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中国古代史

 zhyn 2022-12-08 发布于甘肃

祝总斌

本文原载张世林主编《学林春秋(二编)》下册,后收入《材不材斋史学丛稿》中华书局2009年版,今由李屹轩据后者校订。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https://mp.weixin.qq.com/s/9sk7GETXRmbcTuqPf8tILg

  

  

关于究竟如何大处着眼,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我的体会如下:

第一,需要提高理论水准、理论概括能力。我自己在50年代是十分认真地、自觉地学过一点理论的,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原著如《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可以说都是一个字一个字读下来的。尽管它们的具体内容,后来逐渐模糊了,但它们分析历史与现实建立在原则基础上的灵活性,毫无教条气息,以及高度抽象概括的方法,却在我头脑中不同程度地留下痕迹。使得我对一些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念,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个人与人民群众、必然性与偶然性等的相互辩证关系,能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与掌握,这便有利于宏观地把握史料,提高“论从史出”的理论性。

例如我的《陶渊明田园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文,联系儒家正统文学观、玄学、门阀制度、江州农业生产状况、陶渊明宦途失意亲自参加一些劳动等因素展开论述,便是以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相互辩证关系,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体现这一理论观点为指导来进行的。又如《有关〈史记〉歌颂汉王朝的几个问题》一文,关于《史记》不可能以批判、反对汉王朝为指导思想的看法,则是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理论观点为指导,分析司马迁的家世、教育、仕宦经历之后得出的。

第二,需要具有比较宽广的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知识;或一旦涉及这些问题,懂得如何很快查到、了解。其实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厚积”,而且是其中的主体部分——系统的中国通史基础知识。过去我写过《略论晋律的儒家化》一文,初稿送周一良先生请教,他便指出:研究晋律和礼、法关系,不能局限于晋代,要“上挂下连,非于通史精熟者不办”。这对我启发很大。通过后来教学、科研实践,我深深感到,如果没有系统的通史知识,纵使有着很高理论水准,宏观思维,面对有关课题,也只能是望洋兴叹,无从下手;或虽然下手,也不能不是捉襟见肘,主观地概括出几句干巴巴的教条,“以论代史”而已。相反,通史知识越丰富,掌握得越深入细致,有关史料越娴熟,进行教学、科研,分析问题,也就越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最近我写了《〈四书〉传播、流行的社会、历史背景》一文,其所以能宏观地认定主要是《四书》适合宋代以后各王朝力图以之教育官员及其后备力量一般士人“明天理,灭人欲”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毒害广大劳动人民,正是以具有唐宋之际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些通史知识,以及经学、理学的一点比较专门的知识为前提的。没有这些知识,便不会了解宋代的新特点,也就不会考虑宋代以后官员、士人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完备法令制度相比,在巩固王朝统治上的重要性,已上升到新的高度问题,也就写不出这篇文章了。当然,我这篇文章的论点是否站得住,是另一个问题。我举此例,只想说明,各方面知识包括通史知识多一些,必然有利于教学、科研中大处着眼,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顺便一说,上面提到理学知识,我还要特别感谢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它对我学习哲学史知识帮助极大。这书从30年代版本,到60年代《新编》,再到80年代《新编》修订本,我全都一一购买、拜读,有的篇章是反复拜读若干遍。这是把极难读懂的哲学史史料,一个字一个字真正读懂、理解、消化后,概括出来的具有精辟见解,而又深入浅出的一部巨著,是一部高水准的“论从史出”之作。从中国哲学史专家学者的角度,或许对冯先生的某些观点持有异议,但从我们这一些一般古代史学工作者积累哲学史知识言,则已感到非常满足。某些囫囵引用史料之作,是绝对无法与之比拟的。所以我还要求我的研究生根据情况有选择地阅读这部书。

以上三方面,只是我的体会,即经过摸索,懂得要朝哪个方向去做,实际上我自己做得还很不够。这也不难理解。如前所述,我原来史学基础极差,起步也晚。开始一段时间,可以说是不得其门而入;逐渐摸索出一点门径的过程中,大量旺盛精力又被迫消耗在无谓的“运动”、“文革”之中。改革开放,好日子到来时,已垂垂老矣,勉力起追,成就毕竟有限。对这个问题,我很想得开,所以把自己的蜗居颜曰“材不材斋”,但与《庄子·山木》的圆滑态度,以及辛弃疾的消极态度不同(辛弃疾词《鹧鸪天》:“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见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带湖之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我是现实的、积极的。从我的经历看,应该说直到80年代五十岁时,才真正进入中国古代史“角色”,发表反映自己观点的文章,的确是“去日苦多”,已太晚了。和功成名就的前辈学者比,成“材”已不可能,要正视这一现实,不怨天,不尤人,要“知命”(“五十而知天命”);但另一面我又不甘心陷于“不材”境地,毕竟“天生我材”,总要发挥一些光和热,所以要奋斗,要以“材”为目标,尽可能地多出一些成果,不过要心中有数,如果精力不济,成果有限,也就算了,不必勉强。面对来日方长的中青年学者硕果累累,还有可能著作等身,要为他们高兴,为史学兴旺发达高兴,可能时予以扶掖。要心平气和,决不要嫉妒、压制,也不必暗自嗟伤,空耗心力。与其如此,还不如将心力用在学术上,多增加一点成果。这便是我的材不材观,并以之颜蜗居以自勉。

