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蛰的雷声惊醒了谁 ?

 大遗产 2022-12-08 发布于北京

不知不觉就到了春天

又到了被雷声惊醒的季节

大家对春天的节气了解多少?

不着急

先来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

01

下面哪个节气名称最“ 响亮 ”?

A、雨水

B、春分

C、惊蛰

D、清明

(点击选项查看答案)

那么它的名称究竟从何而来

又有着什么特殊含义

不妨一起来看看吧~

“惊蛰”的学问

中国现存最早的汉族农业历书《夏小正》记载:“正月启蛰”。因古人以“阳气用事为启”,便将一年中最具有生机的日子命名为“启蛰”。后来,因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字讳,才将之改为“惊蛰”。

“ 惊蛰 ”的响亮名称来源于雷声,《吕氏春秋》中,这个称呼被一段物候描述所代替:“雷乃发生、始电、蛰虫咸动、开户始出”。此时山中虫鸟都被雷声惊醒,人们也往往在这天祈求接下来的一年中风调雨顺。

有条谚语说:“立春雷坟鼓堆,惊蛰雷麦鼓堆”。意思是说,“立春”这天打雷不吉利,死的人多,坟墓成堆;而“惊蛰”打雷就吉利,小麦丰产,粮食成堆。

因为“惊蛰”节气时打雷,说明这一年气候回暖基本正常,这是“麦鼓堆”的原因。就这么一条简简单单的谚语,把节气和人生活的关系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古代,惊蛰对于农民有着特殊的含义,惊蛰雷声响起,便意味着人们将要开始为今年的农作忙碌起来。唐人在诗歌中就描绘了惊蛰时期,万物萌芽,促人耕种的场景,可见惊蛰节气在农忙上的重要意义。

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

(唐) 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惊蛰”节气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桃始花”。“惊蛰”前后,一簇新绿和盛开的桃花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不仅桃花,在“惊蛰”这个充满生机的节气里,草木、庄稼、小生灵……仿佛就在刹那间,一切该醒的都醒了。

古人如何过“惊蛰”

对于古人来讲,惊蛰不仅是指导一年农作的节气,还是一个重要节日。在惊蛰时期,民间往往有许多自发的祭祀活动和传统习俗。

今天广东一带,还有着惊蛰“打小人、祭白虎“的习俗。有“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说法。

人们眼中的 “ 白虎 ” 可敬却可怕,而且往往掌管着战争,也掌管着言谈是非。如果“犯白虎”,就会在今年遇到小人,诸事不顺。

所谓“祭白虎”,便是祭拜用绘制黄色黑斑纹的纸老虎。拜祭时,需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

除了祭白虎,在香港等地还流行着惊蛰“打小人”的仪式,通常与祭白虎同时举行,用以驱逐所谓的小人。

在香港,“惊蛰”这天要“打小人”,这一民俗在2009年被《时代》周刊视为“亚洲安慰心灵的最佳事物”之一。

摄影 / 郭惠仪

帝王如何过“惊蛰”

许多人认为,二十四节气的产生是因为农业生产的需要,似乎与老百姓的生活更为接近,殊不知在《礼记·月令篇》里,就记录了3000年前帝王的节气生活。

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路,驾仓龙,载青旗,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羊。

天子住进了皇宫左侧的宫室里,乘坐着饰有凤凰图案的车辆,骑绿色的骏马,插着绿色的旗帜,穿绿色的衣服,佩戴绿色的玉石,吃麦饭和羊肉。

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看出,在春天,帝王采用了一系列绿色的事物做为生活的点缀。春天与绿色的关系,来源于上古的五行哲学观,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吕氏春秋》对此有详细的记述。

四季的颜色与五行相配—春属木,配绿色;夏属火,配红色;秋属金,配白色;冬属水,配黑色;四季的最后一个月属土,综合配黄色。

“惊蛰”该吃什么?

虽然“梨”由于谐音“离”,有着亲人分离的含义。然而,一年中有那么一天,山西百姓却偏偏要吃梨、念离,渊源据说来自晋商。

晋商渠家的先祖是上党长子县人,明洪武初年,渠家的渠济父子,用家乡的梨和潞麻,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谋取差价,赚到了第一桶金。

清雍正年间,渠济的后人渠百川勇走西口,惊蛰这天出发,其父拿出梨来送行,让他吃梨不忘先祖当年贩梨谋生的艰辛,勠力打拼,以求来日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后来走西口者,也纷纷仿效渠百川惊蛰吃梨,取“ 离家创业 ” “ 光耀门楣 ”之意。

惊蛰吃梨,其实还有另一种寄寓。在这乍暖还寒的时节,蛰伏了一整个冬天的昆虫,被春雷惊醒,要出洞觅食了。

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则意味着病虫害的到来。惊蛰吃梨,离的是眼前更为现实的天灾。离虫之愿是如此普遍,以致北方多地皆有此俗。

据说陕甘鲁浙等省一些地区,人们会在惊蛰之日,将黄豆、芝麻、糯米这些看上去像虫子的农作物,上锅爆炒,然后男女老幼争相抢食,称为“炒虫”,颇有点有怨报怨有仇报仇的意思。

不过,如果再换个角度,生梨味甘,中医认为食之可滋阴清热、润肺止咳,缓解咽喉干痒、声音嘶哑及便秘尿赤等症状,在春天略有肺燥的时节,吃梨吃的其实也是“离”——离病痛远些,再远些。

本文选自《中华遗产》2018年01期

《惊蛰 | 剪不断的梨与“离”》

撰文 / 双若

微信编辑 / millefior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