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炼油塔林先模传,(三)报告文学 :宝剑锋从磨砺出,作者:陈伟健

 茂名阿峰 2022-12-08 发布于广东


报告文学 :宝剑锋从磨砺出

作者:陈伟健



在步入人生与社会的第一站,他选择了茂名

要不是笔者与他相处多年,是很难相信这个中等个子、身形瘦削、举止温文尔雅的年青人,就是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视事业如生命的李永林。

李永林是茂名石化炼油厂制氢车间的工艺员。工作五年来,他坚持以科学技术为指南,并自始至终深人现场,攻克了制氢生产技术上的一个又一个难关,先后取得技术革新成果9项,创经济效益936万元。1993年被公司择优晋升为工程师。

1990年毕业于全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的李永林,是清华大学为数不多的双料学士。当时茂名三十万吨乙烯正处于密锣紧鼓的筹建阶段,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他得知这个信息后,毅然选择了这个能锻炼人的全国年加工能力最大的炼油企业--茂名石化公司。

由于种种原因,李永林并没有去乙烯,而是留在炼油厂制氢车间,一干就是五年多。

其实,以李永林的个人能力和计算机水平,在深圳、珠海等地谋一份高薪职业并不是件难事,朋友们和同学们也劝过他。可是他选择了茂名,选择了这个全国最大的炼油厂。他认为,这个原油加工能力850万吨/年的炼油大企业,在生产管理、技术革新和节能降耗等方面就有着巨大的潜力,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事实上,他做到了。



初生之犊不畏虎

南、北制氢装置原设计生产能力为每套20000m3/h工业氢。1982年底投产,氢气供加氢裂化及第一套加氢精制等装置使用,氢气供需基本平衡。

1991年7月,第二套加氢装置(40万吨/年柴油加氢)要投产,需氢气6000-8000m3/h ,使全厂氢气出现需大于供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制氢车间领导从全局利益出发,早在1991年2月份提出了“扩大装置生产能力,把产氢能力提高25%”的设想,即把工业氢产量提高到25000m3/h ,这样,南、北两套制氢装置就可以多生产氢气10000m 3/h,从而避免了再建一套制氢装置,节省几千万元的投资及一套装置的生产管理人员,达到少投入高产出的目的。

在风光明媚的阳春三月,车间领导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首先要进行工艺计算,对全装置的工艺过程重新进行核算,这个任务交给谁呢?当时的车间主任罗志流把目光落在还在倒班的李永林身上,显然,这项工作非他莫属了。

凭着深厚的化学工程理论知识和半年多的生产一线操作实践经验,李永林开始了大量的、细致的工艺过程计算。对调节阀的流量、泵叶轮的大小、反应器内气体的空速等是否能满足扩大生产的要求作一一的核算。要知道,对全装置的工艺过程重新进行核算,这里面的工作量有多大?干过工程设计和工艺技术的人心里都清楚,而且时间较紧,李永林能按时完成任务吗?同事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早在大学搞毕业设计时,李永林的工作热情是出了名的,连带他搞设计的导师都怜爱地评价:“小李将来肯定是个工作狂”。正是凭着这股韧劲,李永林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准确无误地把全装置的工艺过程全部核算了一遍,为装置扩大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可靠的理论依据,从而使车间能准确抓住装置的薄弱环节,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最终使扩大生产能力的试验获得成功。

装置生产能力提高25%后,两套制氢可多生产氢气10000m3/h,完全能满足全厂加氢装置的用氢要求。4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投产后,每天可为公司增收120万元,而要完善25000m 3/h氢气的生产仅需花费100多万元的投资,而且扩大产量后装置的能耗将降到历史最好水平,如此喜人的成果,当然少不了李永林一份功劳。

在车间领导和同事们的赞扬声中,李永林又默默地把目光投到了车间那台电脑上。他认为,车间的各种管理手段和工作手段都比较落后,这与九十年代大企业的现代化生产管理是很不相适应的。