最后,谈一下一些前辈学者对我直接间接的影响与点拨。只举两例。

记得1948年在华北文法学院兼课的黎锦熙先生,给我们上“中国声韵学”,第一堂课便宣布:听完课,要动脑筋,提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期末考试,“如果完全照我讲课的笔记背,一字不错,别人给你一百分,我给零分!”对惯于死记硬背的我来说,这话无异于一声霹雳,振聋发聩,以至五十年后黎先生当年说话时的姿势、神态,记忆犹新。那年期末考试,我才得65分,懊恼之余,更进一步加深了对这话的印象。我这一生,教学、科研在内容、观点上总力争有点新意,不愿落人窠臼,不能说完全是受黎先生的影响,但他的话对我启发极大,却是可以肯定的。

另一位直接给我很多帮助的是周一良先生。我认识周先生是在1972年调到历史系以后,但早闻大名,1964年已购买、拜读他的大作《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在与周先生交往,有幸亲聆教诲的近三十年中,深感他的最大美德就是真诚:真诚地进行学术研究,真诚地指导研究生、中青年教师(包括我这类由中转老的教师),真诚地与同事相处,真诚地奖掖后进,而毫无利己意图。“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他的名著《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初稿写就,征求意见。我在先睹为快,拼命学习,还抄下一些精彩内容之余(因当时还不知何时能出版),也提了几点小意见。如《陈书》卷一九《虞寄传》“系马埋轮”一词,我以为既非汉代俗语,亦不出于《孙子》,而是源于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周先生不但表示赞许,而且后来《札记》定稿出版,他还在这一条目下转述了我的看法,以为“似与虞寄原意较近”。这既反映周先生的谦虚美德,更是对我的激励、奖掖!十多年前一位已经毕业了的北大同学来信问我“茶”字的梵文读音与写法。我哪里懂?便带上此信当面请教周先生。他说:多年没摸梵文,要查一查。过了几天他给我写信,做了解答;但又说,为了慎重,还要再去请教季羡林先生(似乎有一段时间季先生正好有事外出)。不久,周先生又来信,并附上季先生给他的信,明确地答复了这个问题。我便将这些信一并寄给了那位同学,虽然涉及的只是一个“茶”字,对方还是一位从未谋面的青年,周先生仍然分出自己极其宝贵的时间,如此认真负责处理,这一件事,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周先生一贯平等待人、一片真诚待人的美德。这种美德给我的教育意义更大。当然,我得到周先生学术上的点拨也很多,同样终生难忘。前面所举关于重视中国通史掌握的问题,即其一。下面再举一例作为本文的结束。80年代初我的《刘裕门第考》一文初稿,本来只提到陈寅恪先生将魏晋南北朝士族分为三等,自己并无定见。周先生看后认为三等说“陈先生似未伸论”,建议说:“我看士族大致分为高下两阶层较妥。”据此,我又收集资料作了点考证,补充到初稿中去;并且后来一直坚持士族高低两级之分,追根溯源,实得力于周先生的点拨。

一、专著、文集

1、《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2、《材不材斋文集:中国古代史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

3、《材不材斋文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

4、《材不材斋史学丛稿》,中华书局,2010年。

二、单篇论文

1、《“八王之乱”爆发原因试探》,《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2、《刘裕门第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3、《高昌官府文书杂考》,《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二辑,1983年。

4、《略论晋律的“宽简”与“周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5、《素族、庶族解》,《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6、《关于汉代御史中丞的“出外”、“留中”问题》,《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3年04期。

7、《略论晋律之“儒家化”》,《中国史研究》,1985年02期。

8、《试论东晋后期高级士族之没落及桓玄代晋之性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9、《简评晋武帝在统一全国中的作用》,《文史知识》1985年5期。

10、《评晋武帝的民族政策——兼论匈奴刘猛、鲜卑树机能反晋之性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

