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惠能大师活泼调皮的一面:戏称志诚为细作。

 知本学社 2022-12-09 发布于北京

惠能大师为禅宗之六祖,留有《坛经》一本。里面记录了大师的生平,布道经历,以及诸多智慧。其中也隐藏着大师不为人知的一面,那就是大师的性格、脾气活泼、调皮的一面。其中戏称志诚为细作,就展现了这一面。
惠能在曹溪宝林寺创立顿悟教法,神秀在荆南玉泉寺弘扬渐修法,这对师兄弟被当时人们称为南能北秀,各领风骚。但是,神秀深知惠能之才华,称其有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叹息自己不如他,恨不能亲去曹溪。便安排自己的弟子志诚前去。《坛经》中如此记录:
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
这段话记录的非常简单清楚,让志诚代替自己前去师弟惠能那里。惠能前往黄梅时才二十四岁,神秀已经五十多岁了。安排志诚前往曹溪的时候,神秀已经很高年龄了。志诚到了曹溪后,夹杂在其他僧众中,一同在惠能大师座前参学请益。
但是,惠能大师一开口不是讲课,而是大呼有盗法之人,称之为“有细作”。《坛经》如此记录:
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
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
对曰:“不是。”
师曰:“何得不是?”
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
这段对话很有意思。先是不点名说有“偷听”的,潜藏在这里。志诚何等聪明,知道是说自己,就立马站出来,把前后经过告陈给祖师。然而,惠能大师仍然不依不饶,非要指定志诚为“细作”。志诚立马否定,理由非常充分。
那么,惠能大师是如何知道志诚是从玉泉来的呢?
以前的僧人都有身份证明的。外出云游时,需要在其它的寺院里住宿或者停留时,叫做“挂单”。其意为将自己的衣物所挂之处,有自己的名号。当时神秀的门人经常嘲笑惠能不认识字,为此南北顿渐二宗的门人弟子还经常互相吵架。志诚既然是从神秀大师的玉泉寺来,惠能的门人弟子当然知道,必然会告诉给惠能大师。因为志诚没有单独拜见惠能大师,神秀的想法和安排没有提前告诉惠能,只是将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僧人去参学,因此,惠能便借题发挥。

在我的理解里,惠能如此发问,也是一种语言机锋,参话头。禅宗讲顿悟,在点化人的时候往往就一个话题,实现一点就通、当下顿悟。因此,当志诚回答说“未说即是,说了不是”的时候,惠能大师就再也没有为难志诚。因为这个回答说明了志诚内心的坦荡、干净,同时,也符合禅宗的同时肯定、同时否定的禅机。“未说即是”是肯定大师对“细作”的认定;“说了不是”是对自己行为和神秀如此安排的肯定,二者是同时肯定的。在肯定二者的同时,又实现了对二者的同时否定:“说了不是”是否定“细作”,“未说即是”是对自己和神秀的否定。毕竟神秀是惠能的师兄,二人同以黄梅为师,惠能是志诚的师叔。按礼节来论,志诚到了曹溪后,理应即去拜见惠能师叔。但是志诚并没有如此做,因此也需要对自己做一否定。
惠能在忍大师就《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当下大悟。此经中“某某非某某、名某某”,就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的。因此在惠能与志诚关于是否“细作”的这段对话中,就已经将哲理透露了出来。
哲理固然如此表达了出来,大师活泼、调皮的性格也展现了出来。一代祖师,竟然在庄重的讲经堂上呼喊“有人盗法”、“是细作”,想必是志诚心里一惊,大众心里一愣,而大师心里应是一乐。其实,这正是大师性情的一面。于法理上讲,前来参学请益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远近、亲疏之分别。但在情理上,则是有辈分的。自己师兄的弟子来到此处,就是自己的师侄。师侄来到此处,挂单后应该立即去拜见师叔,却忘记自己的身份、隐没在其他人众中,这是失礼之处。也难怪惠能大师会如此小题大作,称其为“盗法”,隐瞒即是“盗”。
戏称归戏称,终归师兄弟们情深。在志诚回答“未说即是,说了不是”后,惠能大师当即关心起了神秀,于是问志诚:“汝师若为示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