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阳性密接者的发声,防疫常态化下如何保障我们的基础生活?

 策渡健康 2022-12-08 发布于安徽

大家好,我是林;

新公众号终于以健康的话题和大家见面了;
目前我本人是被集中隔离在合肥酒店的46楼,因为是核心密接,隔离过去7天,体温正常,核酸正常,物资正常,饮食正常,起居正常,精神正常;
这也是我第一次离病毒这么近;
请各位先放心,即时有任何感染问题,积极配合治疗即可;
以上是我昨天写的,今天我已经安全转到居家隔离中,一切安好;
那么问题来了,第一次听说核心密接;
什么是核心密接?
核心密接是指同新冠患者直接接触的人;
密接是指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
据了解,在合肥时空伴随者也被隔离到了酒店,一个朋友当前正是这种情况;
我的隔离原因是源于疫情的手“伸”进了学校,我家孩子和阳性确诊有过同一空间接触,随之而来的是学校先通知居家不允许外出,再是通知收拾行李前往酒店隔离;
公交车上,位置上是孩子,站着的是家长,没有防护服;
有没有风险?
有!
这种隔离动作的意义是什么?
是保障有感染风险的人不再导致没有感染风险的人感染,直接把有可能新冠感染的人,先做到统一隔绝;
这么做的目的,是避免社会面发生更大面积的传播;
迅速反应有没有?
是有的;
精准防控落实了没?
我认为没有;
因为迅速反应,提升了隔离效率,一个公交车拉走,就不能保障有感染风险的名单人员,在这个运输过程中聚集的环境里产不产生二次交叉感染;
也就是我本来在第一次密接中是没有被感染的,只是存在感染风险,现在把有风险的人都拉在一起,只要其中有一个携带了病毒,那么也加大了风险人与风险人之间的交叉感染概率;
与外界隔绝,保障的是社会面的安全,
那隔离面的安全,有没有解决办法?
有;
穿防护服,降低交叉感染概率;
但是我这次就没有穿,一是我自己没有准备,二是也没有任何单位提供。
所以这里我是强烈建议自备防护服的,即时是没有任何单位提供,最起码自己有准备,也就降低了密接与密接之间的二次感染确诊风险,也是一种对别人和自己的负责。
否则社会面是相对安全了,但是隔离这一刻就将以隔离面积交叉感染风险为代价上升为个人感染概率加强的悲剧;
还好,我总觉得是我运气好,没有防护服,也没有确诊感染;
国家有国家的安排;
到了地方,也会有地方的安排;
对错功过不由我们讨论,我们应该普及更多的细节解决方案,帮助社会面管理优化流程,减少感染发生。
任何决策必然有舍有得;
大家必须要做到一个共有认知和意识,那就是自己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把个人做好防护,做好应对准备,做好自救措施,做好防疫心理建设,放在第一位,不恐慌,不依赖,也不报侥幸心理。
这也是我经历过才意识到有必要传播的细节;
为什么?
因为作为普通公民,你无权不配合防疫,甚至等不来及时的第三方物资,也接受不到透明时效的信息;
但是;
你有办法推演,预防,提前设计应急预案,不被动依赖任何第三方,积极主动去做好充足准备,从而面对病毒的靠近,不消耗过度的情绪,理性客观从容的面对。
为什么要传播人人都要具备这种认知?
要从什么是疫情常态化管理聊起;
什么是是疫情常态化管理?
第一重含义:疫情常态化的意思是疫情会长久的与人类共存。
第二重含义:防疫政策的常态化,防控措施与日常的生产、人民生活相结合,涉及到了广泛的生活工作学习的维度;
我们的社会治理、社会管理,需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调整、改革、完善,需要把健康理念融入社会管理的各项规划、纳入所有的公共政策之中,流程化,规范化,生活化,情景化,动态化。
第三重含义:管理的常态,管理意味着约束,而且是他约,他约意味着自上而下,自上而下意味着信息差;
这里面的信息差会非常依赖管理面的落地意识和隔离资源挤兑情况;
为什么新闻每天都第一时间通报防疫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和不足?
是为了打通最后一米信息差。
知情权,避免社会面恐慌。
解释说明,是公信力必要举措;
服务保障,是直面解决问题;
集中隔离人员的信息差要不要打通?
要!
由于集中隔离这件事情涉及到社区管委会,物业,酒店,等多方协作性,谁具体来承担信息公开化工作?谁是责任人?谁负责解释说明?谁普及隔离流程?谁安抚民众?
防疫新二十条里,加强封控隔离人员服务保障,心理疏导。
发生较多人员滞留的地方,要专门制定疏解方案,出发地与目的地加强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
说明要各地在二十条的基础上优化细节流程;
有多少本分执行,有多少大打折扣,又有多少主动创优?
落实快管,快查,更多的是向上交代,无视快解,(解释解决)就是对下没有交代;
以上,这才是常态化防疫,常态化疫情,国与民之间,双相攻克时艰,真正要传播普及的核心。
这些核心都是根据第九版防疫方案和新二十条外加我的经历提炼出来的,我吃过的苦,就不想再有更多的人去吃。
我要隔离多少天?
问了;
不知道。
能不能说不去?
不能。
我知道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关注在疫情中,偶尔不能自拔,因为被影响了生活,我能感同身受其中的乏力与无助;
情绪无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化悲愤为动力,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这也是我写文章的初衷。
我只是希望,我的孩子生存环境能得以改善。
到现在为止,也是有很多好消息值得关注的;
例如:
有地方开始使用抗原试纸,居家自行隔离,自行检查,自行对结果负责;
有地方开始针对上网课的学生和居家不外出的老人停止核酸检测;
也有地方开始严查严格打击利益集团;
开始有更多的官方媒体开始站在老百姓的立场发声;
原则上我不想写集体隔离的过程,不抵制任何人,不批判谁,不写积郁的情绪,更不想消费防疫;
如果千篇一律的官方体通告看了仿佛如同没看,如果你找不出到底哪个部门说一句这事我负责,也不要惊讶,因为这些都是停留在旁观者的学术理论基础上的创作,又或者是防疫事态挤兑,资源匹配不适,我始终还愿意相信流程尚待优化。
经历隔离,我希望大家意识到一个最能解决问题的心态,就是自己率先落实防疫治疗第九版和防疫新二十条;
详细见这两篇:
科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及诊疗方案
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
防疫新二十条,极简版重点来了!
而不是依赖任何第三方路径;
也不是再遇到封控,听我的邻居说,没有饭菜吃,而是自己原本准备的物资就可以应对两周的居家隔离生活;
或者被通知集中隔离的时候,就像拿起待产包一起轻松面对。
道德审判更多的是一种自省,而非他律。
在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除了要考虑如何保障基础收入,用什么样的认知文化应对,更重要的就是需要考虑充分准备什么,才能真正应对这场全民危机。
我想很多家长和我一样,之所以关注防疫,是因为你们心中都有想要保护的人,可能是孩子,也可能是父母,如果是一个人,好像也就好办了很多。
准备物资的目的是什么?
答:是为了应急。
让自己被迫不能与外界接触的情况下,自给自足;
准备充分物资的宗旨是什么?
防饿、防冻、防生病、防就地封控、防集中隔离、防心态不好、防脾气暴躁、防过度过激、防熬夜过劳:
加强我们自身的掌控力,如果有一天谁也不能信了,我们还可以信自己。
对于不可控的事情保持乐观,对于可控的事情保持谨慎。
防疫管理常态化下如何具体防饿、防冻、防生病、防就地封控、防集中隔离、防心态不好、防脾气暴躁、防过度过激、防熬夜过劳?
  1. 防饿:准备好15天的蔬菜肉类物资储备,大米油粮储备三个月的,应急便捷矿泉水,应急面包,应急方便零食,加强急救食品储备。