“向现代化管理要效益”!李永林心里暗下决心。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先后自学了《DBASE Ⅲ编程技巧与应用》、《电子计算机 C 语言及其编程》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书籍,采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FOXBASE 和 FORTRAN 两种语言结台,对制氢车间管理手段和工作手段进行编程工作。由于程序庞大、设计时间长,而且作为一名装置的工艺员,正常的工艺管理工作不能丢掉,额外的工作重担让李永林又一次开始了脑子和身体的“满负荷”运转。由于电脑在车间里,车间就成了他加班加点的“长驻办事处”,经常是吃完晚饭后又匆匆赶入车间,一坐在电脑前,就“两耳不闻窗外事',更不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一个包括工艺、设备、统计、人事、工资、奖金等的车间管理及生产管理软件——《炼油厂制氢车间信息管理系统》顺利完成并于1992年5月通过公司鉴定,增效20万元/年。

历尽苦寒者终于闻到了梅花的芳香。

从满身书卷味的天之骄子到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代生产管理者,李永林迈出了艰难而又可喜的一步。

但李永林心中很清楚,今后的路还很长。




衣带渐宽终不悔

机遇永远钟情于那些孜孜不倦的追求者。

阿基米德曾说过:“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李永林并不打算去撬动什么地球,但他有自己的想法:“给我一个机会,我将会大显身手!'

机会终于来了。

1994年1月25日,对李永林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当时李永林正全身心投入到南制氢装置生产标定工作中,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传到了制氢车间办公室,是顾望平副厂长沉稳而有力的声音:“请你马上到厂里开会!”

李永林心里“咯噔”一下,隐隐产生了某种預感。“可南套制氢正在标定,我离不开啊!”

“这里的人都在等你,还是来一趟吧,工作先交给别人!'语气坚定,不容多谈,李永林感到了事情的紧迫性。

“好吧,我马上到!”

在这次会议中,李永林第一次听到了“ Distribut - ed control system ”--集散控制系统(简称 DCS )。

DCS 是七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型控制系统。它融合了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转换技术、通信技术和图形显示技术,利用它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集中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

制氢装置要将原来的电Ⅲ型仪表改为 DCS ,由于这个决定来得突然,李永林心里没有多少准备。

本来,1994年底制氢装置的大修计划并没有要求上 DCS ,上级领导考虑到制氢装置与加氢裂化装置配套,加氢裂化装置要上,制氢装置也应该上。说干就干。1994年4月,由茂石化设计院、计算机中心、炼油厂开发室和仪表车间组成的工作小组正式成立。李永林作为制氢装置代表,负责向工作小组提供现场一次仪表的改造参数,包括调节阀的最大、最小流量、正常流量和调节阀所需材质、规格、介质、温度、压力等。

转眼已到1994年7月底,由公司副总工程师吴德俊带队,李永林随小组飞赴新加坡进行为期八个星期的学习和培训。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缩短了国与国的空间距离,巨大的波音757降落到这个风景迷人、人杰地灵的神圣国度,望着霓虹灯闪烁,万家灯火,李永林感慨万千,不敢相信自己身处异国并将在这里学习与生活。第二天,他们就坐在黑板面前,投入了紧张有序的学习之中。时间对他们来说可谓“一寸光阴一寸金”,白天上课,晚上回来还得看书,翻译资料,还要讨论问题,时间太紧,他们能行吗?事实上,他们真的行!

回国后,他们随即投入了紧张的 DCS 改造工作。

凭着自己深厚的计算机知识和八个星期的培训,李永林羽毛渐丰。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组态工作初期,小组中有人提出南、北制氢装置组态分开。控制部份分开,这样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工程师站对两套装置进行管理和维护时要来回切换,操作麻烦,弄不好还可能会影响正常生产。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李永林大胆地提出:“南、北两套装置控制部份合在一起,操作部份分开,工程师站可同时管理两套装置,组态时可先在北套装置单独进行,然后拷贝到南套,再对编号稍作改动即可,既省时又省力。”同事们一致表示赞同。

