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谈齐白石与“文人画”——“形神兼备”是中国画最高境界

 与春天同行 2022-12-08 发布于青海

中国画家要不要学素描,实际,就是中国画要不要“形似”的问题。

如果说,在还未产生系统的素描训练方法的以前,人类就创造了十分生动写实的艺术形象了。齐白石没有学过素描,但他以其“工匠”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探索如何为”虾“传神写照,成功摸索出画虾的程式。这都不是否定素描作为锻炼画家造型能力基本方式重要性的理由。前人总结了训练画家造型能力的经验,形成了有效的方法。我们怎能视而不见,掉在一边呢?

图片

 史前人类创作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的野牛图

现在有人为了强调中国画笔墨的重要,说什么笔墨有独立的欣赏价值;还说看中国画只要看题款的字写得好不好就行了。这完全脱离绘画的性质谈笔墨,实在是误导学画青年。

在中国绘画史上没见过单纯笔墨形式的作品,即使一点一划,也是表现一片竹叶或是一根兰草。“意在笔先”,在画家动笔前就明确立意是什么,没有无缘无故的用笔。再好的笔墨,放错了地方,在书法里就是错别字;在绘画里就是败笔。吴昌硕把石鼓文的笔法应用到创作中,似乎是笔墨有独立欣赏价值的佐证。但他的笔墨作为造型元素,以”重、拙、大”的力量感与意趣特色,对他的作品起到强骨壮筋活气畅神的作用,一扫清末画坛的柔媚轻俏和清艳风,令人耳目一新,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书画虽同源,但笔墨在书法里和在绘画中的作用不是一回事的,不能混而一谈。

在中国画里,笔墨是绘画的表现语言,是“以形写神”的工具。充分发挥笔墨的艺术表现力来“以形写神”,达到作品的“形神兼备”,是绘画创作的最终目的。“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於立意而归乎用笔。”(唐 张彦远《论画》) 这已经把笔墨和“形似”与“立意”的关系说得十分清楚了。

作为画家,特别是现代画家,应该重视“形似”。学习素描对提高画家的造型能力是有必要的。然而并不能解决中国画所有的问题。所谓结构素描,西方也有。今天,如何运用到中国画的创作实践中去,又是中国画的面临的难题。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就有过关于素描的讨论。当时焦点是学中国画要不要学素描。画素描要重理解,不要追求越画越细致。不是用毛笔画素描,而是用笔墨去表现对象的造型特点。关山月提出“不用橡皮”“直接用毛笔写生”的观点,以及杨之光老师的“四写”训练方法,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现实的意义。因为中国画家的造型能力最终要用笔墨来体现。杨之光在中国人物画所取得的成就,正是他运用笔墨,成功地解决了造型表现的问题,创造了不少优秀人物画作品。

图片

杨之光的人物画作品

齐白石的“虾”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中国画里所谓“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不单指画面形象与对象俏似,表现出对象的神气。还表现在笔墨的运用中所体现出的艺术魅力。所以,“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是指画家创造的艺术形象,而不是指对象的忠实复制。如果我们把油画等表现虾的作品,与齐白石的“虾”比较一下,就能看出中西绘画对“形似”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方式了。

图片

齐白石  《虾》

图片

文森特·梵高  《贝类和虾1886》

图片

水彩画的《虾》

有人以成语“得意忘形”来形容中国写意画,认为画面只要表达了立意就可以不用“形似”了。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绘画作品是视觉形象的艺术,是通过“以形写神'的方式,“立意”要通过画面具体艺术形象来表达的。画虎不成反类犬。艺术形象不似何以达意。齐白石的画“虾”也许可以合理的解释“得意忘形”的真正意思。由于齐白石的“虾”十分传神,生动地表现了虾的生命特性和神态形体。以至我们看到他作品里“虾”的艺术形象时,忘记了现实真实的虾的样子了。甚至还觉得他画的虾比眼前所见的虾更生动更真实。这就是说,艺术形象要比实际客观事物更典型更强烈更有感染力。作为中国画家,最终的目的就是创造“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