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十二时辰》| 「昆仑奴」葛老的秘密

 大遗产 2022-12-08 发布于北京

图片来自:《长安十二时辰》

异乡「昆仑奴」图鉴

《长安十二时辰》里,长安地下帮派的老大「葛老」是个「昆仑奴」。真实的昆仑奴是什么样子?他们曾经历了何种心酸?我们一起来看古人留下的「昆仑奴」图鉴

话说当年,28岁的张籍,四处游历,第一次在港口见到了「昆仑奴」,为后世留下了一幅昆仑人画像肤如黑漆,发似卷螺,半裸上身,能通禽语。

图片来自:《长安十二时辰》

按照唐玄宗的宰相苏颋的说法,昆仑儿指头黢黑如墨,耳朵大如两勺

朱彧所著的《萍洲可谈》里描写的「昆仑奴」“色黑如墨,唇红齿白,发卷而黃”

图片来自:《长安十二时辰》

看这位兄台肤如黑漆,与常人相异,定是远方来客。这离家万里的漫漫长路,兄台是「如何来到此地」

不瞒你说,我来到此地多年,过去之事早已忘却,只留下这一本「异乡漂流记」记着我这些年在此地经历之事。若是喜欢,你便拿去看吧!

漂流前传:「昆仑」从哪来

「昆仑」一直都是个泛称,它最早指的是位于越南南部的扶南古国。据唐代杜佑《通典》记载,隋朝时扶南国姓为「古龙」,人们说的语言亦为「古龙语」。「古龙」日久遂传为「昆仑」,扶南国也就被称作「昆仑国」。

《新唐书》所载又有不同,说「昆仑」指的是马来半岛的古国盘盘,其人民皆称国王为「古龙」,昆仑国即得名于此。后来文献中的「掘伦」、「骨论」、「古龙」都是「昆仑」的异名。

隋唐时,昆仑国发展为通往波斯和印度半岛的必经之路。那一带的黑肤色人种,语言又相近,汉人分辨不了,便将那一片的岛屿小国「通号为昆仑」,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扶南、真腊、室利佛逝、诃陵等国,也就是今天的南洋诸岛。

摄影/艾柯

南朝 蕃客入朝图(局部)

早在南朝时,黑人就通过朝贡来到了中国。图中,中间的那一位使者,面如黑漆,唇红齿白,活脱脱一副黑人的模样。

《隋书》上说,昆仑国当地人「形小而色黑」,他们住海边,通水性。由此可推断,昆仑人就是今天的东南亚原住民尼格利陀人,史上又称矮黑人。

自唐代始,东非黑人也被大食商人贩卖到中国,称僧祇奴;明中晚期,非洲黑奴甚至取代矮黑人成为新一代外佣主力军。在中国人眼里,他们全都黑成了一个样,所以「昆仑奴」也泛指一切在古代来华的黑人奴隶。

 战争是「昆仑奴」来到中国一种途径,其次就是来自各国的进贡。唐宪宗年间,南海诃陵国就曾进贡一批僧祗奴和五色鹦鹉。有钱人家若想得到昆仑奴,就得通过奴隶贸易。唐代长安,「京师权要多托买南人以为奴婢」,昆仑奴成了海盗和波斯、大食商人的摇钱树。昆仑国沿岸就常有「外国贼舡」徘徊,抢掠当地人卖到中国、大食等地。

异乡漂流第一步:换肠

随着贩卖奇珍异宝的船只,昆仑奴们漂洋过海,在广州港被放了下来。与我同来的伙伴,都在这里,等着被买主挑选

还好我被挑中了,后来我才知道, 那些被人挑剩下的昆仑奴会被杀掉用来祭祀。

被挑中之后,就万事大吉?NoNoNo……还有「换肠」的风险 。

摄影/艾柯

昆仑奴陶俑

 何为「换肠」? 

在古人眼里,「昆仑奴」在岛上喜欢生吃东西,这就等同于茹毛饮血的野兽。所以买主一定要喂我们这些「昆仑奴」吃熟食。来到这儿的「昆仑奴」们,往往需要腹泻几天才能适应这种饮食习惯,这个过程就叫做「换肠」。在这期间许多受不了的伙伴们一命呜呼,留下来的那些才是合格的奴仆。

异乡求职路漫漫

没想到就算活过了「换肠」,这日子,也还是不好过啊!

图片来自:《长安十二时辰》

向周边儿一打听,诶哟,想要活下来,要求可真高!既要能胜任硬核的职业,还要有超高的职业道德,缺了任何一个,都能让我直接命丧异乡。

瞧瞧!瞧瞧这历年的兄弟们,都做了些啥?

 ▪ 「昆仑奴」硬核职业盘点 

 | 超级潜水员 | 

没有潜水艇?「昆仑奴」来捞!咱们这些「昆仑奴」,大部分都是在海岛上长大的,水性好,也擅长造船。作为一个超级潜水员,高价买来的昆仑奴当然要为主人入龙潭,下深海。

《太平广记》记载,唐代洛阳城里有一座魏王池,传说里面有大鳖精。洛阳「市长」想要为民除害,遂派了数十名昆仑奴带着刀枪下水,抓出来的鳖精果真有一张床那么大。晚唐名相李德裕党争失势,被贬潮州。经过嶂江鳄鱼滩时船进了水,他毕生收集的古玩字画都掉入水中,尽管水下都是等着喂食的鳄鱼,李德裕还是命船上的昆仑奴帮他下水去捞。

 | 无敌驯兽师 | 

搞不定猛兽?「昆仑奴」来驯!昆仑地区多是雨林气候,盛产大象、犀牛、巨蟒、鳄鱼,对付猛兽,昆仑人自有一套。

北周与梁开战期间,梁军捕获了两头大象作为重磅外援,它们身披盔甲,背负楼台,鼻卷长刀,在军中驯服驾驭他们的就是「昆仑奴」。

 | 随军翻译 | 

隋朝大将陈棱征战至南方诸国,曾俘获过一批通晓琉球语的昆仑人。陈棱让他们担任翻译,劝降琉球王。

图片来自:《长安十二时辰》

 就算是有了超硬核的职业技术,也不意味着就此平安。明代王士性的《广志绎》中说:昆仑奴只听主人的,主人要他看家,哪怕是家中失火涨水他也不会离去,极有职业道德,就连死生也「惟主人所命,主人或令自刎其首,彼即刎。」

昆仑奴对主人忠心如此,主人又是怎么对他们的呢?