11、《晋恭帝之死与宋初政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12、《西汉宰相制度变化的原因》,《历史研究》,1986年02期。

13、《一部别开生面的读史札记——简评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书品》,1986年03期。

14、《从〈宋书·蔡兴宗传〉看封建王朝的“废昏立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15、《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附论古代的人治与法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16、《都督中外诸军事及其性质、作用》,《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7、《“律”字新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18、《魏晋南北朝尚书左丞纠弹职掌考——兼论左丞与御史中丞的分工》,《文史》第32辑,1990年。

19、《关于我国古代的“改法爲律”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20、《关于北魏行台的两个问题》,《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21、《陶渊明田园诗産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北大史学》第1辑,1993年。

22、《评田余庆着〈东晋门阀政治〉》,《历史研究》,1993年01期。

23、《马援的悲剧与汉光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24、《有关〈史记〉崇儒的几个问题》,《国学研究》第二卷,1994年。

25、《有关〈史记〉歌颂汉王朝的几个问题》,《国学研究》第三卷,1995年。

26、《试论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中国通史》第五卷上册,1995年。

27、《〈四书〉传播、流行的社会、历史背景》,《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28、《略论中国封建政权的运行机制》,《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29、《〈史記〉導讀》,《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第2卷,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年。

30、《諸葛亮隱居地贅考》,《諸葛亮躬耕何處——有關史料和考證》,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

31、《试论我国古代吏胥的特殊作用及官、吏制衡机制》,《国学研究》第五卷,1998年。

32、《我与中国古代史》,《学林春秋二编》下册,北京:朝华出版社,1999年。

33、《〈史记〉神农氏、炎帝爲一、爲二说考辨》,《北大史学》第7辑,2000年。

34、《试论我国古代吏胥制度的发展阶段及其形成的原因》,《燕京学报》新9期,2000年。

35、《论八股文取士制不容忽视的一个历史作用》,《求是求真,永葆学术青春》,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36、《正确理解顾炎武八股文取士“败坏人才”说》,《文史知识》,2001年02期。

37、《正确认识和评价八股取士制度》,《国学研究》第九卷,2002年。

37、《试论明代内阁制度的非宰相性质——兼略说明代以前秘书咨询官员权力的特点》,《文史》,2002年03期。

38、《〈梁书·何敬荣传〉“宰相皆文义自逸”句考释》,《国学研究》第十五卷,2005年。

39、《关于魏晋南北朝“弃市”刑为绞刑说》,《黎虎教授古稀纪念中国古代史论丛》,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40、《王荆公诗“作贼”说质疑——试探唐宋及其以前指斥诗歌剽窃的标准问题》,《国学研究》第十八卷,2006年。

41、《评魏晋宋齐“儒教沦歇”及“近世取人,多由文史”说》,《文史》,2006年01期。

42、《董小宛入宫说始于何时——兼略探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的创作意图》,《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3、《铜钲与悬鼓——苏东坡诗一个“出典”的商榷》,《文史》,2007年04期。

44、《古代皇太后“称制”制度存在、延续的基本原因》,《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5、《关于朱熹〈答陈齐仲(书)〉》,《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02期。

46、《戴震的理欲说应该重新评价——试论其对程朱理欲说的歪曲与妄评》,《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47、《史佚非作册逸、尹逸考》,《文史》,2009年01期。

48、《关于〈红楼梦〉研究的几个问题》,《明清论丛》第九辑,2009年。

49、《从“佛狸”的“佛”字注音说起》,《学林漫录》第十七集,2009年。

50、《唐初宰相制度变化原因试探》,《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1、《试论戴震理欲说与其人品的关系》,《北大史学》第15辑,2010年。

52、《〈后汉书·党锢传〉太学生“三万余人”质疑》,《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01期

53、《略论朱熹〈戊申封事〉的特色和宋孝宗的度量》,《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4、《说宰相》,《文史知识》,2012年01期。

55、《“须”义“面毛”辨:试析〈说文解字注〉》,《文史》,2012年03期。

56、《试析关于宋孝宗“憎恨”宋高宗的两条资料》,《中华文史论丛》,2012年04期。

57、《说“涿”——〈三国志·张裕传〉的一个考释》,《北大史学》第17辑,2012年。

58、《说〈史记〉——兼试论司马迁〈史记〉的得名问题》,《田余庆先生九十华诞颂寿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59、《〈兰亭集序〉再议》,《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年04期。

60、《关于王通的〈续六经〉与〈中说〉》,《中华文史论丛》,2015年02期。

61、《东汉士人人数考略》,《北大史学》第19辑,2015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