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击的镰刀——一段脚踏实地的农耕史诗

 supermbt 2022-12-08 发布于江苏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爱上'狼文化',言必称狼性,以此标榜进取之心,彰显强悍本色。诚然,在我们父辈的记忆中,狼背了不少黑锅,如今得以重塑正身,也算是沉冤昭雪了。

文章图片1

人狼共舞

小时候,我很喜欢动物,特别是食肉类猛兽,而那些关于狼的故事,无疑是我最感兴趣的。故事中的狼,有情有义,是知恩图报的义兽,经常在人类遭遇险情时挺身而出,凭借其智慧和勇敢搭救人类。我还曾试图用自己稚嫩的语言把这些故事讲给大人听,以期纠正他们对狼的偏见。

多年后,我得知《狼图腾》出版了,便买了一本,彻夜拜读——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部真正读完了的小说。然而,驱使我读完它的动力,并非其情节,而是其论点:游牧者是狼,强悍、进取;农耕者是羊,软弱、保守。

虽然我不是农民,但我了解历史,更熟悉军事,这种狼羊之辨,无疑与我已有的知识发生了矛盾,因为透过深邃的时空,我能看见无数把镰刀在挥舞,那是一段农耕民族的壮丽史诗……

史诗的缘起

公元前216年8月2日那个闷热的下午,对西西里半岛上被围困的罗马军团士兵而言,身边空间逼仄,难以移动;脚下立锥无地,唯有战死。对面,一代名将汉尼拔正指挥着各族雇佣军从两翼完成对罗马军团的合围——来自伊比利亚半岛和北非游牧部落的骑兵们化身铁钳的两刃,无情地向罗马人剪去。而汉尼拔本人,正亲率高卢步兵们,且战且退,在硬扛罗马盾墙的同时,把后者引向陷阱的中央。

文章图片2

在锋线上与高卢步兵酣战的军团士兵们,此刻全然不知自己已经踏入陷阱的中央

文章图片3

汉尼拔的战术被后世称为“坎尼模式”

傍晚过后,战场归于沉寂。斜阳初下,幸存的游牧骑兵们惊魂甫定,他们终于摧毁了罗马军团,用自己最不喜欢的方式——近身肉搏。在那个没有马镫和集权的年代,迦太基的游牧者们偏爱远程骑射,除非遇到汉尼拔这种极具领导力的统帅,在其强制命令和身先士卒的带动之下,他们才会谨慎地尝试近战。

文章图片4

在没有马镫的年代里,冲击骑兵是高危兵种

肉搏战中,迦太基人极其挑食,这些又臭又硬的西西里自耕农,是他们最不想啃的骨头,后者以服从和坚韧著称于世,即使置身死地,也依旧保持严整的方阵,直到最后一个战士倒下。这些自耕农把自己叫做'公民',在当时,这是一个令迦太基人无法理解的概念。七十年后,阵亡公民的后代们重建了罗马军团,以'公民兵'的身份挥舞起复仇的镰刀,灭亡了整个迦太基。但是此刻,在这个叫做'坎尼'的地方,正忙着打扫战场的迦太基人还预见不到末日的临近。

文章图片5

“又臭又硬”的自耕农军团,最终平定了整个环地中海地区

东方的重奏

此时,在北半球另一端,四百毫米等降雨线以南的农耕地区,秦帝国完成了统一,如日中天,这得益于他们那套和罗马'公民'制度异曲同工的'耕战'制度,这套制度粉碎了阶级跃迁的壁垒,竖起了通往爵胄世界的阶梯,农家子弟的积极性被空前地调动起来,通过自身努力,每个人都有改变命运的可能。

文章图片6

军功爵制,是农家子弟奋勇进击的保障

但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曾经分裂的农耕地区统一了,过去分段的长城也连成线了,塞北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们却再也坐不住了。统一的秦帝国平息了战事,关紧了贸易的大门,草原部落很难再用战马去和中原换粮食了,但他们自己又不能产粮,因为在四百毫米等降雨线以北的地区,种地会亏本,只有畜牧才能维持生计。

光是喝马奶、吃羊肉,蛋白质是够用了,碳水也能保证,但缺乏纤维素呀。长此以往,大人倒是能坚持,小孩怎么办?没办法,既然不能贸易,那就只有硬抢了。但在'最大邓巴数'的限制下,每个草原部落的人数只能维持在150以内,根本抢不来多少粮食,日子依旧不好过。就像几只营养不良的病狼去骚扰一头正值壮年的非洲象,分散的部落根本不是秦帝国的对手,怎么办?