事实证明,这个方案极佳。

总体方案确定以后,喘息未定,具体工作就已展开。由于李永林对制氢工艺熟悉,流程图和操作员画面的组态工作自然就落在了他身上。

为了工作不受干扰,李永林干脆把工作地点转移到炼油厂倒班楼一楼的摩尔公司。他又一次“沉到工作中去”。一个人工作的滋味并不好受。对他来说,累了喝口茶抽根烟歇一歇或者在房间里踱上几步,就是莫大的享受。他的心思已经完全投入到组态工作中去了。他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里,一边全神贯注注视着电脑,一边快速不停地敲打着键盘。突然,腰间一阵电击似的疼痛使他分了神,虽然是腊月天时,可绿豆般大的汗珠顺着脸颊而下:他的肾结石病又犯了!他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从口袋里取出早已准备好的药,和着开水服下,然后用力捏了几下腰部,坐在凳子上喘上几口气,感觉好了点,又回到电脑前全神贯注地工作,好像全然忘记了刚才的病痛。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工作,李永林全部完成了十二幅流程图操作画面,并激活了四百六十多个测量点,此时此刻的李永林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当他高兴地第一次调出所有的流程图画面时,新的问题出现了:流程图画面的汉字出不来。唉哟,真是好事多磨!

是什么原因呢?李永林苦思冥想,眉头紧锁。他点了一根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烟雾缭绕中,李永林的脑子转得飞快:汉字出不来,也就是软件本身没有汉字系统,在中文 Window 下运行4- Mation 和 MYCRO Advantage 软件速度很慢,在线时不能运行,“对,结症就在这里!”原因找到了,问题迎刃而解!此时的他,心里太高兴了。于是,他又重新把所有流程图中汉字在英文 Window 下以图形文件的形式画出来,那么就可以在英文 Window 正常运转。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李永林硬是把十二幅流程图画面中的汉字一个一个地画了出来!用李永林自己的话来说:“我已经成了造字先生了!”如果说李永林这段时间的组态仅仅是消耗体力,那么,以后一个多月的组态工作对李永林的脑力和体力,无疑是一种考验。看来,他在工作上又要“潇洒走一回”了。

请看看他的工作量,你或许可以想象出李永林工作中的严谨、艰辛与良苦用心:

独立完成键宏生成工作。

与仪表车间翁尚雄完成键盘组态工作。

独立完成实时趋势、历史趋势组态。

独立完成机泵跳闸报警编程。

与设计院龚荣纯生成控制面板,设置各种切换开关,设置风开、风关标志。

……

也许你不知道如此大量的工作是李永林和他的同事们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的结果。

也许你还不知道,支持他们如此之大体力和脑力劳动消费的仅仅是一天两餐盒仔饭。

即使如此,他们也感到心满意足,还交口称赞这饭菜的可口,他们实在太饿了!

这就是李永林和他的同事们的工作态度,这就是他们的工作精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这不正是我们企业所弘扬的精神么?

本来,按照上面所完成的组态工作,制氢装置也能运转开汽。

但李永林他们并没有满足于现状。

通过对组态软件消化之后,他们摒弃了国外厂家提供的标准串级回路,自己开发生成了功能齐全而又方便实用的串级回路,在控制面板上设置开关,必要时可切换到主表控制调节阀,当主、副表作用相反时,主表输出自动反向。

接着,李永林他们又再接再厉,相继完成了水碳比控制、汽包液位优化控制、汽化液态烃控制、溶液循环量优化控制、机泵跳闸报警在 DCS 中设置变频调速开关并实现无扰动切换、炉子热效率实时监控、分别控制系统的改进和提高流量测量精度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由于李永林等克服了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オ使得制氢装置在大修改造后,北制氢于1995年1月一次投用成功,南制氢于1995年2月一次投用成功。而他们所开发的一系列优化控制系统的启动投用,每年增创经济效益可达500万元以上,使 DCS 改造的投资回收期缩短不到一年。

他主持的“攻克催化剂活性关,提高工业氢合格率”课题获国家级优秀QC成果奖、“一种低变气冷凝水循环回收工艺”、“工业氢余热回收换热工艺”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

企业不会忘记为企业的发展而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李永林。

1993年李永林被公司择优晋升为工程师;今年被评为炼油厂首届“十大青年岗位能手”之首、被中国石化评为“石化系统青年岗位能手”。对于荣誉,李永林淡然置之。当大家都向李永林表示祝贺时,他却谦逊地摆摆手说:“这是大伙共同努力的结果。我所做的只是我的工作。”可谁会知道,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为了 DCS 身子掉了好几斤肉!

“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李永林所具备的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所要求的那种“爱厂敬业,立足岗位”的奉献精神么?



