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白为美的别样历史——古人眼里的“爆款”美容秘籍

 大遗产 2022-12-08 发布于北京

中国有悠久的妆饰文化。无论男女,都渴望肤如凝脂,面白如玉。那么,为何肤白就是貌美?古人又是如何调养,获得美丽的呢?

美白竟能“免死”?

公元前753年,即位五年的卫庄公就要举行婚礼了。他的妻子是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大美人庄姜。

《诗经·卫风·硕人》一诗描写道:

“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qiú)蛴(qí),齿如瓠(hù)犀。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柔荑是茅草新抽的洁白嫩芽,凝脂是光滑白皙的凝固脂膏,蝤蛴是圆筒状身体、内外皆白的天牛幼虫——无论双手,脸庞,还是脖颈,都是一个字:白!

摄影/藤末 模特/心竹

为何当时人以“白色”作为美,众说纷纭。印度裔神经科学家拉马钱德兰的研究则指出,白皮肤比黑皮肤更能展示一个人的年龄和健康状况。

白皙润滑,也就远离了皱纹、黑斑、皮肤病,是皮肤健康的标志。而健康的,也就是美丽的。

秦汉时期重视户口管理,留下了不少载有当时人户籍信息的简牍。在居延地区发现的汉简上,就有这样的记载:

“居延都尉给事佐居延始至里万常善,年卅四岁,长七尺五寸,黑色”“橐(tuó)佗延寿燧长孙时符,弟小女耳,年九岁,皆黑色”。

户口登记时要记录肤色,而当时人无论男女老幼,肤色大都是“黑色”,皮肤白皙者非常少见。肤白者少,也就为人们所重视。

《史记》中记载了汉初丞相张苍早年的经历。张苍犯了法,就要问斩。监斩官王陵命人脱下张苍的衣服,发现他不仅高大肥硕,肤色竟也十分白皙。王陵觉得这个白胖子与众不同,于是向刘邦讲情,赦免了张苍的死罪。

经此一劫后,张苍才开始追随刘邦,建功立业,终成一代名相。因为皮肤白,张苍被视为“美士”而免于一死。足见以白为贵、以白为美,是当时普遍的审美倾向,无论男女。

致命的化妆品

如何令自己更白、更美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画个“白妆”。先秦时的妆容,讲究“粉白黛黑”,即用白色的妆粉来修饰皮肤。

根据史料和考古发现可知,早期的妆粉主要是米粉,到了战国时代,又发明了人工合成的铅粉。

无论米粉还是铅粉,都具有一定的附着力,均匀裹在脸上、胸口,不仅可以增白,更令肌肤看上去细腻光滑。

妆粉的使用者并不限于女性。南朝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引用了《魏略》中,汉末名士邯郸淳拜访曹植的故事:

“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遂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

曹植和邯郸淳见面第一件事,便是洗澡、擦粉,然后展示一番自己的才艺。“拍袒”是袒胸露背,汉代伶人们表演说唱时,经常这样打扮。曹植洗完澡后擦粉,就是为了在赤裸上身表演时,给邯郸淳展示一下自己雪白的皮肤。

汉魏之际重视人物品评,相貌、肤色,是一个人给外界的第一印象。像曹植这样,利用傅粉来获得肤色上的优势,在当时非常流行。

宋代影青瓷粉盒 南京博物院历史馆藏 供图/杨兴斌/FOTOE

美男子何晏,平时就“动静粉白不去手”,到哪里都携带妆粉,随时补妆。然而,通过妆粉获得的美白,只是对皮肤颜色视觉效果的暂时改变,治标不治本。真正的肤色、肤质如何,还得擦去妆粉后才能看到。

魏明帝曹睿就曾对何晏做过一个“实验”:他在大夏天请何晏吃热汤饼,何晏吃得大汗淋漓。曹睿相信,无论何晏在脸上涂抹了多厚的妆粉,都得被弄花、擦掉,这样就可以看到何晏真正的肤色了。