  2. 防冻:一般居家隔离,暖气空调是不会觉得受冻的,但是如果要被隔离,在路上和酒店里,要以穿厚衣服为准,热了可以脱,如果没有防冻意识,酒店内不开空调,隔离期限长,很容易感冒。

  3. 防生病:根据防疫第九版储备感冒药,消炎药,呼吸道药,退烧药,肠胃药,VC,维生素B,儿童用药,老人用药,加强急救药品和医疗设备的储备。

  4. 防就地封控:办公室电脑,不要关,万一办公室去不了了,只要没有关电脑也有办法远程操控;

  5. 防集中隔离:以防被集中隔离,可提前备好隔离包,包含防饿,防冻,防生病等备好物品,隔离包内最好放一本书,一个平板或走的时候带上电脑,转移注意力。

  6. 防心态不好:早面对,早配合,早自由,消耗不如蓄力;对于个人而言,这个冬天应继续做好各种防疫措施,比如戴好口罩、勤洗手,这些物理防控措施始终有效。另外,还没接种加强针的应尽快接种,家中适当储备一些必要的药物,保护好自己和家人才是最重要的事。

  7. 防过度过激:

目前,整个大环境不是很好,很明显感觉到社会的戾气上升,所以我们在外面跟人沟通的时候,不要随便起冲突,尤其是陌生人。
因为你不知道,这个人身上上一秒经历了什么,下一秒会不会发泄在你身上,能谦让的就多谦让一下别人,莫要口嗨,争一时之气,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平安。
因为疫情,底层失业,中层亏损,老板破产,买房的断供,炒股的腰斩,开店的关门,物流的停运,都憋着一肚子气不知道找哪个出口撒气;
所以,越是环境不好,越要温和;
出门在外脾气好一点,坐公交不要和陌生人吵架,开车不要插队加塞,回小区也别跟保安干架,踩到路人脚也要第一时间说一声对不起;
因为你真的不知道对方的压力和承受力是否已经到了临界点,随便一根稻草也能压垮他。
一言不合,你就成了那根稻草,不划算。
我能想到的唯一觉醒,不是无脑,不是逃避,是从本质根据生存环境改变自我;
是真正到了考核广积累,高筑墙,修长河,面对危机时,不慌乱,不抱怨,不悲愤,保存精力,度过寒冬的时候了。
浙江宣称:是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想要的真相,何尝又不是源于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如何保障我们的基础生活?
以上不一定适用所有人,纯属个人经验总结和观点表达;
希望对你有用,哪怕其中一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