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手工造纸的出路在哪?

 大遗产 2022-12-08 发布于北京

中国国家地理旗下品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期刊

当纸张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手工造纸将何去何从?我们之前采访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手工纸研究所所长汤书昆,请他讲述关于中国手工纸的境遇与未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手工纸研究所所长汤书昆 

“中国手工纸”的家底

问:手机、互联网、电子产品的普及,令纸张的使用越来越少。而自2008年至今,您却带领团队进行中国手工造纸的田野调查和《中国手工纸文库》的编纂工作,这是为什么?

答:大家知道,中国是无可争议的世界手工造纸发源地和技术中心,发明手工造纸至少已有2000年的历史。汉朝开创的这一伟大发明,开启了全人类“纸文明”的时代,使知识与文化得以便捷、快速、高品质地传播扩散,使交流不再局限于小区域和高代价,社会进步因此大大加速。

可以说,全世界手工纸的根源和起点,都是来自于汉纸系统的恩惠,并从最传统工艺的不断完善中,生长出来。

中国曾经主导了长达2000年的人类用纸文化。那么时至今日,中国大地上手工造纸的面貌如何呢?很遗憾,此前没有人摸过家底,也没有机构能给出答案。我们想回答,因此选择了走全国普查、编撰文库、建立数据库和工艺基因库的路。

眼下,我们采用的还是比较老实、甚至笨拙的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只要还有活态技艺传承的手工造纸村落和纸坊,都是这次田野研究的目标。

从2008年到2018年,手工造纸田野普查和《中国手工纸文库》的编撰已进行了11年,对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手工纸行业现状摸了底,其中云南、贵州、广西、四川、西藏、安徽、浙江7省区已完成普查和文库编制,台湾、海南2省完成普查,广东、福建、湖南、湖北、重庆、江西、山西、香港8省市的田野普查正在推进中。

我们为此专门建立了中国科技大学手工纸实验室,在那里做全部纸样的技术测试,包括各项物理性能(如强度、色度)、耐老化性(寿命)、纤维形态特征分析等。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尽可能全面地介绍和呈现中国手工造纸丰富的内容,形成中国手工造纸在21世纪初的全景地图与谱系,建成可开放检索的信息库,并发育出一个为行业服务的实时信息网络。

▲图拍摄于2014年7月湖南省隆回县滩头镇的手工造纸作坊。男子赤膊上阵捞纸作业,其工作环境之热、条件之艰苦,不难想见。

孤岛般的小作坊

问:这是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就您目前掌握的田野调查资料来说,中国当代手工造纸的现状怎样呢?

答:很遗憾,从19世纪末西方木浆机制纸进入中国起,传统手工纸就在悄无声息中大举溃败。如今我国每年纸生产总量中99.9%以上是机制纸。不过,在实际的田野调查中,散落于中国大地的手工纸的丰富程度,仍令我们始料未及。

通过“走地皮”式的田野普查,我们发现:虽然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相比,中国手工造纸的分布密度和广泛度在短短30年间已有“跳水”式萎缩,但传统手工纸的品类仍然相当丰富。初步估计,全国手工纸生产作坊及工厂当在2800-2900家左右,品种(包括原纸与加工纸)应在6000种以上。

比如,以造纸聚集单元论,安徽泾县与四川夹江、洪雅两县各有手工纸坊/厂约380家和90家,浙江富阳市有厂坊约80家;以加工品种论,安徽巢湖“掇英轩”拥有加工纸品200余种,台湾造纸专家王国财主持的澄心堂一间实验纸坊,即有各类经典纸品及创新纸品约300种。

又如贵州,在公众与行业印象中并非手工造纸大省,但田野调查访问到的各民族造纸村落就有45个,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纸技艺类项目的即有3项,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纸在艺术家的手中,不仅仅是笔墨的载体。这是设计师武军的作品——手揉立方纸灯。灯罩采用的,即是高黎贡山一带以构树树皮为原料制作的手工皮纸。供图/纸序

仅从这些数字来看,中国手工造纸行业的生存状况似乎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峻。不过您曾谈到过徽州手工纸的情况,说当地零星的几个遗存点近于消亡,导致徽州“笔、墨、纸、砚”千年经典品牌缺失了“纸”。这只是徽州一地的个例吗?