文章图片7

为了抗衡大一统的秦帝国,匈奴人不得不建立起自己的帝国

各自为战不行,那就只有统一了。于是,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们组建了自己的巨人——匈奴帝国。

和迦太基人一样,匈奴人也是偏爱骑射,讨厌肉搏;和罗马军团一样,秦军步兵也是农民出身,守纪、顽强,喜欢结成方阵,竖起盾墙,用远程投射武器撕烂对面的阵线,然后派出近战部队彻底摧毁敌人,像用镰刀割麦子一样去收割人头。

文章图片8

镰刀换成短剑,麦子换做人头

于是问题来了——两家打不到一块去。匈奴骑兵人数少,跑得快,秦军步兵找不着,找着了又追不上;秦军步兵防得严,人数多,匈奴骑兵啃不动,啃动了又吃不下。

不过这个问题很快就不用秦国人操心了。

因为精锐部队全在边疆死磕外敌(不仅是匈奴),家里着火了却没人救,秦国很快就灭亡了,烫手的山芋扔给了新兴的汉帝国。这期间,匈奴也没闲着,趁着中原内乱,他们乘机做大,新任单于雄才大略,麾下'控弦四十万',今非昔比。

战端再起

中原的新皇帝叫刘邦,能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中最终胜出,此人也是一代豪杰,所以他根本没把匈奴放在眼里,建国伊始即兵发塞北,不料却在今天山西境内的白登山地区被匈奴联军死死围住,身陷绝境。但汉高祖不是明英宗,汉军也不是明京营,所以白登山之围没有成为提前上演的'土木堡之变'。四十万草原联军,面对结阵固防的中原军队,虽然围得住,但是啃不动,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的增援部队前来救驾,双方形成对峙局面,最终不得不以外交手段罢兵了事。

文章图片9

白登之战,带给汉军全新的观念冲击

纵然身经百战,但这种阵仗,刘邦还是头一次遇到,好在他早年经过市井历练,心理强大,这点挫折还不至于让他一蹶不振,但是游牧骑兵强大的机动能力和高度的不可捉摸性,还是给了他全新的观念冲击。刘邦麾下的汉朝军队是由庄稼汉组成的,服从意识强,也足够吃苦耐劳,但是面对擅长骑射游击的新敌人,他们陷入了同罗马军团相似的困境。

文章图片10

游牧骑兵拥有强大的机动性和后勤自给能力

文章图片11

罗马军团也面临着和汉军相似的困境

既然打不过,那就只能谈了。谈判就得讲条件,草原需要的无非是来自中原的农产品,至于铁器,他们早已用武力打通了西域的商路,并不完全依赖中原。只要能用贸易解决的问题,没人会诉诸战争,但毕竟武力的天平倾向草原,所以中原这头得添上额外的砝码,才能维持局面的平衡。

这些额外的砝码中,有一项叫做'和亲'。

文章图片12

汉匈和亲

后世的一些人,诟病汉初和亲的外交政策向来不遗余力,他们标榜'用男人的方式解决问题,怎能牺牲女人换和平'?而小说《狼图腾》,干脆把农耕民族的隐忍同软弱可欺的绵羊形象联系在了一起,对游牧民族,则冠之以'狼'的头衔。

在古代,游牧骑兵确实具备狼的特点:狡诈、坚忍、出其不意、攻势凌厉,但把农耕民族的军队比作羊是不恰当的,因为缩头的不一定就是委曲求全的乌龟,也可能是蓄势待发的毒蛇。

