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思丨帮助别人以后没有收到感谢,你会怎么想?

 景夜思 2022-12-07 发布于安徽
01
有个读者给我留言,说自己帮别人做事,结果别人连个谢谢也没有,似乎觉得自己帮忙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实际上自己是花费了一些时间精力,并推迟了自己手头的事情去帮忙,心里很郁闷。
我安慰对方,帮不帮是你的事情,感谢不感谢是对方的事情。要学会用课题分离的角度去看待所有问题。
你自己只需要决定好帮不帮,可以结合自己当下的时间、精力,帮忙的难度以及对方与你的关系等因素综合考虑。至于感谢与否,是别人的事情,我们管不到,也不应该因此而困扰。如果觉得困扰,只需调整以后对待此类问题的策略即可。
例如,如果觉得对方没有注意到感谢的事宜,也可以把自己帮忙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告知对方,开个玩笑说:“我花了这么多时间帮你,就不想着周末一起撸个串?哈哈!”或者主动提及自己付出的时间成本,然后大方地告诉对方不用谢了。
如果觉得帮忙不划算,或者觉得对方人品不靠谱,以后就要学会拒绝,这是你需要研究的问题。
当我们把郁闷的时间用于思考自己可以掌控的问题,就不会那么烦恼了。

02
我们之所以因为某些事情而感到郁闷,是因为这些事情的后续发展和反馈不符合我们的预期。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调整自己,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事情。
例如,帮忙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感谢,一是别人没有看到自己的付出,这个可以在完成帮忙以后,顺带提一下自己花费的时间和付出的资源,因为这些信息别人未必了解,需要同步给对方;二是别人了解你的付出,但并没有表达感谢,要么是对方忘记了,要么是对方企图白使唤你,不论哪一种情况,都能够让我们通过这次的帮助认清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当我们情绪来了以后,就要试图去分析它,完成对情绪的解码。其中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情绪ABC法,之前我曾经介绍过这个理论。
简单来说,A是发生的事实,B是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C是你产生的情绪,采取的行动。
在这次的案例中,A是我们帮助了别人,但是别人没有感谢。我们因此产生的看法可能有很多种,例如:
B1:我就是喜欢帮助别人,至于别人是否感谢我无所谓,这就会导致C1的结果:以后遇到了别人的请求,我还是会帮。不能因为某几个人没有感谢,就放弃了助人为乐的宗旨。
B2:帮助别人,别人不领情,我很难过。C2:以后还是专注做自己的事情,不随便答应别人。
B3:其实我本来想拒绝别别人,只是不好意思,怕别人说我,因此才不得不帮忙。C3: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学会正确地拒绝别人,这是自己下一步需要学习的课题。
……
总之,这是个分析问题的工具,让自己摆脱一团浆糊地想问题。

03
很多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在遇到问题时,看重什么,可以放弃什么,价值观是我们行动的指南针。
如果你的价值观比较明确,遇到事情就很容易决断。
例如,你的价值观排序是:自己的事情>别人的事情,那接到帮助请求时,你就要评估会不会影响自己当下的事情进展,如果影响,要么直接拒绝,要么选择等忙完自己的事情再帮忙。
如果价值观排序是:助人为乐>个人事务,那你就会很容易不管自己的个人事务,别人请求帮忙时,立刻就会答应。至于这件事情难不难,需要耗费自己多少时间,那是后话。
有的读者可能会郁闷,其实内心里不想帮忙,因为自己当下并不得空,但是又害怕别人的评价,最终不得不硬着头皮答应,这时我们的价值观排序是如何的呢?
显然,你在乎别人的看法>自己的真实想法。此时,要看帮助以后,别人对你的评价是否有你希望的反馈,如果没有,以后就不要做了;如果有,那是你的选择,你自己的事情就得另挤时间了。
很多困扰,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搞清楚自己的价值观,没有搞清楚当下什么事情对自己更重要。
这个问题显然比你是否答应帮别人某一次的忙更值得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