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虎文化的日常表现

 gudian386 2022-12-08 发布于山东

 虎是中国人熟知的十二生肖之一。目前关于十二生肖的最早记载,是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的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日书·盗者》。竹简上有“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相配的记录。据文献记载和历史研究,至少在东汉时,人们已普遍用生肖动物来记录出生年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朝历代都将虎视为威武之师的象征。虎符,则是兵权的标志。战国时,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虎符,调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从而救了赵国。古代中国,谁掌握虎符,就是掌握了军令大权。一块虎符,表示由帝王直接下达的军令;而虎头,则被绘制在战士的盾牌上以吓阻敌人。

常见的与军事相关的虎元素文物是虎符,造型一般为猛虎形象。虎符是战国至汉武帝时期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分为左右两半。从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的杜虎符铭文来看,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地方将领手中,需两半勘合验真,方能调兵遣将。

  在我国传说中,人们相信虎能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因此虎画经常被挂在正对大门的墙上。在虎年,孩子们的额头还被写上红色的“王”字,寓意能增强精力与活力。

  虎头帽在民俗工艺品中极富特色。在我国民间,很多地方都有给初生和年幼的儿童戴虎头帽的传统,在陕西、山西等地,民间还有缝制虎头鞋、虎头枕的习俗。据考证,唐代就有勇士头戴虎冠,河北省内丘县邢窑博物馆藏有戴虎头帽的唐代武士俑。后来,虎冠逐渐演变成孩童的服饰。时至今日,一顶小小的虎头帽,仍寄托着全家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殷殷之情。

                 虎头鞋

                     虎头枕

从存世的虎形枕来看,多是宋金时期磁州窑系烧造的瓷枕,主要流行于河南、山西等地。从上海博物馆藏的金黄地黑彩雁衔芦苇纹虎枕来看,整体为模制成型,做卧虎状,眼睛圆鼓,龇牙咧嘴,背部为白底黑彩的枕面,绘以雁衔芦苇纹,黄彩虎身之上以黑彩描绘虎斑。为防烧造时炸裂,瓷枕都要设出气孔。虎纹枕的出气孔在其虎头鼻孔位置,因鼻头施有黑彩,不细观很难察觉,隐而不露,设计甚是巧妙。

  此外,在我国一些传统仪式中,虎的形象也很常见。例如青海省同仁市年都乎村的土族群众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要举行祈求平安的民俗活动“跳於菟”。於菟,即活动中的老虎,一般由成年男子扮演。活动当天清晨,他们在身上画上虎豹纹,然后走村串户驱邪逐恶,村民们用酒肉、糖果来款待他们。“跳於菟”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仪式,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此类似的还有湖南土家族的“毛古斯”,云南彝族的“跳虎节”和“跳豹子”等。


  ◆ “母亲的艺术”布老虎


  人们喜爱的布老虎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相传在原始社会,风雷闪电,猛兽出没,强大的老虎被视为大自然的强者,因而被人们当作生命保护神和繁衍生育之神。随着这一传统的延续,虎图腾崇拜渐渐融入人们生活当中。布老虎就是虎图腾的化身,2008年,布老虎(黎侯虎)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布老虎可以保家护院,保佑新生孩子身体健康。2020年10月至今,笔者曾经对山东、陕西、山西、河南等地的布老虎艺术进行过田野调查,发现在北方广大农村地区至今还有赠送布老虎和虎图腾崇拜的传统。比如在山东,布老虎对新生儿和产妇具有重要意义。孩子出生、满月或者百日,姥姥看望孩子时会带来一只大布老虎。在北方其他有布老虎工艺的省份,给新生孩子送布老虎的风俗基本相近。但在山东莒县一带乡村,也有在结婚时给新人送一对布老虎的习俗。







  民间布老虎没有统一的规格式样,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因手头材料的不同,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念制作出了形态迥异的布老虎。山西的布老虎,身上要绣“五毒”图案;河南的布老虎,则是南瓜形眼睛、粽子形鼻子。不过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风格各异的布老虎造型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以夸张、变形为基础,对老虎的外形进行处理。