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李永林实在太忙了。笔者多次想采访他,有时甚至是事先约好的,都因工作脱不开身而被取消。

去年3月份,车间党支部书记兼工会主席陈剑锋看到李永林因搞 DCS 组态,加班加点连续干了几个月,身体需要休息一下,就破例把保健疗养指标的名额给了他。但北制氢4月份要标定,李永林要参加标定并写标定报告,5月初他又要写“制氢装置先进及优化控制方法的开发与应用”的鉴定材料,疗养期一推再推。5月中旬,陈剑锋书记实在看不过眼,硬是强迫他去疗养,即便如此,李永林还是在疗养期间偷偷溜回车间加了几天班忙着整理标定报告和鉴定材料。

李永林的妻子凌奕兰是炼油厂的一名职工,爱好文学创作,长得秀气,性格活泼乐观。李永林和凌奕兰他俩有着共同的文学爱好和志趣,在厂党委宣传部举办的“双基”教育辅导员培训班上相识相爱,于1992年10月幸福地结合。

奕兰是个通情达理之人,对自己丈夫的工作非常理解,总是秉力支持,从不拖后腿。他们原本打算1994年5月出去度“蜜月',享受一下甜美的人生。

但事情偏偏很会作弄人。1994年4月李永林被选为 DCS 改造工作小组成员。李永林作为制氢车间的代表,自然要马上开始着手准备一些资料。

“蜜月怎么办,去还是不去?”

其实,李永林骨子里就是那种干大事的人。

他懂得“花前月下没有拼搏者的摇篮,卿卿我我产生不出成功者的气质”,事情落在他身上,结果是什么早已注定,“蜜月”显然是度不成的了,但如何向妻子解释呢?

望着奕兰一脸的期盼,李永林又有些于心不忍了,这毕竟是他俩精心准备、期待已久的计划啊!此时的李永林真有些“恨”这个 DCS “第三者”了,早不来晚不来,但他还是内疚而平静地说服妻子。还未等李永林说完,奕兰已宽容地说:“你就安心地工作吧,车间需要你,我们的日子可长着呢。出去的事可以延期嘛。”然后向着李永林报以灿烂的微笑。

望着没有丝毫怨言的妻子,李永林动情地把妻子搂在怀里:“明年我们一定去!”

无情未必真豪杰。李永林工作之余,总是尽量帮着妻子多干些家务,买菜、拖地板,有时还亲自下厨炒上几个可口菜,让妻子也享受享受;车间举办卡拉 OK 晚会,不喜欢唱歌的李永林也非常乐意陪上妻子一晚,让她尽兴而归;李永林还经常教奕兰电脑知识和打字,夫妻俩相互帮助,相映成趣。

当笔者问奕兰对丈夫的工作热情有何评价时,她眼里充满了柔情“我很佩服他,对于这点我早有准备。”但她又显露出一丝忧虑和不安“他工作起来太拼命了,有时甚至干到凌晨两点才回家。他有肾结石,工作一紧张就容易犯病。我真担心他,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一工作起来,一百头牛也拉他不回!”

多么善良贤惠的妻子。李永林能安心地把精力扑在工作上并做出成绩来,奕兰功不可没。

采访归来,正是大雨滂沱。我谢绝了他俩的挽留。我想我也应该勇敢地去迎接风雨,去接受大自然的磨炼。

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曾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李永林,永远的攀登者。

作者:陈伟健,石油大学毕业生,原茂名石化炼油厂制氢车间职工,时任茂名石化公司经理办公室秘书。

本文来源:茂名石化公司《工人作品》1996第1期。


李永林同志于1990年7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工业化学专业及清华大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被分配到茂名石化炼油厂制氢车间工作。

1993年被公司择优晋升为工程师;

1996年被评为炼油厂首届十大青年岗位能手之首;

同年被中国石化总公司评为“石化系统青年岗位能手”;

1997年“五.四”青年节被评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201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现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作者:陈伟健)




2012年夏,时任北海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的李永林同志热情接见来自原茂名石化公司炼油厂制氢车间领导们并合影留念。


李永林同志亲切看望原制氢车间老同事并合影留念。

图片:茂名阿峰+ZH微群+网络

文字:陈伟健

编辑:茂名阿峰

向原创作者致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