实验的结果令曹睿大吃一惊:何晏反复擦汗后,皮肤不但没有变黑,而是“色转皎然”——更加白皙透亮。看来,何晏的白,是由内而外的“真白”。

何晏之所以如此白,是有个秘方:寒食散。寒食散也叫五石散,其成分是丹砂、雄黄、白矾、曾青和磁石。五石散的方子汉代已经出现,但少有人服用。而何晏服食之后,“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连肤色也更白了。

魏晋玄学与老庄思想渊源颇深,而《庄子·逍遥游》中姑射山神人的形象,正是当时人最高的审美目标:“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服食五石散后的何晏,恰如姑射山神人一般,“美姿仪,面至白”。

有了何晏这个最佳代言人,五石散一下子流行开来,成为人人追捧的美颜妙药。如“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曾“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

绘画/扬眉

丹砂富含汞,而汞能破坏皮肤表皮层的酵素活动,阻止黑色素生成,使皮肤变得白亮、有光泽。直到现代,仍有人在使用含汞的美白类化妆品。而五石散的另一种成分雄黄,遇热氧化后会形成砷化合物,即砒霜。

少量服用砒霜,能在短时间内令肤色变白,中世纪欧洲的贵族女性,就经常采取食用砒霜的方式来增白。从成分分析,五石散的确可以美白。但这样的白,是有代价的。

无论汞、砷,还是制作五石散的其他矿物,都有很大毒性。长期服食,会令人全身燥热,皮肤敏感易受伤害,最终慢性中毒而死。

精通术数的管辂,曾见过人生末期的何晏,早已不是当年的“傅粉何郎”,而是“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枯木”。

本应白皙中透着红润的皮肤,变成了青白色,如同鬼魅一般,这正是服食五石散中毒的表现。看来,追求美白,也需三思而后行。

美白面膜的诞生

古人是否有比较安全的方法来美白呢?五代时期的笔记小说《云仙杂记》中记载,曹魏时期的另一位美男子卫玠,“盥面用化玉膏及芹泥,故色愈明润,终不枯槁”。

化玉膏的成分,史料没有说明。“芹泥”则指燕子筑巢所用的、生长水芹等植物的软泥,很可能是配合化玉膏使用的面膜。直到今天,人们仍会将一些富含矿物质成分的黏土,敷在脸上,制成美白的“泥面膜”。

南朝陈后主的妃子张丽华也使用面膜来美白。金代编辑刊行的《葛仙翁肘后急备方》中,就有张贵妃的独门美白面膜:取一枚白色母鸡刚下的鸡蛋,穿孔吸去蛋黄,灌入一两朱砂粉末,以蜡封好。这就是一枚“面膜蛋”了。

将完整益母草洗净、晒干、烧熟后,以水调成小图中的药丸状,即是一款深得武则天喜爱的美容面膜。绘画/扬眉

把面膜蛋放回母鸡巢中,和其他鸡蛋一起孵化,等到小鸡孵出来时,面膜蛋也制作完成。用面膜蛋里的蛋液敷脸,“面白如玉,光润照人,大佳”。

张贵妃这款面膜,也用到了汞,但使用计量小,且是外用,比五石散安全。面膜中的另一重要成分——蛋清,富含氨基酸和蛋白质,用作面膜,可以为皮肤提供营养,并滋润角质层,从而令肌肤滑嫩美白。

《葛仙翁肘后急备方》中,还有一款“面白如玉方”:“羊脂、狗脂各一升,白芷半升,甘草七尺,半夏半两,乌喙十四枚,合煎,以白器成。”

这款面膜中的中草药,都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色素堆积的作用,而大量的动物脂肪,能润滑肌肤。双管齐下,皮肤自然又白又滑。怪不得书中说,使用二十天后,皮肤状况改变之大,即使兄弟面对面,都未必能认出来。