奋起反击

汉世宗刘彻,高祖刘邦的曾孙,西汉的第七位皇帝,后世以'汉武大帝'闻名,他在位期间,主持了对匈奴的反击作战,用武力把天平压回了汉朝一边。

后世皆知汉朝反击匈奴靠的是骑兵,并称其为'用敌人的方式打败敌人',听起来很提气,就连向来独宠游牧的《狼图腾》也对这段历史大加赞许,书中的说法是'以骑射对骑射'。

这么说就太草率了。

弓马骑射,毕竟是游牧者们的看家本领,汉军将士多是农民出身,不可能一夜之间全部化身李广。虽然在战争后期,大批匈奴裔士兵归附了汉军,但两边的主力毕竟还是原来的班底,用'骑射对骑射'的办法,汉军是不可能把匈奴赶回漠北的。

文章图片13

弓马骑射,在汉军中只是少数派

实际上,汉军骑兵采用的战术,借用电影《投名状》的经典台词,叫做'豁出去,破他的箭阵;贴上去,跟他斗狠'。前文讲过,那是一个没有马镫的时代,骑兵在马上并不安稳,只要有条件远远地放箭,他们就不会贸然冲阵,因为那太危险了。特别是对于游牧骑兵,情形就更是如此:打仗本就是为了抢东西,没必要玩命,况且将领也没有绝对权威驱使部下去拼命,所以早期匈奴人作战都是'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而同时期的中原就不同了,中央集权已经建立,军队中上下级观念很强,将领有权命令部下投入危险的肉搏作战;另一方面,承袭自秦朝的军功制度也激励着士兵们深入险境,舍命搏杀。

文章图片14

甘肃武威出土的西汉骑兵俑,注意它们脚下并没有马镫

那么,可否把步兵的肉搏传统移植到骑兵身上呢?汉军中的有识之士动了这个念头。既然骑射不是匈奴人的对手,步兵又追不上人家骑兵,那想赢就只有这一个办法了。不过匈奴人是不会原地不动,等着你去戳他的,你得把他们逼到死胡同里才行,可草原上一片空旷,很难找到适合截击的地形,怎么办?

文章图片15

近身肉搏,是汉军用来克制匈奴骑射战术的办法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虽然草原上没有死胡同,但是可以变通——趁敌人跑不动的时候,突然冲上去暴锤,最好还是在黑天。

农业社会有农忙、农闲的生产周期,草原畜牧业也是如此。每年冬末到次年春季,是牲畜集中产崽的季节,牧民都很忙,壮劳力都被绑在牧场,无法从军,加之刚刚越冬,马匹的体力也很差,综合来看,这正是匈奴军队一年中动员能力最差的时段。于是汉朝抓住这一规律,在公元前124年的春天,调集兵马,分三路出击塞北,其中车骑将军卫青统率三万骑兵担任正面主攻,他的目标是匈奴的重要人物——右贤王。

文章图片16

汉军选择在春季出击草原,胜算更大

虽然在此前的交手中,汉匈两军互有胜负,但在自己的主场,右贤王还是很有自信的。得知汉军出塞的情报后,他并未过度警觉,仗着王庭深居漠南的地利,依旧夜夜笙欢,丝毫不把汉军放在眼里。

但此次前来的汉军,与以往不太一样,他们的将军卫青带来了全新的战术——冲击肉搏。凭借自己在军中的威望,他很有信心把这套战术贯彻到底,就像一百年前的名将汉尼拔那样,他有能力指挥部下投入这种危险的作战,而且自己也会带头冲锋。

文章图片17

骑兵指挥官必须和部队一同前进,靠前指挥

在卫青周密的调配下,汉军主力分批迂回,绕过匈奴前哨,趁夜合围了右贤王庭。卫青把三万骑兵分成四部分,大部队负责封锁外围,其余三路尽选精锐,在三个方向上占据攻击位置,准备直扑王庭,他自己则亲率其中一路,担任主攻。

夜空沉寂,月色暗哑,卫青的身边围绕着汉帝国最矫健的战士。这些昔日的庄稼汉,此刻正把沉重的长戟斜靠在肩窝上,长戟的外形很像锄头,也像镰刀,但此刻他们不是身处家乡的田埂,而是跟随着他们信赖的将军,骑马来到了陌生的草原。