唐人陶岘是陶渊明的第九代商孙,家中坐拥良田美业。陶岘有个昆仑奴叫摩诃,每次游山玩水必要随行,每到水色幽深的地方,陶岘就把宝剑扔到水里,「摩诃下水取来!」,以此寻欢作乐。摩诃在这样的危险动作中屡次受伤,在水下被毒蛇咬了,也只得用剑削去一个指头再跳下水去,陶岘对此很不以为意。

有一回陶岘乘舟经过西塞山时,见那江水深黑死寂,觉得下面一定有大怪物,玩心大起,马上将宝剑扔下水去:「摩诃下水取来!」可怜的摩诃,过了很久,奄奄一息地浮上来说,水下有一头巨龙,如果硬要取剑实在太危险了,求主人放过。陶岘听了勃然大怒,勒令摩诃必须再去将宝剑取回来,摩诃无奈,眼睛都涨出了血丝,大喝一声,再次投入水中,不一会,摩诃零散的肢体就浮出水面,惨不忍睹。公子哥陶岘如此将昆仑奴的性命视作儿戏,与他们对主人的忠诚形成了鲜明对比,令人扼腕叹息。

 重金购来的摩诃尚且如此,通过劫掠大批掳来的昆仑奴就更加不值一钱,只有在阵前当炮灰的命。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少数民族起义将领侬智高发兵攻占广州,围城时就让那些从海船上抢掠来的昆仑奴登楼车攻城,昼夜不停。

宋代的大沩海评禅师讲学时曾说过四种虚妄之事,即:「灯笼上作舞,露柱里藏身,深妙神恶发,昆仑奴生嗔。」也就是说,温顺老实的昆仑奴从来不会对主人发脾气,可昆仑奴终究是活生生的人,又如何会没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郑成功的「黑人军团」

「昆仑奴」自踏上中国起,就是世家大族的奴仆,没有人身自由,随意供人驱策。尽管如此,他们依旧忠心事主,干好「份内之事」。这不禁让我们设想:若是解放了他们,会作出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

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挥军东指,进攻盘踞台湾岛的荷兰殖民者。在浩荡的大军中,有只小部队格外引人注目。这只部队的士兵面若黑漆,口齿洁白,竟然是一水儿的黑人兄弟。郑成功大军中怎么会有黑人呢?这要从葡据澳门讲起。

十六世纪中叶,广袤的大洋上已不见大明宝船的踪影,葡萄牙、荷兰人成了印度洋的霸主。他们垄断大洋贸易,并给浙闽沿海、岭南和澳门带来了异乡人:东非黑人。东非黑人为殖民者虏掠而来,充当雇佣兵和官商仆人。这批人和东南亚的矮黑人无论在体型上,抑或是肤色上,均有很大的差别。据说,东非黑人一黑到底,就连骨头也是黑的,于是明朝人称其为「极黑番」,区别于「昆仑奴」。和「昆仑奴」一样,「极黑番」也展现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忠心侍主,作战勇猛,不吝伤亡。

黑人雇佣兵的素质,让明朝将领和海盗们垂涎欲滴。据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麾下就有一只300余人的黑人部队。郑芝龙做了什么,让黑人们甘愿「跳槽」,为他而战呢?

图片来自:《长安十二时辰》

郑芝龙给了他们最可宝贵的:自由和尊重。在郑芝龙军中,极黑番们不再是随意驱策使唤的奴隶,他们获得了平等的身份。极黑番们多是虔信的基督徒,在宗教节日时,郑芝龙甚至与之同乐。

《在华方济各会会志》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年,耶稣升天节到了,黑人士兵们通宵达旦地庆祝。黎明时分,兴奋的士兵们鸣号放枪,响声如雷。郑芝龙一下子被惊醒了,以为遭遇了敌人进攻。事后弄清楚原委,郑芝龙不但没有处罚士兵,还赏赐士兵们糕点和酒水,并给了一笔继续开心的赏银。

在围困荷兰殖民者盘踞的赤嵌城时,「黑人部队」发挥了奇效。他们冲锋在前,火力压制了赤嵌城的反扑;同时,黑人士兵们和城内的「乌番兵」取得了联络。两厢交谈之下,为荷兰人奴役的「乌番兵」们就弃暗投明,带来了情报,使得荷兰人的士气低落。随后郑成功拔除乌德勒支堡、逼降台湾城守军,黑人士兵们每役必与,于有荣焉。

这些在历史舞台露面的黑人士兵,就像昆仑奴一样,已经演化为融于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现实中的昆仑奴不复存在,而那些奇技绝今古、仗义赴死生的昆仑奴大侠,则永远地活在唐传奇中和戏剧舞台上,深藏功与名。

…………  END  …………

本文选自《中华遗产》2016年08期

撰文/高瑞梓 

微信编辑/w.h.y.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