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通云南古碑揭开的郑和身世之谜

 大遗产 2022-12-08 发布于北京

意外发现郑和生父

昆明市晋宁区,有一座小丘,因形似秋月得名月山。山上栗木蓊郁,一通600余年历史的古碑,背临滇池而立,名为《故马公墓志铭》

根据碑文所示,这位马公竟是明代航海家郑和的父亲。郑和七下西洋,威名赫赫。

然而,当人们的视线聚焦于他身上时却发现:郑和来自何处?家世怎样?这样简单的问题都难以回答。

《明史》只含糊记载郑和为“云南人”,家世信息更只存在一些零星传闻。

比如,明代《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与《致身录》称,郑和是“回回人”,而且是开发云南的元朝名臣——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

清代的南京地方志《金陵待征录》又说,郑和“本姓马”,南京的马府街即得名于其府邸。

直到1894年,后日成为“云南唯一状元”的袁嘉谷,自友人苏晓荃处得到了一则激动人心的消息:郑和父亲的墓碑,就在昆阳(今昆明晋宁区)和代村的月山。

1912年,袁嘉谷亲赴遗址寻访获得拓片,并为之创作了《昆阳马哈只碑跋》,使其广为人知。

严格而言,让袁嘉谷喜称“我滇人益共宝诸”的“马哈只碑”并非墓碑,根据碑额所示,而是“故马公墓志铭”。碑文写道:

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时永乐三年端阳日,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

永乐三年端阳日,即1405年的端午节,正好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前夕。

看来郑和大概是在受命之后,延请了文豪李至刚为亡父撰写了此碑。这看似平淡的289个字,是解开郑和家世之谜的第一把钥匙。

▲碑阳

首先,《故马公墓志铭》是第一份指出郑和籍贯为昆阳的史料,而且得到了后发现资料的直接印证。

明代档案《南京锦衣卫选簿》记载有郑和后裔武职世袭信息,其原籍赫然标注为“云南府昆阳州人”

第二,诚如《西洋记》与《致身录》所说,郑和是回回人,而且家世绝不普通。其父、祖父名中的“哈只”(Hajj)是对曾朝圣麦加的穆斯林的敬称,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不畏艰苦跋涉万里的朝觐者,会得到人们的特别尊崇。

通过此碑,人们首次见到了郑和长期以来“秘而不露”的家庭全貌。

此后,郑和的形象不再模糊。郑和缘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这段传奇的序章,并不美好。

▲云南昆明郑和公园“三宝楼”。

郑和的宫廷人生

郑和出生时,元朝已然退出大都,但云南仍在残余宗王的坚守之下。若无意外,郑和也会像先人一样度过“安乎民庶”的一生,同时作为一名光荣的哈只的子孙,世代传颂父祖朝觐西域天方途中的奇闻。

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明太祖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统帅大军南下,开始平定云南的战役。

十二月,兵败的元朝末代梁王焚毁龙袍,举家投滇池而死。行省右丞观音保率云南文武官员降明,蓝玉进入昆明。次年二月大理降服。

然而,宇内一统为云南百姓首先带来的不是太平祥云,而是时代最残酷的一面。

明初典制,大军铁蹄所征之处,都会掳掠大量异族幼童进行阉割,供内廷以及亲王府邸驱使。

整个洪武十五年(1382年),对于马哈只一家必然是一段血泪史。据《墓志铭》,马哈只在“洪武壬戌”(洪武十五年七月初三日)死去,即明朝平定云南全境的近半年之后,而且正值壮年。

马哈只是否死于暴力,他的死与郑和被掠有无关系,我们已不得而知。当时有多少云南的儿童惨遭阉割,我们也不得而知。

唯一可以确定的,仅在燕王府内发迹的云南籍宦官就有不少,例如军功显赫的李谦、郑和的得力副手洪保等。

幼年的郑和或许曾接受过一些粗浅的伊斯兰知识。但来自天南海北的“俘阉”,在服务于明廷后,大多以佛教为精神寄托。

藏传佛教文化在明初仍有极大影响力,郑和的法号“速南吒释”也来自藏语,即今日的“索南扎西”,汉译为福吉祥或福善。

浩浩佛法之中,郑和为代表的俘阉们青睐轮回之说。但在今世,他将把所有的生命与忠诚奉献给自己的主人——朱棣。

朱棣篡位中,燕王府宦官贡献甚多,他们统兵破阵,先登夺旗,与武官无异。而郑和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明代史料《古今识鉴》称其“身长九尺,腰大十围”“行如虎步,声音洪亮”“恣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

有学者猜测,郑和得到赐姓,即来自他在郑村坝大战中的功勋。当然,他最为显赫的,还是日后被史家冠以其姓名的伟大事业——郑和下西洋。

永乐三年到永乐九年(1411年),郑和几乎马不停蹄奔波在出使与回航的途中,六年之内三下西洋。

永乐九年六月,他迎来了难得的超过一年的休憩。在此期间,郑和做了一件重要的事——自被掳之后,首次回到滇池之畔的故乡,并祭扫父亲的坟茔。《故马公墓志铭》的碑阴文字记载:

马氏第二子太监郑和,奉命于永乐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祖家坟茔祭扫追荐,至闰十二月吉日乃还记耳。

某种程度上,郑和此次归来还算“衣锦还乡”。虽然皇权曾带给他无比的苦楚,也带给了他地位与尊荣。

▲碑阴

一代名臣葬地成谜?