事实上,这是中国手工纸行业普遍面临的困境。手工纸的加工制造,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的一大困难,在于实体零星分布的“生存孤岛”现象。1990年代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导致乡村人口大规模外迁,传统技艺的生产链和消费链都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外流与断裂。

就造纸业来说,农村只剩下少数由中老年工匠户组成的零星分布的造纸单元,曾经活力十足的“纸上生活”,几乎已不复存在。

以我们到达的约300个造纸村落来说,除了名声在外的“纸都”安徽泾县、四川夹江县和浙江杭州富阳区,目前造纸业业态聚集、营销体系广布,其余村落绝大部分都是一两户造纸人在艰难传承祖业,而且基本全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留在村庄里造纸的非常少。

造纸和卖纸就在村庄内部或周边进行,没有向广阔空间延展的消费链与产业链。换句话说,就如同是孤立无援的一个个纸坊“孤岛”。

▲艺术家朱金石用这件装置作品《时间的船》,给出了令人惊奇的答案。14000张具有防火功能的特制宣纸,经揉皱定型,叠搭在1800棵细竹上,由2000根七米绵线自屋顶悬垂而下,产生了一种从未存在的空间幻觉。古老的材料在现代艺术的诠释下焕发新生。摄影/释静恩

徽州是徽纸的发源地,南唐时产于歙(Shè)州的“澄心堂纸”,更为天下冠。宋人苏易简曾经说:“黟(yī)、歙(均为徽州府属县)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复有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五十尺匀薄如一的长纸抄造技艺,放在今天也是奇迹,按古法,我们目前不仅没造出来,连原理都还没弄懂呢。

2014-2016年,我们对原徽州全部辖区的黟、歙、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几县的手工造纸业态现状,进行了田野调查。发现这片曾经的手工造纸中心,已经完全沦为“孤岛”。颇有讽刺意味的是,休宁县海阳镇晓角村的“黄山市三昕纸业公司”,却是一家专门为日本阿波纸业代工“和纸”的企业,不属于徽纸传承谱系。

藏纸的情况跟徽纸类似。从1959年到上世纪90年代初,藏纸生产体系近乎完全中断。后来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恢复,状况有些好转。2013-2018年,我们去大西藏搞藏纸业态调查,发现保持活态造纸的只剩下7户小型纸坊或家庭合作社,也同样呈“孤岛”式分布。

能留下两三处“孤岛”还算是幸运的,更有甚者,比如贵州仁怀县的手工构皮纸,已经彻底消失了。这种纸曾经是茅台酒酒瓶的传统外包装纸,但上世纪80年代茅台酒更改包装,二者之间延续数百年的亲密关系被解除。

之后,仁怀皮纸生产过程中对茅台酒厂水源地赤水河的小规模排放被迅速放大,茅台酒厂提出严格的环保诉求,并上达地方政府。于是,仁怀皮纸的生产在数月内完全中断。2009年5月我们前往调查时,得到了一组对比数据:2005年,仁怀县的皮纸生产中心——“五马镇手工造纸协会”尚有正式会员近300人,而到2009年的三四月份,传承约350年的仁怀皮纸已全部消失。值得探究的是:换了包装的新茅台,并未因此比老茅台更有魅力和号召力。

手工纸还有春天吗

问:让濒临消失的传统技艺活下来,是造纸人和遗产保护专家共同面临的难题。目前,学术界特别强调对“非遗”原真性的活态传承和传习,对那些依然“活”着的手工纸技艺来说,现代新工艺、新设备究竟能不能用?怎么用?有没有一个“度”的限制?

答:其实,就中国造纸发展史来说,从材料、加工技艺、过程处理到设备设施,升级与变革是一直在发生着的。我们看到汉代出土的古纸是那么粗糙,保持了蔡伦造纸法的原貌,包括使用弊(坏)布、旧麻头、破渔网、树肤(不知具体种类的树皮)原料,以及我们现在还没搞清楚的工艺与设施等等,如果没有历代造纸人的持续革新,后来怎么可能不断诞生那么多精致美妙、五彩缤纷的中国纸呢?

▲设计师原博选择了安徽、贵州、云南、陕西等地生产的纸张,以复原文物般的方式,镶嵌起吉光片羽般的纸张碎屑。它们是现代造纸产业冲击下的手工造纸技艺的缩影。这些纸张于质感和色泽中传递出材料的自然之美,渗透出手工制作的勤勉以及技艺传承的温度。一片片金箔正如再造美的元素。而连接起这些碎片,使其再次呈现出造物之美,则象征着我们以创造的精神将手工造纸的技艺和文化传承下去,使其在今天的生活中获得重生。摄影/释静恩

核心问题在于:第一,变革是缓缓进行的?还是剧烈发生的?第二,变革是否会对核心工艺产生颠覆性的变化?当前,由于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尤为猛烈,传统手工造纸采用“新工艺”“新设备”的合规性与边界问题比较突出。