  布老虎的最早形状已无从考究,但它的出现都与我国民间所流传的某些习俗紧密相连。今天,人们依旧喜爱手工缝制的布老虎,因为在它的身上,不仅体现着中国妇女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才智,更多的则是老一辈对新一代的期望与祝福。通过一针针、一线线的缝制,老一辈将满腔的爱意缝入其中。



  ◆ 民间雕塑与虎

伏鸟双尾青铜虎为立体圆雕虎,虎头平视前方,龇牙咧嘴,呈蹲伏之态,后部有奇特的平行双尾。其周身遍饰云雷纹和鳞片纹,较之真虎那种条带状的纹路更显华美,虎背之上还立一小鸟,尖嘴圆眼,甚是可爱,与身躯硕大、獠牙尖长的猛虎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

商周时期还有不少片雕的玉虎形象,例如上海博物馆藏的商代玉虎,雕琢简练神形毕现,玉虎圆眼大口、身躯矫健、尾部蜷曲上翘,整体线条颇有力度,似一狂奔中的猛虎。《周礼》中有“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的记载,其中的“白琥”一般认为就是虎形的玉器。

上海博物馆还藏有一件金朝的俏色虎纹玉饰,这件玉雕属于辽金时期春水玉和秋山玉的范畴。春水、秋山指的是契丹族在春秋两季狩猎捺钵的活动。辽人为契丹族,他们原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所迁之地的行营谓之捺钵,这种习俗后被金人承袭,成为春秋两季的狩猎活动。

春水玉一般表现的是春天用海东青捕捉鹅的情景,秋山玉则体现了秋季围猎虎鹿的情景。北国秋景,树叶枯黄,秋山玉多以玉皮(玉料在未加工前,作为一种天然矿物,往往在玉质外有一层石质包裹物,俗称玉皮)做秋色,用俏色的手法表现秋叶。这件金朝俏色虎纹玉饰中,猛虎的身躯和灵草便是利用玉石原有的玉皮雕琢而成,与周边透雕的树木相偕成趣,充满秋凉的山野之美。

  虎在古代的青铜器、玉雕中都是重要的图案。古代四大神兽中也有白虎,至今川滇黔地区的一些彝族、土家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仍以虎为图腾。虎在民间的位置,于不少虎主题艺术品中有所体现。它无处不在,贴于墙上、门上、窗上,戴在头上,穿在身上、脚上,玩于手中,枕盖被铺上也有它。百姓借“百兽之王”寄托保护自己和下一代生命的期望,因而民间对虎的艺术创造千姿百态。


  泥叫虎是山东高密的一种民间泥塑,起源于明代万历初年,是形、色、声、动俱佳的民间工艺品,与扑灰年画、剪纸并称为“高密三绝”。泥叫虎腰部由牛皮连接,挤压其头部和尾部后,会发出响声,叫虎一名由此而来。河南也有叫虎,又称皮老虎。相较之下,山东的泥叫虎更具特色,而且在艺术风格上更大气,样式憨态可掬,哨子发出的声音也十分有趣。

  高密泥塑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明朝万历年间,这里的农民就用泥设计一种叫锅子花(也称泥墩子)的焰火出售,后来又把装火药的泥坯塑成娃娃造型,焰火放过以后,再当玩具或装饰品摆设。后来,泥塑的品种逐渐增多,有老虎、狮子、猴子等动物形态,也涉及白蛇传、西游记、牛郎织女等传奇故事,并且涂以各种颜色,使其生动活泼。从此,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属品,而成为一种手工艺术品类。到清朝乾隆年间,泥塑在外形和着色上有所创新,且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动作,将声音、色彩、动作融为一体。当时,庙会都有卖泥玩具的,民间流传着“孩子哭,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得孩子乐哈哈”的民谣。


  虎虎生风看新年。壬寅新春,各地民间艺术家通过制作虎元素的传统工艺品,共贺佳节。虎年纳福,虎虎生威、生龙活虎、气吞万里如虎,这是中华儿女传承至今的美好心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写照。

          “萌虎”花馍

  面塑作品“招财送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