面对滇池南岸亲切的湖风,不知郑和心底会是怎样一般滋味。但历史使命的催促不容他纠结,这次重逢仅仅持续了一个月。此去,便是与故乡的诀别。

也许就在这时,郑和将昆阳的部分家人接到了南京,居住在以他旧姓命名的府邸——“马府”。

据《故马公墓志铭》载,郑和有兄长马文铭及四个妹妹。于是,郑和过继了兄长马文铭之子马义作为后嗣。马义也袭承叔父的赐姓,改名郑义。

福建师范大学徐恭生教授在阅读台湾《嘉义泉郡安平徐状元巷族谱》时,偶然发现,徐氏的一位先祖,竟是郑和的妹夫——永乐十九年殿试第三甲第五名的徐升堂,“配昆阳州马和侍卫之妹”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无奈是,郑和此时已虔诚敬奉三宝,与家人的伊斯兰教信仰有异。宣德五年(1430年),守备南京已八年的下西洋官军,又接到了启航的命令。

此时,正逢永乐年间圣旨敕建的南京三山街礼拜寺意外发生火灾,在进呈造船事务之余,郑和也向宣宗皇帝陈奏了自己出资重修礼拜寺的意图,并顺便表达了一个微小的夙愿:“提请其子孙世守之。”

就这样,信奉伊斯兰教的郑氏一族,便将敕建清真寺作为家寺,影响力大增,一跃成为南京回回社区的领袖之一。

但身为家庭中唯一的佛教徒,郑和也有自己的顾虑,那就是去世后府中供奉的佛像法器“尚虑后之乏人崇侍”。

据明代碑刻《非幻庵香火圣像记》记载,他将养子郑义、侄子马珩唤至身前,带他们拜访了自己的故交碧峰寺宗谦和尚。以家人做见证,发愿将宅中的“金铜像一十二躯,雕妆罗汉一十八位,并古铜炉、瓶及钟、磬、乐(药)师灯、供具等”移交与碧峰寺,“以为永远香火”。

就这样,郑和没有遗憾地登上旗舰的甲板,刘家港的江面,如林的樯桅又升起了遮天蔽日的巨帆。

这是郑和自己、也是大明王朝最后一次“下西洋”。在回航途中,郑和病逝于古里(今印度南部科泽科德一带),有家人作证的发愿,果真成为了遗嘱。

宣德十年(1435年),在身为穆斯林的子侄郑义、马珩主持下,经郑和生前挚友杨惠泉、袁普性、黄宗深、杜普明、高定住见证,圣像、法器的移交仪式最终完成。

郑和魂归何处,一度如同他的家世一样含糊不清。

长久以来,郑和葬地的唯一信息,仅有明清地方志书《江宁府志》提到的“牛首山西麓”,人们只得将附近的一座无名墓标注为“郑和墓”,聊作凭吊纪念之所。

随后东峰西南坡的名刹弘觉寺,也曾被怀疑为郑和的坟寺,但经核实最终确认,其德塔的主人,是法号同为“善福”的御用监太监李童。

直到2014年,一方郑氏后人妻子“郑陈太君”墓碑现世,我们才由其记载得知,郑和的坟寺,是牛首山的一座小刹——广缘寺。遗憾的是,这座庙宇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堙灭在历史长河中了。

作为郑和的嗣子,郑义及其后人一直生活在在南京的“马府”。因养父的功绩享受朝廷的优养,世袭南京锦衣卫千户,自第一代郑义至第八代郑国瑞,与国同休。

郑和离世的第63年,他的五世孙郑灏私自贱卖龙江造船厂官地,事发受罚。又过了9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在他的离世之地古里登陆。400多年后,“马府”在太平天国起义的战火中毁灭。

此外,还有一支郑和后人生活在云南故土,直至清代,两地的家人仍然保持着联系,使用同样的字辈。无论在南京还是云南,郑氏都成为了当地的回族望族。

今日,《故马公墓志铭》的所在地月山,已被开辟为“郑和公园”,内有碑亭、纪念馆,以及重修的郑和之父马哈只墓。

在生养家族的滔滔滇池之畔,静静而立。半个中国之外的南京市,郑和故居“马府”遗址之上,也兴建了一座“郑和公园”,广场前矗立着一尊伟岸的郑和像,注视着长江江畔的宝船厂。

父与子,遥遥相望。 

编辑:zq 作者:川丹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