被后人称为“药王”。他出生于贫苦农民之家,从小聪明好学,七能背诵上千字文,西魏大臣独孤信见之称为“圣童”。

Image


孙思邈回忆说:“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遂立志从医。不但自救,也“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同时爱好老庄学说,因生逢乱世,隐居太白山中,潜心研究医药。一就是数十年,渐渐获得精湛医术和很高医名。

唐太宗即位后,获悉孙思邈医术精湛,就诏入京长安,见他70多岁容貌步态犹如少年,皇帝十分感叹太宗想授予孙思邈爵位,但他虔诚谢绝了,表明自己丢不下民间医疗经验整理的夙愿,坚持回到乡间研究原生医药

Image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118岁高龄的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谏议大夫,这次他虽留住京城长安,但仍不愿 碍于情面就推荐了徒弟刘神威,说徒弟好学年轻有为,高宗应允后立即安排刘神威进了太医院高宗特赐良驹等物已故鄱阳公主的宅邸,给孙思邈居住。

上元元年(674年)123岁的孙思邈年高有病为由,恳请返回故里晚年隐居于故里京兆华原五台山,专心立著孙思邈一生勤于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唐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享年142岁。

Image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巨著《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药研究,118岁时完成了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孙思邈医历长达120多年)、经验最丰富,又非常善于总结,还很重视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如他认识到粗脖子病(甲状腺肿大),是山中水质不洁引起,用海藻类植物和动物的甲状腺来治疗;脚气病用谷白皮煮粥来食疗;痢疾、绦虫、夜盲等症的特效药方等等,不胜枚举(详参《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Image


孙思邈医学巨著《千金方》三十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理法方药齐备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其中的方药有二十多项居世界首创;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时,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

Image


《千金翼方》三十卷,是孙思邈120岁后的晚年著作,书中收载800余种药物详细介绍了200余种药物的采集和炮制等知识尤其是将散失民间的《伤寒论》条文收录,成为当时仅有的《伤寒论》研究性著作,对于医圣《伤寒论》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推动作用。

Image


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疾病,坚持辨证施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强调“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讲求个人卫生,重视运动保健提出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治主张。

他对医学临床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等类精辟论述,皆为万世楷模“胆大”学有自信、行有气质;“心小”如履薄冰、小心谨慎;“智圆”灵机活变,不得拘泥“行方不贪名利,心怀坦荡

Image


孙思邈特别注重医德修养,其《大医精诚》永垂后世。“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等等铭言,千余年来,一直广大和医务工作称颂这种高尚的医德风范为后世医家之楷模,后世尊称为“药王

在中华大地上,人们崇拜、纪念医生的庙宇,就数“药王庙”为多了,全国各地都有,不胜枚举。其影响力最大的恐怕就是为纪念孙思邈而建的、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县城东药王山上的药王庙了

Image


药王山又称五台山,因与长安县南五台相对,亦称北五台后人为纪念孙思邈直呼“药王山”。这里又是孙思邈晚年的隐居地明代修建的药王大殿位于五台中的显化台上

迄今尚存药王大殿,殿前有碑亭和碑石多通,其中一通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始刻,元宪宗五年(1255年)另刻的碑石载有重要药方近千味。在孙思邈医著陈列室中,存有各种版本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著作。

Image

☆ 未完待续 ☆

医养服务,众心所向; 健康长寿,人之所盼!


申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