古人的鸡蛋美容方

有趣的是,张贵妃的鸡子面膜,需用白母鸡来孵蛋,而“面白如玉方”,则要用白色容器来制作。人们似乎相信,制作环节中这些白色元素,能提升美白效果。这或许也是“以形补形”哲学的一种延伸吧。

洁面+防晒,一个不少

美白是一个大工程,仅仅靠敷面膜来保养还不够,平时的一点一滴,都对皮肤的白皙程度有影响。

最必不可少的是清洗。《礼记》中记载了先秦时,子女为父母洗浴的礼制:

“五日,则燂(tán)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靧(huì)。”

每五天为父母洗一次热水澡,每三天烧水为父母洗一次头,如果父母脸脏了,就加热“潘”来清洗。

“潘”是什么?淘米水。多次淘洗后的淘米水,呈弱碱性,吸附、清洁能力强,可以洗去皮肤上的污垢。

淘米水的妙处不止去污。淘米水里含有一定的维生素B、E,对皮肤有滋润作用;而融入水中的淀粉,又可以在皮肤上形成遮盖,类似于在脸上涂了薄薄一层妆粉。于是,用淘米水洗完脸后,肤色也会变白。

魏晋时期,人们开始制作澡豆、面药,清洁皮肤。唐代医书《外台秘要》中说,在澡豆、面药里加入祛风或清热利湿的成分,可以同时美白肌肤,令皮肤“光润如玉”。

女皇武则天的秘制面药,就是用五月五日那天采来的全株益母草制作而成的,不仅“洗手面令白如玉女”,就连“项颈上黑,但用此药揩洗,并如玉色”。

古人代几款益母草美容方剂

元代生活百科全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载了一款曾流行于金国皇宫中的美白洗面奶——“八白散”。所谓“八白”,是白丁香、白姜蚕、白附子、白牵牛、白芷、白蒺藜、白茯苓和白芨。

它们不仅名字里都带“白”,而且都有调节身体机能、抑制黑色素生成的药效。研磨成末后,再加入富含去污成分的皂角和绿豆粉,拿来洗脸、美白,再合适不过。

现代人美白肌肤,除了清洁和保养以外,防晒也要做好。古人是否也有防晒措施呢?其实,自春秋战国以来,男男女女擦在脸上、身上的那层厚厚妆粉,就是很好的防晒隔离。

除此之外,古人还有一件物理防晒的好宝贝:帽子。防晒效果最好的帽子,应当是隋唐时期流行的女帽——羃(mì lí)和帷帽。

羃是宽檐帽,帽檐周围垂下长长的“裙”,也就是以纱或绢等材料制成的网帷,可以笼罩女性全身,是隔绝阳光直射的屏障。帷帽则在羃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裙”变短了,只遮住脖颈。

遮阳帽并非女性独有,唐代男性也有一款“席帽”,与斗笠类似,表面覆盖油缯,可以遮阳避雨。

唐代诗人钱起在《咏白油帽送客》诗中写道:

“薄质惭加首,愁阴幸庇身。卷舒无定日,行止必依人。已沐脂膏惠,宁辞雨露频。虽同客衣色,不染洛阳尘。”

这样一顶帽子,在旅途中与主人甘苦与共,风雨同舟,是离不开的好帮手。清初笔记小说《坚瓠(hù)集》记载,席帽到了明代,被称为“遮阳大帽”,士子进入国子监学习期满后,才允许戴。防晒遮阳,也成了身份象征。

用面药洁面,敷面膜增白,施妆粉修饰,戴帷帽防晒……古人对美白,不可不谓孜孜以求,花样百出。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诗词中的丽人,无疑都有着白皙的肌肤,完美的容颜。而谁又知道,在肤如凝脂的背后,她曾为之付出过多少努力呢?

更多关于古人护肤的趣味故事

详见于《中华遗产》2020年第5期

《妆饰》

关注你身边的美物侦探

点个在看你最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