以核心工序“抄纸”来说,目前正出现由传统的手作抄纸工艺,到吊帘抄纸工艺、喷浆抄造工艺,再到小型滚筒造纸工艺……智能化工艺的探索、演化趋势。

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关键在于,传统手作工艺大范围后继无人、效率提升慢和可比经济性差,这三大压力几乎同时到来。在我们对十余个省区的调查中,几乎所有造纸厂坊与造纸户都面临年轻一代不愿继承手抄造纸祖业的困境,包括全世界最大的手工造纸企业——有1300名员工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

再看另一核心工序“制浆”,由于效率与劳动付出的巨大差异,从手工,到畜力+水车,再到机械打浆机,几乎已是不可挽回的替代进程,除了出于技艺纯粹性保护的目的,很难有其他理由要求造纸工匠和纸坊老板坚持不用打浆机。

我在四川调研时遇到一个很经典的案例:凉山州会理县云甸乡的手工竹纸生产已有600余年历史,2010年入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2012年前,4个造纸村有造纸户600多户,然而,2014年1月,他们已全部改用小型造纸机,生产最低端的祭祀用的竹纸。

生产量几何级数放大,村民收入跳跃式上升,手工造纸的传承却完全中断,仅仅两年已一户不剩。焦虑却又无奈的会理县文化馆(“非遗”保护项目的责任单位)只能花钱购买一套手工造纸设备,放在馆里以备不时之需。

当然也不乏令人振奋的变革故事:2015年11-12月,史无前例的“三丈三”宣纸在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诞生。“三丈三”,即纸张尺寸为1100cm×330cm,需要99个造纸工人配合完成:

抄纸时,巨大的纸帘用绳子挂在钢梁上,44位技艺娴熟的抄纸工在指挥号子的协调下,操作纸帘,完成捞纸工序;8位辅助技工拉紧绳子,将纸帘竖起,通过龙门吊车,护送纸帘到达上帖区;8位牵纸工骑在木梯上,从两边到中间将湿纸一张张揭下送往晒纸区;火墙旁,各有6个纸工从上、中、下三个方位,用纸刷将湿纸刷上火墙。整个过程,堪称传统技艺与现代工业手段的完美结合。

▲图为2016年春节诞生的手工纸产品——家书红包,红包上印有“山猴送吉”图案。设计师希望长辈在给晚辈送红包时,可以家书的方式传递心中的期待和寄托。这个红包选用了安徽泾县曹氏手工抄制的宣纸和福建姑田的连史纸,并结合了现代印刷工艺,字里行间满是情意。供图/原博

目前,虽然对手工造纸原生技艺文化生态保护的看法还见仁见智,但演化或替代已是手工造纸行业的趋势。实际上,在手工造纸的重镇——日本和台湾,纯粹手工抄造的比例也已经非常低。

2016年,我们组织考察团赴日本调研和纸,从当地和纸行业协会了解到,全日本用纯手工方式造纸的从业者只剩约200人,其中最大的纸坊不超过20人。台湾的情况也与之类似,全岛仍然保持用手工技艺生产的只有5家手工纸厂,也几乎都是吊帘与喷浆+清一色打浆机纸浆,规模最大的长春纸业,有60多个不用造纸机的纸槽,其中只有4个手工抄纸槽,其他均为喷浆和吊帘。

也有人问我,像数字化设计与制造、3D打印、智能机器人之类的新工具和新方法,有可能被引入手工造纸行业吗?

从“非遗”原生态保护的原则和立场来看,这颠覆了“手工造纸”的技艺描述方式,很多人觉得完全不能接受。但不可回避的是,新技术革命正覆盖性地颠覆无数技术与技艺领域,并开始影响传统工艺行业,比如数控设备对木雕、石雕行业的普遍冲击。

就纸业来说,国内代表性手工造纸企业和智能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已经在商讨机器人抄纸的合规性与技术可行性。也曾有设计师舍弃传统竹帘抄纸做法,采取3D一体成型方式,用传统纸浆直接制作灯罩,再晾干、染色。这样做出来的纸灯灯罩没有接缝,光线温和,体量轻盈。

至于高新技术引入中国手工造纸的“度”与“时”的问题,确实可能会出现令人心忧的负面影响,但因噎废食似乎不是优选之法。因为让诸如手工造纸这样的传统工艺完全独立于新技术革命之外的保护思路,真正实现起来,恐怕很难。

文章部分内容节选自
《中华遗产》2018年7月刊
编辑:zq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