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上没有天国

 heii2 2022-12-07 发布于澳大利亚

(本文2138字阅读约需7分钟)

法兰西思想之王,欧洲的良心,法国启蒙运动的泰斗,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曾这样评价中国:

他极力称赞中国是开明君主制,认为中国的君主制度不是独裁。他说“正因为全国一家是根本大法,所以在中国比在其他地方更把维护公共利益视为首要责任。因之皇帝和官府始终极其关心修桥铺路,开凿运河,便利农耕和手工制作。”(引自《风俗论》)

他高度赞扬中国的法律制度,认为中国的法律充满“仁爱”观念。他感叹:“关于中国,只要听到这种法律,我已不得不主张只有中国是世界中最公正最仁爱的民族了。”

他对中国文化的代表孔子佩服得更是五体投地,赞美之词溢于言表:“他谦虚地探索,让人不要迷失于世界,让精神被理性之光照亮,他只用智者的身份说话,而不是站在先知的角度,然而我们相信他,在他自己的国家也是这样的。”

他称颂中国的艺术,夸奖中国的历史,赞美中国的人民,他甚至说“当你以哲学家身份去了解这个世界时,你首先把目光朝向东方,东方是一切艺术的摇篮,东方给了西方一切”。而且,“世界上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了。”

东方的中国在他眼中,简直就是历史的终结,简直就是文明的灯塔。

这位“吹中”的法国思想家还有一个笔名更为大众所熟知,叫伏尔泰。

Image

伏尔泰生于1694年,这一年是清康熙三十三年;卒于1778年,这一年又是清乾隆四十三年。也就是说,伏尔泰的一生刚好经历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一段盛世。

可是这个盛世真的是盛世吗?伏尔泰吹的中国都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中国了。

那我们再来看看我们自己人是怎么记载的。

乾隆初年湖南巡抚杨锡曾上奏朝廷“近日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旧时有田之人,今俱为佃耕之户,每岁所入,难敷一年口食。”

不难推测出,当时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广大农民、手工业者日益贫困。

而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则用了大量的寓言和故事对当时的官场做了深刻揭露,可以说是清官寥寥无几,而贪官、庸官比比皆是,结论就是整个官僚体系腐朽不堪,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

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在62年后,伏尔泰所吹的“中国”,被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中华帝国的百年沉沦就此伊始;又过了16年,伏尔泰的祖国——法国,伙同英国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伏尔泰心心念念的东方艺术被大火付之一炬。

Image
原来“文明的灯塔”只是徒有其表,他就是一个虚胖的巨人,稍稍一推便倒地不起。

那被誉为欧洲良心的伏尔泰为什么要吹捧一个日落西山的帝国?

让我们回到伏尔泰的时代。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1789),和法国历史上最伟大帝王之一“太阳王”路易十四去世之后的时代(1715),这是变革前夕的时代,是资产阶级蓬勃发展渴望权力的时代。

听起来好像朝气蓬勃,实际上社会矛盾重重,有宗教对世俗的压迫,有封建贵族对平民的压迫,就连伏尔泰本人也两次入狱:

1717年,伏尔泰写实讽刺宫廷淫乱生活,被关进巴士底狱11个月;

1726年,伏尔泰又被贵族诬告,再次入狱一年,出狱后还被驱逐出境,流亡英国。

哪怕伏尔泰死后,仍然遭受教会迫害,以致于他的遗体并不能顺利入殓下葬。而直到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遗体才被迎回巴黎。

所以剧情到这又反转了。

如果不看后续的历史发展,当时的法国也并不是欣欣向荣,社会开放包容,社会也像一个高压锅,稍有不慎也会爆炸。

有进步因素并不代表一定会结出进步之果。要知道宋朝还有资本主义萌芽,宋朝的市民社会、包容开放还远远领先中世纪的欧洲呢,但宋朝也并未将中国代入近代社会。

所以,当时的法国不是地上天国,发生大革命的法国更不是地上天国,因为大革命期间法国是杀的人头滚滚。

那现在的法国是地上天国吗?恐怕法国人民自己都不会这么认为。

但只要法国还在进步,还在调整,就没人会否认法国的成绩,也没人会担心法国的未来。

同样地,18世纪伏尔泰所推崇的中国也并不是真正的天国,1840-1949年的中国更不是一个天国,但1937年面对日本侵华的中国人敢相信73年后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了吗?

Image

没有什么地上天国,但有奋斗不止的人类社会。

回到伏尔泰本身。

他说欧洲之外的远东有一个伟大的文明,是为了批判“欧洲中心主义”;他在《风俗论》中不仅介绍中国,也介绍了世界各大洲、各个民族的风俗文化,倒说不上让欧洲人“睁眼看世界”,但也极大激发了人民向外探索的热情。

毕竟,遥远的东方是“天朝上国”,拥有着先进的制度和文化,人们才会向往,人们才会反思;如果真认为法国自己就是“天朝上国”,那么现有法国的一切就是最好的,那么什么也不会改变。

伏尔泰通过塑造中国这么一个地上“理想天国”,以自己的思想对中国文化进行解读,寄托的是他反对教会黑暗,反对专制的追求,反映的是他顺应资本主义发展渴望建立进步理性国家的理想。

但有意思的是,伏尔泰本人从未来过中国,也不懂汉语,对中国的了解只能通过书籍和与传教士的交流,但这不妨碍他对中国的喜爱和推崇。

他的目的从来不是向大众介绍一个“理想的中国”,然后鼓励法国人“润”到中国,他自始至终都渴望建立一个“理想的法国”。

他尊师中国,是为了鼓励欧洲加强与中国的交流,两大文明互相学习,从而让欧洲挣脱身上的枷锁,成为更好的欧洲,而不是当一个精神“中国人”。

这才是法兰西的思想之王,这才是欧洲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启蒙。

所以当有的国家说出自己是“历史的终结”的时候,恐怕剩下的只有傲慢和对诸多人类先贤的辜负了。

毕竟,太阳王和天可汗,谁还没当过呢?


--------------------

-见世界-

白牧齐与你一起,认知世界背后的真相与逻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