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花易数教学第06课:后天卦法和太虚心法

  2022-12-08 发布于吉林

图片

第一部分内容——其他常用的八种起卦方法:

我们之前已经学习了时间起卦法、文字起卦法、物数起卦法、声音起卦法(含语言起卦法)、长度起卦法,共六种。江湖上常用的梅花易数起卦法,通常有14种,今天我们统一学习一下。

第七种,人品起卦法:
以人品装上卦,乾为父(老男),坤为母(老女),震为长男,巽为长女,坎为中男,离为中女,艮为少男,兑为少女。
以来人所问的事情为下卦,上下卦的数字加上时辰数之和求动爻。
这就是“人品”的含义,其实这是后天起卦法了, 我们这里先了解一下,讲到原著后面的后天端法时,再详细解读。

第八种:持物起卦法:
以来人的人品为上卦,以来人手中所持之物为下卦(身上/手中较为特别的东西,首饰、手表、发卡等均适用,按五行装卦),上下卦数之和加上时辰数取动爻。
或者以来人持物为上卦,所问事情装下卦,两者之和加时辰数取动爻。

第九种:服色起卦法:
以上衣色为上卦,以下衣色,就是裤子裙子之类的,为下卦,两者之和加时辰数取动爻。
乾一金色,兑二白色,离三红色,震四青色,巽五碧色,坎六黑色,艮七棕色,坤八黄色。

第十种:身体起卦法:
身体部位为上卦,所问事情为下卦,两者之和加时辰数取动爻。
或以人品为上卦,身体部位为下卦,两者之和加时辰数取动爻。
乾一为头,兑二为舌,离三为母,震四为足,巽五为股,坎六为耳,艮七为手,坤八为腹。以“有疑、有动”为原则取卦。

第十一种:方位起卦法:
以人品装上卦,以来人的后天八卦方位直接装下卦,上下卦数和加时辰数之和/6求动爻。
以成卦数定应期,按人的动静占快慢,行走的人则成数除以2,坐着的人则成数乘以2,站立则取成数,作为应验的日期。

第十二种:动物起卦法:
单个动物起上卦,不可以用“群”。常见的对应:马为乾一,羊为兑二,龟为离三,蛇为震四,鸡为巽五,鱼为坎六,狗为艮七,牛为坤八。
可以动物来的方位/当时所处的方位为下卦。上下卦之和+时辰数/6取动爻。
亦可以动物属性为上卦,,以动物叫声为下卦,两卦和数加时辰数取动爻。或可以动物刚出生/买回家的时间起卦(实为时间起卦法)。

第十三种:静物起卦:
不可随意起卦,无疑不卜、无故不占。
不可以江、河、山、石等自然界静物起卦,只能以树木、房屋、桥梁、桌椅等人工制造的静物起卦,以做成、竣工或种植的日期、时刻起卦(实为时间起卦法)。
关于动物占、静物占,原著中有专门讲解,后面我们的课程中讲到“为身边的事物占卜”时也会再次涉及。

第十四种:外应起卦法:
问事之时环境中的动静为外应,比如问事时有树叶飘落,则配震/巽,问事时打雷则配震。以外应装上卦,外应卦数加时辰数为下卦,外应卦数加时辰数求动爻。

第二部分内容——原著占例分析——牡丹占:

此例实际上是时间起卦法。
邵雍前辈于“巳年三月十六日卯时”,和朋友们一起到司马光的家中观赏盛开的牡丹。
有人问道:“牡丹如此之旺,难道也有易数吗?”
邵雍答道:“万物都有易数。而且,因为你问了,我就可以起卦占卜。”(按:无疑不占、不动不占,言语乃动也,此时有疑有动,占卜正当时。)
邵雍前辈起的卦是,巳6,3月,16日,和数25,除8余1,上卦为乾;卯时数4, 时间总数29,除8余5,下卦为巽。本卦是天风姤。总数29除6余5,五爻动,变卦为火风鼎,互卦是重乾(上乾下乾)。本、互、变如下:
☰、☰、☲
☴、☰、☴
断卦:
邵雍前辈看到卦象说:“奇怪了,这牡丹明日午时,会被马所踏毁。”客人们都惊讶不信。结果,第二天午时,果然有两位贵官乘马观赏牡丹,两匹马不知为什么开始互相撕咬,乱跑乱跳,牡丹花全被两匹马踏坏。
邵雍前辈自己在书中解释卦象说,巽木为体卦,被用卦乾金所克,互卦又见到“重乾”,克体卦的单卦很多,体卦了无生意,所以得知牡丹的结局是必然毁坏。乾卦取象为马,互卦有二乾,故为两匹马。应期定为午时,因为变卦的用卦为离,离乃午火之时。
之所以是第二天,因为花期短暂,取“花皆朝夕”之理,所以定在第二天。
这里面还有个问题,我们去看花,起卦也得到二乾,能断为有两匹马来踩花吗?
肯定不能!不一定类似的卦象就是两匹马。
这里面就是“理胜”之道。
邵雍先生当年在现场,他会知道,有可能毁坏牡丹的,结合乾卦的万物类象,只可能是马。而且邵雍那个时代,贵客的访客出行的马车,都是两匹马拉的,所以才会断为两匹。
看完这个案例,再结合之前学过的原著占例,我们其实就可以知道,如果只把本互变给邵雍先生,不告诉他占卜什么,他也没法得出结论。只有知道占卜什么,才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
这就是“理胜”之道,欲行此道,最方便的办法,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根据体用具体代表什么,来形成关于整件事情的“逻辑”,以逻辑来推导事理。

图片

第三部分内容——卦师一脉增加直觉灵感的秘传心法:

此前我们说过,周易是关于性命理气的一门学问,性命理气存于心中但并非随时显现,只有心中寂静澄澈、无牵无挂的时候,性命理气在心中弥漫开来,易理也就随之出现了。这就是先天之易。
当思想开始运作时,各种繁杂信息如同乌云蔽日,灰尘覆盖了镜面心中的先天之易就隐蔽了,变成一片茫然。
那么,怎样才能展现心中的“先天之易”呢?
古时,卦师一脉有自己的内功心法,来启发自心的“先天之易”。按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增加灵感、直觉的修炼方法。
历史上那些大儒圣贤的先知先觉般的灵感和智慧从何而来?都是从静定的功夫中得来。如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圣人气象,须得从静定中开始“存养不息”,如鸡抱卵,如龙养珠,将“天人同冥”的功夫炼至炉火纯青才行。
今天要介绍给大家的这种心法名叫“太虚心法”,起源于儒家的坐忘、心斋等“静坐慎独”的功夫。
对于儒家的静坐慎独,历来很少有专门的书籍介绍,很多朋友甚至不知道儒家还有静坐的方法,因为历代大儒也多采用佛道两家的方法,做为日常修心养性的功夫。大概佛道两家的静坐,诸君都明白其意义,为了“成仙做佛”嘛。
其实儒家认为,“静坐”是“超凡入圣”的必然条件。此后,更要参天地、并日月、赞化育,这样的“同天境界”,还有“性道”与“天道”,全赖功夫行证上得来,绝非观读圣贤书籍就能达到。
儒家的静坐,以清心寡欲为主,以“天人合一”为理想的境界。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心性本来的善根,人人具有,把这个善根保存下来,并不断加以充实,便可积德累行,完成所谓的“圣人之道”。这个“圣人之道”,需知解,更需行证。如不能真正以“天人合一”的圣脉心法去体悟,哪怕将四库全书倒背如流,也只是凡夫境界。
儒家静坐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易经。一己之念,淡泊宁静,逐渐“凝神寂照”,乃至一念不生、一尘不染,直至与“天地冥合”,便可感应万事万物,甚至感应过去未来。
这就叫“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修行到此,应用易经进行占卜时,才能做到推演不同时空之内发生的事情,心中洞明,“如观指掌”。
与佛道两家的盘坐不同,儒家入手的静坐姿势,是平常的正襟危坐,即“端坐”。
这个危坐,讲究坐在方凳上,凳子的高度要保证身体和大腿,以及大腿和小腿,都基本是直角,臀部的后三分之一着凳,会阴部位悬空,两手放在膝盖上。其实这个“坐”姿并不“危”,臀部和两脚成三个支点,不偏不倚非常平稳。摆好这个姿势,身体放松但不松懈,意念沉入小腹中,精神就会迅速宁静下来,非常奇妙。
太虚心法的静坐要诀,在于心定气静。
这般坐在椅子上,表面看似静止,如果心中心猿意马、澎湃不止,体内气血随之奔流不休,这样做来,不仅无益,反而消耗体能。
心中要对天地存有敬意。所谓“敬为德表”,心敬则精神贯注,群魔皆退。心念集中,不能怠驰,否则精神游移恍惚,时时浮出妄想,不能得到安宁自在。
集中,要集中在哪里?要“与虚空同体”。如孟子所说的“收放心”,即“将我心之虚空,存入太空之虚空”。整个过程,纯顺自然,不加任何的注意和勉强。随着静坐功夫渐深,我心与虚空同化,则忘却本体,无我无他,万象俱空。渐渐的,后天气质转为空化,即可“合道返真、回归自性”。
若用儒家的语言来讲,这是“静坐慎独”而至“复本还原”的功夫。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想要通达大道,必须“立其本”。这个“本”是什么?人之本为心,君子之本亦为心。孟子一语概之:“存心养性。”存其本心,养其本性,亦是养人之天心天性。
人与天俱来的本来心性,无不是遵循至善,因此只需“存养”的功夫勿失,不被后天的物欲环境所污染,自可“入于圣地与天合”。这便是太虚心法,乃至儒家“天人合一”的静坐功夫,所共有的真谛了。
谈到具体的静坐要领,儒家的静坐法门其实很多,修定、修观、修止、守中、守一、守仁、存诚……都是。而我们介绍的太虚心法采用修息法。
呼吸之术,为佛道儒乃至瑜伽冥想等各流派的共法。这里面,以道门的法门最多,儒家的最少,通用的只有数种,其余的儒家修息法都是从佛道两家借用来的。
一是心息默数法。或数吸,或数呼。这和道家的“心息相依”是不同的,乃是用数呼吸来收心,使心不外驰、不散乱、不昏沉,能够逐渐静心。
二是心息双依法。类似佛家的随息法,和道家的“心息相依”类似,心依于息,息也依于心,“心息一如”,心乱则息乱,所以要正心正息,逐渐达到“依而不依,不依而依”的“心息双泯”状态,心无心相,息无息相,已达至深定境。
三是心息双止法。比上法更进一层。心与息相依,达到定境,心无动摇,息无出入,心止、息止、脉止、神止……这是“太上无极定境”。
四是心息双复法。继上面的心息双止的无极定境,止而不复,便进入了永恒的寂灭。所以,心息双止,不能彻底终止,要阴极转阳,否极泰来,止极必复,这才是自然之道。
太虚心法按照上面的四种不同层次的呼吸之法,依次深入而驾驭呼吸之道,渐渐达到“天人合一”,与天地“同呼吸、共命运”,这便是“养吾浩然之气”。
太虚心法还有很多说道,篇幅有限,这里便不多说了,诸君能掌握以上那些,好好修持,已是可以借助“天心易道”而“通达圣人”了。
这里可以参修一下庄子说的“心斋”。庄子讲,孔子告诉弟子颜回,你应该把心里的念头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乱想,等到念头归一以后,就用“听”字诀,但要用“心”去听,而不是用耳朵听。再进一步,“神和气两者合而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因为气的本体是“虚”的,只有“道”这样的东西才能和太虚之气结合在一起。功夫做到“心如太虚”一样,就算是心斋。
太虚心法,心如太虚。太虚者,道也。用道家的话来说,这叫神守虚无,而“先天一气来自虚无”,与先天一气(也叫太虚之气)合二为一的功夫才是真正的先天大道(道家也称这个功夫为“心如太极”)。用佛家的话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是心如太虚,才是吾人的本来面目。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