文章图片18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夜色中,看不清指挥旗的方向,只能用号角协调进攻的节奏,但汉军骑兵们早已在漫长的征途中达成了默契的心流,马蹄声踏着进攻的鼓点,伴着浑阔的军号,凄厉而沉浊,奏响了匈奴大军的起床号。

文章图片19

发起冲击的汉军骑兵部队

睡眼惺忪的匈奴士兵们不知自己是否仍在梦中:只见模糊的地平线上,汉军骑兵恐怖的身影逐渐清晰,他们横执长戟,撕碎一切阻挡在攻击路线上的障碍,无论帐篷还是活物,遇者立碎。匈奴军官们明白,在这么近的距离上,骑射的优势荡然无存,只能硬着头皮与敌肉搏。与此同时,他们拼凑起一支敢死队,掩护着右贤王和妃子狼狈突围。

文章图片20

击破右贤王庭

右贤王逃脱了,但右贤王庭被汉军彻底摧毁,十几个裨王被俘,在卫青的马前跪作一排,他们身后,是同样沦为俘虏的一万五千名匈人和成千上万的牲畜。

新战术大获全胜,总指挥卫青官拜大将军,统领整个汉军,奏响了全面反击的战歌。随着汉朝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很多匈奴人也望风归附,加入了汉军。从此,要冲击有冲击,要骑射有骑射,复仇的镰刀横扫塞北草原,没落的匈奴王朝远遁漠北。

文章图片21

冲击骑射,双锋并举

农耕民族一路进击,帝国疆域持续扩展,于是便有了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上看到的那些辽阔版图。然而历史上,这些版图的极盛状态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还是要缩回长城以南,因为古代农耕民族的扩张始终受制于一个极限:四百毫米等降雨线。这条线和长城大致重合,以它为界,北方适合游牧,南方适合农耕,所有越过这条线的人,都逃不过身份转换的必然:游牧者迁入中原,自然会选择定居和农耕;农耕者进入草原,便只能选择迁徙和放牧。

文章图片22

鼎盛时期的汉帝国,其疆域已濒临农耕区域的扩张极限

文章图片23

唐帝国维持其全盛疆域的时间非常短暂

文章图片24

明帝国对东北和吐蕃的统治也并不稳固

文章图片25

最粗的一条就是400毫米等降雨线

终章

所以狼和羊之间真的有一条清晰的边界吗?冷兵器时代,游牧骑兵拥有地球上最强的武力,但相比于肉搏,他们更喜欢骑射,相比于战争,他们更热爱贸易;农耕民族坐拥肥沃的土地,但黄河会决口,匈奴会入侵,这两个周期性的生存危机让他们团结在一起,近身肉搏,力拼强敌。没有天生的好战,也没有天生的软弱,所有人都只不过在寻求最为经济的生存方式,让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达到最佳的平衡,至于战争——不过是在回归边际平衡的过程中,偶尔出现的插曲之一。

正如刘慈欣在其小说《三体》中指出的:宇宙中,生存才是所有文明的第一需求。

文章图片26

战争,并不是必然的选择

巧合的是,和《狼图腾》类似,《三体》中的很多概念,也被鸡汤营销者们给玩坏了,他们言必称'降维打击',言必称'黑暗森林'。究竟何时起,我们开始沉迷于概念标榜,以此来麻痹自己?

我想,隐藏在'泛狼'文化背后的,是人们对真实问题的回避。

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电视机里,一旦有某国在回应国际摩擦时,发出了强硬表态,就会有人叫好:'看看人家,多强硬,大国就该这样。'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对于本国具体的腐败问题和经济困局,那些'强硬的大国'向来一筹莫展,无能为力。

难道这种浮于表面的'强硬'就是你想要的“狼性”?

再强硬的表态,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再低调的行动,也胜过无休无止的价值争论。中国人崇尚的'实事求是',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智慧、最强悍的立世心法,所以别再沉迷于那些空有热血的概念标榜了,行动起来,直面问题,像历史上的农耕民族那样脚踏实地吧。

文章图片27

脚踏实地,一路进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