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老掌故——四官殿与四官殿码头

 空谷罗汉 2022-12-08 发布于湖北

叶国炎

清朝顺治(1644 ~ 1661) 年间,在瞿岳恒(汉阳县人)的主持下,在原汉口黄陂街(现为大兴路)下段东侧(现和平里)附近的街市内兴建了一座殿堂,取名为四官殿。

何谓“四官”呢?即天、地、水、火“四官"。这是一座道教的堂观,它重修于康熙六年(1667), 附近有一条街道因此而取名为四官殿正街。当时的汉阳府在汉口镇设有同知署,比县知事官品高一等。同知署办公机构就设在四官殿,处理全镇的行政管理工作。原曾设在汉阳的巡检司署,后来也移在四官殿办公。汉阳学士熊伯龙为四官殿书有碑文。因这里交通方便,人烟稠密,商贾云集,但其房屋建筑大都是板房茅棚,很容易引起火灾,居民终日惶恐不安。当时守宪程某下令将茅棚板房一律拆除改为砖瓦结构。然而康熙二十六年(1687) 一场火终于将殿堂烧毁,之后又重建。辛亥革命时期,黄兴(克强)来汉亲自指挥作战,总司令部就设在汉口满春茶园内。此时武汉的革命军民遭到了清军的疯狂反扑。清军第一军统领冯国璋下令纵火,除租界和大智门以东及大智门总站附近的房屋得以幸免外,其他市区内的房屋包括四官殿、原黄陂街等地全部化为灰炵,但四官殿的名字却沿用至今。

汉口风俗,据《汉口小志》记载:“自小除以来,各家锣鼓喧天至今益盛,谓之闹年。无锣鼓者亦击诸响器。谚语云:正月半,敲铁罐, "。“入夜燃灯点烛祀天地家神。自正月十一日起至十七八日,家家挂灯结彩,小儿各买花灯一具燃点竞赛以为乐,谓之试灯。四官殿与现硚口区的存仁巷等处就是当时灯市的集场,这里有许多竹扎纸糊的鱼、马、鸟、虾、兔等花灯,各式各样,五彩缤纷。有趣的是一盏盏花灯都摇头摆尾,玲珑精巧,卖灯人不呼灯名,只是高喊:”活的,活的!”以此招徕顾客。久而久之,人们便将”活的,活的”与灯市集散地点四官殿等同起来。而且还逐渐成为武汉地区一句有名的歇后语:”四官殿的东西——活的"。

《汉口丛谈》中也有诗云:"上元将近月波澄,人集江头语沸腾。竹马鳌山争上市,梅花风里卖春灯"。这就是四官殿当时灯市热闹场面的一幅真实写照。

这一带附近江边有一码头,因四官殿而得名。清代道光年间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中就有"廿里长街八码头”的诗句。这码头是:宗三庙、五显庙、老官庙、沈家庙、集稼嘴(又称接驾嘴)、柯家码头、龙王庙和四官殿。前面7 个码头均在汉水北岸沿线,而四官殿码头是汉口通向武昌的津渡口岸。当年孙中山先生应当时副总统、湖北都督黎元洪的邀请,在1912 年4 月9 日从上海乘“联鲸" 、"湖鸭”两艘轮船来汉,首先抵达的就是在四官殿码头。在此恭候迎接的是第二镇统制王国华、第四镇统制蔡汉卿等人。与此同时,黎元洪率领文武官员和各界人士,正在蛇山脚下、汉阳门前,则引颈遥望对岸,等待着孙中山先生的到来。

弹指一挥间,70 多年后的四官殿及其码头,已是一派繁华的景象。每天有3 班轮船往返阳逻、纱帽、龙口、金口等地。客运量每天2 000 多人次,节假日达4 000 多人次。在这附近,成排的高楼代替了昔日的茅屋草棚,泥汴窄狭的巷道已变成宽畅平坦的通衢大道。在码头停泊和江面游飞的轮船,均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制造的,显示出我国的造船工业已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四官殿和四官殿码头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一个缩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